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臨沂和徐州的差距


臨沂和徐州的差距

2006年,臨沂、徐州之間的差距微乎其微,兩城GDP僅相差24億,如果照此軌跡發展下去的話臨沂超越徐州就在眼前!

但是2006年卻成了一個分水嶺,從此徐州經濟突飛猛進,飛速發展,而臨沂並沒有趁此機會突飛猛進,而是退步了。

2016年,徐州GDP達到了5808億,全國排名31位。而臨沂GDP只有4026億,全國排名第45。兩城GDP的差距已經十分明顯了。

2019年,徐州GDP達到了7100億。而臨沂GDP只有4600億,差距進一步拉大。

臨沂和徐州的差距


分析差距原因,知恥而後勇。

1、產業轉型早,及早做好產業轉型。進去新世紀,徐州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調研,確立了“依託資源起步、甩開資源發展”的轉型發展戰略,整體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推動現代產業體系率先崛起,全面佈局六大千億級規模產業板塊。

  依託資源起步,就是要充分發揮徐州在傳統產業領域所特有的資源稟賦優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引導巨人率先突圍,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徐工集團這些年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發展成為一家千億元的世界級跨國公司。徐工的裂變式崛起,撐起了一個城市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的脊樑。在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整體推進中,徐州培育出一批優強大企業和眾多“小型冠軍”式企業,吸引卡特彼勒、利勃海爾、羅特艾德等數十家外商獨資、合資工程機械企業密集落戶。

發力戰略新興產業,解決“卡脖子”工程

在著力抓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徐州還結合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現狀,重點發展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即裝備與智能製造產業、新能源產業、集成電路與ICT產業、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這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徐州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也是推動徐州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

徐州本世紀初就著手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並逐步佈局高科技產業,這時候的臨沂正在粗放式發展。

2、區位與交通

徐州是中國南向大動脈京滬高鐵和東西大動脈隴海鐵路交界處,交通非常便利,是整個淮海經濟區的交通樞紐。徐州一路沿隴海線向西可達鄭州、西安、蘭州乃至烏魯木齊。徐州向東直連連雲港港口。徐州向南可達南京、上海、杭州。而臨沂的路南高鐵尚在建設中,差距明顯。

3、教育

徐州有國家重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省重點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徐州醫科大學。徐州還有有徐州空軍學院、徐州工程指揮兵學院兩所知名院校。臨沂目前只有一個臨沂大學,差距巨大。

4、醫療

目前徐州市擁有10所三甲醫院,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個省級醫學重點學科、68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1個省級婦幼重點學科。徐州還擁有江蘇省重點大學:徐州醫科大學。目前臨沂的三甲醫院才2所,醫學院只有一所專科的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兩者差距巨大。

5、輻射範圍

從歷史、人文、交通來看,徐州都是淮海經濟區的核心。徐州歷史悠久,彭祖文化、兩漢文化聞名全國,金縷玉衣更是名揚海外。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集團軍的軍部駐紮徐州市,負責淮海經濟區的安防。這些都證明了徐州的綜合實力。

6、環保因素

這兩年,節能減排、去產能等相關政策使得臨沂鋼鐵、煤炭等重工業產業,陶瓷、化肥等輕工業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很難緩過勁來。而徐州已經轉型基本完畢,機械工業、集成電路、服務外包、電子信息、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等,工業門類較多。

不過臨沂已經行動希望不是太晚。

臨沂要樹立開放思維,積極實施“東拓、西聯、南融、北接”區域戰略,向東拓展與日韓經貿、文旅、科教等合作領域,向西深化與中原經濟區、“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聯通合作,向南融入長三角,向北對接京津冀,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圍繞新舊動能轉換,策劃一批像浙大研究院產業園、天河淮海分中心產業園、科技物流產業研究院的平臺項目,打造更多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來服務產業發展。策劃招引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按照集群化、園區化、綠色化、科技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補鏈延鏈強鏈,打造“十優”現代產業集群,壯大實體經濟底板,力爭推動臨沂成為魯南經濟圈的排頭兵。

核心還是要抓住核心節點,核心項目,形成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升級優化。不貪多,不畫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