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沒有什麼理財的經驗可以分享一下的?

古人事今來用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關於理財,一萬個人可能就有一萬種方式,所以會有人理財有道,也會有人理財一塌糊塗。別人的理財經驗對於我們來說,有不錯的借鑑意義,也可以是反面教材,在未來的理財道路上學習別人的有用知識,規避錯誤的理財方式,非常有必要。

理財的定義

理財就是對財務的管理,以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一般我們提到的理財多數是指個人理財和家庭理財。

個人的理財經驗

理財並不是馬上讓自己的資產變多,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想要馬上發大財的朋友應該清楚這是幾乎不可能的。我的個人理財方式是這樣的:

1、分析自己的財務

比如說我自己每個月的薪資如何,有沒有其他收入,目前負債的情況,即將需要支出的資金,要對財務有全局觀。

2、理財之前要先理清保險

其實很多人都會犯這個錯誤,就是把自己的錢全部拿去理財,因為原始資金越多,回報率可能會越高。但是身體健康其實是理財的基本,如果你理財有道賺了很多錢,卻沒有給自己買一份保險,那麼在大病面前你可能要把理財的收益甚至本金都拿去醫治,得不償失。所以理財之前先把保險確立下來,以意外險、重疾險等為主,理財險不太建議。

3、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理財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固定收益的,有浮動收益的,風險高中低各有不同。正確的來說,收益是和風險成正比的,你想要的獲得多大的收益,就必須承受多大的風險,所以你要先了解自己能不能承受這樣的風險?不能承受資金損失的,建議以貨幣基金、銀行定期存款、國債為主;而指數基金、股票基金、股票、期貨、期權等產品依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

4、學習理財知識

如果不懂理財知識,請不要著急去理財,否則急功近利。個人理財不一定要向理財師那般專業,但是我們要把理財的基礎知識學好。例如最基本的理財產品要先了解,比如產品的定義、風險、投資方向、交易規則、收益空間、投資的時機等等知識。

5、理財要配置

其實理財大家也應該學會配置,就好像雞蛋不能同時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否則會有全部摔碎的可能。理財也一樣,不要說現在某隻基金收益不錯,就把所有的資金投到該基金裡,如果過段時間這個基金淨值開始下跌,那麼你的損失會非常大。正確的理財配置應該面面俱到,比如一部分資金投到風險較低的債券基金,另一部分資金投到風險中上的指數基金,最後還有一部分資金投到股市中,那麼既可以控制整體資金的風險,也能實現收益擴大化。這只是舉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配置為宜。

理財反面案例

很多人整天說要理財,但是實際上理財很糟糕,相信大家日常中也有遇到。其實主因就是我們對理財的知識很薄弱,例如很多人不懂指數基金是什麼意思,它的風險程度有多大,是哪位基金經理來操作,申購贖回的規則是什麼等等,就盲目投進去,最後虧損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事實上在國內最大的反面案例就是股民散戶,大部分人都不懂什麼是股市,就衝進去買股票,最後的結局就是十不存一。

歸根結底,理財的經驗有很多,但是學習理財知識永遠是第一位,如果連基礎的東西都不能掌握,那麼我們理財只會被理財產品牽著鼻子走,而不是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財務,以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股市淘金者投資理財


講理財實例我在行,畢竟自己也做了幾年的理財,目前做得也還不錯,年化收益率20%左右。那麼下面就來分享下我的理財方案,希望看完覺得還可以的,就給個贊吧,我這可是毫無保留的分享了。

我2008年畢業來深圳工作,應該說一直到2016年,我都不關注理財,也不懂得理財,以為理財都是不靠譜的。後來和一個炒股的大學同學交流後,發現理財竟然那麼強大,他通過炒股理財賺了一大筆錢,實現了財富自由。

他炒股賺錢後,又在我們廣西各大城市全款購買了八套房產,這些年隨便一套固定資產的市值都比我現在的存款多。就因為他大學就開始炒股,早早重視理財,所以十年之後讓我望塵莫及。

好了言歸正傳,回到本話題。跟我同學交流後,我就開始炒期貨,因為股票我也炒了多年,那時都是隨便玩玩,所以也沒賺到錢。2015年開始進入一家做期貨量化高頻交易的公司上班,主要負責開發高頻交易系統。從那時開始,自己慢慢的瞭解了期貨,認識到期貨更適合自己。

於是我2016年開始開了期貨賬戶,自己也開始炒起了期貨。不過頭兩年都是在摸索,所以也沒賺到錢,還虧了幾萬塊。不過今年開始,每個月都賺錢了。目前不但把前面幾年虧的錢都賺了回來,還淨賺了一些,到目前為止年化收益率30%左右。未來炒期貨,年化收益做到20%左右差不多。期貨市場是一個高槓杆的市場,一般十倍槓桿,為了規避風險,我不會用太多倍槓桿,一般用個三倍差不多。



除了自己炒期貨,我還把部分資金拿去購買公募基金。我從2018年開始定投了幾隻公墓基金,雖然2018年沒賺錢,還虧了20%。不過今年基本都漲了50%左右,所以年化收益還是有15%左右。

除了上面兩個理財,我還有一份資金投資於我朋友的私募基金。我朋友,他之前做了10多年的商品期貨量化研究員,他寫的策略也給公司賺過不少錢。不過策略分成只有20%,於是他2017年開始出來單幹。

剛開始做的時候,也遇到不少問題,因為在公司的時候,公司有很多資源。那時公司光是IT開發人員都有十幾個,再加上十幾個研究員,公司年化收益最高也只是做到了52%左右。不過那時公司已經是幾個億的資金規模了,在期貨市場一年靠幾個億賺兩三個億也是非常厲害的了。

他出來後找了一個也是已經離職的IT一起合作,策略由他寫,交易系統由IT人員負責,第一年投入300萬左右。一年後賺了50%,也就是賺了150萬左右。然後第二年,也就是2018年投入資金加大到1000萬,收益率也有51%。然後今年投資資金1500萬,到現在為止收益率是52%,如果往後一個多月不出現大的回撤,那麼今年收益50%也問題不大。


我是去年開始投資到他那邊,到現在差不多兩年了,每年收益50%左右,不過收益是五五分,所以我自己拿到的收益是25%左右。

以上三個就是我目前的理財方案,目前年化收益20%左右,希望這個收益能長期保持下去,那麼以後就可以靠理財賺錢了。


月牙亮投


股票開始的,我認為股票是一種不錯的理財方式,因為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選擇股票,然後選擇做長期或者中期或者短期的投資。一開始我是做中短線,根據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技術分析及基本面分析去選擇股票,然後在市場波動的前提下,選擇自己認為比較合乎邏輯的投資方式,不斷做短線來進行資產的增值,當然那時候還在上學,資金體量比較小,也就是幾萬元來做,所以很任性。如果資金量大的話,做斷線的風險非常高,因為一旦判斷失誤,那麼你將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資金體量不一樣,那麼你選擇的玩法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資金體量比較大,那麼建議你還是穩健為主,因為資金體量大損失的基數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一百萬損失百分之一,也就是一萬,一萬元損失百分之一,就是一千。所以,資金體量不一樣,損失的錢數量也就不一樣,對於資金量比較大的,淨資產較高的用戶來說,比較穩健的投資結合風險較高的投資才可以。如果一味的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率,那麼投資的風險是非常大的,有可能會虧損本金。有一些投資,他的上下浮動甚至超過了60%,可想而知這樣的風險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出現大的風波,假設你投資的100萬,就會直接損失掉60萬。

所以,投資組合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基於你對風險的判斷,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較高,那麼你的投資也會更加冒險一些,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那麼選擇你風險承受能力之內的理財產品是更為關鍵的。


變革家


這是2017年時對基金投資的研究心得。

這個策略在2018年時需要遵循“A股大盤跌幅超過10%時,請離場”,在2019年時同樣有效。


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從投資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我們選擇相信社會財富是一個正態分佈的眾數世界,還是選擇相信這是一個強者恆強的冪法則世界。

過去的一年,我選擇成為冪法則的信奉者,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大量與人有關的隨機變量都會呈現重尾甚至冪律分佈。過去的一年,我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到“股票市場”來驗證這個理論,結果符合預期。

冪律分佈也叫長尾部理論

如果將這個理論方法套用到未來,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我決定製定一個簡單的檢驗方法,套驗在過去15年的股市歷史。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果人性不發生變化,經驗就能夠得到複製。


假定一個投資理念:如果強者恆強,那麼從某個投資產品的某一段時期的“優質”表現,來預測這種優質的表現在未來更長一段時間內仍然能夠延續。


選擇標的:2003年到2017年期間,中國股市中的開放式基金(需要剔除因巨量贖回而導致的淨值異常的基金,分級基金,etf,qdii,lof基金以及當年成立的基金)


研究方法:首先找出一個確定性的指標,將此指標作為投資標準,進行模擬驗證,具體的方法為

1. 選出當年第一季度的季度基金冠軍,並假設改基金在隨後的3個季度中仍然有超越股市平均水平的表現

2. 假設在第2季度的第一天買入,並且在第4季度的最後一天賣出,計算當年3個季度的收益回報率

3. 對比證明這種投資方式的有效性及成效性

研究的侷限性:

1. 研究時間跨度長,不考慮當年市場的波動情況

2. 不區分牛市,熊市和震盪市, 不研究趨勢的指標

3. 對股市認知的侷限性

下表為2003年至2017年基金季度冠軍與年度冠軍表現(數據來源天天基金網,實際數據上略有誤差)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個統計表,就可以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信息:

在過去的15個年中,購買第一季度冠軍基金的朋友,能買到當年的冠軍基金的機會有7次。對比目前市面上近2000多隻基金,這個方法讓你妥妥地進入TOP1。


第一季度的冠軍基金成為當年年度冠軍的概率為46.7%。並且這種結果出現的集中度非常高,分別是2017年,2016年,2015年,2007年,2005年,2004年和2003年。

但是我們還有超過53%的概率沒有選到冠軍啊,這樣的情況怎麼破?

在統計的15個年份中,TOP類基金的年初表現與年尾表現一致性非常高,也就是說,即使當年的第1季度冠軍基金沒有成為年度冠軍,但是其高盈利的表現仍然很好。


同時有5個年份,當年的冠軍基金是在第3季度末產生的。也就是到了第3季度末,對比一下你手上的基金與前3基金的累積冠軍基金的表現,如果收益差異在10%以內,恭喜你當年整體收益可以超越90%的投資者;如果差異率過大,則更換為前3季度累積冠軍基金,則這一年你的收益回報仍然可觀。


當然有人參與的市場永遠會有例外的情況,分別是2008年,2013年和2014年。

2008年為全球著名的股災年,這一年的表現是唯有債基一支獨秀,股票市場全軍覆沒。這樣的年份休息或者購買債券基金是最合適的。


2013年和2014年比較特殊,當年的冠軍基金都是在第4季度實現逆襲反超。在這樣的年份想要獲得確定性的高回報,需要累積一定的技術知識。

統計顯示,每年選擇首季度冠軍基金為投資標的,15年累積回報超過16倍


在過去15年中,首季度冠軍基金在後3個季度實現正收益的次數為12次,概率為80%;


在過去15年中,首季度冠軍基金在後3個季度實現累積絕對收益率為16.87倍,同期15年的指數收益率為2.99倍(注意,有經驗的投資者理性上應該避開月線明顯下行的年份,即2008年/2011年/2012年/2016年,則理論上得到的絕對收益率可達到23.93倍)

通過統計發現,年度大盤下跌的年份,投資者事倍功半,年度大盤上漲的年份,投資者事半功倍。


如果當年指數下跌超過10%以上,99%的人應該離場;如果當年指數最大跌幅在0-10%,自認為是20%的投資者可以在其中參與,剩餘的普通投資者都應離場事實上,這些年度預測並不難找,每年年末各大證券機構都會發布自己對來年的預期。


你看懂了嗎? 是否還會問統計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商業如此,財富如此,階層如此,一切與人有關的事物都如此。而這個研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能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找到有確定性的規則,並且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


基金是股市的一個重要參與群體,但這個群體內部表現卻可能是數十倍之差,難道其中某些人比另外一些人絕對地聰明或專業嗎?


這個世界與人有關的隨機變量都會呈現重尾甚至冪律分佈。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個隨機變量是什麼。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規則的運行方式,並且能夠觀察到它的變化。遵循市場規則,順勢而為也許會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馬斯特的成長漫談


方法一:適用兜裡有1-5萬存款的用戶。

開通淘寶旗下的餘額寶。好處是資金適用靈活,轉賬,匯款,將你所有的錢彙總到一起是

銀行為了這點小錢轉賬了,也不用裝大方多花2元轉賬費了。餘額寶(手機客戶端)是不錯的選擇。不是為了做廣告,是我也在用。

接下來,你可以把你的錢分為幾部分,45000為例,你5000元可以放在餘額寶裡,享受每的收益,用錢的時候,隨時用隨時到賬,4萬元可以做短期貨幣基金,每個銀行都有推出,並且

是通用的,風險小,最小投資金額是1萬。通常是T+1個工作日。好處:是整存領取,週末也有收益。壞處:贖回需要提前申請,需要打時間差。

方法二:適用兜裡有5-10萬存款的用戶。

首先還是開通餘額寶,免費轉賬,理由與方法同第一步。接下來開始關注各個銀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對於我們這些5萬起的小用戶來講,建議買短期理財,例如30-50多天的,理由是資金週轉快,能快速看到收益。接下來開始關注各個銀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對於我們這些5萬起的小用戶來講,建議買短期理財,例如30-50多天的,理由是資金週轉快,能快速看到收益。

下面就是比較理財產品,每個銀行都會不定期的推出理財產品,如果不是很在意0.02-3%的收益率的話,可以在已有的銀行卡的銀行那買理財,理由是節省時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工行、建行等這幾大銀行的產品收益率比較低,浙商 廣發淘金 等比較高。

還有一點是理財產品分為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本人一直買非保本,大家也可以根據自身承擔風險情況做決定,因為我買的是非保本短期理財,目前沒發生過什麼風險,畢竟高風險高回報,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最後需要補充的一項就是:

對於理財產品,以34天理財為例,大家儘量在理財募集期的最後一天買,在等待的時間或者沒有

合適的理財的時候,大家可以把錢放在餘額寶,或者基金賬戶裡。這樣就可以讓資金週轉起來。

經當然這寫小理財是很累人的,但是隻有小積累,才能讓金錢不貶值吧。



彩文弟


儲蓄是累積原始資本的必備步驟,可以考慮每個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提出20%,存入銀行,只花剩下的80%。先儲蓄,再花錢,絕不妥協。當儲蓄達到一個數目,就考慮投資。這個“數目”,可大可小,從定投滬深300指數基金開始。

美國著名投資經理彼得·林奇說:“投資是耐力勝過腦力的行業”:統計顯示,如果你在1940年1月31日至1992年,這52年期間,每年的1月31日都定期定額追加1000美元,52年後,你所投資的52000美元將會增值到3554227美元。如果你夠有勇氣,可以在每次股市下跌超過10%後,再追加1000美元。這52年中股市下跌10%以上共有31次,這樣加上每年年初投資的1000美元,你的總投資為83000美元,經過52年後會增值到6295000美元。

在美國這個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佔了大部分的比例,公募基金的整體業績是較難跑贏標普500指數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2007 年5月7日,巴菲特接受CNBC電視採訪時會再次推薦指數基金的原因:“我個人認為,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就是買入一隻成本費率低的指數基金,並在一段時間裡持續定期買入。因為這樣你將會買入一個非常好的投資品種,事實上你買入一隻指數基金就相當於同時買入了美國所有的行業。”

不斷購買能帶來收入的資產,是窮人(或是剛起步的年輕人)步入中產的較好路徑。如何購買能帶來收入的資產?這裡重點推薦基金定投。

下圖是我自己曾經定投過的數據,為自己積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阿才聊理財


首先,理財的定義是犧牲當前的消費慾望,以期在未來取得不錯的收益回報。從這一點來說,理財是反人性的,因為人都是短視的,想及時行樂的。小孩的糖果試驗相信你也聽過,就是在有一顆糖的時候,如果可以忍著不吃兩小時就可以再吃一顆糖,結果大部分小孩還是沒忍住,人性是不耐的。理財的本質是一種延時消費。

其次,理財的來源是什麼?繼承了一大筆錢或者買彩票中獎的不屬於我要說的範疇。一般來說,我們的理財資金=收入-生活開支。假如你一個月賺10000,生活開支5000,那麼你的月理財金額就是5000。那麼這結餘的5000元該如何理財呢?

我相信大多數人可能工資一直是活期的形式待在銀行卡里的,其實這是對收益的浪費,銀行卡里的錢如果沒買銀行理財,那麼利率只有0.35%,隨便買個寶寶也要2-3%吧。所以最安全的理財方式是各種寶寶和貨幣基金,門檻很低,有的10元起投,1萬元的話 每天收益可能八九毛,但是按天計息,取用靈活。

如果你覺得寶寶收益不高,你還可以選擇銀行理財和大額存單以及結構化產品。銀行理財普遍4%-5%,但現在已不是剛兌,有本金損失的風險,但這個只是風險提示,多數時候不會有虧本風險。大額存單對資金量有一定要求,比如20萬起,但是可以提前支取,支取的時候利息也是分段計算,而不是活期的利息,另外可以買賣。結構化理財產品是存款+金融衍生品的形式(匯率 黃金 期貨 期權),設置兩個收益率,滿足不同的條件獲得不同的收益率。

另外,你還可以買債券,中長債的收益可以達到4%-6%的收益,但持有時間一般在730天以上,中間會有10%的波動。如果你的這筆錢不能保證長時間被佔用,不建議購買。

最後,就是股票基金和指數基金,大家都知道股市有風險入試需謹慎,所以股票不懂不碰,主動基金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基金業績也是千差萬別,碰上股災還會面臨清盤。所以最保險的投資還是指數基金,指數基金除了規則是人定的,漲跌是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要上市公司盈利有增長,持有指數資金就能享受背後公司上漲的紅利。年化收益在10%-12%.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理財經驗,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支持[耶]


複利崇拜


大家有什麼好的理財心得分享一下嗎?個人講一下自己一親身經歷實例:隨著時代的發展,“理財”這個曾經看似深奧的詞語已經迅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眼看著又一屆大學新生已經邁進大學的門檻,想起當年作為一名大二的學生,我想將自己理財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記述下來,與大家分享交流。大學生歸根結底依然是學生,絕大多數同學在經濟上仍舊依賴著家庭,沒有獨立,手中可供支配的鈔票自然不會很多,因此,有些同學就容易產生錯誤的觀念:“反正我也沒多少錢,根本不必去理財。”於是,沒有目的地進行消費,一味地“跟著感覺走”,往往容易導致花錢如流水,等到沒錢用的時候卻早已忘記自己的花銷去向,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難以盡述。其實,只要我們冷靜下來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理財方案,不僅能夠節省開支,而且可以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和計劃管理能力,為將來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們知道,一直以來大學生都被當作社會的佼佼者,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他們的未來也就是社會的未來,由於他們有智慧,有理想,將來也必須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承擔重要的責任,他們的利益也就是社會的利益。

為什麼大學生要學習投資理財?可以這麼說,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將會有長足的發展,大學生作為未來市場經濟的直接參與人,必須要具有長遠的目光,能夠使自己的腳步跟上時代的發展而不被社會淘汰,那麼投資理財是大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種生活技能,要實現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那麼我們首先就得學會怎樣合理利用社會物質財富,只有使社會物質財富在經濟生活中不斷的運轉,那才能夠實現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進入大學之後,我們當中的很多學生都有了自己的財產,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手上的餘錢可能不多,也沒有那種拿去投資的必要,但是我想,目前你可能不會去投資去理財,但是你現在必須為將來考慮,因為投資理財是一項技能,一項生活的技能,現在不投資,但是現在可以學習怎樣投資,也就是假如現在你有一筆錢,你打算怎麼樣利用它,使它既不被浪費,又能夠實現增值。我個人認為大學生很有必要學習這項技能,面對我們當前的金融證券市場的嚴峻形勢,市場迫切的需要真正有知識和能力的投資者和管理者,而我們大學生在將來無疑會在這個舞臺上唱主角,這就導致了我們現在必須認真而又努力的學習理財。

學習理財技能,並不能單純的認為這又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或者這本來是由那些經濟,金融,管理類人才來學習的技能,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理財,也許你學不好怎樣去投資,怎樣去利用你的財富,但至少你應該知道將自己的財富交給什麼樣的人去管理,去實現它的價值,去利用它為社會也為你自己帶來利益。

我們人活在世上,追求的就是利益,當然我所說的利益,並不是一味的惟利是圖,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益,我所說的利益,就是怎樣在有限的物質資源環境下,實現物質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我們大學生當中有一部分人認識到了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他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的能力,當中不缺乏投資理財的高手,當然也還存在很大一部分人,對投資理財並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其實這種思想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即便你認為你現在是學生,離社會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你能保證你不與社會發生任何的聯繫嗎?恐怕不能,人與人之間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係,其中就包括經濟關係,說白了就是利益關係。

我真正系統的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還是進入大學之後,大一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應該乾點什麼,總是覺得那麼的無聊,為了打發學習後剩餘的時間,經常和幾個玩得好一點的同學去圖書館借書看,辦一張卡,就可以免費借四年的書,何樂而不為,剛開始的時候,也

沒有怎麼關注經濟類的書籍,可能那個時候情緒低落,什麼事情都拋到腦後,學習也有點荒廢了。

支出方面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該花的錢不要摳門小氣,一定要花,能省下來的則儘量省,盲目的攀比絕不可取。飯要吃好,衣要穿暖,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千萬不要為節省幾塊錢而餓著肚子,因小失大;上街購物最好選擇在各大商場超市促銷打折之時,常常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或者結伴到大的批發市場或跳蚤市場,價格肯定讓人滿意;一些參考書價格很貴,可以考慮向上幾屆的師兄師姐們借用,用完及時歸還,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樂意幫助師弟師妹們的,或者在校內的跳蚤市場選購學長們的舊書;大學裡聚餐、出遊活動多,尤其是在同學過生日或者節假日的時候,如果自己的經濟條件允許,那麼,這樣的活動能參加還是儘量參加,這也是一種必要的日常社交行為,不去顯得不合群,倘若眼前情況的確不允許,

那一定要和同學朋友們說明,以求理解與信任。

大一大二的學習生活相對來說比較輕鬆,可供支配的業餘時間很多,有精力的話可以考慮勤工儉學,不僅能夠補貼日常的生活費,為家裡減輕負擔,而且可以及早地接觸認識社會。家教、臨時促銷員、校園業務代理等兼職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還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個人支出賬本,定期瀏覽回顧,看看自己的錢都花在了哪裡,哪些確實該花,哪些花的冤枉,總結經驗教訓,做好下一階段的預算。對於當前火爆的證券基金市場,我覺得作為一名大學生,且不說沒有強大的資金後盾做支撐,而且涉世未深,學習壓力比較大,所以在沒有充分準備

和足夠把握的情況下,最好還是選擇暫時不入市。

大學生也應該成為理財人士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主體,把自己腰包裡不多的“銀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時能夠月有節餘,成為真正的理財高手,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總的來說,大學生學習投資理財,是一件很需要耐心與毅力的事情,並不是花一時的功夫就可以學好,或是光學習理論就能夠畢業的事情,主要還是在自己實際參與上面,只有去市場上體驗失敗於成功,才能真正的看出一個人是否真正學到了點什麼,或是根本就不適合於直接去投資理財,當然對於這種人,他們應該學習把自己的資金交給什麼樣的人去管理了,以後的人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同時我也希望這篇文章給你和我都帶來幫助,讓我們共同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因為市場需要有才幹有能耐的人去參與,你我共同努力。

當代的大學生也就是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與參與者,大學生若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學習投資理財,這是學會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知道,一直以來大學生都被當作社會的佼佼者,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他們的未來也就是社會的未來,由於他們有智慧,有理想,將來也必須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承擔重要的責任,他們的利益也就是社會的利益。

為什麼大學生要學習投資理財?可以這麼說,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將會有長足的發展,大學生作為未來市場經濟的直接參與人,必須要具有長遠的目光,能夠使自己的腳步跟上時代的發展而不被社會淘汰,那麼投資理財是大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種生活技能,要實現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那麼我們首先就得學會怎樣合理利用社會物質財富,只有使社會物質財富在經濟生活中不斷的運轉,那才能夠實現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進入大學之後,我們當中的很多學生都有了自己的財產,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手上的餘錢可能不多,也沒有那種拿去投資的必要,但是我想,目前你可能不會去投資去理財,但是你現在必須為將來考慮,因為投資理財是一項技能,一項生活的技能,現在不投資,但是現在可以學習怎樣投資,也就是假如現在你有一筆錢,你打算怎麼樣利用它,使它既不被浪費,又能夠實現增值。我個人認為大學生很有必要學習這項技能,面對我們當前的金融證券市場的嚴峻形勢,市場迫切的需要真正有知識和能力的投資者和管理者,而我們大學生在將來無疑會在這個舞臺上唱主角,這就導致了我們現在必須認真而又努力的學習理財。

學習理財技能,並不能單純的認為這又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或者這本來是由那些經濟,金融,管理類人才來學習的技能,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理財,也許你學不好怎樣去投資,怎樣去利用你的財富,但至少你應該知道將自己的財富交給什麼樣的人去管理,去實現它的價值,去利用它為社會也為你自己帶來利益。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人活在世上,追求的就是利益,當然我所說的利益,並不是一味的惟利是圖,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益,我所說的利益,就是怎樣在有限的物質資源環境下,實現物質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我們大學生當中有一部分人認識到了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他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的能力,當中不缺乏投資理財的高手,當然也還存在很大一部分人,對投資理財並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其實這種思想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即便你認為你現在是學生,離社會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你能保證你不與社會發生任何的聯繫嗎?恐怕不能,人與人之間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係,其中就包括經濟關係,說白了就是利益關係。

在這裡我想談談個人投資理財的經驗與教訓,雖然我個人投資理財並不是很成功,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但是這並不防礙我談談自己對投資理財的心得。

我意識到投資理財的重要性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學習的負擔雖然比較重,但是我偶爾也會看看課外書,就我自身而言我是那種不太習慣於太拘束自己行為的人,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一本介紹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書《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故事》,上面比較系統的介紹了他的投資理念與投資經歷。給我的思想帶來的強烈的衝擊,讓我感到的是中國教育體制的落後,國外的孩子從小就學習如何投資理財,所以他們中的大多數從十八歲起就已經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耐,實現了經濟上的獨立,而國內的人,有很多甚至是到了三四十歲都還在依耐父母的幫助,我們不得不意識到就這一方面國外的經驗與教育體制也值得我們學習。從那時候起,我就經常的關注國家的大事,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事情我都會關注,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我收集信息的主要來源就是《環球時報》這是一份辦的不錯的報紙,如果它發行股票上市,我想我應該會購買它的股票,當然拉,投資也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偶爾也看看《讀者》上面的經濟類文章,上面經常會有比較國內與國外在理財教育方面的文章,但是我想可能是由於我們國家的這種教育體制已經根深蒂固了,無論怎麼樣去推行新的教育理念,我們國家還是會將它轉變為應試教育,我想要改變這種現象,關鍵是學生自己能夠覺悟,能夠具有長遠的目光,說句大話,就是要把這個問題擺在戰略的高度上來考慮。

我真正系統的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還是進入大學之後,大一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應該乾點什麼,總是覺得那麼的無聊,為了打發學習後剩餘的時間,經常和幾個玩得好一點的同學去圖書館借書看,辦一張卡,就可以免費借四年的書,何樂而不為,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怎麼關注經濟類的書籍,可能那個時候情緒低落,什麼事情都拋到腦後,學習也有點荒廢了。

我和自己的那些朋友有個最大的區別,他們都喜歡看小說,他們對小說的那種痴迷程度,那個就是恨不得吃飯的時候都看著小說,而我對小說基本上沒什麼興趣,而且我一看到那種厚厚的文學書籍就有頭疼的感覺,我喜歡看些有關政治 ,歷史, 軍事,經濟方面的書。

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本雜誌上面說這兩年股市是如何的火暴,基金分紅是如何的高,人們投資的熱情是如何的高漲,我立刻想到了自己是否也能夠投身於證券市場,幻想著自己也許有一天能夠象股神那樣建立自己的金融帝國。於是,從那刻開始起,我的床頭與書桌上就從來少不了經濟類的書籍,到目前為止,我已經閱讀了大約有一百來本經濟類著作,而且自己也在自學會計專業,並定下了自己的目標,在今年4月份拿到會計從業資格證,我甚至都有想轉換自己專業的想法,但是我在這上面受到了挫折,學校裡面不同意讓我轉換專業,這裡面的原因,我覺得絕大多數,還是官僚體制的原因,現在也就是有那麼一些芝麻綠豆大小的官員,你說他小不,他還愣是要擺點譜,結果沒有轉成,但是這並沒有打消我對學習會計的積極性,我一直在努力。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要利用大學裡剩下的兩年來系統的學習經濟學方面的理論與知識,要將自己的學習範圍擴大到整個金融領域的所有學科包括證券與期貨投資,銀行學,會計學,保險學等,爭取在剩餘的兩年類拿到會計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期貨從業資格證,銀行業從業資格證,當然我還得拿到自己的文憑,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與決心,但是既然我自己喜歡這個行業,並看好這個行業的前景,也樹立了自己的目標,就是再苦再累,我也會堅持下去,即便大學裡面我不能完成自己的目標,那麼,在以後的工作與學習生活中,我也會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前進。












理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

做理財,先要看看你的資金未來有沒有計劃安排。理財有短期理財和長期理財,一年以上的都可以稱作長期理財。

如果你是追求靈活,想隨時取用,那麼可以做的理財包括短期借貸,比如P2P,不過這個雷比較多,風險比較大;然後還可以考慮貨幣基金,向支付寶、銀行都有賣的,收益一般都不高,不過就是時間比較靈活方便。另外,還可以做股票,不過股票需要非常專業的投資知識,而且也分短線、中線、長線。

長期理財就比較多,比如信託、私募股權,私募證券基金,公募類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其中信託一般都是固定收益類,收益還可以,風險不是很高,但門檻高。其他的,私募股權的風險最大,搞不好就打水漂,最後什麼都落不到;私募證券基金需要找準機構,認準基金經理水平,而且時間比較長,門檻也要100萬起;還有公募類股票、混合基金,這個門檻低些,但也比較考驗人的專業能力,得挑選好的基金品種。

另外,還有保險、奢侈品、收藏品等等,水比較深。

如果錢不多,想要靈活,不想擔太多風險,買點貨幣基金就可以了。想投資股票也可以,前提時投資能力過關。長期定投一隻基金也可以的,可以分散風險。


北京紅竹


對於普通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幾乎是離不開投資理財的需求。不過,對於投資理財,仍需要根據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判斷與鑑別。在實際情況下,假如家庭擁有50萬資產,如果屬於穩健型的投資者,可以把資產劃分為幾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把50%的資產投放至銀行理財,儲蓄國債,用作固定理財的收益部分;第二部分則是把30%的資產投放至基金類產品,如對接核心市場指數的指數基金、混合型基金等,或長期專注於國有銀行及優質白馬藍籌股進行定投,以實現收益率的突破。此外,第三部分則是可以考慮到短期閒置資金的使用,如把10%至15%的資產投放至貨幣基金,盤活短期閒置資產。最後的資金,則可以用作應急資金或用作購買重疾險等保險產品,以提升家庭的生活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