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圖 |豆瓣

文|海藍

《茶館》是老舍先生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它展現了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中葉近50年的風雲變化圖景,作者選取了“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清朝末年,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抗戰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不同節點為代表,清晰的映射出在動盪不安的背景下,小人物的血淚與哀歌。

《茶館》與1958年3月29日首演,上演49場後於7月10日停演,1963年復排,自1964年4月7日開始,上演了53場後被迫停演。1979年,文革結束三年,《茶館》再次搬上舞臺,引起轟動。《茶館》的藝術魅力,不止打動了中國觀眾,還贏得了世界的讚譽,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故事以老北京中的一家大茶館為背景,呈現舊社會的一些普通人在時代的變化中,為了生存所遭遇到的不同經歷。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在三言兩語的刻畫中,各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寫作的視角上,老舍曾說:“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描述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來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的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麼。”在不到三萬字的文本中,我們看到了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物,看到了中國幾十年的歷史滄桑和變遷。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訴不盡的傳統之殤——茶館的悲劇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的存在也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呈現。如第一幕所言,茶客來到茶館,不僅僅喝茶,這裡也有賣簡單的點心與飯菜,玩鳥的人也可以在這裡歇歇腳,也有說媒拉縴的、商議事情的、討論奇聞異事的,有事沒事都可以來坐半天,這裡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是疲累的人們放鬆心情、休閒娛樂交流的所在。

而在清末後期,茶館的氣息變得渾濁起來,有為了一隻鴿子而鬥毆大家的富人、沒人看管的窮苦老人、賣女求生的京郊農民……

在第一幕中:

劉麻子:“說說吧,十兩銀子行不行?你說乾脆的,我忙沒工夫專伺候你!”

康六:“劉爺,十五歲的大姑娘,就值十兩銀子?”

原本喝茶休閒的地方,變成了賣兒賣女的交易場所,這是悲劇的開始。在說出賣女兒的原因時,“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頓粥,我要還想買女兒,我就不是人。”面對一家老小隨時都有被餓死的危險,殘酷的將女兒推出去,是他的痛苦與無奈,就如他所說:“爸爸不是人,是畜牲,可你叫我怎麼辦呢?你呀,認命吧!”康劉的這句話,不只是說給女兒聽,更多的是說給自己聽的,這句話說出了底層人物面對命運無可奈何的痛苦和絕望,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經濟蕭條,民不聊生,這也註定了茶館“死亡”的悲慘命運。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第二幕,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天下大亂,炮火連天的年月,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人們再無心思去茶館休閒。京城內多數的茶館都先後關了門,裕泰茶館為了避免被淘汰,它已經改變了作風,前部賣茶,後部改成了公寓,大桌變成了小桌。改良到自己也顧不上自己,請不起工人,還要週轉惡霸的敲詐勒索,世風日下,就如劇中李三所說: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

第三幕,抗戰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現在的茶館已經完全沒落了,房租和傢俱都黯淡無光,牆上的標語不止“莫談國事”,還增加了“喝茶先付錢”,以一壺茶的規矩,可見人情的厚道全無,人對人高度的不信任,都只是暫時的關係,情感冷漠,經濟蕭條,小劉麻子用新計劃霸佔了茶館,最終將茶館的命運推向了終點。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豺狼當道,好人活不下去——人物的悲劇命運

裕泰茶館的掌櫃王利發,是全劇的主人公,也是穿插三幕劇的中心人物。他精明能幹,有點自私,但心眼不壞,他信奉的是老父親遺留下來的做人處事哲學: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

他改良茶館,圖的是掙錢養家,安居樂業,只想在動盪不安的社會里求得一線生存;他膽小怕事,面對惡勢力的敲詐勒索,委屈求全,因為在那個黑暗的世道里,小市民的反抗都是徒勞的。在最後一幕,他對自己的人生做了總結:“做了一輩子順民,也沒做過缺德,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小劉麻子和沈處長霸佔茶館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走投無路的他,選擇上吊,以這種悲壯的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常四爺和松二爺,在第一幕中同時出場,兩個都是旗人,吃著“鐵桿莊稼飯”,性格卻截然不同,松二爺文縐縐的,喜好玩樂。常四爺,正直愛國,痛恨洋人,不滿於清政府的腐敗。因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了”,而被抓入獄一年,出獄後,又進入義和團跟洋人打仗。現在自食其力,靠買菜為生。松二爺一生越來越落魄,到最後下葬的棺材也是常四爺為其化緣而來。常四爺代表的是在世態荒涼、人情冷漠的背景下,真情真義的體現,而這樣一個人最終也沒能逃過時代年輪的壓榨。他憑自己的良心幹了一輩子,到最後去一事無成,七十多了只能到街上賣花生米。最後他這樣說到:“個人算什麼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國家像個樣兒,不受外國人欺辱,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

秦仲義,王掌櫃的房東,在第一幕出現時二十多歲,闊少,後來成為了維新的資本家,他主張實業救國,苦心經營工廠幾十年,最後徹底破產。最後一幕出現的秦仲義,已經老得不成樣子,衣服也破舊不堪,與剛出場時完全判若兩人,當他的實業救國夢被現實生活擊的粉碎時,他說:“有錢哪,就該吃、該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去幹好事。”最後他明白了,在半封建社會,實業救國是走不通的,努力奮鬥幾十年,最後只落得一支筆,一個小本,他的悲劇是沒有看到真理的悲哀。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社會的命運悲劇

第一幕中,十五歲的康順子被賣給龐太監為妻時,只說出了兩個字“我,我…”然後就昏死了過去,此處的情節,無聲勝有聲,這是對舊社會中國父母受壓迫,受奴役,受殘害,受蹂躪的困境的無聲控訴。

同時在第一幕中還出現一位鄉婦賣妞的一齣戲,在民不聊生的社會背景中,她們沒有一點食物來充飢,她們餓得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二兩銀子就能賣掉孩子,如此的殘忍不堪,就如同劇中康六說:這就是命啊!認命吧!這不僅僅是他們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苦難的生活磨滅了她們對生活的希望。

熱心的常四爺叫了兩碗麵條給母女倆,能解決一時,可不能解決一世。在小妞問媽媽:“不賣妞妞啦!媽,不賣啦?媽!”鄉婦回答說:“乖!”哭著帶小妞走了。從鄉婦的答非所問裡,提現的是下層人民的悲哀與無奈,想繼續生活,卻毫無選擇。更諷刺的是,熱心的常四爺經過心酸的這一幕,說了一句“大清要完了”,就被當作漢奸,關進了監獄裡。

常四爺喊出了人們不滿世事的心聲,卻遭受了無情的逮捕,壞人當道,好人過不下去,在悲慘的時代小人物是對抗不了命運的。

而茶館牆上的四個字“莫談國事”,沒有隨著茶館的改良而消失,反而以更多更大的形象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也充分展現了,在政治腐敗的統治下,對老百姓的殘酷壓榨,沒有言論自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老舍《茶館》: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茶館》並不是一出單純的悲劇,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都不乏喜劇的語言和令人發笑的情節,在表面喜劇的氛圍中。暗湧的是時代的悲涼。儘管劇中人物和故事純屬虛構,卻也不得不說,在我們感嘆別人命運的同時,也對作者傳達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共鳴,不管是在什麼年代,都存在那些為了生活而苦苦針扎的人。而在現在的今天,我們擁有的是更多,更豐富,更美好的生活,我們不是應該更加珍惜,更加努力去抓住這些幸福嗎?

文獻參考:

答覆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 老舍

《茶館》的誕生機制及其主題的多重意蘊 蔣傑

《茶館》創作始末 楊晏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