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一提到蚊子,您可能立馬會感到討厭。它們成群結隊,在你的耳邊嗡嗡作響,不停地咬人,更不用說疾病傳播了,瘧疾,寨卡病毒和其它由蚊子傳播的病原體會給我們的健康造成影響。

然而,蚊子還有另外一面。它們與植物的生態相互作用,從授粉到利用螞蟻採食植物上的蜜露,蚊子在生態系統中具有許多被我們忽略的功能。如果大規模滅絕,蚊子會影響從授粉到生物量轉移以及食物鏈的生態平衡。

蚊子會給花朵傳粉

地球上大約有3500種蚊子,其中許多種類其實並不叮咬人或動物。即使會叮咬的蚊子品種當中,也只有雌性蚊子這樣做,並且只是為了繁殖卵。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蚊子能夠傳播花粉

所有成年蚊子的基本食物是植物糖及其相關的營養素,它們通常以花蜜形式存在。在尋找花蜜的過程中,蚊子會給許多花授粉,這是蚊子最常被忽視的生態功能之一。

蚊蟲授粉可能比我們意識到的更為普遍。有證據表明,在某些植物科中,蚊子起著授粉媒介的作用,這些作用都被我們給忽略了。

人類最早在19世紀觀察到了蚊子的授粉。很難看到這種現象,因為大多數蚊子只會在黃昏晚上訪問花朵,而人類的存在會干擾附近花朵上的蚊子。在北極,植物在短暫的生長季節就是利用大量成群,對花蜜飢餓的蚊子進行授粉。

蚊子和花朵之間的關係非常古老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白堊紀中期的花卉化石中發現了蚊子翅膀鱗片

蚊子和花朵之間的聯繫非常古老的,這種聯繫可能對蚊子的進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遺傳學證據表明,蚊子多樣性的迅速增加與開花植物的出現相對應。科學家們已經從白堊紀中期的花卉化石中發現了蚊子翅膀鱗片的蹤影。

蚊子通過各種線索來定位花朵,包括氣味和視覺。最近的研究發現,蚊子攝食和授粉的某些花朵具有某些與人類相似的氣味成分。對此的一種解釋是:對於蚊子,有些花朵可能聞起來像人類,這可能解釋某些蚊子為何會吸血。

蚊子也會採食蜜露

蚊子在生態上的重要性主要是授粉,但它在這一過程中也消耗了其它昆蟲加工過的植物糖。

植物上的昆蟲,如蚜蟲會排洩出稱為蜜露的含糖“廢物”,許多昆蟲以這種成分作為食物來源,包括蚊子。但是,蜜露在自然環境中並不好找。蚊子通過利用生活在甘露中的微生物發出的氣味來解決該問題。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蚊子能夠誘使螞蟻反芻並分享蜜露

此外,許多螞蟻都以食用蜜露而聞名,而這些螞蟻都是通過蚜蟲來收集蜜露的。一隻螞蟻可以通過觸角來誘導一個最近吃過蜜露的同胞,以反流並分享一些食物。一些蚊子已經學會這種“技能”。當蚊子將其口器插入螞蟻的嘴中,並用觸角觸摸螞蟻的頭部時,就會誘使螞蟻反芻並分享其蜜露。

蚊子是一種生物量轉移者

蚊子的幼蟲通過消耗,分解腐爛植物材料的微生物來生長,比如藻類和微生物。包括魚和鳥在內,幼蟲蚊子是許多捕食者的食物來源,從而有助於水生食物鏈的平衡。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蚊子是一種生物量轉移者

如果蚊子能夠生存到成年,它就會遠離其水生棲息地。這會將蚊子的生物量(其物質的重量)轉移到陸地生態系統。

成年後蚊子會被許多生物吃掉,比如鳥類、蝙蝠、青蛙和其它昆蟲。死亡的成年蚊子分解後,將成為幼蟲消耗的微生物,進而轉化為植物的營養素,從而完成了另一個重要的生態功能。

僅在美國的阿拉斯加,蚊子的生物量就達到了4300多萬公斤。儘管仍未研究蚊子養分循環對植物生長和其它生態系統功能的貢獻,但所涉及的生物質數量表明它可能非常重要。

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生物量”進一步瞭解何謂生物量?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蚊子獨特的棲息地

從湖泊到河流,大多數淡水中都可以發現蚊子幼蟲。它們甚至可以在好幾種類型的鹽水棲息地中被找到,例如螃蟹洞中。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蚊子幼蟲存在各種有水的棲息地中

北方瓶子草是蚊子幼蟲最為有趣的棲息地之一。這些植物可以充滿水,分解昆蟲,為植物和蚊子提供食物。


並非一無是處:蚊子具有奇特且對生態平衡有益的重要作用

北方瓶子草

這種植物中的消化酶太弱,無法溶解蚊子幼蟲。在巴西大西洋森林中有幾種蚊子將卵產在其水中,還有一些蚊子的幼蟲則將自身附著在水生植物的根部上進行呼吸。

減少疾病和生態系統平衡相結合

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並造成巨大的影響。我們應保持蚊子的生態系統功能,同時減少疾病的爆發。

並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可以傳播病原體。讓特定品種的蚊子不再叮咬人類,或讓蚊子本身對病原體具有免疫力,從而使其無法傳播疾病,這些措施將保護人類,同時保持蚊子的生態系統功能完整。

在這個生態系統崩潰,傳粉媒介減少的世界中,人類需要獲得所有的自然幫助,這當然也包括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