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務虛不務實,耶魯:為什麼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文|老涵的爸B

最近,朋友和我說:“現在小升初開始取消特長生了,我孩子現在二年級,學了2年的鋼琴了,就是為了小升初加分的,但是這個現在要取消了,到底孩子還要繼續學鋼琴嗎?鋼琴變得沒有了,還會耽誤很多學習時間。”就這個問題,他感到非常困惱。

那麼,學鋼琴,這個“沒用的東西”,到底還要繼續嗎?

音樂美術不是競爭手段,而是豐富自己

有不少受傳統教育觀影響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文化課,特別是跟考試有關的科目,恨不得每天拿出25個小時讓孩子鑽進裡面。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大眾化人才,精神世界會很單調。

對一個將來可能會從事歷史或者科研工作的人來說,音樂自然不會成為他與別人競爭某個職位、某個項目的法寶。但這並不意味著,音樂對他一點都不重要。

兩個人去面試,在外貌都很端正、能力和學歷不相上下的時候,最終決定誰能被錄用的是什麼?

是他們的形象與氣質。這時,你就能看出藝術修養有多麼重要。

這幾年,我對社會各行業的高級從業人員的教育狀況做過調查之後,得出了一個觀點:精英教育首先是審美教育,其次才是技能教育。這兩者是有先後順序的,對孩子來說,必須先培養他的品位,也就是他的審美價值觀,再提高他在某些方面的專業技能。一個人的審美價值觀決定著他在任何領域的發展高度,這句話絕不是誇大其詞,因為審美是一個人思維的基礎。

這裡說的品位教育,包括音樂、舞蹈、書法、美術、文學等藝術修養,以及哲學與歷史。為什麼歷史也可歸於品位教育?因為那句老話:“讀史以明智”,不明歷史,就不懂大是大非。它們對一個人的心態、氣質和思維深度都大有幫助,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這些方面的修養對他的成敗就越起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近代的思想家梁啟超,就把音樂、美術和文學稱之為審美教育的三大法寶。在常青藤家教理念中,這當然也非常重要。家教中的藝術教育,比如音樂,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加強他對於世界的感知力,重要的是能提升他的品位。

有不少受傳統教育觀影響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文化課,特別是跟試有關的科目,恨不得每天拿出25個小時讓孩子鑽進裡面。但就是不重視孩子的藝術修養,甚至將兩者對立起來,反對讓孩子學一些音樂,練一練舞蹈。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大眾化人才,精神世界會很單調。他們往往很難承受失敗,自我調整能力極差,是非觀也較為混亂,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走極端。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務虛不務實,耶魯:為什麼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我說一個正面的例子:在杭州,有一個叫做唐雲的女孩,她以全市第二的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入學兩年就找了一份德語翻譯的兼職,無論是校內學習還是社會實踐,都做得非常出色。她同時還是校內舞蹈大賽的冠軍,鋼琴也彈得相當棒。在很小的時候,她的爸爸媽媽就已經注意對她進行藝術素養培養。這完全是一種自願的行為,父母只不過是順應了她的興趣,利用業餘時間帶她去舞蹈班和音樂班,先是觀察別人怎麼跳舞如何彈琴,回家之後什麼也不說,就讓她自己回味這次經歷,等下一次,唐雲主動說想去的時候,她的爸媽才領著她去報名。

在具體的培養上,也沒有強迫她必須拿到音樂比賽的成績,而是順其自然,讓她用一種休閒和放鬆的方式去練習。不過正是這種無慾無求的心態,讓唐雲感受到了音樂與舞蹈的樂趣,不僅讓她能歌善舞,還使她養成了樂觀開朗的性格,平和縝密的思維,對她的成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曾有人問唐雲的媽媽:“你家小云每週都去彈琴跳舞,難道不怕影響她的學習?”她的媽媽回答:“怎麼會暱,這既可以鍛鍊身體,培養才藝,又開拓視野,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的許多家長,恰好缺乏唐雲媽媽的這種心態,都抱著功利主義不放,把孩子當成光宗耀祖的工具,結果也往往大失所望。

不僅音樂和舞蹈可以提升孩子的藝術修養,豐富他的綜合素質,美術、書法和寫作都可以做到。只要家長注意挖掘他們在這方面的興趣,然後適當引導,以非功利的心態去對待,都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

請記住,良好的藝術修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他享用一生的財富。

鋼琴課實際上可以塑造孩子未來的文化品位的過程

有一位美國鋼琴教師就說,他教過的學生,真正投身音樂的很少,只有一個平平之輩,在他這裡學了鋼琴之後,去了音樂學院深造。你可能又要問,既然如此,美國人都瘋了嗎?

正像上一節說的,“品位”是常青藤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精英要有文化品位,只懂得專業知識是成不了真正的精英的,哪怕你的大腦裡面盛裝的數據再多,也只是個供人支配調用的人腦存儲器罷了。大人需要品位,孩子也要進行品位教育。

在美國,父母很願意送孩子去學鋼琴,不怕為此花錢,甚至是花大錢。有人曾做過詳細的計算,說一個美國孩子每週上45分鐘的鋼琴課一年下來就需要花掉五千多美元,摺合人民幣三萬多塊(這幾乎相當於中國一個普通家庭全年的收入)。有些父母還不止一個孩子,花費就更高了,許多人幾乎是把夫妻二人年收人的50%都投入到孩子的鋼琴課上。

你可能會問,鋼琴家是美國社會的熱門職業嗎?

竟然讓這些做父母的如此不計成本地投入!

答案:非也!

不僅非熱門,反而冷得可憐。有一位美國鋼琴教師就說,他教過的學生,真正投身音樂的很少,只有一個平平之輩,在他這裡學了鋼琴之後,去了音樂學院深造。你可能又要問,既然如此,美國人都瘋了嗎?美國人當然沒瘋,這位鋼琴教師自豪地說,他的許多學生都考上了哈佛、耶魯、布朗這些常青藤大學,成績優異,有的準備當醫生,有的立志當科學家,還有的已經從政了,理想是成為美國的政治領袖。

看到這裡,想必你已經明白鋼琴課對美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了。它實際上是塑造美國未來精英的文化品位的過程,就像一枚通往天堂的金鑰匙,可以打開這扇門並從這條通道經過的,進入天堂的概率就大。如果你連門都打不開,那到達天堂的希望就比較渺茫。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鋼琴並不容易學習,幾乎是對孩子的智力和心靈最大的挑戰,也是對他的思維和情商最大限度的開發。

首先,孩子得認讀五線譜,本身這就是一個理解音樂的過程,也是一個抽象邏輯的思維鍛鍊。

其次,手要跟著譜子彈出悅耳的音樂,還要在樂聲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可謂是三重協奏,傳情達意。要做到這些,不僅需要調動各方面的智能和感性,而且需要高度的紀律和刻苦精神。孩子必須特別努力,才能完成這樣高要求的鋼琴課。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能把一節鋼琴課完成得非常出色,還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到的呢?

有人說,美國社會的精英,就是在鋼琴課上形成的。此言或許有點誇張,但道理卻一點不假。真正的精英不僅要有世俗的成功,還要有個感性豐富的靈魂,在為別人創造幸福生活的同時,自己也能享受生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務虛不務實,耶魯:為什麼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讓孩子學一樣一生都會喜歡的樂器

讓孩子有一個拿得出手的藝術愛好,樂器書法,都可以。愛好不必多,但至少有一個。

在家教討論班上,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樣與工作無關的興趣,是你準備讓孩子一生都喜歡的,你會選擇什麼?”我請家長在1分鐘之內寫在紙條上,彼此不要詢問和商量,也不要因為迎合我的問題而去粉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是將自己第一時間的選擇寫出來。

結果,參加討論的30位家長,答案五花八門,有旅遊、唱歌、電腦、寫作,當然,我從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因為有18位家長填寫的是“音樂”,超過了半數。這很不容易,說明儘管中國社會的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家庭教育也日趨功利,但父母們仍然認識到音樂素養是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藝術品位的。

德國北威州的埃森市,與匈牙利的佩奇、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這三座城市,一起被選為2010年度的“歐洲文化首都”。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意義非凡。而在這一年即將舉辦的活動上,主辦方將聯合推廣項活動:“讓每個孩子學一件樂器。”他們計劃從明年開始,投入一千萬歐元,資助埃森市魯爾區的21萬小學生,幫助他們每個人都學一件自己喜歡的樂器。再加上當地社區和私人機構提供的資金,這項活動的總預算高達五千萬歐元。

“學一件喜歡的樂器”所帶給孩子的意義真的這麼重要嗎?

上海有位爸爸,他自己是音樂學院的老師,精通琵琶和古琴,這屬於中國古代的高雅音樂,對一個人情操的陶冶是不言而喻的。於是,他也想讓女兒學一學琵琶,至少能把它當成一種愛好。女兒8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跟她商量,讓她傾聽這些音樂,撫摸這些樂器。

遺憾的是,女兒並不喜歡樂器。但是沒關係,他只是想讓女兒有一個可以提升自己品位的愛好,並不在意女兒是否願意追隨自己的興趣,就問她:“那你告訴爸爸,你喜歡什麼呢?”女兒回答說書法和美術。爸爸馬上就為她購買了文房四寶和全套的畫畫工具讓她練習。

在練習的時候,他遵循了一個絕不干涉的原則:女兒如果喜歡,就讓她由著性子去鑽研自己的興趣;如果不喜歡,他不會像別的家長那樣,給她規定每天練習的時間。

他開玩笑地說:“來去自由!我只希望她將來的生活中,不是隻有枯燥的工作。”幾年後,女兒奪得了學校書法與美術大賽的兩個冠軍,亞軍比她高三個年級,年齡也比她大好幾歲。

後來,他的女兒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到美國留學,歸國後成為市府秘書,從事的是非常嚴謹的工作。她在美國期間,我曾有幸得到她的一幅書法作品,“高山流水”四個字寫得端莊淑雅而又內秀外剛,極具中國文化的傳統韻味。與她談及國內教育,她直言非常感謝自己的父親,當年為她打開了一扇窗,讓她擁有了自己終生喜歡的一件“樂器”,這對她的成長產生極大的助推力。

這正是我在討論班上對家長們提出的建議,也是常青藤教育的“愛好”原則:讓孩子有一個拿得出手的藝術愛好,樂器書法,都可以。愛好不必多,但至少有一個,而且要有專門的器材。喜歡音樂,要給他準備一件樂器;愛好書法,要讓他對文房四寶感興趣,比如一生都鍾愛某種毛筆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就比別人執著和堅韌!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務虛不務實,耶魯:為什麼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務虛不務實

如果你從小就教孩子如何賺錢,那他長大後很可能就只能為別人賺錢,成為老闆手下的打工仔,每天盯著股市信息。

未來是精英社會而非貴族社會,這個家長清楚,老師也知道,培養孩子的目標,都是為了讓他們成為具備社會競爭力的人。但真正的精英教育到底教孩子學些什麼呢?或者說,讓孩子學什麼更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社會精英,躋身於那20%的階層?不同的家庭,肯定要根據孩子不同的興趣來選擇他將要從事的行業,這一點是無須置疑的。儘管如此,常青藤教育在這方面體現出來的某些主張,仍然非常值得中國家長參考。

我的總結是兩條:

務虛不務實。

重思維,輕技能。

比如耶魯大學,它是美國著名的常青藤大學。在這裡,選擇歷史專業的學生高達15%左右,位列第一名。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政治、經濟學,仍然是純粹的理論課程,並非教人怎麼經商與賺錢這些細化的技能,最後才是商學。這個數據很好地體現了現在美國精英教育的特點:務虛不務實,以塑造完整的個人為宗旨,並不僅僅是讓他學習傳統的手藝,掌握理工技能,然後到某個辦公室謀取自己的一把椅子。所以,美國的家長通常會不惜血本地送孩子去學鋼琴,到百老匯聽歌劇,甚至去學考古,也不會拿出這麼高的關注度,讓孩子在電腦器材上下大工夫。敲擊電腦鍵盤和鋼琴的琴階,兩者的層次是截然不同的。

這是因為,未來社會需要的精英,不僅要擁有合格的能力,還要具備優秀的人文素養。既會做人,又會做事,做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他們必須佔據最高端的、非工具性的工作,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具備領導才能和高人一等的藝術品位,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優異的,綜合素質過硬。僅僅靠專業技能,顯然是無法造就這樣全面的社會精英的!

但是我們中國的教育現在恰恰是相反的,務實而不務虛,或者說是務實多,務虛少,正向大眾教育的方向轉變,在培養著大量的理工人才、服務人才。這樣的人才只能聽從指揮,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就像一塊磚,把你擺在什麼地方,你自己無法決定。比如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上一所較好的大學,挑選一個熱門專業,最後找一個事業單位或者上市公司,安安穩穩地當一個白領,這就很滿足了。從家庭教育開始,中國父母對孩子灌輸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思維,長大後不是賺錢養家就是升官發財。說白了,這離常青藤精英教育有十萬八千里,是短淺意識的產物。

在我看來,如果你從小就教孩子如何賺錢,那他長大後很可能就只能為別人賺錢,成為老闆手下的打工仔,每天盯著股市信息。假如你讓孩子學到的是思考未來的社會結構這樣的看似虛無的話題,那麼二十年後,他成為行業領袖的可能性反而會增大二十倍。因為後者,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務虛不務實,耶魯:為什麼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耶魯大學:為什麼要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排在第一位的是道,最後一位才是藝。也就是說,先打下了一個優秀的人文基礎,再去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能。

關於這一點,許多家長都有誤解:是不是一定要只務虛不務實,才能讓孩子在將來成為優秀的社會精英?前面我們已經提過,這個原則只是想告誡父母和老師,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一定要杜絕功利主義心態,先打好孩子的人文基礎,讓他有一個優秀的思維深度,再去從事自己喜歡的領域。

有的家長不理解,他們說:“為什麼要學那些沒用的東西?”請告訴我的孩子怎樣謀一份工作,賺錢養家。這種想法不止在家長的腦海中存在,許多學生也是這樣想的,他們認為要在人才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就得學會技能。說白了,這是在工廠幹活、到商場當收銀員的心態,只想要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以為這就是本領。

耶魯大學是常青藤精英教育“務虛不務實”的典型代表,它是一所私立大學,成立於1701年,和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共同角逐美國大學和研究生院前三名的位置。在這裡,最強的學科不是研究火箭、宇宙飛船,也不是造航空母艦,而是人文科學、生命科學以及社會科學,並且它以盛產政治家聞名全世界,是美國人文主義的高地。人文精神就是常青藤“務虛不務實”原則的培養目標,也是耶魯大學人文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他們擁有一種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去關懷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關懷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在耶魯大學的校徽上,寫著“光明與真知”幾個字。這一目標,是讓學生將來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為人類生存條件的改善去努力,而不僅僅是鑽進研究室發明幾個送航天員上天的由稀有金屬製成的高科技零件。

即使在19世紀初美國教育界掀起的“重視實用學科”的課程改革浪潮中,耶魯大學也沒有妥協和更改自己的教育原則。1828年,在傑裡邁亞·戴校長的領導下,耶魯發表了著名的《耶魯報告》。這份報告極力地肯定以古典學科為主的人文教育的重要價值:“沒有什麼東西比好的理論更為實際,沒有什麼東西比人文教育更為有用……專門化必須晚一點開始……心智的訓練使學生具有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就是耶魯大學盛產領袖人物的主要原因,因為它務虛不務實,關注社會和強調“領導者教育”。這一使命就是教育學生大有作為,通過最豐富的“思想訓練”而不是“技能訓練”,發展學生的智慧、道德、公民責任和創造能力。

這一理念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從耶魯大學走出的人幾乎佔據了美國社會的最高端,是美國社會最精英的那部分。美國最近的前兩任總統都出自耶魯大學,喬治·布什還是耶魯著名的秘密團體骷髏會的一員,克林頓與他的妻子希拉里則是相識在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和《時代週刊》的著名專欄作家凱文·翠林也是耶魯人。

儘管耶魯大學奉行“務虛不務實”的精英教育理念,這裡仍然走出眾多聞名於世的學術精英,有13位出自耶魯的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獎。比如細胞生物學家喬治·柏拉德,研製成組織製備法;化學家拉斯·昂薩格,提出了不可逆化學過程理論;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他完整地提出了關於亞原子粒子的理論知識。

當然,還有一大批傑出的中國精英,也出自耶魯大學,像詹天佑、容閎、馬寅初等人,他們學成歸國,造福於中國社會,強力地推進了中國的社會發展。從這些精英人物的身上,我們家長很容易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與他們首先接受了“務虛教育”是分不開的。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排在第一位的是道,最後一位才是藝。也就是說,先打下了一個優秀的人文基礎,再去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能,這是我們中國家長應該汲取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