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陳友諒稱帝,約張士誠對付最弱的朱元璋,結果耐人尋味

元末是個群雄奮起的時代,除了劉福通、韓林兒的韓宋政權,以徐壽輝為首的天完政權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但徐壽輝本人實力不濟,多次被手下權臣挾持。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天完政權發生內訌,漢王陳友諒在攻佔太平、採石後,令人擊殺皇帝徐壽輝,於採石五通廟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陳友諒稱帝,約張士誠對付最弱的朱元璋,結果耐人尋味

緊接著,陳友諒派人前往蘇州,約張士誠一起攻取應天府,張士誠沒有立即回應,陳友諒就率軍東下。

應天府是韓宋政權吳國公朱元璋的地盤,他非常擔心陳友諒和張士誠左右夾擊,連忙召集眾將商量對策。

有人主張先把太平奪回來牽制陳友諒,朱元璋不同意,他認為太平是新修的工事,從陸地上攻打是不會有事的,但陳友諒水師強大,所以就打下來了。現在陳友諒佔據了上游,水師是朱元璋的十倍有餘,想要收復太平短時間內很難。

還有人主張率軍迎擊陳友諒,朱元璋也不同意,他認為如果陳友諒知道他們出兵,就會派出小股部隊應對,然後率領主力水師直奔應天府,半天就能到,這時再率軍隊回援,已經沒機會了。到百里之外迎戰,是兵法上忌諱的,不是好辦法

剩下的有主張出城投降的,有主張到有王氣的鐘山據守的,有主張與陳友諒決一死戰,打不過再跑的,朱元璋聽得是連連搖頭。

朱元璋發現,眾人中只有劉伯溫一言不發,就把他單獨招到內室商量,劉伯溫認為,主張投降或到鐘山去的人都應該殺頭。

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有辦法,就趕緊問他計策,劉伯溫認為,一般都是後發制人取勝,現在以逸待勞,就不用擔心打不過陳友諒,他建議朱元璋犒賞將士,誠心籠絡人心,安排伏兵找機會出擊,用勝利來立威,這樣是成就大業的正途。

朱元璋完全同意劉伯溫的建議,他先派胡大海直取廣信府,斷了陳友諒的後路,再招與陳友諒有舊的康茂才,命他寫一封信假裝投降陳友諒,約好時間地點作為內應,儘快把陳友諒招來,告訴他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這樣讓陳友諒分兵削弱聲勢。

陳友諒稱帝,約張士誠對付最弱的朱元璋,結果耐人尋味

康茂才連聲答應,說家裡有一個看門的老僕人,之前曾伺候過陳友諒,讓老僕人帶書信過去,陳友諒肯定相信。

於是,康茂才派老僕人到陳友諒軍中,將自己的親筆信交給陳友諒,陳友諒很高興,問他康茂才的情況,老僕人說康茂才負責駐守江東橋,是一座木橋也。

陳友諒大喜,賞了老僕人一些酒肉,讓他回去告訴康茂才,說自己馬上就過去匯合,到時候喊“老康”為信號。

老僕人把陳友諒的情況告訴了康茂才,康茂才趕緊彙報朱元璋,朱元璋大喜:“賊入吾彀中矣。”

於是,朱元璋命李善長連夜撤掉江東橋,改以鐵石鑄造,天亮後新橋就造好了。

有人從陳友諒軍中逃奔朱元璋,稱陳友諒打聽新河口道路,朱元璋就命張德勝在新河上築虎口城據守,馮國勝、常遇春率三萬人埋伏在石灰山附近,徐達等人帶兵在南門外,楊璟駐兵大勝港,張德勝、朱虎率水師到龍江關外。

朱元璋率大軍駐紮在盧龍山,命人拿黃旗在山的左側,紅旗在山的右側,並告誡諸將:“寇至則舉赤幟,舉黃幟則伏兵皆起。”

六月二十三日,陳友諒率領水師到達大勝港,楊璟領兵抵禦,大勝港很狹小,只能容得下兩艘船進入,陳友諒因“舟不得並進”,就退了出來,直接衝向江東橋,發現橋竟然是鐵石的,很驚訝而且有了懷疑,多次大喊“老康”,卻沒人理會,這時他才知道被騙了,就跟弟弟陳友仁率1000多艘戰艦駛向龍灣,先派1萬多人上岸建工事,士氣非常旺盛。

眾將請戰,朱元璋說快要下雨了,大家先吃飯,一會兒趁著下雨出戰。

下雨後,朱元璋命人舉起紅旗,攻擊陳友諒的陣地,雙方剛打起來雨就停了,朱元璋又命人敲鼓,舉起黃旗,馮國勝、常遇春率伏兵出擊,徐達也領兵趕來,張德勝、朱虎率水師趕到,水陸夾擊,陳友諒卻因潮落船被擱淺,只好坐小船逃走。

陳友諒稱帝,約張士誠對付最弱的朱元璋,結果耐人尋味

朱元璋派徐達、馮國勝、張德勝等人繼續追擊陳友諒,在採石磯再次大敗陳友諒,陳友諒無奈放棄太平,逃到江州才緩和下來。

張士誠聽說陳友諒被擊敗後,也不敢出兵了。

在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三方勢力中,朱元璋無論地盤還是兵馬都是最弱的,但他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最終取得了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