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千年不倒,洪水來了自行繞道,是全世界最高的木塔,就在中國!


朔州,位於中國山西省西北部,介於東經111°53'~113°34',北緯39°05'~40°17'之間,桑乾河上游,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東到首都北京502公里。是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省轄地級市。總面積1.0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71.48萬。

朔州是中國新型的以煤電為主導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國農區最大的奶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1026.4億元。朔州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根據山西氣候區劃方案,屬晉北溫帶寒冷半乾旱氣候區。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風沙大,蒸發量大,經常出現乾旱天氣;夏季雨量集中,間有大雨 、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早晚涼爽,中午炎熱;冬季風多雪少,氣候寒冷。

在朔州有一座非常特別的木塔,千年不倒,洪水來了自行繞道,閃電擊不中火燒不燃,被稱為中國最牛的木塔!你知道是什麼塔嗎?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了吧,沒錯,就是釋迦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座神奇的釋迦塔!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景區。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釋迦塔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成,由遼興宗的蕭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廟,彰顯家威,並有禮佛觀光和登高料敵之用。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韃靼小王子犯陽和(山西陽高),掠應州。明總兵王勳迎戰,被困於應州。明武宗率師援應。十月,兩軍在應州血戰六天,小王子敗退。這次決戰,給韃靼一定的打擊,從此,邊境安寧了幾年。第二年七月,為了慶祝應州之捷,明武宗二次來應州,登塔宴賞功臣,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讚美木塔。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佈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塔內供奉著兩顆佛牙舍利,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裡,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兩顆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盤經》中記載的捷疾羅剎所隱身盜取的一雙佛牙。

木塔底層大門對面有一尊高大的如來像,坐在一個巨大的蓮花臺上。這個蓮花臺被八個力士扛著,個個力舉千鈞,形象生動逼真。這八個力士本是駐守八個方向的護法天神,乘如來古佛外出講經說法之機,匯聚一處,私下凡塵。他們八個下了凡間,排山倒海。本來天下三山五嶽、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齊齊,像棋子一樣,所以有"星羅棋佈"一說。


釋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應用54種斗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對釋迦塔的評價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築發展上最有價值的座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史典"。

釋迦塔內既無燈又無火,周圍也是一片漆黑,不會有燈光或火光的反射。而民間傳說卻道:木塔夜間有放光現象。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曾託夢給佛宮寺中的慧能大師說,當地人虔誠信佛且經常佈施修繕佛殿,應得好的報應,於是便在塔內放了一顆夜明珠,以使人們對報應有所察覺。所以,每當木塔修理完畢,寶塔就會放光。當地人也都認為木塔夜間放光是吉祥的預兆。

在朔州除了釋迦塔之外還有很多名勝古蹟和著名的旅遊景點,殺虎口就是其中之一,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殺虎口這個名字吧,殺虎口,也稱西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於明朝,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殺虎口位於右玉縣最北面,是歷代古長城的雄關要隘。"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這個胡字代表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吳承山解釋道:"後來康熙親征北方,這裡才改叫'殺虎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