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從對“天理”二字的解釋入手,淺談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變化

”是一個從先秦時代就出現的哲學範疇,被無數哲學家使用。我們至今還常說出“理所當然”、“天理昭彰”、“天理難容”等成語,可見“理”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從基本字義的角度來看,理大致有兩層意思。《說文解字序》中說:“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說明“理”的第一層意思類似於“質”,是指某一事物的根本內涵。古人通過事物表面的紋理來對其進行分類,久而久之,紋理之“理”也就變成了事物本質的意思。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有的理,此所謂“分理”;

此外,我們認識事物,就是要抓住它的本質,明白其中的分理,而事物之理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並非雜亂無章,就如紋理具有輪廓一樣,必然呈現出一定的“條理”性,這便是“理”在哲學中的第二層含義。

從對“天理”二字的解釋入手,淺談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變化

“理”字源流

戰國人所說的“天理”是什麼意思?

古代思想家說到“理”時,一般指事物的本質性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條理性。他們是基於一事一物上來言說的,但也有人把“天”跟“理”連在一起。天無所不包,理則無所不盡。當萬物之理上升到“天理”時,“理”的範疇也就從個別性上升到了普遍性

“天理”一詞見於《莊子·養生主》,講庖丁解牛時說“依乎天理”,這是指順從最普遍的規律和條理來宰牛。《天運篇》又說:“夫至樂,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在《莊子》看來,“天理”就跟“道”一樣,是人所需要順從的普遍規律,因此《繕性篇》甚至直接說“道,理也”。“理”是一個接近於“道”的範疇,同樣具有很高的普遍性,故曰“知道者必達於理

”。

《莊子》與《老子》不同的地方在於運用了“理”這個範疇來說明“道”,他不說“萬物之道”,而講“萬物之理”。《老子》的“道”高度抽象,是最普遍的原則,《莊子》則兼顧普遍與個別,他思考問題的邏輯是——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從同一的角度來看,就是道、天理,是最高的普遍性;從差異的角度來看,那便是每一事物各自所包含的“理”了。例如《漁夫篇》說:“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這是指明天地間存在最普遍的規律,這個天理接近於道;《則陽篇》則說:“萬物殊理”,是指萬物中各有其理,屬於分理。

《莊子》用“天理”來說明“道”,便演繹出了“理”的第三層含義——最普遍、最穩定的規律、法則。

從對“天理”二字的解釋入手,淺談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變化

在《韓非子》中,“理”的三層含義已具備。他說:

  • “萬物各異理”時,是指本質性的分理
  • “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是指規律性的條理
  • “道盡稽萬物之理”和“不逆天理”,則是指普遍性的天理

打個比方來說,方圓、長短、粗細、堅脆都是各種分理,它們具有各自的屬性,遵循一定的規律,有條理性。當它們的本性與條理性長久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時,便成了定理、天理。因此,最普遍的道是由最基本的分理演繹出來的,《解老篇》說:“理定而後可得道也”。

從詞義上看 ,“理”具有分理和條理兩層意思,而經過莊子、韓非等思想家的詮釋,賦予了這個詞哲學的意義

,使其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天理”,出現了第三層意思。

從對“天理”二字的解釋入手,淺談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變化

莊子與韓非賦予“天理”哲學意義,視為普遍法則

從道家的“天理”變成漢儒的“天理”

《莊子》是道家典籍,《韓非子》裡的《解老篇》是對《老子》的解釋,也有道家性質。他們都試圖用“天理”這個範疇來解釋“道”,將其視為最高、最普遍、最穩定的法則。

到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者們也從《莊》《韓》那裡接過了“天理”範疇,但不是用它來說明“道”,而是用來講明“禮”。從這之後,作為最高、最普遍、最穩定的法則不再是道家的,而是儒家的了。

《禮記》就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人生而靜,這是本性。當事物來引誘時,如果人不受節制和約束,不能反躬自省,那麼將被事物所感化,被其牽著鼻子走。例如金錢美色都是外物,如果人沒有了約束,無法自我剋制,那就會被金錢美色所引誘,成為物質的奴隸,失去了本來平靜的性情,這便是“人化物”,便是“滅天理而窮人慾。”為此,先王才制定禮樂,使人受到節制,不牽於外物,存天理而拒人慾。用禮樂刑政來捍衛人之本性,使其通達而不備。

因此,在漢儒看來先王的禮樂刑政便屬於的“天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說:“有道伐無道,天理

也”,他認為天理就是正確的、客觀的法則。

到了東漢則出現了不同的看法,鄭玄在註解《禮記》時說“理,猶性也”,所謂的天理也便是天性,是主觀的、屬人的法則。人的天性好靜,受到外物的干擾才被扭曲,滅了天理而陷溺於嗜慾之中。所以“存天理,滅人慾”就是保存天性,消除私慾。

漢儒對“天理”的理解發生了分裂,西漢人受《莊》《韓》的影響,把“天理”視為一個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法則,禮樂制度就是它的表現;東漢人則認“天理”為在人內心中的主觀法則,也就是人的“天性”。這種分裂在北宋時才得到了統一,程朱理學調和漢儒的矛盾,同時承認了客觀與主觀的標準,認為“天理”就是“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就如佛教徒講的,佛祖即是客觀的釋迦摩尼,又是主觀的我心(“即心即佛”是也)。

從對“天理”二字的解釋入手,淺談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變化

鄭玄認為“天理”就是人的“天性”,是主觀的

程顥將“天理”視為理學的核心

北宋的程顥說:“‘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這並不意味著他自稱發明了“天理”這個範疇,而是指自己通過獨立思考,細心體會到了“天理”的真諦,並將其作為整個哲學體系的最高範疇。

程顥的邏輯是將天人視為一體,人就是天、天就人,仁者能夠“ ”,這樣也就沒有了主客之分。通俗的說,人就好比是手,天就是身體,人是天的一部分,因此天人同歸一體,我的手跟我的身體都是同一個“我”,怎麼會有主客之分呢?如此說來,天理就是作為身體之理,所以說“萬體皆只是一個天理”、“元無少欠,百理具備”。人屬於天,就如手屬於身體,身體中流淌著“天理”的血液,所以手也必然有一個理在其中,我們姑且稱之為“天命之理”。這樣,程顥說的“天理”其實就是兩層意思:

  1. 從天、全身的角度來看,“天理”就是元無少欠、最高、最完備之理;
  2. 從人、手臂的角度來看,“天理”則是指天命於人之理;

但是程顥的著作中不做這種強調,所以如果不理解他的邏輯思路,很容易將兩者混在一起。從天、全身的角度看,天理自然是“得於天”了,而從人、手臂的角度看,天理又是“具於心”的。程顥“渾然與物同體”的邏輯很好地調和了天理的主觀維度與客觀維度的矛盾,將它們統一在一個體系裡。

從對“天理”二字的解釋入手,淺談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變化

程顥的“天理”論為程朱理學打下基礎

程顥死後,程頤與朱熹將他的天理論概括為“理一分殊”,說:

“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有一個理。”

天地萬物猶如身體,天理之血液流通全身,是為“理一”;每個人都如一個器官,分有著一部分血液,是為“分殊”。“理一”就是最高的天理,被視為本體,是萬物生長收藏的規律、秩序與法則;“分殊”專就人事而言,代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準則,類似於“倫理”。其實“分殊”不單指人事,還可以指動物界、植物界等,此所謂“一物有一物之理”,在程顥看來,除了人的“倫理”之外,還有著“物理”,他就曾對弟子們說“物理最好玩”、“觀物理以察己”。如果說人類是手,那麼動植無機物便是足,人類有倫理,動植物無機有物理,雖統一於同一個宇宙的天理,但畢竟有著不同。

從“天理”轉向“心”和“良知”

到了南宋時,儒者們專講倫理、忽略了物理,朱熹就牽強附會地說蜜蜂螞蟻也有君臣、虎狼也有父子,都有個倫理在那,程顥的體系已經被扭曲了。

在程顥的體系裡,他把宇宙視為一個人的身體,將宇宙中的萬物(包括人)視為各種不同的器官。天理就如血液一樣充斥於全身,每個器官都分得了它。但是自以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眼睛也持有同樣的看法。心認為只有流經它的那部分血液才是天理,其他的都不是;眼睛也站出來互相爭辯,最後所有器官都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只有流經自己的地方才有天理,並且不存在一個最高的天理。於是陸王心學就誕生了。

按程顥的邏輯,應是說“宇宙如我身,我身具天理,手足有分殊,或為倫理或為物理”,陸九淵則直接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天理”。“理一分殊”的思想已經被心學摒棄了,就像那個自稱“只有流經自己的血液才是天理”的心一樣,心學認為只有人類才有天理,這個天理就凝聚在心中。用陸九淵自己的說法,就是“道心為天理”。

從對“天理”二字的解釋入手,淺談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與變化

陸王心學重新確立得了“天理”的主觀維度

陸九淵的哲學體系實現了“天理”向“心”的過渡。在明朝,王守仁也通過龍場悟道,提出自己的天理論,他說:“良知只是一個天理”、“天理即是良知”。這樣,就在程顥已經統一兩漢“天理”的矛盾之後,陸王又倒回鄭玄那裡去,將“天理”視為人的本性、良心,摒棄了客觀維度,只保留主觀屬性。

結語

從“天理”二字的解釋來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就像一個上升的螺旋

普通人說的“理”只停留在個別、字義之上,是第一個正題;

莊周和韓非等先秦思想家將“天理”上升為普遍原則,是第一個反題;

西漢人揚棄了諸子的天理論,用特殊的事物“禮”來詮釋它,使其從抽象轉向具體,兼顧了普遍性和個別性,上升到特殊性

階段,成為第一個合題;

東漢的鄭玄又對禮進行否定,把“天理”從客觀的禮變為主觀的“天性”,是第二個反題;

北宋的二程與朱熹提出“得於天而具於心”,用“理一分殊”的框架,將“禮”和“性”兼容起來,消除主客觀的差別,是第二個合題;

陸九淵與王陽明覆興了鄭玄的“天性”,用心和良知來詮釋天理,重新回到主觀維度中,是第三個反題。

中國哲學史就是在這種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中不斷髮展、變化以及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