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

蘆葦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在生物學上,其為多年水生或溼生的高大直立的草本、禾本科植物。生長環境適應性強,除了極少數品種在鹽鹼地有生長分佈外,大多生長在獲得生存供水便利的地方,如灌溉溝渠、河堤、溪邊淺水區以及沼澤地等。蘆葦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生長,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種植物。

蘆葦杆富含纖維素,使得蘆葦杆具有堅性和韌性。人們對蘆葦杆特性的利用,可謂大顯神通。整棵的蘆葦杆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古人用蘆葦杆製作葦箔,葦箔就是用蘆葦杆和麻繩共同製作成的蘆葦簾子。葦箔可以用來當房子的屋頂。也可以用作門或窗戶的簾子,起到遮蔽之用。當然,也可以用蘆葦做成籬笆狀,叫做蘆藩。在古代,可以用蘆藩作為院子的院牆。

對於蘆葦韌性的利用,更是五花八門。把蘆葦杆用鋒利的帶刃工具破成幾股,然後用石磙壓平,成為編制蘆葦用品的基礎材料。從古代起中國人就用蘆葦編 “葦蓆”用來鋪炕,建國後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葦蓆也是廣大農村家家戶戶的鋪床必備用品。葦蓆除了鋪床,還可以用來搭建臨時窩棚或者遮蓋物品防風雨。手巧的人,更是可以用柔軟了的蘆葦來編席摺子,根據大小不同用來盛放糧食或放乾糧。南方人更是用它來做魚簍子,釣魚的時候用來盛放收穫的魚。更手巧的做斗笠戴在頭上遮雨防陽。《葦編五絕》之一中對此就有描寫:“蘆葦高,蘆葦長,蘆葦蕩邊編織忙。編成捲入我行囊,伴我從此去遠航。”

至於蘆葦花穗,除了好看用來觀賞,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實用價值,當做棉絮的替代品來製作禦寒的衣服、枕頭和被子。雖然禦寒效果很差,但在物質匱乏、家境困難的情況下也聊勝於無。用蘆葦的空莖製造蘆笛,是小時候很多農村小孩的拿手好戲。製作一管葦笛,滿足自己了對樂器的擁有感。

蘆葦全身具有極強的藥用價值。蘆葦的根、莖、葉、花及嫩筍均可入藥。在中國的古典醫書如《神農本草經》、《千金要方》、《金匱要略方論》和《本草綱目》等著作中均有記載。起到利小便、解諸肉毒、清涼去火、鎮嘔(主治上吐下瀉)、防腦炎、治療結腸炎及心血管病等功能。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隱

茅草

茅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稱“白茅”。茅草的生長適應性極強,喜歡溼潤疏鬆土壤,因而多生長在水邊溪畔,但是也耐蔭、耐瘠薄和乾旱,在鹽鹼地也有生長。加之茅草斷節再生能力強,因而生長範圍廣泛。茅草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常用來蓋房屋,杜甫有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葉子可編蓑衣,用來防雨雪,有柳宗元的詩《江雪》為證:“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茅草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根莖可食,亦可入藥。白茅根具有味甘、性寒、涼血、止血及清熱利尿的功效。白茅花序味甘,性平。具有止血功效。茅草的藥用價值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記載。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相伴相生的意境

蘆葦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蘆葦種在公園湖邊,或者護城河的沿岸,開花季節,隨風搖曳,風姿綽約,特別美觀。茅草和蘆葦具有相似的特性,生長習性相似,外表特徵相似,連實用價值、藥用價值及園林價值都差別不大。

但有一點特別重要:蘆葦和茅草常常混生

茅草和蘆葦生命力堅強旺盛,美感因時因季而不同:春天芽筍,夏季灘湖蕩,秋景花雪海,冬季枯殘消寂。唐朝詩人王貞白在《蘆葦》一詩中,寫盡了蘆葦的四季之美:“高士想江湖,湖閒庭植蘆。清風時有至,綠竹興何殊。嫩喜日光薄,疏憂雨點粗。驚蛙跳得過,鬥雀嫋如無。未織巴籬護,幾抬邛竹扶。惹煙輕弱柳,蘸水漱清蒲。溉灌情偏重,琴樽賞不孤。穿花思釣叟,吹葉少羌雛。寒色暮天映,秋聲遠籟俱。朗吟應有趣,瀟灑十餘株。” 四時之美景,引得文人墨客欲罷不能。蘆葦與茅草的搭配,之於詩,之於畫,總能營造出身臨其境的微妙代入感,幽靜美好的自然環境與自得其樂的感情,分不清是作者之感還是觀者之感,很容易引起共鳴。慢慢地,在中國文人的筆下,蘆葦和茅草具有了相伴相生的文學意象。

描寫蘆葦和茅草的詩詞不少。宋朝是蘆葦文學意象真正的繁盛階段。宋朝(南北二宋)有不少詩人對二者的搭配書寫出流傳於世的篇章。如蘇軾《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黃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數家依竹葦”;史浩《滿庭芳·柴作疏籬》:“柴作疏籬,茅編小屋,繞堤苦竹黃蘆。老翁蝸處,卻自樂清虛”。有蘆葦,就少不得茅草。鄧肅對蘆葦茅草是愛不釋手,在詩作中更是頻頻見到它們組合的身影:窮山觸目紛茅葦,此意昏昏誰可洗(參見《寒梅上李舍人》)、齏鹽昔者謾儒宮,葦白茅黃處處同(參見《哭陳興宗先生三首》)、請公文急出新格,一變茅黃兼葦白(參見《紫芝和來》)。

蘆葦和茅草組合意象的使用更多的見景生情,塑造出或瀟灑、或淡然、或失意的意境。這不得不說,有此能力是蘆葦和茅草的天賦。

隱者

隨著經濟文化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蘆葦與茅草的隱者意象發展開來。在南方,蘆葦與茅草臨水而生,漁人居於水邊,捕魚為生,蘆葦與茅草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也是日見日新的景象。蘆葦為屋牆與籬笆,茅草為蓋。夜宿有蘆花被與蘆花枕取暖,茅草墊鋪床。白晝打魚有茅草蓑衣擋風遮雨。蘆葦與茅草,兼可藥用。漁、蘆葦與茅草,基本滿足了隱者的生存需求,自給自足。世俗失意,遠離廟堂,蘆葦與茅草的意象就成隱士追求之境-“享受自在無拘的生活,求達身心的寧靜與淡泊”, 遠離世俗喧囂,超脫世俗、堅守情操的淡泊情懷。宋朝無名氏做的《洞仙歌》中:望孤村,兩三間,茅屋疏籬,溪水畔、一簇蘆花晚照。寥寥數詞便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之境,隱逸之境躍然紙上。作者雖無名,但在個人看來,塑造能力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不分伯仲。

如徐積《漁父樂》:“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陽煙火隔蘆花。漁唱歇,醉眠斜。綸竿蓑笠是生涯”。隱者以蘆葦與茅草為伴,穿蓑衣宿蘆房,依山傍水,臨溪而漁,酒醉而眠,無絲竹之亂耳,無車馬之煩喧,何等逍遙自在。

後語

蘆葦與茅草的文學意象很多,既有詩經中《蒹葭》的愛情,也有後來發展出來的悲秋傷懷、羈客漂泊思鄉和離別愁緒等。但在人格象徵之中,主要表現了隱士的淡泊飄逸、貧士的堅守節操以及底層民眾的卑微。無論表現什麼樣的人格,都是在特定時代及特定環境的產物,人的心境不同,思緒亦不同,象徵亦不同。但是於我,蘆葦與茅草足以構成人獨立生存的物質基礎,因此蘆葦與茅草可自成結界,構建成隱逸基礎的桃花源。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隱
蘆葦與茅草—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