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一、前言

大宋王朝北伐幽州,不但沒有得到一寸土地,反而引來了遼國再三的軍事報復。遼國在太平興國四年十月,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先後兩次發兵,從宋遼邊境的東線,西線南下入侵大宋。然而事與願違,滿城之戰,雁門關之戰,遼國均以失敗告終,不過遼國的攻勢並沒有因為兩次南下攻宋的挫敗而終止。

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十月,遼國又一次捲土重來,這一次兵力更多,聲勢更大,規格更高,遼景宗耶律賢更是親自掛帥出征,率領二十萬大軍再度南下,而宋太宗趙光義也決定御駕親征,迎戰遼軍,宋遼兩國邊境大戰一觸即發。

二、遼國二十萬大軍出兵瓦橋關,氣勢洶洶,誓要打一個勝仗

遼景宗耶律賢憤於滿城(今滿城北)、雁門(今山西代縣)兩次攻宋失利,親率重兵再舉攻宋。遼國此次南下,選擇作戰的地點在雄州治所瓦橋關(今河北保定雄縣的西南),瓦橋關與益津關,淤口關合成為三關,這三關之地是一個軍事要地,這個地方曾經被遼國統治了二十一年之久。遼景宗想以此關為突破口,狠狠的打擊報復大宋王朝。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瓦橋關地圖

瓦橋關:公元938年,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時,也將這三關之地給了契丹。直到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親自率軍伐遼,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和“三關”,“三關”以南始為國境。北宋建立後,瓦橋等三關成為北宋的北方邊防要地。

遼景宗攻打瓦橋關的原因:

  • (1)消除後遺症,一個國家的軍隊在一個地方打過一次敗仗,它會留下一個陰影,即是“戰爭後遺症”。必須要打一個勝仗來一雪前恥,除去陰影,打出軍威來。
  • (2)恢復故土,“三關”曾被遼國統治了二十一年,所以對遼景宗來說,這些地方原本都是屬於他遼國的國土,他要將它們都收復回來。
  • (3)發洩怨憤,遼國在滿城和雁門關這兩戰中都以失敗告終,遼景宗很憤怒,他希望有一個勝仗來發洩下他心中的怨憤,他要洗刷這兩次失敗所帶來的恥辱。
  • (4)激勵士氣,勝仗可以提高士兵的氣勢,而敗仗則會讓士兵氣勢不振。因此,遼景宗迫切需要有一場勝仗來鼓舞遼國軍隊的士氣。

所以,遼國這第三次的南下,其戰爭規格升級了:

  • (1)遼主親征,這一次是遼景宗親自帶兵出征,皇帝親征,這在遼國曆史上是很少出現的情況,可見遼景宗對這次的戰爭是無比的重視。
  • (2)增加兵力,前兩次南下,遼國都是十萬的軍隊,而這次,兵力翻番,一下子調動了二十萬的軍隊。
  • (3)多次祭祀,祭祀在古代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凝聚力量的過程。遼國這次征伐,進行了祭天地,祭兵神,祭旗鼓,祭射鬼箭(一種很特別的巫術祭祀)四種祭祀,可見對其是多麼的重視。

以上的這三個特點,都彰顯了遼景宗對大宋的第三次南侵是一次大規模的入侵,較之前兩次的南侵,其級別提高了很多,大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之意。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遼景宗耶律賢

三、宋太宗應對遼軍進攻瓦橋關: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宋太宗對遼國將從河北方向進犯的意圖早有察覺,在遼景宗兵馬還沒有全部集結到幽州之前,他就已經開始調兵遣將,對即將到來的戰爭開始部署。那麼為應對遼國二十萬的鐵騎,宋太宗都做了哪些準備呢?

(1)調兵

太平興國五年十月初一,遼景宗召集大臣商議出兵攻宋。十月初八,宋太宗下令大宋五個州的軍事長官調動軍隊,帶兵增援河北瓦橋關前線。

宋太宗反應如此之快,說明了他在遼國安插有間諜,情報很準確,因此,宋太宗準備很充分。

(2)修路

十月十九日,宋太宗下令修建都城開封到瓦橋關一帶的道路。這一步,宋太宗做的有些晚了,要知道遼國大軍在十月十三日就已經到達了幽州。

(3)增兵

十月二十四日,宋太宗下令將都城開封的一部分禁軍調往河北的定州,瓦橋關一帶增援。而遼景宗早在十月二十日就已經到達河北的固安了,固安離瓦橋關很近,不到一百里地。這一步宋太宗同樣是晚了不少。

(4)親征

遼景宗親征,大宋太宗也御駕親征。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宋太宗親征路線

同樣是親征,但他們在時間上卻有很大的差別。遼景宗在十月十一日就已經出發了,而宋太宗是在十一月初七才下詔全國北巡,十一月初十出發,十四日到達長垣。現在從開封市中心出發去長垣縣,過黃河大橋,一個小時就可以達到,而宋太宗卻用了四天的時間,不得不說,這個速度也太慢了。在十七日才達到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大名縣)。

而就在十七日這天,遼景宗下令凱旋班師回朝,仗打完了。宋太宗此時距離戰爭地點瓦橋關還有七百里地。

我們不能說宋太宗沒有應對,調兵,修路,增兵,親征,四個環節一個都不少。但是總感覺節奏有點不對勁兒。人家凱旋歸師了,你還在七百里地開外的地方待著,不是慢了半拍,而是慢了好幾拍。宋太宗的反應,剛開始不慢。十月初一,遼國商議對宋出兵,十月初八,大宋開始調兵。這個節奏還是很快的。但後來卻漸漸跟不上節奏了,節奏慢了很多。

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四、宋太宗吹噓瓦橋關之戰: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此仗大獲全勝

《續資治通鑑長編》:“雄州言契丹皆遁去。”

《長編》記載 ,宋太宗到達距離瓦橋關七百里地的大名時,契丹的軍隊一聽說大宋的皇帝來了,嚇得都逃了。

在北宋筆記《石林燕語》中,同樣記載了這場戰役。說的是在太平興國五年,遼主率領大軍進犯大宋的雄州,宋太宗下詔親征。走到大名時,遼主聽說大宋的皇上來了,然後就趕快逃走了,大宋的軍隊凱旋迴朝。宋太宗趙光義很是高興,在班師回朝的路上,即興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很有名,“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大宋的軍隊一箭都沒放,契丹就都逃了,很是遺憾大宋的軍隊沒能上陣殺敵。

<code>宋太宗是滿心歡喜,洋洋得意了一把,自己這個大宋的皇帝還是很有威名的,讓遼軍不戰而逃,隨即賦詩一首,吹噓一下。/<code>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劇照--宋太宗趙光義

其實,關於瓦橋關之戰,宋遼雙方是各說其詞。

宋方的記載是,宋太宗收到前線戰報,《長編》:“關南言大破契丹萬餘眾,斬首三千餘級”,說宋軍擊破遼軍一萬多人,殺死三千多。

而遼方,根據《遼史》中的記載,瓦橋關之戰,遼國是大獲全勝。《遼史》:“遼主親督戰,(耶律)休格躍馬入陣,斬師,餘眾披靡,退入城。”遼景宗凱旋班師後,還將立下戰功的大將耶律休哥加封為遼國的于越。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宋遼雙方都揚言戰爭獲勝。那麼這場瓦橋關之戰,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五、瓦橋關之戰,其歷史真相究竟如何,真的如宋太宗吹噓的那樣嗎

真實的情況是,大宋五戰四敗。瓦橋關之戰,總共打了五場仗,大宋打贏了一場,敗了四場。

瓦橋關之戰歷史真相還原:

十月二十日,遼景宗到達固安,十月三十日,遼國二十萬軍隊開始圍攻瓦橋關。此時,瓦橋關內駐守的宋軍主帥是張師,他所率領的守城軍隊不足一萬人,所以張師只能

固守待援。在此期間,宋遼之間發生了四次交戰。

(1)十一月初一,宋軍夜襲遼營。宋軍想打破遼軍對瓦橋關的包圍,但是遼軍有準備,突襲失敗

(2)十一月初三,遼軍圍城。宋軍援軍在城東列陣,瓦橋關守軍主帥張師率兵出城,裡應外合攻擊遼軍。遼軍在遼景宗的督戰之下,英勇奮戰,不僅打退了宋軍的援軍,還殺死了主帥張師,此戰宋敗

(3)十一月初九,宋遼兩軍對壘。大宋援軍在易水南岸,遼軍在易水北岸,結果遼軍渡過易水,其主將耶律休哥身披黃甲騎黃馬大殺四方,將宋軍追殺到了莫州。這一仗,宋軍大敗。《遼史》載:“(宋軍)橫屍遍野,(遼)生擒數將以歸。”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宋軍被遼軍擊敗,屍橫遍野

(4)十一月初十,宋軍從莫州趕回瓦橋關反擊遼軍,結果再一次被遼軍打敗

綜上所述,大宋在和遼國的四次交戰中,四戰四敗,遼軍四戰四捷。

《續資治通鑑長編》:“《實錄》《本紀》皆不載此事,獨《契丹傳》十一月書此。”

在《宋太宗實錄》和《囯史·太宗本紀》中都沒有記載,只有在《國史·契丹傳》中的十一月記載了這件事。

《續資治通鑑長編》:“嗣與其眾夜相失,三鼓,乃突圍走莫州。”

在瓦橋關之戰中,宋將荊嗣率領的一千多人被遼軍圍困,突圍後逃走到了莫州。

從以上的史料中,我們可知曉,瓦橋關之戰,宋軍確實是屢戰屢敗,打了四次敗仗。

而宋軍唯一一次的勝仗,在《宋史》和《長編》都有記載,但《遼史》中卻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

《宋史》中記載的這次勝利戰役發生在十一月十四日,地點在關南(今河北省白洋淀以東的大清河流域以至河間縣一帶)的唐興口。宋朝鎮守關南的大將崔彥進擊敗了遼軍一萬多人,殺死三千多人。

《宋史》:五年,車駕北巡,以彥進為關南都部署,敗契丹於唐興口。

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宋遼之間確實發生了這麼一次戰役,宋軍獲勝,但其戰績有沒有這麼輝煌,這個就要另當別論了。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宋太宗吹噓瓦橋關之戰,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

所以,瓦橋關之戰的真相是宋軍“五戰四敗”,並不是像宋太宗吹噓的那樣“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

<code>真相往往是殘酷的。/<code>

六、瓦橋關之戰,宋軍戰敗的責任究竟在誰

首先,我們來看大宋軍隊在此戰中的表現:

(1)在瓦橋關守將張師戰死後,他的部下沒有四處潰逃,而是退回城內,繼續堅守。這說明大宋守城士兵的戰鬥意志沒有被瓦解。

(2)宋遼兩軍對壘後,大宋援軍大敗,退到了莫州。第二天宋軍立即捲土重來,反擊遼軍。這說明大宋援軍的戰鬥意志也沒有被削弱。

(3)瓦橋關最終沒有失守,主將戰死,援軍戰敗,最終城池沒有失守,這說明了宋軍的士兵是頑強作戰,其作風過硬,意志頑強,他們的士氣沒有被遼軍瓦解。

這這幾個方面來看,宋軍將士都是很賣力的在作戰,雖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可見,戰敗的責任不在士兵身上。

那麼,戰敗的責任究竟該歸誰?

上樑,宋太宗的問題。

高粱河之戰和滿城之戰的後遺症發作了。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戰爭後遺症

(1)

高粱河之戰,宋太宗御駕親征,結果是槍打出頭鳥,遼軍見大宋皇帝御駕親征,便都衝他去了。特別是遼軍的主將耶律休哥,他要去抓宋太宗。結果宋太宗腿上中箭受傷,只得乘驢車倉惶撤離。受了傷,還差點做了俘虜,這個在宋太宗心裡已經留下了陰影了,他再也不敢到前線去親自指揮作戰了。

所以,在瓦橋關之戰中,宋太宗為什麼總是會晚幾拍,這是他有意晚的。他要是提前半拍的話,那他就衝到前線去了就有可能會出現高粱河之戰時的情況了,他很害怕,因為那次的受傷給了他一個刻苦銘心的教訓。這個後遺症始終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

另外,高粱河之戰後,宋太宗趙光義授予諸將作戰陣圖,命令他們,如果契丹來犯,必須入圖佈陣。宋太宗用此舉來約束諸將,按照他的作戰方針來對敵,這實際上是將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他不敢放權。

(2)

滿城之戰,宋軍雖完勝,卻暴露出了宋軍一個很大的弱點。在兩軍對壘決戰的前夕,大宋將士對宋太宗制定的八方陣作戰陣圖爭論不休,意見很不一致。這說明滿城之戰,宋軍沒有前敵總指揮(統一作戰軍事指揮),這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各自為戰。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滿城之戰

事實上,在瓦橋關之戰中也的確如此,宋太宗調動了五個州的兵力去增援瓦橋關,再加上瓦橋關原本的守軍,總共是六支軍隊。六支軍隊六個頭,沒有指定一個統一指揮的頭兒,沒有一個總司令來調度軍隊作戰。沒有總司令就出現了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不了合圍之力,並且不能根據瞬息萬變的戰局做出及時的應對。

大宋戰爭指揮體制的弊端(沒有前敵總指揮),從滿城之戰延續到了瓦橋關之戰,這難道是宋太宗不瞭解嗎?

其實不然,宋太宗他很瞭解這種弊端,但是他不想派,也不敢派一個前線總指揮。因為,他不願意在前方出現一個能夠指揮千軍萬馬,掌握實權的總指揮。如果有那麼一個人掌握了大宋的軍隊,那麼就會削弱他皇帝的威權,而且很有可能會造成對皇權的威脅。

由此可見,戰爭後遺症很恐怖,首先它會影響整個部隊的士氣,甚至於造成主帥的怯敵,怯戰。宋太宗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瓦橋關之戰中,宋太宗就是因為戰爭後遺症而處處被動,他不敢親臨前方,同時還不敢放權。

不敢親臨前方不要緊,皇帝不到前線作戰,這太常見了。宋太祖趙匡胤在滅南唐,滅南漢,滅西蜀等戰爭中,都沒有御駕親征,但他都授予了一個前敵總指揮。而宋太宗是既不敢去又不敢放權,這就難怪瓦橋關之戰會一敗塗地了。

瓦橋關之戰:大宋被人殺得橫屍遍野,卻吹噓成是大破敵軍的勝仗

劇照--宋太宗

七、結言

宋太宗自坐上皇位後,便雄心滿志,一心想收復被契丹佔領的幽雲十六州。奈何,在高粱河一戰中,他中箭受傷,狼狽逃回開封,從此心裡留下了一個不敢親臨前線的陰影。契丹入侵瓦橋關,宋太宗表明上是御駕親征,實際上是走走停停,故意放慢行軍的速度

,因為他不想再次親臨危險的前方戰線。等來的結果是遼軍人(宋軍)殺完了,東西搶完了,目的達到了,凱旋迴師了。而他卻將遼軍的凱旋班師吹噓成“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說是遼軍怕了他,聞其“威名”而逃,此戰,大宋獲得了勝利。

這,不禁讓人唏噓。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遼史》《石林燕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