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國時代其他國家有沒有竹簡(或者木簡)出土?

用戶67600538


先說大致結論:有,不多,非常之少。目前好像只有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國竹簡。

另外,不限於出土時間的話,還有西晉時代汲郡人盜墓客不準,盜發戰國時代魏襄王墓,出土了的戰國魏國竹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汲冢竹書》,其中價值最高的也就是含有先秦年表信息的《竹書紀年》,《竹書紀年》古本在靖康國難散佚,今本由王國維等人校輯而成。


我們小學歷史都學過,戰國時代有所謂【戰國七雄】:燕、秦、楚、齊、韓、趙、魏:

除七雄以外,還有名義上共主周王室,還有小國如: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

從地圖可以看出,秦、楚兩國面積最大,二者實力也最強,所以,出土的戰國簡牘文字主要就是秦國和楚國的文字。

王國維先生將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文字分為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以秦國文字為正,其他國家文字為旁支。

為什麼這樣分呢?

  • 第一,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了「書同文」政策,因為我們今天的使用的今文字體系:隸楷書,其實就是從秦國文字秦篆和秦隸演變而來的。

  • 第二,秦人長期跟野蠻人打交道,建國過程非常寒微,是當時老牌貴族諸侯都看不起的「土鱉」,秦人是「劉姥姥;,周王室就是「大觀園」,所以,秦人在宗周故地建國,反而非常完好的保留周王室的制度和文字,因此,秦國文字反而最接近商周以來古文字。

所以,今天我們研究先秦文字,以周秦文字為主軸。其他六國文字支線。

今天我們使用的文字,能非常清晰的上溯到兩漢、周秦、殷商,一點都不含糊。一箇中學生都能看出來。

因此,甲骨文被發現的時候,分分鐘就破解了。如果不是秦國土鱉,今天文字很有可能「親媽都認不出來」,我們來看看戰國時代一個「馬」在不同諸侯國的寫法:


《說文解字》中的古文、奇字,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六國文字,還有一些是商周以來傳抄下來的,有一部分來自當時西漢時代在孔府發現的【壁中書】。


綜上所述:

1、戰國時代大致有兩種文字,周秦文字和六國文字。

2、出土的戰國簡牘文字,周秦文字中,以秦國簡牘最多。比如《國家寶藏》中曾經說過的《睡虎地秦簡》。

其他六國文字,以楚國簡牘最多。比如出土過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望山楚墓竹簡:

這兩種出土量最大簡牘文獻,也可以叫【楚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特別是楚簡文獻,出土量非常龐大,下面只是一部分:

但是,題主說的是「國家」,不是說的【楚系】還【秦系】,【楚系文字】包括楚國、以及被楚國滅掉,或者說受楚文化影響很深的一些南方小國的文字,如:曾、蔡、吳、越等國的文字。

見《楚系簡帛文字編》(滕任生,1995,湖北教育出版社,序言頁)的定義:

比如【越王勾踐劍】上的蟲鳥篆文,就是【楚系文字】,但以國家來分,是吳國文字。


六國簡牘文字,目前只發現有【楚系文字】,但是,如果以【國家】來分,目前還有曾國竹簡文字。

曾侯乙墓中的竹簡文字,跟楚國文字區別很小,學界是將其視為【楚系文字】,以國家來分,就是【曾國文字】了:

曾國簡牘文字見《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張廣裕等,臺北,1997,藝文出版社)


戰國時代距今2500年,竹簡併不容易保存,可能都爛掉了。

如果不限於竹簡、木牘、帛書這些不易保存的載體,其他如青銅器、印章、陶瓦、玉石等等,那秦、楚以外的諸侯國文字就多如牛毛了,我只說幾個有名的:

戰國:中山國的守丘石刻


戰國:曾侯乙編鐘的【蚊腳體】:

戰國燕國的印章文字:


小漢字見大歷史


基本沒有。現在出土的戰國竹簡基本都是楚簡和秦簡。這是由於地理環境決定的,考古學界有諺語形容竹簡說“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所以今天的戰國秦漢三國簡中,戰國的集中在楚秦;漢代的集中在西域;三國的集中在吳國;整體來看不是西北就是南方,而北方卻基本沒有。

大家比較熟悉的《竹書紀年》是魏國簡,晉太康年間出土於汲郡(今河南衛輝),同一批出土的還有《穆天子傳》《周書》等著作,算是北方出土的竹簡了。不過西晉距離戰國還不算太久,加上可能有其他因素,所以算是保存了一部分。所謂其他因素,包括盜墓火燒的可能,比如定州西漢中山懷王竹簡,因為碳化反而保存了下來。

此外,還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曾國竹簡,曾國在今天湖北隨州,也是南方地區,出土竹簡也不意外;當時算是戰國初年,之後不久曾國就被楚國滅亡;南方就只有一個楚國;而秦國於前278年攻入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楚國東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所以戰國後期南方就只有楚國和秦國,那麼出土竹簡都是這兩國也不奇怪了。

需要說明的是,曾國竹簡主要是遣冊之類,也就是介紹陪葬品的目錄,並沒有圖書、法律一類的資料,整體來說價值不大,所以也不太出名。


林屋公子


有魏國竹簡出土。不過是在西晉,不是在現代。

在公元279年,也就是西晉,在汲郡這個地方,有個叫不準(念fou三聲biao一聲)的盜墓賊,盜了戰國魏襄王的墓,被人抓獲。在墓裡發現了大量竹簡,包括著名的《竹書紀年》。當時西晉的文化界大為震動,專門研究這些用戰國文字寫成的珍貴竹簡。

《竹書紀年》可以說推翻了儒家構建的歷史體系,比如記載舜囚禁了堯,伊尹流放太甲等,與儒家記載的堯舜禹禪讓以及伊尹輔佐太甲的事情截然相反。因此,引起了宋代儒家學者的仇視,被有意弄丟了,還編造出假的《竹書紀年》,稱為《今本竹書紀年》。而真貨被稱為《古本竹書紀年》。今天只能看見《古本竹書紀年》的殘篇。

更可惜的是,不準在盜墓時曾經燒竹簡用來照明,造成了更加重大的損失,可以說是罪大惡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