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很多人投身書法,形成了書法熱,足見書法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書法事業的重大成就。但是,如熱在表面、熱得偏向,無視藝術規律,則無益於書法的發展。

有人撰文說現今書壇混亂種種:“書家”過剩,標準模糊,很多作品只有表面視覺效應,點畫輕飄、浮淺、空洞,吹捧炒作,作品集氾濫,國展成了關係風、類似六合彩的名利競技場,甚至有人為參展日夜速訓而亡。真如沈鵬先生所言,浮躁之風甚囂塵上。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書法

究其原因,主要是好些人對書法認識不深,心不沉靜,急功近利,缺乏一個藝術家的應有品格。近幾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館相繼推出黃賓虹系列展覽及學術研討,人們激賞黃賓虹山水鉅作和篆籀行草,終於認識到黃賓虹是真正曠代的藝術大師,同時也應驗了黃自信要五十年後為人們所認識的預見。

要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書畫,不可不理解黃賓虹。駱堅群先生說:在美術理論和繪畫方面的綜合成就上,只有三百年前的董其昌才可與黃賓虹相比肩。其藝術理論與書畫實踐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代意識和從藝品格,對於今天處於變革中的藝術創新與發展,乃至對於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都具有前瞻性指導意義。黃賓虹能給書法界帶來什麼呢?筆者認為,書法人向他學習的方面很多,至少包括:

一、學習他長久而深入地臨仿古人,研深、吃透傳統的學習精神。

黃賓虹自幼習詩書畫印,“每日黎明而起,漏將午夜,手不停披”,九十歲尚自訂日課,一貫主張復興藝術傳統。繪畫初學沈石田、董香光、查梅壑、李流芳,繼攻鄒衣白、惲香山、清溪、石溪,再攻元代四大家,宋之馬、夏、二米、董、巨以及五代之荊、關,唐代之王、李,旁收博採而真力內充,華滋渾厚;步驟上先從法則,次求意境,三求神韻。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書法

書法學鍾、王、歐、顏、李北海、裴煜、文彥博、薛稷及名畫款書,宋元米芾、黃庭堅、楊無咎、倪瓚、吳鎮,明清文徵明、沈周、惲道生、倪元璐、邵彌、黃道周、王覺斯、吳山濤、程邃、鄒之麟、卞文瑜、金農等;篆隸臨《師寰簋》、《頌簋》、《叔夜鼎》、《毛公鼎》、《大盂鼎》、《禮器碑》等。

他廣泛深入地從三代甲骨銅器紋飾和刻鑄文字、兩漢魏晉碑版石刻、畫像造像研究做起,一一深入堂奧,從不浮光掠影和譁眾取寵,“參贊造化,推陳出新,力矯時流,學古而不泥古”。他精於篆書妙在行書,線條洗練活脫,隨類賦形,妙造自然,既蒼勁蕭散又鮮活靈氣,骨肉相稱而簡練,沉靜虛和含樸質。楷

行書就如水中之石,堅凝而靈透、勁秀;草書氣息高古,舒和調蕩,精緊中寓松秀飄逸;篆書古秀,從三代化出,勁健生拙,精氣內含,合於自然理趣。其書雖面目上還稍欠氣候,但那攝人心魄的內聚神秘力量,總是令人久久難忘,其水準之高、內涵之豐,當世少有人可比。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山水畫

唯悟其深,方成其高。在中西文化碰撞激盪的時代,書法是形式至上還是深究“內美”,是突破傳統形式,還是結合現代精神從書法豐厚的本體內涵尋求發展,已成為當代書法人的困惑和發展難題,尤其需要像黃賓虹那樣長期沉潛傳統以求清晰認識書法文化精義的精神和體悟。

二、學習他究心國學、深研畫史的方法和高瞻遠矚的胸懷。

黃賓虹是一位由醉心國學研究轉入藝術創作實踐的高人。他通過前六十年對古書畫文字的學習、考辨,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和畫史畫理的清理研究,潛心學術,保存國粹。他一生著述二百餘部(五百餘萬字,含後人輯錄),對考古、金石、書藝、詩詞、印學、鑑定、玄學、美學、中外美術史論、教育和編輯、出版諸方面均有建樹,對中華文化有著十分宏觀的認識和創見。

七十歲時,他將有史以來各具特色的畫風畫家分為文人畫、名家畫、大家畫,超越了唐代史論家朱景玄“神、妙、能、逸”和明董其昌“南北宗”的品評標準,提出了一套新的更高一籌的畫史價值系統。他《致王伯敏》說:“魏晉六朝畫尚內美,有法而不言法在,觀者可以自悟。吳道子有筆無墨,閻立本不識張僧繇畫,李思訓金碧樓臺,畫重外表,丹青炫耀,古法已失。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山水畫

王維、王宰、張璪、鄭虔於詩與書法悟得其傳,五代及宋,如荊、關、董、巨,始備六法。”如此閎深之語,同時代書畫家誰人能出?他還總結出五筆七墨學說,突顯了筆法的原創法則、線條質量目的、筆墨水關係和神韻追求。真是“識見既高,品詣尤至,深闡筆墨之奧,創造章法之真”。他的卓越成就和高遠識見,在當下書壇總體線條偏弱、過分看重展示效應而內涵膚淺空洞之時,無疑是一劑醒世良藥,為書壇重申和明確了品評的大致標準和努力方向。

三、學習他的家國意識、歷史責任感和民族精神。

也許有人會說,家國意識、歷史責任之類是空話,很虛,離我們太遠。但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的理念意識決定學習創作和研究的思路,思路決定其格調、境界和識見、視點的高低,這就直接影響其藝術成就的高低了。可見,藝術家不能只重眼前專業素養,也應注意自己意識理念方面的情況。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花鳥畫

黃賓虹務實而激情內蘊,痛瘝國事,顧及黎民。他開墾過荒田,舉辦過義學,深切感受外族侵略、民族危亡的苦痛,“中年激於時政,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皆有所參與”。遭清廷搜緝而兩度出走,隱名困居北平十年。

他曾提議婦女解放、戒賭、勸學勸工等破舊立新、整肅民風、發展經濟,抨擊軍閥、貪官、內訌等黑暗弊端,鼓吹革命,他憂心民眾之覺醒,提倡國粹,呼籲保護祖國文化藝術遺產。

其革命經歷、文化識見與堅韌穩重個性相結合,確立和深化了他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民族意識與個人氣質。他認為“中華民族所賴以生存,歷久不滅的,更是精神文明”,強調吸收傳統優秀文化,藝道並進。

黃賓虹與眾不同的偉大之處, 還在於在中國社會大變革的大風大浪中,他既勇於擔當,助推和投身革命浪潮,又能在學術文化上不為時風所動,毅然決然堅持中國藝術傳統。憑其沉穩、不事張揚的個性,提煉傳統藝術精華,看準當時中國在文化藝術上的問題;他對中國畫的發展、對民族文化走向有著一種任重道遠的情懷, 將中國畫當作中國民族脊樑的一部分,當作民族賴以延續生命的靈魂;他把藝術當作醫治百病叢生的“特健藥”,“藝術救國,不可不奮勉之”;他有真性情,並以之付諸社會實踐和文化藝術創作研究活動,勤勉一生。現今書法人正應該培養這種真性情,對民族對歷史負責,避免虛假浮淺,多出真品,多做對藝術史有益之事。

四、學習他不隨流俗、甘於寂寞、淡泊名利,於紛亂中冷靜審思的堅毅自信品格和穩健務實精神。

遜清之際,士夫談議新政,辦報興學,思想活躍,但傳統文化方面有人“時議廢棄中國文字”,對國畫革命,尤以“五四”前後反傳統文藝為甚。而黃賓虹卻獨立思考至深,憑其對中國文化精義的透徹領悟,“嘗與力爭之”,“專意保存文藝之志愈篤”。黃賓虹生前很多人對他超前的藝術不理解,不認同,很少有人推崇他,但他一貫地堅持注重傳統和用筆用墨的內在美和高境界,曲高和寡而無怨無悔。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花鳥畫

他沒有將藝術看作換錢的商品和娛人眼目、一逞才情的奢侈品;他無潤格,不賣字畫,不在世俗與時風面前低頭,不在形式上求花樣。他認為藝術就是寂寞之事,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求脫太早,免蹈華新羅的粗疏淺薄。他說:“畫學以少應酬,多練習為要訣。”“若借朋友標榜,雖得一時之譽不能久。”(《與朱硯英書》)他說:“古來畫者,多重人品學問,不汲汲於名利,進修德業,明其道不計其功。

雖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無聞,處世不見知而不悔。”“譭譽可由人,而操守自堅,不入歧途,斯可為畫事精神留一曙光也。”(一九四三年畫展通信)

在社會變革紛亂時代,他雖政治上激於時政,反封建制度,主張變革,並積極投身革命洪流;文化藝術上雖也革新創造意識貫穿其一生,但卻非常深沉穩健,從不盲目與偏激,文藝思想上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標,不受西方娛樂感官藝術風氣和當時畫壇一味求新而浮薄的商業氣息干擾。

他清醒地把民族精神文化與封建專制區分開來,把民族的獨立特性與將中國向世界開放區分開來,“學畫舍中國原有最高之學識,而務求貌似他人之幼稚行為,是無真知”。充分顯示了他清醒、自信、勇敢、堅強的精神品格和社會擔當。他與康有為、陳獨秀等主張摒棄中國畫的傳統樣式提倡西歐寫實畫風、倡導“美術革命”的社會學觀點毫不苟同,與當時畫壇藝術風氣大相徑庭。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書法

即使是與傳統功力較深並也有探索新意的文人學者陳師曾、餘紹宋、吳湖帆等相比,與“革命同道”高奇峰兄弟的新畫風相比,觀念上和技法語言上也有格格不入之處,而具有了中國畫的近代史特徵和意義,從古典邁向了現代。

可以說,黃賓虹提煉出了一種民族文藝精神,向人們發出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復興的信號,這是他的偉大。當代書法重形式輕內美,傾向誇張變形,拖描點線,裝飾安排,滿足於視官的刺激和愉悅,偏離傳統,文化含量希缺。這與世紀之隔的黃賓虹不在構圖上講究和形式上出奇,而於內在美上下功夫相對照,尤見黃之啟迪意義深遠。當代人應該學習其精神,並予警醒和反思:形式美固然很重要,但最終可靠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在美。

五、他卓絕的書法精論和畫史藝論,對當下書壇尤具指導意義。

黃賓虹繪畫成就之高,得力於書法研究深透。他對古人筆法墨理精熟於心,用筆尖完成墨點、短線、墨塊動作,墨法豐富細膩,有相當高的難度,其理論和創作中透出了書法發展的方向和信號。他說:“筆力上紙,能透紙背,以此作畫,必不膚淺。”(《與汪孝文書》)他總結出五筆七墨理論,每一個書法人都應深刻領會和刻苦實踐。如言用筆之重:“用筆之法有云如枯藤、墜石者,重是也。

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鐵之重而有其秀。……揚之為華,按之沉實,同一重也。”力能勝之,舉重若輕;氣勝於力,化重為輕。其論述的深刻、透徹程度與識見高度,在近現代書法、書論史上幾乎無人可及。正因為他深潛古人,所以他追索到豐厚的思想、文化資源,透視到中國書畫的筆法精髓,對中國文化藝術有著清晰的認識、深刻的感悟和堅定自信的把握。

楊普義: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書法

書法藝術之所以對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具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從根本上說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體現,高度概括的傳統形式承載著深邃豐富的精神內涵,特重“內美”,其背後的筆墨功夫和深厚文化要求很高,“大器”不可能“早成”。缺乏內涵的華美外形給人的視覺衝擊,短暫而薄弱;只有內在神韻才給人精神穿透,持久而深厚。

當今部分人卻忽視了這一規律,為名為利,浮於表面。既不深入傳統,切實掌握筆墨功夫,又不注重修為,提高精神品質,實為無益。書法不可能速訓而成,“求脫過早,未免粗疏”。如何面對西方藝術注重視覺效應的誘惑,及時下浮淺薄弱書風與急功近利俗習的影響,穩妥地把握書法文化發展方向,大可從黃賓虹處求得啟迪和教益。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能夠超越當世的功名利祿。歷史往往是這樣,有的當世大名家,經時間的淘洗使之有所減損而沉澱到與實際相當的位置,嚴重虛假者可致毫無蹤影;真正的大家在當時因重“內美”輕外揚而沒有或難於為當世所重或重視不夠,卻又正如金子終究是要發光一樣,他們都堅定地站在了歷史的一個個高點。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提醒每一個書法人在從藝生涯中應該耐得住寂寞,不為名利所役。

歷史地看,藝術上任何無謂的包裝、捧造,都是幼稚的。書法是靠深入傳統、透悟傳統後,奮力打造、推陳出新的。書法的學習、研究和發展,尤為需要黃賓虹那樣沉穩堅毅、甘於寂寞、勤勉終身的使命意識,需要他那種深悟傳統、精研藝理、潛心國學、視點高遠和責任擔當的高尚品格和獻身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