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除夕,守歲宴開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傳統民俗禮儀最豐富的時候。


俗,從人谷聲,漢朝地理志說,“好惡取捨,動靜無常,謂之俗”,約定成俗,俗是人之常情,是《易經》中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是《管子》裡的“治亂之所生,得失之所在”。


在今天,傳統的民俗正在漸漸復甦,沉積千年的文化,重新煥發出它的光彩。2020年春節來臨之際,新京報記者邀請民俗學者高巍,詳解那些老北京的春節民俗,他說,“春節的每一天,其實都和過年辭舊迎新的主體是相應和的,同時,它又代表著中國文化中最深沉最有生命力的內容”。

除夕和初一,哪個是過年的正日子

除夕有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頓飯——年夜飯,正月初一則是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那麼這兩天,哪個才是過年?高巍說,“這個問題經常有人會問,但其實並不難回答。過年是辭舊迎新,是一個過程,如果非要有一個具體的時間,那我認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是,過年是兩天,不是一天。更具體一點,還可以是除夕晚上11點到初一凌晨1點,也就是子時。除夕晚上的年夜飯,本身也有辭舊迎新的意思”。


除夕,守歲宴開

除夕家家戶戶都準備豐盛的年夜飯。資料圖


除夕要守歲,古人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晚上,所有房間燈火通明,人們徹夜不眠,告別舊日,迎接新年,高巍說,“守歲是跨越新舊兩年,在傳統文化中,有告別一切舊日邪祟、迎接全新的一年的含義。比如大人給孩子壓歲錢,為何要在除夕晚上給,就是因為時間過渡、物候轉變,小孩子抵抗力不強,大人希望用自己的氣場,幫助小孩子壓住那些不好的事情,所以壓歲也叫壓祟。一開始給的並非真錢,而是刀幣等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品,後來才演變成給真錢。”


除夕,守歲宴開

在除夕晚上,很多地方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資料圖


近年來,壓歲錢也出現了新的風尚,高巍說,“這幾年這樣的現象也已經非常普遍了,這是一件好事,既能表達感恩之心,也能通過這樣的儀式,讓人受到生命教育”。

祭祖,除夕第一件大事

貼對聯、掛燈籠、換年畫、準備年夜飯……除夕這一天,人們的工作還很多,其中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項——祭祖。


除夕,守歲宴開

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受訪者供圖


高巍說,“年夜飯前要祭祖,這是辭舊迎新的一部分,也是感恩祖先給予我們生命的儀式。過年是一個過程,它有物質層面的活動,也有精神上的意義,祭祖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一直在倡議,家裡應該有張條案或八仙桌,過年的時候,這就是祭祖的地方”,高巍說,“過去幾千年,我們都是農耕文明,春種秋收,一年年反覆輪迴,因此造就了我們的文化中那種果實對種子的感恩意識,格外重視祖先、老人、長輩,在今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但這樣的意識不能丟掉。所以家裡要有一個能祭祖的地方,如果房子不大,也沒關係,在牆上釘一塊板,也能安放祖先的排位”。

除了祭祖,除夕晚上還有一個祭祀儀式,即迎接灶神迴歸。高巍說,“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述職,到了除夕晚上就回來了,因此也需要一個隆重的儀式。過去在北京,人們會在院子裡擺一個八仙桌,擺上供品香燭,由家裡輩分最高的人主持,八方祭拜,迎接神靈。這樣的儀式,本身也是祈求、希望一家人來年和和順順的意思”。

年夜飯,最美的飯

除夕最大的事情,無疑是年夜飯。對於中國人來說,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也是含義最豐富的一頓飯。

“年夜飯是一家團聚的時刻,在過去,一大家子人一起圍在桌前,把最好的飯擺上來,因此,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年夜飯還有改善伙食的意義”,高巍說,“在今天,物質匱乏的記憶已經漸漸遠去,年夜飯更重要的是情感意義,它其實也是全家一起動手準備,擇菜、洗菜,煎炒烹炸,等到夜色降臨,一大桌子菜就做好了。這個過程本來就極有儀式感,也讓人感到年味兒濃郁,但現在,好多人都不做飯了,大家到飯點兒,聚在飯店吃一頓,然後各回各家,當然覺得沒意思”。

年夜飯還是要自己動手,高巍說,“確實,現代社會中,生產方式變了,人們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進了臘月就開始做各種過年的準備,尤其在城市裡,很多單位年三十那天才放假,累了一年的人們,也不想再忙碌了,這可以理解。但也不是沒有變通的辦法,比如說親自動手,做三兩個經典的菜式,然後再從飯店訂幾個菜,拼成一桌,即減輕了負擔,也感受到了過年的氣氛”。


除夕,守歲宴開

在北方,除夕的午夜還有吃餃子的習慣。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除夕的午夜,北方還有吃餃子的習慣,“餃子又叫交子,因為子時是新舊交替的時刻,所以一般在午夜吃”。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