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讀經典用經方:甘草乾薑湯

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

讀經典用經方:甘草乾薑湯

《傷寒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誤用桂枝湯解表之後,出現咽中幹,煩躁吐逆。

《金匱要略》中記載:肺瘻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隨證加減:

治血證多加血餘炭、阿膠;治遺尿多加益智仁、麻黃;過敏性鼻炎加白芷、防風;胃脘嘈雜、吞酸,伍左金丸;咳喘伍細辛五味子、茯苓、半夏;本方加附子即為四逆湯,加人參、白朮即人參湯,加白朮、茯苓即腎著湯。若胃寒明顯者,加附子、肉桂,以溫暖陽氣;若嘔吐者,加半夏、陳皮,以降逆止嘔;若大便溏者,加扁豆、蓮子肉,以健脾止瀉等。

[現代用法] 炙甘草12~24 g、乾薑6~12g,水煎服,分二次溫服。

[方證] 虛寒狀態而見吐逆、腹瀉;或涎唾多而小便頻數,或見血證者

[現代應用]

1.以分泌物、排洩物增多而清稀無味為特徵的疾病。如小兒流涎、唾液分泌過多症、尿失禁、遺尿、腹瀉、過敏性鼻炎、夜尿症、老年虛弱尿頻、萎縮腎,勞淋、花粉症、鼻淵,口瘡。

2.血證。如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

3.其他疾病。如嘔吐、吐酸、胃脘痛、眩暈、咳喘、肺氣腫、肺不張、胃潰瘍、消渴。

名家論述

1.《內臺方議》:脈浮,自汗出,惡寒者,為中風。今此又兼小便數者,心煩腳攣急,為陰陽之氣虛,不可發汗。反與桂枝湯誤汗之,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上逆也,此乃不可汗而誤攻其表,營衛之氣虛傷所致也。故與甘草為君,乾薑為臣,二者之辛甘,合之以復陽氣也。

2.《寒溫條辨》:此即四逆湯去附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嗽,腹痛便滑,內外合邪,難於發散,或寒冷傷胃,不便參術者,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

3.《傷寒今釋》:乾薑與附子,俱為純陽大熱之藥,俱能振起機能之衰減。惟附子之效,偏於全身;乾薑之效,限於局部。其主效在溫運消化器官,而兼於肺,故肺寒、胃寒、腸寒者,用乾薑;心臟衰弱,細胞之生活力減退者,用附子。吉益氏《藥徽》謂附子逐水,乾薑主結滯水毒。蓋心臟衰弱者,往往引起鬱血性水腫,其舌淡胖,如經水浸,用姜附以強心,則水腫自退,非姜附能逐水也。

陳修園三字經吐血章“溫攝法,草姜調”。《仁齋直指方》以之“治男女諸處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朱氏集驗方》謂本方為二神湯,“治吐血極妙,治男子女人吐紅之疾……”“火神派”四川名醫鄭欽安也有類似經驗,謂無論吐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陰陽,都先止其血,大劑甘草乾薑湯加血餘炭,屢用屢效。

讀經典用經方:甘草乾薑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