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紐約客》傳奇作者:養娃拼的不是起跑線,而是“反敗為勝”的能力

作者 | 思小妞,閱讀第一專欄作者

編輯 | Vivi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春節開始進入倒計時了,在這個闔家幸福的時刻,恕家有學齡娃的老母親無法感受到幸福。

低學齡娃的爹媽日子可能還好一些,帶孩子吃吃喝喝、報個旅遊團打發時間;高年級娃的老母親真心沒有這份閒心。說好的寒假吃喝玩樂,最後都變成了補課彎道超車。寒假又名“第三學期”,早已是家長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報班就像買面膜,買回來也不見得用,用了也不見得皮膚就能變好,但不買是肯定不肯認命。咱也是花錢買心安啊!

不過,花錢也許能買到暫時的心安,但能不能買到成績提升還真不好說。至少,《逆轉: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這本書告訴我們在教育這件事上,花錢越多、學校越好也許對娃會造成傷害。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剛看到這個說法時,我有種靈魂被暴擊一萬點的感覺。老母親包捨不得買了,就為了省下錢給孩子在教育上多投資一點、將來能進個好學校、奔個前程、有個好生活。這時,你告訴我,這些可能會讓娃很受傷?!

帶著怒火,讀完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這位曾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寫出紅遍全球的暢銷書《異類》——的大作,讓我這位長期浸淫在各種育兒書的老母親讀完後居然滋生出一種“跪感”,他提出了“倒U曲線”和“補償性學習”這兩個概念,實在是醍醐灌頂。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01.養娃的兩大誤區:花錢越多越好、學校越牛越好

“倒U曲線”又稱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這個概念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於1955年所提出的,屬於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馬爾科姆由此衍生出了父母財富與教育難度相關倒U曲線,它所要表達的一個核心觀點是:當超過某一點時,更多並不意味著更好。

通常,我們認為在教育這件事上,富裕家庭一定比貧困家庭更有優勢、給教育的投資越多、孩子越容易成才。作者根據科學調研發現,並非如此。

根據書中調研顯示,當父母財產少於75000美元時,你可以毫無壓力地對孩子說:孩子,這個

我們買不起。當你的財產大於75000美元,你開著保時捷,媽媽開著瑪莎拉蒂,你就無法對孩子說:我們不能買給你這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子女將變成一件很難的事,你要先樹立一套價值觀,並運用到你和孩子之間,向他解釋我為什麼不能買給你。這無疑增加了教育的難度。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圖選自《逆轉》

育兒中的倒U曲線圖包括三個部分,左半部分表明做得

更多,或者擁有更多財富,會讓事情變得更好;平坦的中間部分,則表示做的多,並不能改變什麼;右半部分,表示做得更多,或者擁有更多的財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教育中的倒U曲線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作業時長與成績的相關性。

《教育心理學學報》(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曾發表過一篇論文,西班牙心理學家Javier Suarez-Alvarez針對7,725名、平均年齡14歲、男女都有的西班牙學生做過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

如果老師每天有規律地佈置家庭作業,學生的標準化考試成績要高出50分,所以:

  • 家庭作業的意義是沒有爭議的;

  • 每天1個小時的作業量才是最高效的;


  • 當每天作業量在70-90分鐘之間時,學生的標準考試成績只會有很小一點點提升;
  • 如果每天作業到了90分鐘以上,成績就反而會下降一些。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另外,在擇校、選專業方面,倒U曲線也很有說服力。

通常,在選擇學校時,大部分父母會告訴孩子,讓他們儘量去上那些最好的學校、去讀理工專業。因為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精英校是一個“大池塘”,這裡的機會更多、環境更好、前途更光明。

但精英學校對尖子生來說是一片宏偉天地,對尖子生以外的人來說則是一種困境。原因有二:

第一,在班級裡,孩子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認知會塑造他處理挑戰、完成艱鉅任務的意志。這種意志是動機和信心的關鍵因素。

第二,決定孩子是否可以拿到科學學位的關鍵並不是你有多聰明。而是在你的班級中,你覺得自己和其他同學相比有多聰明。

書中給出了詳實的證據,數據顯示在麻省理工、哈佛這樣的牛校中,每年都會有1/3的“差等生”換專業或對學業喪失興趣,而這些差等生的成績績點在普校裡又處於中上游水平,也就是說

他們實際上是可以繼續在學業中有所作為的,而由於處於在“大池塘”裡,導致他們對自己喪失了自信,最終選擇了放棄學業或者轉專業。

美國,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剛開始學的是科學、技術和數學(即眾所周知的STEM)學科,結果很多學生在第一年或者第二年就放棄了,大部分想要成為STEM領域專家的學生最終都轉去讀那些相對容易的非理工專業。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所以,該書提倡的觀點是:家長應該對牛校的迷戀保持多一些理性,考慮一下讓孩子去做“小池塘裡的大魚”的可能性,而非一味往大池塘裡鑽。因為,做好學校的普通生/差等生有極高概率會讓孩子放棄自己原本喜歡的專長;而讓孩子做小魚塘裡的大魚——比如非牛校的優等生,反而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資源和幫助,會激發出他們優勢和持久做一項專長的動力。

當然,書中也特意做了申明,這裡的“小池塘”不是指那些不好的學校,它們也是好學校,只是非頂級的牛校。書中舉出的實例是本科排名第十的杜克大學和排名六十左右的馬里蘭大學這種差距(根據2019 U.S. News排名)。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理解倒U曲線,能警醒家長不要陷入“更多、更貴代表更好”的陷進。此外,書中提出的“補償性學習”則讓家長可以更加正向看待孩子的劣勢。

02.以弱勝強的“補償性學習”最常被家長忽略

每個孩子在學習上都有自己的短板,多數時候,我們把這些短板當作是“問題”,但書中提到出了“補償性學習”能力,建議家長不妨把短板視作反敗為勝的機會、取得成功的階梯。能做到這點取決於兩步:

第一,放下對“劣勢”的舊思維,重新去思考能力與弱點的真正內涵。

弱點、劣勢是否完全一無是處?好的能力能否從中練就?劣勢在我們變得更好、取得成功的路上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第二,從劣勢中昇華出優勢。

在這兩點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非美國律師大衛·博伊斯(David Boies)莫屬。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大衛被譽為華爾街的王牌律師,曾獲美國律師協會頒發的最高榮譽“ABA勳章”(ABAMedal),並在2010年入選《時代》(Time)評出的“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他最引起轟動的事件是當年在起訴微軟公司壟斷案時在現場把比爾.蓋茨盤問到焦頭爛額,令微軟差點面臨被拆分的危局。可這樣一位王牌大律師,從出身到能力真的都是平平無奇、甚至還有“缺陷”。

大衛從小在伊利諾伊州鄉下的一個農場長大,有四個兄弟姐妹,父母都是普通的教師,兒時的大衛·博伊斯平庸到連“正常”都算不上,因為他患有閱讀障礙,學習成績並不理想,高中畢業時成績很差的他也並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早早在建築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偶然一次,妻子帶回社區大學的一些宣傳資料,讓他記起自己曾對法律著迷,於是他決定申請法學院試試看。這絕對是一個異想天開的決定。因為讀法學院意味著要閱讀大量的案例,以及學術分析資料,這對患有閱讀障礙的大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他究竟是如何完成學業併成為世界頂尖

律師的呢?

他通過自己的劣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首先,當他坐在了法學院的教室裡,其他人奮力做筆記的時候,他把聽到的東西都記了下來。其次,面對大量文件,他會去找那些重大案件的總結,這些總結提煉出了美國最高法院對案件的觀點,內容不過一兩頁,通過這個方法他讓自己跟上學習進度。

此外,雖然不是一個好的閱讀者和說話者(因為詞彙量很有限),但他卻成了一個很好的聽眾。他的記憶力非常好,也是“形勢所迫”,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得保持高度專注、鍛鍊自己的記憶力,這樣才能記住媽媽給他念的內容。(第一步:正向思考劣勢,不將其僅僅看作是缺陷。)

大衛曾在採訪中表示,“聽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我要學會聽,因為這是對我有效的唯一學習方式。”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大衛先從一所小型的私立學校修了幾門法學課開始,申請到西北大學法學院,然後又轉學去了全美最頂尖的耶魯法學院。畢業後,他沒有像常規律師那樣,選擇去公司、律所當律師——那意味著每天要大量閱讀堆成山的文件,並且還要精準理解;而是選擇成為一名訴訟律師,繼續從自己的劣勢入手,找到優勢來發揮自己的工作。

比如,他在盤問證人時,因為表達有限,反而練就了他超強的觀察力,他不會錯過證人發言的任何細微變化、措辭的微妙之處,然後從這些細微變化入手探尋下去、直到擊中要害。

再比如,因為他的詞彙表達有限,這使得他和以往那些擅用“大詞”、“長句”表達的“正統”律師不同,大衛能夠直取案件本質、以通俗的方式展現出來,讓現場的人迅速理解。(第二步,從劣勢中昇華出優勢。)

顯然,大衛沒有選擇讓閱讀障礙症成為自己一輩子的缺陷,而是將它變成了改變的機會。這就是以弱勝強的補償性學習者的思維,它有兩層意思:隨著環境變化,有些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有些旁人看來的劣勢可能是優勢。

有一次我去接孩子,聽到一位家長和老師抱怨自己的孩子對數字不敏感,擔心以後學不好數理化。老師的回答是,未必學不好。正因為對數字不

敏感,所以在遇到時才要讓孩子養成多看幾遍、多算幾次、多觀察的習慣。多看多算可以確保準確不出錯、多觀察則更容易讓孩子靜下心來發現其中的規律。

我們只有改變對孩子劣勢的看法,孩子才有機會利用、優化自己的劣勢。

《纽约客》传奇作者:养娃拼的不是起跑线,而是“反败为胜”的能力

《逆轉》這本書,開篇講述了大衛(David)和歌利亞(Goliath)的故事。大衛是個身材瘦小的牧羊人,歌利亞是一位身型巨大的勇士,在一對一對抗中戰無不勝。但是在這次決鬥中,歌利亞因為身型過於巨大反而無法快速移動,而身矮小的大衛利用自己移動快速和可以遠距離投石攻擊的特點,最終戰勝了歌利亞。

這個故事是對過猶不及——倒U曲線、反敗為勝——將劣勢升華為優勢,最好的詮釋。

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曾說過:“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過120,你就跟智商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樣大。”而我相信,懂得過猶不及和利用好自己的劣勢,能夠極大增加讓這種“可能性”的概率。

* 作者:思小妞,座標美國,育有一子,獨立撰稿人;已出版《一輩子很長,要活出高級感》、《即學即用:職場新人通關密碼》、《焦慮突圍:如何利用焦慮過好這一生》。

39歲姚晨崩潰大哭:有多少中國女孩毀於原生家庭?

從昔日女強人到全職媽媽,“愛是陪伴”這碗毒雞湯卻讓她患上重度抑鬱症……

看完猶太、西班牙、美國三個博士家庭的“陪讀秘籍”,我終於不再“吼”娃做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