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叔本華:你把人情交往看得如此透徹,真的好嗎?

叔本華:你把人情交往看得如此透徹,真的好嗎?


《人生的智慧》實在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總能讓人情不自禁沉浸在叔本華冷靜、深刻且精闢的語言文字中。

叔本華在書中多處直言不諱地強調這樣一個觀點:

真正的友誼到底是何物,我並不知道。

換言之,叔本華並不認為,這個世界真的存在什麼真正的友誼。

也許,年輕的時候,他曾經以為真正的友誼是存在的:

年輕的時候,以為人與人之間重要的和主要的交往,以及由此產生的人際關係是理念性的;換句話說,它們建築於人們相同的氣質、思維、情趣等;及至年長以後,才意識到這些關係和交往是現實的,亦即以某種物質利益為基礎。

因此緣故,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去考慮一個人;人們關注的是世俗常規給予這個人的角色和位置。

至於這個人的自身是什麼,根據其個人素質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隨意地、並因此只是例外地被提及——人們根據各自的需要通常把人的素質擱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叔本華對世人的這種本末倒置是很不屑一顧的:

一個人自身的擁有越多,對世俗常規的安排就越不滿。

基於此,叔本華對友誼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粹的、高潔的期待,這種純粹的友誼實在是稀少到難以一見,以至於讓人懷疑它到底存不存在。

在叔本華心裡,真實不虛的友誼有著這樣一個前提:

對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種強烈的、純客觀的和完全脫離利害關係的同情。

也即,這意味著:

我們必須真正做到與我們的朋友感同身受。

但這種標準實在是擺脫不了吹毛求疵的嫌疑,因為這種要求和做法,與人性格格不入,更與現實幾乎完全背離。

現實是,人與人之間的絕大多數交往與聯繫,主要是建立在各式各樣的被隱藏起來動機之上;只不過,其中的某些聯繫包含了點滴真正友誼的成分。

於是,這種包含了點滴真正友誼成分的聯繫,被人冠之以友誼之名,並大肆美化和推崇。

這種以假亂真的現象,逃不過以冷靜、孤傲、理智著稱的叔本華之眼。

他指出:在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裡,把這些聯繫冠以友誼之名,不是沒有理由。

叔本華對友誼的看法,與老子如出一轍。

老子是個坦誠的人,看事情的眼光如現實一般冷峻:

大道廢,才有仁義;智慧出,才有大偽;六親不和,才有孝慈;國家昏亂,才有忠臣。

大力推崇仁義、孝慈,不正因為仁義孝慈的稀缺麼?

迫不及待將各種聯繫冠以愛和友誼之名,不正是因為愛與友誼的難得麼?

如何檢驗一個人是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

僅看在需要時得到朋友的確切幫助、或需要朋友做出一些犧牲是不夠的。

最好的辦法,便是告訴他,我們自身恰逢某樣不幸;這也是觀察的最好時機。

在一剎那,他的臉上要麼顯示出一種真心的、不含雜質的悲哀,要麼就是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或者他會流露出某種別樣的表情。

大叔引用拉羅什福科的語句:

從我們最好的朋友所遭遇的不幸,我們總能找到某種並不會使我們不悅的東西。

這的的確確就是人性,是理智和情感很難抑制得住的、根深蒂固的劣根人性。

根據人性中的這種劣質特點,可以尋出一種安慰人的最好方法:

沒有什麼比告訴別人,我們剛剛也遭受了一樁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別人毫無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個人的弱點,更能確切地使別人得到好的心情了。

與之相類似的做法自然呼之欲出:

表現出低劣的精神思想確實是值得推薦的行為。

唯一能夠取悅別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動物的外皮。

而千萬不能有的言行有:

通過顯示自己的聰明和思想就能博得社交人群的歡迎!

誰要是這麼做,誰就的確是個不諳世故的毛頭小子!

因為事實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人表現出聰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們對他的憎恨和反感。

用別樣的話表同樣的意思:顯示自己的聰明智慧其實就是間接地指責別人愚蠢和無能。

基於以上對人情和友誼的認識,便不得不仔細考慮,人們在交往時所應該保持的距離。

很顯然,太遠會孤獨,太近會受傷。

大叔借用默拉丹《咖啡廳》中的描寫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把社會人群比喻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後者在灼傷自己以後,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同樣的精彩而形象的回答還有一個:

在一個寒冷的冬日,為避免凍僵,一群刺蝟相擁在一起取暖,但他們很快被自己的硬刺刺痛了。這樣,他們被迫分開。但為了取暖,他們的身體再度靠近,身上的硬刺又把他們刺痛了,他們就被這兩樣禍害反覆折磨,直到他們終於找到了恰好能夠容忍對方的距離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