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東營歷史人物呂劇始祖——時殿元

時殿元(1863~1948),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人。自幼以唱民間小曲討飯為生,不識字但記憶力驚人,嗓音甜美,善於做戲。成年後以唱山東琴書聞名鄉里,其演唱風格尤為農村婦女所喜愛,當地有“聽到‘鴨蘭兒’(一種善鳴的小鳥名,時殿元的綽號)唱,餅子貼到門框上”的說法。為與其他戲班爭奪演出市場,時殿元對傳統琴書進行了改造。光緒二十六年臘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時殿元的“同樂班”在家鄉時家村首演化裝揚琴——《王小趕腳》。時殿元化裝扮王小執鞭趕驢,崔心悅化裝扮二姑娘,身縛驢形道具,做騎驢狀,二人載歌載舞,表演生動活潑,令觀眾耳目一新。此後,時殿元等又陸續將50多個琴書劇目改為化裝演出,並在內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完善,使之戲劇的特徵更為明顯。其他琴書藝人爭相效仿,使化裝揚琴得到廣泛傳播和迅速發展。化裝揚琴突破山東琴書的窠臼,具備了戲曲的藝術特徵,是呂劇的雛形。1952年,化裝揚琴正式定名呂劇。時殿元作為呂劇的主要創始人,被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有關條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