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失地農民以後會怎麼樣?

用戶96190095646


這個問題在未來的30年之內土地是不會流轉的。因為根據文件實施又一次30年不動。現在依舊種自己家的地的人大部分在45歲以後這樣。所以30年後就75歲了。所以到土地那時候,我猜想啊大部分人都不會種地,就算會也不會去種地。因為種地不僅累還掙不到錢。現在從自己家賣出去的一斤有1.1左右。一畝地能產1000左右,這樣一畝地就1100 ,那再除去化肥,農藥,人工扒地,機械收割。能掙多少錢呢!晚上還要去田裡放水,6月份那麼熱,依舊在外面手工拔草,收割。回來的時候還要曬,晚上還要收在一起,用布子蓋起來。就怕晚上下雨,那就涼了。所以農民不容易,不要瞧不起我們農民。周圍的人知道我學農業專業,直接問我是種地還是養豬啊!要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的人下去實施合作化農業和機械化農業。這在發達一些城市已經實施。未來職業農民可期。








蘇北人士也


有幸能回答你的問題!我就是皖南農村的。所以有所瞭解,我把我們老家這邊情況說下。

以前我們家家戶戶每個人都分有田地,我就有。但現在就我們村很多人基本都是出去打工掙錢了,留在家的基本都是年紀比較大的,,只有少數青中年人在家裡承包田地大面積種植或養殖之類的。我一親戚就在家種了200多畝水稻,收益還可以!

現在農村也逐漸城鎮化,而且現在年輕人沒有田地種,也不會種,以後子女肯定更是不會,的確是問題。但話說回來,路是人走出來的,到那一步自然有出路。

目前沒種田地的除了老年人,基本都是出去打工或者上班,有的學有一技之長,有的自己做生意,差不多都在尋找長久維持生活之計。基本很少有人想過以後回老家繼續種莊稼種田地。至於農民工子女更是不會回老家種莊稼,除非有年輕人想回家發展農業,大規模種植養殖的,那得另說。另外現在農村人對子女教育非常重視。都努力讓子女好好讀書,出去找份穩定工作或者事業。








農尚維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孃家爸媽家裡的地全部包了出去了,現在我爸爸在縣城裡酒廠裡面上班,媽媽在家裡看小孩,弟弟和弟媳外出打工。沒有地也沒感覺怎麼樣,地裡以前都是我媽媽在管,收種的時候我們去幫忙。現在沒有地了,我爸爸都感覺輕鬆了好多。


鄉村靜寶


失地之後農民養老怎麼辦?

現在國家對於失地的農民提供了養老保險政策,只要年滿16週歲,就可以按照程序去有關部門辦理失地養老保險。想要辦理此項保險需要準備6份材料,第一是要有土地二輪承保合同,其二要提供徵地協議,然後帶著身份證和戶口本,準備一張2寸照片,再填寫一張《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申報表》即可。

失地養老保險的辦理過程並不複雜,對於符合條件的農戶,村委會將開會評選,並將名單公示7天,當《申報表》被蓋章以後,即提交到公安局、國土資源部等部門進行審核,核查通過即可辦理相關手續。

不同的農戶,每月頒發的基礎養老金高低不同,被徵用的土地越多,得到的基礎養老金越多。當個人土地被徵用30%以下的農戶,每人每月的基礎養老金為10元,土地被徵用30%到50%的農戶,每人每月能拿到32元的基礎養老金,被徵用的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50%到70%的農戶,每人每月能拿到64元的基礎養老金,土地徵用面積達到70%以上或全部被徵用的農戶,每月能領到97元或129元的基礎養老金。

參保農戶除了要年滿16週歲以外,對於人均耕地的面積也有要求,超過0.3畝土地的農戶無權享受此項政策,如果個人有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則也被排除在此項失地養老保險政策之外。

此外,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如果將自己的土地租賃出去,則不能享受此項政策,不是因為國家徵地而失去土地的農民,也不再參保範圍。如果失地農民是國家機關單位的員工、或是部隊軍官、名下有基本養老保險,也被排除在參保範圍之外。



河北三農發佈


失地農民以後會怎麼樣?

這個問題從表面看對農民好像是壞事,但從深層次方面分析對農民又是好事。

農民就應該有地,農民失地一般是政府做了統一規劃,要麼是搞其他建設。但不管怎樣,農民失去土地都是會有相應的補償,這些補償都是要和農民進行商協商,如果沒有讓農民滿意,那麼這個地他就拿不去。一般來說這種失地的情況都會給農民很好的補償。

人常說人挪活樹挪死,現在農民種地就如同吃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土地不種可惜 種了又沒有收入,有時還甚至賠錢。很多農民都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很多農民都嘆息道有地還不如沒地。對現在的農民來說,如果將自己的心思用在耕種自己那一點土地上,那就面對著一直貧窮,光景過得一直不如別人。

從上面這種分析來說農民失去土地反而是好事,對農民來說是一種內心的解脫,失去土地後得到一部分補償,再也不用去操心種地的事,一心一意思謀著去幹一些其他的事。

根據我的分析,農民現在幹什麼都比種那麼一點點地強,種地沒前途,這已經是社會的公認。

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大部分農民離開土地,讓少部分農民去種更多的地,形成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耕種模式。

人要學會不斷的改變,不改變就將意味著被社會所淘汰。農民失去了土地,相當於給了一次改變自己的機會,勤勞有思想的農民總比那些沒思想懶惰的農民生活的好。

我認為失去土地的農民拿上自己的補償金,合理的去利用。年輕人從長遠角度考慮可以從事一些技能的學習,為自己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三四十歲不到50歲的農民可以去打工,有技術的農民可以從事相關技能的工作掙錢。60歲以上的農民如果生活有困難,可以申請國家的生活困難補助,或者精準扶貧獲得國家的扶持。

總之農民失地以後會在國家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會比有土地的農民生活的更好。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農人潘哥



一是實行股份合作社。拿我們縣城中心所在地的社區來說,縣城提質擴容之前社區轄5個居民小組,以前一直從事第一產業,以種植、養殖為主。後來大部分土地被徵用後,大部分農民稱為失地農民,變身為社區居民。問題接憧而來,當時被徵用的時候曾經給予相關補償,但幾年後就沒了,如何讓失地農民有一份賴以生存的固定收入?在多方徵求意見,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該社區率先實行股份合作社。


也就是說,集體所有資產進行股份制管理,徵用的土地資金一部分分給農民,一部分留為集體資金進行其他產業投入。如果在被徵用的土地上建蓋房屋之類的,原則上一樓為集體所有,鋪面租金為集體所有,小組居民以年齡和進入小組時間等來界定,成為股東,每年定時進行股金分配。相關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有專門的理財管理小組,定期開展村務、財務公開,此舉到目前已經開展了10多年,深受失地農民的歡迎和讚許。


二是從事二三產業。首先鼓勵失地農民購買養老保險,解決後顧之憂。其次外出務工,進廠或者企業實現再就業,或者加大相關技能培訓力度,在縣城周邊打零工和自主創業。同時,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和現代農業集約化管理,更多的村寨農民把手中的土地進行流轉,自己再到農田裡打工,同樣,失地農民也多了一份就業渠道,再次回到農田裡勞作,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成為固定的農田打工者,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

你是怎麼看待失地農民的?歡迎關注花腰妹留言交流!


花腰妹


首先,失地農民是給予一定的土地補償的,可以利用這些補償款經營一些小項目自主創業。

對於農民失去土地的主要是被單位或者國家徵用進行了開發,或者是被用作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在這方面賠償的標準相比較偏遠地方的土地要值錢的多。這樣農民拿著這部分土地補償款作為第一自己的啟動資金,可以做一些加工類的項目自主創業。畢竟現在糧食價格低迷,即便是擁有土地一年也不能夠賺多少錢,何況土地面積又非常的少。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憑著自己的本事創業只要堅持就能夠有更大的回報。

其次,失地農民如果年富力強沒有能力去創業,可以外出打工賺錢,或者是找一個企業購買社會養老保險金。

對於年輕的農民可以外出打工,賺錢比種地賺錢要多得多。如果說找一個固定的工作單位,用人單位會給交上社會養老保險,能夠解決以後養老的問題。其實這種方法比種地還要強,只是在打工期間非常的辛苦,但至少比種地要輕鬆一些,收入也更高一些。

第三,對於失地農民年齡比較大的人群,或者是勞動能力比較差的人群,他們有一定的福利和農村養老保險的購買選擇。

現在對於失地農民的優惠政策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多的,首先能夠保障這些溼地農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般是給予一定的福利待遇,比如基本生活費的補償,還有他們可以選擇一定的農村養老保險繳納金額由財政代繳。如果說選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自己再交納一部分,這樣能夠解決養老的問題。

總之,對於失地農民失去了土地,感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其實現在種植糧食確實都不賺錢,價格非常的低迷,還不如外出打工賺的錢多。對農民可以在失去土地以後自己創業或者是外出打工賺錢,當然還要購買社會的養老保險,這樣解決了以後的養老問題。現在我國正在鼓勵城鄉一體化,鼓勵種植大戶或者涉農企業到農村租賃土地,實行農業的產業化運營,使得農民從土地上徹底的解放並參加社會化大生產。這些因素也都說明了失地農民和有土地比較少的農民,基本上是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尤其是失地農民提前的踏入了社會化大生產,比其他的農民更有優先性和選擇性。


宗元三農堂


以後的事情看不透,再過十年二十年說不定有地的人不比失地的人智商高,甚至沒地的人還會成為土地產能開發的佼佼者。據我估計將來一代會比一代人強。

最近多年好多農村人老在土地上打轉轉。老為沒分到地的年小娃娃發愁。其實這都沒必要,社會在一步步邁進,科學在一步步創新,人類智慧在一步步攀升,好多年小娃娃將來都有文化,有眼光他們都會找到適合自己創業的門路。我們這邊有個叫王盼功老漢,10多年前他三個孩子都沒跟上分地。那時候五口人吃這三畝地,終天把王老漢愁的不得了。現今他三個孩子一個個都長大成才。老大孩子叫王學言大學畢業善長電腦軟件開發,現今在本縣搞了一個電子軟件開發製作部,專業對準臨街馬路生意門店設計製作廣告牌照,生意一開始需求客戶拉拉不斷,一年的營利朝父親種100畝地的收入。老二孩子叫王學闖。今年才只有18歲。主要從事測土配方植保研究,後來他只聽父親說近兩年紅薯茬種小麥產量年年下降,後來學闖去田地抓把土一看說:爸,種過紅薯的土質缺鈣缺磷鹼性大,下年最好改種菸葉和大豆。當時父親聽了這話還不太相信,心想你小小孩知道啥。而後王盼功半信半疑果真種了三畝菸葉,最後三畝煙算算總計收入兩萬多塊。從這一點說明:以後的人只要有文化有才能,一代會比一代強。

還必須清醒認識到。土地一直是國家的基本資源,提高土地產能仍然是科學研究開發的新課題。有人知道七十年前是以土肥為主小麥畝產只有300斤,2000年前是以化微肥為主小產畝產提高到800至1400斤,2000年後會逐步施行宜土宜肥宜植和一噴三效等植保技木,一噴三效即為:除草治蟲微菌肥促長劑等,由此將來會很輕鬆實現噸產噸糧計劃。有人說我只要有一份地咋著也餓不死。不要把話說得太早了,上邊要的是土地產能,有的年年把土地荒芫,有的年年老打千千斤,這樣下去你的土地早晚會被別人代耕,就象王學闖這樣的人才,早晚你會把土地流轉給這些人代耕,不信走著瞧……


農村土秀才


我也是失地農民,結合我自己的實際情況分亨給朋友們僅供參考。首先失地政府給了一定的補償,如果年滿60歲每月有200元的養老金,加上基礎養老金100元基本上吃飯不成問題了。

年輕的失地農民有能力的可以拿失地補償費做個小生意,沒能力的可以打工實現自食其力。簡單的說失地對年輕農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政府在收儲土地的時間,已經給農民交納了養老保險金,當失地農民到達年限時就可以領取了,所以失地農民養老不存在問題。


李建勳


  一、農民失地之後的生活狀況

  

  (一)農民失去了生活來源

  失地前,土地收入雖然收益不是很好,但是這部分收益較為穩定,為農民提供了最低的生活保障。失地後,農民都得到一定數額的賠償款,但是卻沒有了穩定的收益,對其生活帶來較大的衝擊,除原來少數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農民收入變化不明顯外,其他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民,因為勞動力就業轉移和家庭產業轉移沒有得到儘快解決,收入明顯下降。雖然得到一定的賠償款,但是由於賠償費用偏低,農民的生活狀況仍然沒有改善。

  (二)再就業困難

  農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業崗位。失地農民向非農就業轉移過程中,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勞動力大多數早已找到了工作,但是由於大多數失地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很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崗位競爭中處於劣勢,難以找到新的就業機會。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後,希望從事非農經營,然而由於過去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缺乏從事第二、三產業經營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又由於農民投資理財的知識和能力較為有限,難以為土地賠償費尋求有效的增值渠道。在徵地過程當中,雖然大多數的地方政府都採取了一定措施,促進失地農民就業,但由於政策不完善,準備不充分,相當一部分農民實際上仍然處於失業狀態。

  (三)生活成本在不斷提高

  農民沒有了生活來源,就業也相當困難,但是生活的費用卻在不斷的提高。失地前,農民所需要的大多數生活用品都是自給自足,失地後,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場上去購買,增加了生活成本,隨著近年來的通貨膨脹,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大幅度提升,農民失地後的賠償款是有限的,如果失地農民長期處於失業狀態,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都得不到保障。

  (四)養老問題受到挑戰

  失地前,大多都是家庭養老模式,而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獨生子女增多,加快了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老年人撫養的比例在上升,生育率的下降直接導致家庭的供養資源減少,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增長了幾倍,家庭規模大大縮小,弱化了家庭的養老功能。失地後,農民由於再就業和家庭收入等方面不穩定,依託家庭進行養老的保障模式越來越受到衝擊。許多家庭依靠賠償款來維持生計,用於養老,但過幾年一旦賠償款用完,他們的養老問題就會受到很大的挑戰。

  (五)失地農民子女的受教育問題

  日益增長的教育支出,使失地農民不堪重負。目前,讀高中一年學雜費要三、四千元,讀大學的費用一年至少要七千元,高額的教育支出使一些農民家庭本來就已經難以接受。失地後,農民沒有了生活來源,再就業也很困難,隨著一些家庭收入的降低,更是加重了農民的教育負擔。雖然一些農民意識到失去了土地,其子女必須要接受教育,提高工作技能,增強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部分失地農民子女不得不放棄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有部分失地農民為了子女的教育負債累累,降低了原有的生活水平。相當一部分農民已經因為失地成了當前我們這個社會的“新弱勢群體”,那麼,其子女也很可能因為家庭現在的弱勢繼續成為未來社會的“弱勢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