04.08 諾貝爾獎得主:那些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於使用“稀缺原理”

諾貝爾獎得主:那些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於使用“稀缺原理”

東西物語:從人性出發,做有效的教育。

01

前幾天,和一位經濟學出身,現在做投行的朋友聊教育。這位家有六歲兒子的精英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另闢蹊徑的好方法,可以推動孩子積極主動地做事情。

她說:“兒子五歲時,我希望他開始承擔一些家務活。這個想法不容易實現,有經驗的爸媽都知道,一開始孩子有動力,是因為他們把洗碗拖地當作好玩的遊戲,但玩著玩著就沒興趣了。怎樣才能持久呢?我想了一個辦法,把做家務設置成需要爭取的VIP權利。有時我們會玩桌遊,贏的人有機會成為清潔項目經理。項目經理要負責分工,還要對團隊夥伴(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工作進行考評。這個方法效果很棒,兒子現在是我們家的家務小能手,長期擔任家務項目領導職位,哈哈。方法原理也很簡單,就是經濟學上常講的‘稀缺性’,我把做家務這個原本沒什麼吸引力的事變成了需要爭取的稀缺資源,充分調動出了兒子的積極性!”

諾貝爾獎得主:那些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於使用“稀缺原理”

我聽後忍不住和她擊掌,自己也經常用這招,被她這麼一說,才發現其中還暗含了這麼一個經濟學原理。

記得千尋兩歲多的時候,一個人坐餐椅吃飯總是不認真,吃不多。我就乾脆讓她和大人坐一起吃飯,想讓她多吃的菜,就故意弄得少少的,再和先生一起聯袂出演,做出我們都很想吃的樣子。然後一喊開動,她就會非常積極地搶著吃,生怕被爸爸媽媽佔了先。

後來我將這招做了延展,用到讓孩子主動學習上面,效果也很好。

千尋三歲時,我開始培養她的閱讀習慣。按正常思維,從這個目的出發,我應該每天放學後就帶她回家,給她講繪本,以養成規律。但我知道,如果我真的這麼做,她很快就會對每天閱讀產生厭煩情緒。

所以,我的做法是先把親子閱讀變成一個需要爭取的稀缺資源。

有時,我會故意對千尋說,“今天爸爸媽媽工作特別累啊,實在沒有精力給你講故事了,要不咱們今天的閱讀時間暫時取消?”

她會很不滿地質問,“那我什麼時候才能聽故事?!”

我故作猶豫狀,“嗯,看你表現吧,要是你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刷牙洗臉呀,爸爸媽媽有時間休息一會充點電,就可以繼續給你講故事啦。”

為了爭取到聽故事的權利,這位小朋友還真是動力十足地做了不少事兒,或許是努力爭取來的權利特別寶貝,每次聽故事都很認真,有時拽著爸爸多講一個故事,跟佔了多大便宜似的。

慢慢地,千尋為自己爭取到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多,到後面,真正的喜歡不知不覺代替了對稀缺性的追求,我也順利達成了幫她建立閱讀習慣的目的。

除了閱讀,在APP上的學習,不論是嘰裡呱啦還是悟空識字,剛開始在我們家也不是每天都進行的,我會有意識地在時間安排上留空檔,讓它們成為需要爭取的項目。

除了通過時間安排製造稀缺性,有時我也會用和其它小朋友的比較製造稀缺性。

想讓千尋用Workbook練習寫字母,我會告訴她,字母書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能玩的,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看繪本。(當然,真相是隻拿出一本字母書)

諾貝爾獎得主:那些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於使用“稀缺原理”

對待難得擁有的權利,態度可是極其認真呢

02

“稀缺性原理”好用,因為它遵循了人性,只要你是個正常人,就會對自己認為稀缺的東西,產生莫大動力。孩子也一樣,那些得不到或者難得到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更具吸引力。

想把這個原理用在教育上,方法並不難,就是人為製造稀缺性,欲揚先抑。

越想讓孩子做什麼事,越要把握好節奏、力度,不能急於求成,先盡力把這件事,變成孩子眼裡不容易得到、稀缺的東西。

大家都聽過“水與鑽石”悖論,水對我們的生命來說非常重要,人一天都不能缺水。鑽石一輩子沒有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是,水很便宜,一顆鑽石卻很貴,為什麼呢?就是稀缺性導致的。

不過,鑽石真的很稀缺嗎?不是的。鑽石剛開始很稀有,但後來隨著南非鑽石礦的開採,再加上博茨瓦納、俄羅斯等地紛紛發現大量優質的鑽石礦,鑽石資源已經很充足。是鑽石商嚴格控制節奏,將囤積的鑽石一點點投放市場,才保證了鑽石的價值,這便是人為製造稀缺性帶來的效果。

諾貝爾獎得主:那些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於使用“稀缺原理”

人為製造稀缺性,就像是商業中的飢餓營銷。

假設,我們把孩子比作用戶,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比如學習,比作產品。剛開始,用戶對產品的興趣度一般,如果你強求他購買,他可能會直接走人,但如果你有意製造出供不應求的狀態,用戶反而會產生強烈的購買慾。

也就是說,當你希望孩子主動學習,與其成天督促他去學,不如致力於讓學習成為他眼裡的稀缺品。至於如何讓學習成為稀缺品,就需要大家發揮創造力,見仁見智了,你可以和我一樣在時間安排上製造稀缺,或者跟其他小朋友做比較來製造稀缺,都是可行的。

一些家長認為,這招很難用在大孩子身上,畢竟他們可不像低齡段的小朋友那麼好蒙。

我想說,比起實操更重要是Get到這種教育思路。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教育上很多問題,恰恰出自對“稀缺性原理”的忽視?這一點,大孩子的家長其實更嚴重。

我身邊就有不少現成的例子。家長用力把孩子往自己期望的方向推,越用力,孩子越想反著來。最後,家長覺得很委屈,自己付出那麼多,孩子回家什麼家務不讓做,只要他認真學習就好,再貴的補習班也不手軟,每天風雨無阻地接送,孩子卻厭學了。根本問題就是把學習做成了每天必吃的菜,完全沒有稀缺性,孩子愛吃才怪呢。

我知道,咱們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但我們要注意到,但凡有要求,教育就多少會帶有一些強制性的味道,這種強制性是容易引發孩子牴觸的。

“稀缺性”的應用,就是通過對資源的調劑,減弱教育目的中那股強制的味道,讓孩子在我們期望的方向上,走得順利、愉悅!

03

說到這兒,就想給大家提一個小小的建議:咱們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都應該學學理查德·塞勒的經濟學。

理查德·塞勒是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他提出了一個助推理論,對兒童教育有很大啟發。

這個理論提倡領導者要使用溫和的專制主義。什麼叫溫和的專制主義呢?就是領導者的目標可以很明確,但手段一定要靈活,甚至手段有時看起來和目標是相反的,製造稀缺製造誘惑,欲揚先抑,往往能更好的達成目標。領導者的管理思維不是making things,而是making things happen,不是把事情做出來,而是要讓事情自然地發生。

從某個角度來說,家長在孩子成年之前,扮演的就是領導者角色,這個領導者有美好的期望,有自己的教養目標,這是對的。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直奔主題,一方面要清楚地知道,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正常人的人性。

也就是說,一方面你要給個方向,但另一方面還得靈活運用一些技巧,讓各種要素在過程中慢慢發酵,促使孩子自然地、主動地奔向你設計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