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什麼是國

“國”,本義是指疆域、地域。又引申為諸侯的分封地,《老子》裡的小國寡民,指的就是這些小的地區,後來泛指國家。

“國”字的由來

“國”最開始的文字是“或”,也就是域的古字。《說文》:邦也,從口從或。我們看到早期的“國”字字形,一個圈表示的地域地區,也就是領地範圍,前後有城牆抵擋外敵,旁邊又安排重兵把守(戈),這就象徵著一個完整的邦城、國家了。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國”字演變

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也是極其豐富的,在“國”字的雛形出來後,還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去修改優化字形,讓它更有內涵。

如下圖西周時期的“國”,原來的只有上下兩堵城牆,或許是覺得不夠,所以在左右又添了兩堵,好讓“國”家更加的固若金湯,這不得不說是書寫者的一個美好願望。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到了週中期,又出現了下圖這樣的樣式,在原有的國範圍內,再畫了一個框,強化的這個圈地屬性。

原來的“國”是以重兵守護一小塊地方,現在是有了固定領地,以精兵把守國內主要區域。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然後後世中多是沿用了這個樣式的“國”,如小篆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隸書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楷書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基本樣式都沒有進行改變,在楷書裡,為了書寫的便捷將或的“口”進行了改動。

這些是主流形式的一個文字演變,在主流外還有許多異形的寫法,如國內有王、國內為民等這樣的寫法。國內有王早在後漢時期就已經出現,可能是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帶著強烈的封建色彩。在太平天國時期曾經重新推行使用過這個“囯”。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國內有民,是在魏晉時期的文物內發現的一種寫法,有孟子思想裡“民貴君輕”的意思,和漢時國內有王剛好相反,不得不說這很有意思。

近代簡化

到近代,因為原來的“國”字筆畫繁雜,不便於普通民眾學習和書寫,於是也將其列入了簡化工作中,但是當時對如何合理簡化國字,遲遲沒能定下來。

如果是從當時書寫簡便的異體字裡面,挑選民眾辨認度最高的,應該是國內為王的“囯”,但是這不符合社會形態;“囻”在民國時曾經使用過,但是由於比較生僻,不利於普及,而且筆畫也不是很簡,所以也不行;“囗”是最簡的了,但是容易和口字混淆,所以沒有采用。

因此對這個“國”字到底應該如何簡化,困擾著眾多工作人員,最後由郭沫若提出建議,在“囯”里加一點,將王變為玉,這樣一來也寓意著“祖國美好如玉”的意思。

這個建議得到了一致認同,“國”字的簡化體至此正式定了下來。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懷素的草書“國”

“國”字簡化有麻煩,郭沫若:加一點就好了。有文化就是厲害

聽說這些 囯、國、囻、囶、圀、䆐 都是曾經使用過的國,大家覺得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