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部電影是如何上映,如何進行票房分紅的?

紅伊豆


電影如何上映?

1.成片送審

拍攝成功的成片與攝製許可證一起再次送往國家電影電視總局審核,審核通過後發放(電影公映許可證)

2.宣發

宣發可以分為預熱期、密集期和後期追蹤。

預熱期:開機發佈會、殺青發佈會、定檔發佈會、海報製作等。

密集期:宣傳物料曝光、先導海報(預告)、角色海報、終極海報(預告)、口碑營銷、首映禮、城市路演、綜藝節目等。

追蹤:影評人觀影評論票房跟蹤報道以及新媒體輔助發行(抖音等平臺宣傳)像《掃毒2》,《哪吒》都是映後在抖音上再次發酵才把票房推向更高的。

3.全國公映

這就是最後一步了,製作團隊會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在全國各大院線同時上映。

電影一般會上映33-45天左右,票房結算會在電影下映後三個月內由專資辦彙總,最後由發行方轉入出品方以及聯合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或聯合出品方進行結算。

電影票房如何分紅

大家不知道電影投資收益怎樣計算,今天我就給大家詳盡的介紹一下。

電影票房收益

一部電影上映結束後,會有一個總票房,票房出來後,投資者參與分紅的票房,並不是總票房,而是淨票房。

一部影片的淨票房,它的分賬是稅收佔比3.3%、電影發展基金佔比5%、宣發商佔比5%—7%、電影院佔比51%—57%、到最後投資人的佔比在33%—40%之間(部分影片佔比在43.7%以上,具體參考電影投資分紅表),所以當咱們知道自己的投資金額佔比。

投資佔比=投資金額/電影成本×100%

投資者收益=票房×(33%-40%)×投資佔比

總的來說,投資電影產品收益種類是比較多的,主要的一部分來自票房一塊,其次才是其他的衍生收益,通過分析希望對大家對電影收益的理解有所幫助。


配音經典


 據統計,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達609.78億,這麼龐大的資金額,都去哪了?作為普通人,我們只能買票看電影,那這些電影又是誰投資,誰獲利呢?

  接下來,我們就介紹一下電影上映及票房分紅的全過程

 一部電影首先要進入籌備期,大約3個月,主要進行更換拍攝許可證、搭建主創團隊、確定演員陣容等;然後進入拍攝期,大約2個月;再進入製作期,大約2個月,包括影片粗剪、精剪、調光調色等;再進行影片宣發、影片報審,大約9個月,最後才能上映。

  而電影預算的開支比例大約是籌備期30?拍攝期20?製作期15?宣發、報審及上映35?

  電影從上映到下線,會有最終累計票房,去除電商售票的手續費,會有分賬票房,在去除相關稅收3.3?電影專項基金5?院線分成50?右,發行費用1??最終投資者的回報大約在40左右。

以電影《我不是藥神》為例,電影累計票房為31億,去除電商銷售手續費,分賬票房為28.85億,去除電影專項基金、稅收、發行費2.48億,再去除院線分成15.07億,最終出品方的收益是11.28億。

  假設你投資該部電影1萬元,該電影的成本是7500萬,那麼你的投資佔比就是1/7500=0.013?那麼你的最終收益就是11.28億*0.013a5.04萬(只提供算法,非精確值)。

  以上就是一部電影上映及票房分紅過程,具體的相關百分比以每部電影實際為準,不過基本比例浮動不大。


小姐姐帶你看


您好樓主,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關於電影怎麼上映,如何分紅給樓主分享一下

一:據統計,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達609.78億,這麼龐大的資金額,都去哪了?作為普通人,我們只能買票看電影,那這些電影又是誰投資,誰獲利呢?

接下來,我們就介紹一下電影上映及票房分紅的全過程


二:一部電影首先要進入籌備期,大約3個月,主要進行更換拍攝許可證、搭建主創團隊、確定演員陣容等;然後進入拍攝期,大約2個月;再進入製作期,大約2個月,包括影片粗剪、精剪、調光調色等;再進行影片宣發、影片報審,大約9個月,最後才能上映。

而電影預算的開支比例大約是籌備期30?拍攝期20?製作期15?宣發、報審及上映35?

電影從上映到下線,會有最終累計票房,去除電商售票的手續費,會有分賬票房,在去除相關稅收3.3?電影專項基金5?院線分成50?右,發行費用1??最終投資者的回報大約在40?右。


三:以電影《我不是藥神》為例,電影累計票房為31億,去除電商銷售手續費,分賬票房為28.85億,去除電影專項基金、稅收、發行費2.48億,再去除院線分成15.07億,最終出品方的收益是11.28億。

假設你投資該部電影1萬元,該電影的成本是7500萬,那麼你的投資佔比就是1/7500=0.013?那麼你的最終收益就是11.28億*0.013a5.04萬(只提供算法,非精確值)。
以上就是一部電影上映及票房分紅過程,具體的相關百分比以每部電影實際為準,不過基本比例浮動不大。

鄉巴佬盤電影


一、 電影專項基金

電影專項基金是一部電影總票房的5%,用於資助國產電影的發展,從而促進國產電影的快速發展。不過,按照相關的規定,在影院放映的國產片超過總放映影片的50%,會免收電影專項基金,而僅僅超過45%,還會收取1%的電影專項基金。

二、營業稅

一部電影固定收取票房的3.3%,這是無法避免的。

三、 院線影院

院線影院佔據電影票房分紅的大頭,但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畢竟院線電影拍攝出來之後必須經過電影院的放映,才有獲取高票房的機會。一般影院收取總票房的52%左右(除去上面的費用以後的收入)。

四、製作方

也就是指電影製作方和投資者所佔票房的比例100%-5%-3.3%-52%左右≈39.7%左右。

以曾經最為火爆的《戰狼2》為例,投資1.5億,最後收益票房56.8億,票房分紅如下:

電影專項基金:5% (56.8億 x 5% = 2.84億)

營業稅:3.3% (56.8億 x 3.3% = 1.8744億)

院線影院: 剩餘的52%左右 (56.8億 x (1-8.3%) x 52%左右 ≈27.08億左右)

製作方:剩餘的39.7%左右 (56.8億 x (1-8.3%) x 39.7%左右 = 20.68億左右)

也就是說,投資者投資150萬,佔總製作成本的1%,即可分得2068萬,翻了14倍左右。

電影票房如何分紅?不同的電影製作公司,分紅的比例是不一定的,中影、北影、博納、坤仕影業這些正規有保障的公司,還是值得考慮的,選擇一家好公司,獲取電影票房分紅高收益輕而易舉。





用戶408643744049342


1.劇本:

這個大家都知道,就是一部電影的故事情節,這個我就不在這裡過多的介紹。

2.出品方:

出品方可以分為出品人和聯合出品人,他們統稱為這部電影的金主爸爸。他們的區別在於出品人投資佔比大,聯合出品人只是投資者之一。

出品人一般是主要出資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對影片銷售有幫助的影視界大腕任務,出品人是整個影片的靈魂人物,決定影片的風格、種類及市場走向。

聯合出品人是參與投資的,他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多個人,就是看每個人投資的多少來決定該影片所佔的份額。

如今電影行業不斷髮展,做電影出品人也不再只是大公司、大企業才能做的事。如《大聖歸來》就是就是一部合夥人籌資拍電影的範例,影片上映後投資回報率高達400%以上,一共89個投資人共籌資780萬,人均淨利潤25萬,其回報率不可謂不高。

3.劇本送廣電總局審核並備案

電影在拍攝前必須先要送審故事大綱和梗概,在通過之後再向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進行電影劇本送審,在劇本審批通過後一般電影電視總局會出示劇本修改意見文書。在劇本送審過後才能夠申請拍攝許可證並在廣電總局備案。備案號可以在廣電政務中心網站首頁查詢。

4.拍攝階段

這個階段就會先確認導演、編劇、攝影、製片人、服裝設計、化妝師等等,這個團隊的人數要依電影的投資規模而定。

然後拍攝團隊就開始為電影邀請並確定主要演員、特約演員、跟組演員和群眾演員。

然後就是場地、美工製作原材料、道具部門製作道具、演員的化妝材料、服飾原材料,這些都可以是同時進行的。

最後進行拍攝,直到這部電影全部拍攝成功。

5.後期製作階段

在後期製作編輯方面需要衝洗底片、印製樣片、剪輯樣片、畫面套底、印製校正拷貝、印製標準拷貝等製作工序。電影拷貝製作是電影藝術的最終產品,是電影創作者向觀眾傳遞信息的媒介。

後期的製作主要是指對樣片的剪輯、聲畫合成等工序。影視是需要存精去粗的藝術,對影響內容的不必要的東西剪輯掉。還有為了更好的與畫面相配合,進行混音、配音、特技的處理加工等,以最完美的一面呈現在觀眾面前。

6.成片送審

拍攝成功的成片再次送往國家電影電視總局再次審核,審核完成後發放(電影發行許可證)

7.宣發

宣發可以分為預熱期、密集期和後期追蹤。

預熱期:開機發佈會、殺青發佈會、定檔發佈會、海報製作等

密集期:宣傳物料曝光、先導海報(預告)、角色海報、終極海報(預告)、口碑營銷、首映禮、城市路演、綜藝節目等

追蹤:影評人觀影評論票房跟蹤報道

8.全國公映

這就是最後一步了,製作團隊會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在全國各大院線同時上映。



一部電影首先是主創團隊、資金,一旦資金和關鍵的主創團隊(通常是導演、製片人和幾位主要演員)到位,電影就可以進入到前期製作階段了。在此期間,主創要對影片拍攝做出具體的規劃,包括製作分鏡頭表、選定拍攝場地、可視化設計、完成製片預算等。一旦電影完成了主場景拍攝,後期製作團隊就開始工作了,包括剪輯、配樂、視覺效果等。事實上,研究人員很難了解影片後期製作的實際完成時間,因為很多電影在首映前幾日還在進行著一些微調工作,但一些影片會有清晰的流程設置,完成後期之後不會再修改。以上統計,均計算的是影片進入後期製作到影片上映之間的天數。這是一部電影的製作過程。

其次還需要把劇本送到國家電影局或直屬單位審核,備案,拿到攝製許可證;電影殺青,後期剪輯,送審國家電影局審核,上交攝製許可證,拿到公映許可證;發行方做拷貝、申請密鑰、排檔期、把拷貝寄發影院、做宣傳、購買廣告、談判分帳比例、跟院線籤合同;正式排擋,籌備上映,前期大面積宣傳;電影上映,一般為33-45天,根據電影表現而定,有延期需要重新申請密鑰等等。

關於分紅的問題一般投資一部電影,成功上映後,除了票房分紅,還有各大網絡媒體平臺的網絡版權分紅。 先說就是票房分紅,你投資的這部電影上映以後,直到電影下映,假如獲得了10億票房,那麼扣除影院53%-55%,稅收3.3%,電影專項基金5%,剩餘大概38%是電影製片方所得,大概3.8億,如果該電影成本5000萬,你投資了10萬,那麼你佔份額比例就是0.2%,3.8億的0.2%就是76萬,也就是說你投資10萬,最後能獲得票房分紅76萬,翻了近7倍,別感覺不可思議,影視投資的利潤就是如此。 其次是就是網絡版權分紅,各大平臺如騰訊、愛藝奇、優酷等這些網絡平臺,一種是直接買斷版權,獨家播放,起步500萬以上。還有就是點擊量收費,一個點擊量2元起步,點擊越多我們能得到的就越來,這個會按照版權的佔比來獲得收益。

一部電影的開始到發行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如果你想投資電影,需要慎重,因為投不好了,可能你的電影連發行的機會都沒有。謹慎!謹慎!謹慎!


雪落靜候花開


一部電影首先要進入籌備期,大約3個月,主要進行更換拍攝許可證、搭建主創團隊、確定演員陣容等;然後進入拍攝期,大約2個月;再進入製作期,大約2個月,包括影片粗剪、精剪、調光調色等;再進行影片宣發、影片報審,大約9個月,最後才能上映。而電影預算的開支比例大約是籌備期30?拍攝期20?製作期15?宣發、報審及上映35?電影從上映到下線,會有最終累計票房,去除電商售票的手續費,會有分賬票房,在去除相關稅收3.3?電影專項基金5?院線分成50?右,發行費用1??最終投資者的回報大約在40?右。以電影《我不是藥神》為例,電影累計票房為31億,去除電商銷售手續費,分賬票房為28.85億,去除電影專項基金、稅收、發行費2.48億,再去除院線分成15.07億,最終出品方的收益是11.28億。假設你投資該部電影1萬元,該電影的成本是7500萬,那麼你的投資佔比就是1/7500=0.013?那麼你的最終收益就是11.28億*0.013a5.04萬(只提供算法,非精確值)。以上就是一部電影上映及票房分紅過程,具體的相關百分比以每部電影實際為準,不過基本比例浮動不大。


大蟲愛吃魚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電影是如何上映的?

首先要有電影劇本。由製作公司委託作者創作劇本,然後投給各電影公司或者是製片人,這時候劇本如果寫得過關,製片人就會找投資商和發行商,等到資金,設備,演員等各方面都準備充分之後,就可以開始拍攝了。拍攝完成之後,把片子交給公司,公司過關後發行公司會和電影院線簽訂電影的發行合同就可以推廣上映了,一般電影的上映時間是一個月。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電影如何進行票房分紅?

電影在下映後片方會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來計算票房。具體分紅佔比是:

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

用來發展電影事業的專門費用,也叫電影基金,佔比5%。

其次是院線,由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組成,佔比52%—57%。

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也就是製片方,佔比34%—40%。





劇隨行


從零開始,講述一部電影的從無到有

以前看電影的時候覺得電影很神奇,對一部電影的誕生充滿了好奇心,後來學了相關的專業慢慢了解了整個行業,也填補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好奇心,正好藉著題主的這個問題,聊聊一部院線電影是如何從無到有的誕生。

近幾年我國的電影市場也是越來越好,整體呈現一個良心發展的趨勢,好電影也是遍地開花,近兩年的《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影片,都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雙贏。

隨著關注電影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對於電影的好奇心也是越來越重,更多的關注點已經不僅僅侷限在臺前,開始轉向了幕後。

從創意到故事

很多電影之初都是從一個創意開始的,這個創意有時候可能是一句話,有時候可能是一件事,觸發了電影的核心創作人員,嘗試在這個創意的基礎上去打造一個可以成為劇本的故事。

比如電影《志明與春嬌》,最初的時候是彭浩翔與自己的好友一塊出門,發現好友在過程中與許多不同身份的人打招呼,好奇對方是如何認識這麼多人,好友告訴他是一塊抽菸認識的,原來隨著香港禁菸令的公佈,狹窄的後巷成為了新型的社交圈,無數男男女女躲到這裡抽菸,無論什麼身份,什麼職業,在這裡都是一個菸民,噴雲吐霧,插科打諢。

隨即彭浩翔動了念頭,想要拍一個關於吸菸的電影,就有了之後的《志明與春嬌》。

再或者是岸西導演的電影《親密》,最開始的時候,就是杜琪峰的一句話,杜琪峰對這個寫出過《甜蜜蜜》、《男人四十》等諸多佳作的“金牌編劇”岸西說,“你來幫我寫一個愛情電影吧。很便宜的那種,最好只有5場戲。但其中要有一個畫面是,一個女人每天都去碼頭等一個男人,沒有等到,晚上就回到她住的一個小酒店。”

除了這句話,杜琪峰什麼也沒說,岸西想了半年,寫出了《親密》,杜琪峰沒有拍,岸西就找機會自己把拍了。

很多電影都是如此開始,一個創意,變成一個故事,從一個故事變成了劇本,當時有的劇本也可以去直接購買某些已經完成的故事進行改編。

由此來看一部電影的第一步,一般都是從劇本開始奠基的,至於很多導演拿著一張紙就可以拍一部片子,屬於個例,不做參考。

劇本備案

那麼有了一個完整的劇本,你就可以直接進行拍攝嗎?肯定是不行的,正常這個時候,需要把已經完成的劇本拿到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行備案,如果未能通過備案審核,就需要駁回後,根據要就進行二次修改,三個月後進行再次備案申請,以此類推,一旦備案信息通過,會拿到由國家電影局的備案回執,也就是大家經常聽說的拍攝許可證。

紀錄片《地獄之旅:一個電影人的長征》中就詳細記錄了導演陸川,拍攝《南京南京》時候,在立項這一塊所遇到的困難,十八個月的籌備,幾乎每天都有人對此喪失信心,劇組的人員走了一撥,來了一撥,陸川讓美術組寫了“死磕”兩個大字,貼在劇組裡面,他發誓一定要跟這電影死磕到底。

前期籌備

其實正常來說這個前期籌備和備案是同期進行的,在電影確定之後,就開始立項,組建劇組,針對目前劇本中涉及的場景,故事情節,這個過程要考慮演員,自己想要選擇拍攝設備,道具,場景租借,然後拿出一個大致的預算,這其中還要考慮到這個劇本在目前電影市場環境下能夠達到的預期收益,最終確定整體的製作規模和預算。

確立了預算,拉動投資,正式開始進入劇組的組建階段,演員,攝像還有劇組各個環節的重要工作人員,燈光,美術等一系列的工作人員確定,成功組建劇組。

劇組組建之後,各個職能要進入自己的前期準備階段,導演臺本,分鏡頭腳本,租借設備,準備道具,還要去確定取景地等重要工作流程,還是之前提到的《地獄之旅:一個電影人的長征》中,陸川的工作組,需要完全的還原出來一個古南京城,而不是在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南京進行取景。

跟所有確定的演員協調檔期,製作大概的工作流程。

亦或者大家經常提到的橫店影視城,現在已經是很多影視劇的首選取景地。

正式開拍

所有工作都準備完成之後,拿到拍攝許可證,確定開機日期,基本上就可以進入正式拍攝了。

所有工作人員,從導演到演職員正式進組,圍讀劇本,製片主任負責整個劇組的食宿、交通、現場維護、場地練習、預算控制、財務管理,全力保障整個電影拍攝的順利進行。

因為實際拍攝和預算時候所考慮的效果肯定是有一定差異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經常會產生預算吃緊,需要增加預算的情況。

比較有名的是導演韓延,在拍攝《動物世界》的時候,一場追車戲就需要動用大量的預算,由於口頭表述並不能有效的說清楚自己想要的效果,通過一堆玩具模擬了自己對於追車片段所想要的效果,並且順利追加了預算。

後期製作

所有的鏡頭都拍攝完畢之後,就要進入後期製作的這個過程,這個時候劇組就基本算是解散了,主要剪輯工作有後期組來完成,有的導演喜歡自己掌握剪輯的主導權。


比較有名的是,詹姆斯卡梅隆為了自己來剪輯《大白鯊》,在拍攝完成後,自己出錢請所有工作人員去旅遊,等大家都旅遊回來了,電影也剪輯好了。

這裡的後期不單是我們常規意義理解的剪輯,還包括剪輯後的,畫面調色,特效包裝,音樂製作,聲音合成,畫面聲音混錄都環節,這裡小科普一下,真正到了影視項目的剪輯上,我們所熟知的pr,edius,fcpx都要靠邊站,最普遍的應該是AVID剪輯系統,高效無損,完全按照影視工業一整套流程來設計。


正式上映

拍也拍了,剪也剪完了,是不是就應該正式上映了。

還差一步,這個時候,你需要帶著拍攝許可證和成片到國家電影局進行審查,審查過程可能還會出現二次修改的鏡頭,需要把一些不合規的鏡頭進行加工和處理,有時候會直接影響到電影的上映。

2019年這一類的例子還是比較多的《小小的願望》、《少年的你》、《八佰》等影片都經歷了這個過程,目前《八佰》還處於毫無消息的狀態。

更典型的例子是09年的《無人區》,09年的時候已經在電影院看到了上映的海報,結果13年的時候才真正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這部作品。

審查通過之後,拿到公映許可證,發行方就可以拷貝、申請秘鑰,正式排擋,籌備上映,這之前可能還會做一些點映進行宣傳。


可以看到一部電影從零開始,從一個創意,到最終變成我們看到的影片,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電影人付出自己的艱辛與汗水。電影畢竟是一個商業屬性的產品,電影上映了,票房也有了,那分紅就是接下來要面對的環節了。

先找一個例子,《唐人街探案2》,總票房33.97億,那是不是就代表最終收入就是33.97億,當然不是。

首先,影片所有的票房收入會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通過統一彙總之後,會記錄在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之後所有的分賬都由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主要依據。

之後,以該統計數據為主要依據,需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其次需要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都是直接通過院線從總票房中直接劃扣並進行繳納,光這兩項合計8.3%。

再接下來會有一箇中影數字代理費,這個費用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徵繳,一般會是淨票房的1%~3%,也是通過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但是這個代理費淨票房6億以上不用繳納。

這些都被扣除後,會得到一個全新的數字,我們稱它為最終受益,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共享43%,這時候院線和電影院是同一家的,比如萬達,就可以獨佔57%,同理發行與製片是同一家的,可以獨享43%。

如果製片方與發行,不是同一個公司,發行方一般會以最終受益為依據收取5%-15%的代理費用,剩下的28%才真正屬於製片方。

有時候為了增加排片,增加競爭優勢,製片和髮型還會承諾給電影院進行返點。

這個數字比較寬泛,我們不做主要參考依據,那根據上述的列舉,一部1億票房的電影,最終回款應該是三千多萬。

再有就是有一些片子,導演會不收取費用,跟製片方簽訂的是分紅合同,這個也屬於個例,馮小剛當初拍攝《甲方乙方》就有這樣的情況。

當然除了院線收入,一部電影還可以通過電視放映權的售賣,網絡版權,海外銷售,商務合作,政府補貼,行業補貼等途徑來獲取收益。

這些非票房收入往往比票房收入還要客觀,所以近些年很多製片方就會想辦法增加在非票房收入上的拓展。

坊間就一直傳聞,有多部電影,光靠廣告植入就已經大賺一筆。


賤熊放映室


太專業了這個問題,超綱,沒接觸過,不好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