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往往有這“三不勸”的,都是悟透人性的高人,值得學習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步入社會,就要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其中有些高人,為人處世這個方面,有禮有節,分寸拿捏得非常老到。

整個讓人挑不出半點毛病來,這種人用大眾的話來講,就是“城府”很深,“道行”很高,這是表面上的話,也聽不出個好意思壞意思出來。

這些個高人,一般都是悟透了人性的人,早些年肯定也是吃過虧的,因為什麼學問都可以學,唯獨這個“為人處世”只能自己修煉,勉強學來的那叫皮毛,照貓畫老虎,把握不了那點神韻。

其中,很多高人奉行一個“三不勸”的原則,今天東臺就和大家來聊聊這個“三不勸”,到底是哪三種不勸。

往往有這“三不勸”的,都是悟透人性的高人,值得學習

第一個,勸和,不勸散。

做生意的雙方有意見,吵吵嚷嚷要散夥,高人都是勸雙方平心靜氣地談,沒有去勸人家散夥的。做生意買賣,講究的是“和氣生財”,和外人客戶要和氣,和自己夥計搭檔更要和氣,有了這團“和氣”,才能同心同德,才能共同努力。

夫妻雙方有意見,吵吵嚷嚷要離婚,高人也是勸和,絕不會勸離,這個婚姻中的每個人都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而且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能把那些日積月累的負面情緒無限放大,很多人說“過不下去了”,其實冷靜一想,哪有真的過不下去啊,這個時候,腦子一熱,有人在邊上一勸,真要離了,指不定後悔,也指不定怨恨勸離的人。

往往有這“三不勸”的,都是悟透人性的高人,值得學習

第二個,不勸經商。

這一點倒很好理解,做生意買賣是有風險的,別人如果拿不定主意,來找我們問,要不要去做這個生意。

最好的做法,就是以我們的瞭解和認知來幫他分析一下,聊聊市場,聊聊前景,聊聊管理,聊聊可行性和風險,但是不可以給人拿主意,這個主意只能讓他自己拿。

這麼做,萬一買賣虧了,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們是可以脫責的,人家也不會怪怨到我們的頭上來。如果賺了,也免得自己好像當初勸人發財了,自己生出一種不應該的想法來,或者向其他朋友炫耀,甚至覺得他發財了,他應該來好好謝謝我。

沒有人願意受人之恩,何況還是這種動動嘴皮子的恩,很多朋友就是這樣莫名其妙的成了路人,與其揹著這麼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還沒有對方去還的恩情,索性不如各自走開一步吧,換了是我們自己,只怕也是這樣吧?

往往有這“三不勸”的,都是悟透人性的高人,值得學習

第三個,就是不勸人大度!

這一點不會太過影響我們和別人的友情,但只是表面上的不影響,對於當事人的內心,其實很有影響。

東臺年輕的時候,見過這麼一檔子事,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乙和甲的妻子,不明不白,還想辦法把甲的一個公司慢慢掏空了,等甲發覺的時候,已經是人財兩空了。兩家本又是個世交,甲的老爺子早年間還幫過乙的家庭不少,得知這麼一檔子事,氣得中了風,在床上躺了兩年,就悶悶地走了。

這檔子事過了大概有幾年,一次偶然的機遇,甲乙兩個人又坐到了一張飯桌上,看著黑口黑臉的甲,有人就勸了:“都是幾十年兄弟,知道你們之間也不痛快,今天既然坐到一起了,看大家的面子,你們兩兄弟走一個,就當這一頁翻過去了怎麼樣?”

大家猜猜甲怎麼個態度?甲端著酒杯就往乙的臉上潑:“誰的面子我也不看,他也配?”桌子一掀,走了。甲一走,幾個人馬上就表達了對甲的“不大度”感到惋惜。

往往有這“三不勸”的,都是悟透人性的高人,值得學習

東臺當時就一個想法,真是“刀子不割自己的肉,就不會疼”。若是把那幾位搖頭晃腦做惋惜狀的仁兄換成甲的身份,估計態度還要更激烈,這絕非是東臺臆斷。

後來也確實是這樣,甲和那幾個勸他大度的人,慢慢也就疏遠了,東臺問起,甲說的那句話對我印象很深:“從他們勸我大度那一刻,我就知道了,這幫人從來沒有站在我的位置上,考慮過我的感受,根本不考慮我的感受的人,這種朋友能算朋友嗎?”東臺一聽,啞口無言。

勸人大度,就和勸人喝酒是一個道理,被勸的人醉沒醉,只是自己心裡有數,勸酒的人看著熱情洋溢,其實何嘗不是帶著一種“我都沒有醉,你怎麼可能醉”的逼迫味道在裡面。

往往有這“三不勸”的,都是悟透人性的高人,值得學習

其實,這“三不勸”表面看著,好像挺通俗的道理,但裡面卻含著處世的大智慧。

總結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同理心,我們不願意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別指著別人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我們不希望受到不良的影響,人家也一樣不願意接受!

悟透了人性的高人,通過一個簡單的“三不勸”,就會讓人覺得靠譜而實誠。

如果對自己是一個寬鬆的標準,對別人又是另一套嚴苛的標準,還要順便佔個道德的制高點,這種人,還是洗洗睡了的好,至於交朋友,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