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親人彼此不再走動,咋回事?

新大風歌


老話說的好,親戚就是越走越親。記憶中,走親戚的確是長輩們一年之中的大事,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無論是囊中羞澀還是工作繁忙,他們都不會耽誤走親戚。而關於走親戚的一些情節,則佈滿了很多80後兒時的記憶。

可是,最近這些年,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親戚之間的走動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了,甚至出現了“斷交”的情況。不要說平日裡的小節日,就算是過春節也有一些親戚不再走動了。對於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個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隨著空間距離的增長,人和之間的生活圈子變了。

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經濟增長,都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而常言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農村的孩子長大後都想走出大山到大城市裡闖蕩一番,漸漸地,在大城市有了工作,有了謀生之所,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或許前些年還會回老家看看,漸漸地,那些曾經熟悉的面孔也漸漸生疏了,那些曾經的愛好也淡忘了,他還在講著田裡的收成,你卻在想著手頭的工作。他不能理解你還房貸的壓力,你也不想知道他口中的鄉村秘事。長大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我們也發生了變化,人生的重心發生了改變,自然容易捨棄一些自認為不太重要的東西。

隨著老一輩人的逝去,親戚之間的紐帶少了。

親戚和親戚之間,往往都有一個紐帶鏈接。通常情況下,三代以內還有可能互相走動聯繫,如果這個紐帶本就不太牢固,三代以內都有可能不再走動了。例如我有一個大姨(年齡比我母親大20來歲),她和我母親的感情很好,兩家也一直走動,後來這個大姨死了,我們繼續和大姨家的子女走動,不過,雙方好像都感到有些不一樣了。雖然目前我們逢年過節還有走動,但和之前的感覺已經不同了。由於所居住的地方距離較遠,而且後輩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在學習工作等事情上基本沒有交集,這種走親戚已經慢慢變成了負擔。最終,大家約定只在幾個大的節日聚一聚,走動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回老家走親戚往往是因為那裡還有一個讓你無比牽掛的老人,一旦這個老人逝去,基本上就失去了動力。

忙是藉口也是事實,有時候真的太忙了。

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無論是在農村生活還是在大城市生活,當下年輕一輩的生活節奏都比之前快了很多。

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一呆就是一整年,平日裡親戚之間的走動自然也就沒有了。過年好不容易回來了,只能挑幾個關係很近的親戚走動一下,如果還像以前把所有親戚都走遍,不但經濟上不允許,時間上也夠嗆。農村走親戚還很講究日子,年節時期,打工在外一年了,真心不想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事情上面。於是,有些關係不太近的,互相之間也達成了默契,不再走動了。

拿我一個在北京工作的朋友來講,過年那幾天,他只有十多天假期,路上就得浪費兩天。回家後馬不停蹄,父母、親戚、朋友、同學,都得照顧到。還有老婆那邊的父母、親戚、朋友、同學,一樣也不能少。講真,我作為旁觀者都替他感到很累,他自己甚至都有些害怕回來過節了。後來,他只能減少了和一些關係不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的走動了。

其次在追求物質上我們走得太遠,往往忽略了一些情感。

這個因素很客觀,也很無奈。物慾橫流中,我們想要守住初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即便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記得去找尋曾經的情感,到頭來卻發現對方早已忘記了你的存在。

就算是在同一個村子裡,親戚之間經濟差距大了也會自動選擇剝離,畢竟,人心很難保持絕對的平衡。最終,也不知道是金錢至上造就了感情淡漠,還是感情淡漠造就了金錢至上。細想之下,我們在生活面前獲得了很多,也丟掉了很多,有些是我們主動選擇的,有些則是身不由己。

話說回來了,這是農村,即便是在大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走動更多的也不再是靠感情維繫了。那冰冷的鋼筋水泥和封閉空間在給予我們安全感的同時,也剝奪了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信任。

雖然不願意看到,但這種親戚之間“斷交”的事情恐怕還會繼續上演。甚至每年都有些親戚彼此不再走動,是因為大夥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忙生意,忙賺錢,忙外出,無暇顧及。

但從實質上分析,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則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社會經濟飛躍發展和家庭結構劇變,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親情”的深刻影響。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進步,讓越來越多家庭的走向經濟獨立、處事獨立,對往日較為在意的互相幫襯之親戚關係失去了更多的依賴基礎。

經濟獨立、處事獨立,意味著不需要更多的親戚來互相調劑幫忙,如今孩子當公務員需要考試,子女就業需要公開擇優錄取,這些社會文明進步、也讓昔日求親戚拖關係的做法沒有了用武之地。

再就是既省時間又省精力的手機發紅包和網絡拜年等互聯網+生活方式出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親戚間的走動。

對農村新一代年輕人而言,來個時髦的網上拜年,網上發壓歲錢,網絡視頻問候,很多昔日需要來回走動的親戚關係,就在彈指間輕易被替代了,親戚間的人情走動怎能不越來越少?

也伴隨著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對農村家庭結構改變也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隨著獨生子女(夫妻)各自哥哥、姐姐、弟弟數量的相對減少,讓千百年來由此形成的、數量可觀的龐大親戚體系,開始大踏步走向解體。

彼此之間的親戚數量的客觀減少,加上各自間經濟獨立、生活方式獨立,綜合因素的疊加效應,是造成農村親戚“斷交”現象越來越多、隨處可見的重要原因。

當然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並不是今天才出現,只是隨著社會變遷和生活節奏加快,這種趨勢也有加快的趨勢。

1、斷交的親屬關係: 表兄妹、堂兄妹居多,或者更遠一些的親屬,很多人說姑姑、阿姨、舅舅、叔叔、大伯之類的不走動了,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要麼這些親屬逐漸老去或者逝去,不再當家做主,變成了他們的小輩,也就是表兄弟這些,隨著他們成家立業,開始有了自己的直系親屬關係,愛人這邊的、自己這邊的直系,走動的肯定比表親更勤,慢慢的,表親,就疏遠了。

2、斷交的地域關係: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人口自然遷移加速,外地就業、定居、遠嫁,都是正常不過,隨著距離的變遠,想走動都身不由己。

3、斷交的時間關係:隨著生活節奏加快,親戚走動的時間,只有短短的春節7天假,很多人還要趕路花去2-3天,遠一點的親戚怎麼走動的起來。

4、其它因素: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也可能導致,比如貧富差距、瑣事交惡等等。

總之,這個情況在我們的父輩身上也發生了,比如我父親的表哥表弟,舅舅的兒子,成家後也基本沒走動了,只是現在有加劇的情況。

俗話說父母在,兄弟姐妹還是兄弟姐妹,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變成了親戚。親兄弟姐妹的關係因為某種因素都會變得越來越淡,更別說親戚之間。

我奶奶的侄子、侄女與我爸是老表關係,在我奶奶在世時,她的這些侄子、侄女每到逢年過節就會來看望她,還會時不時給我爸打電話,瞭解情況。我奶奶去世後,她的侄子、侄女再也沒有和我們家走動過,雙方家庭甚至一個電話都沒有打過,基本上是斷交的狀態了。

親戚關係其實也農村社會關係的一部分,親戚關係的變化也是農村社會變化的反映。農村親戚的“斷交”受社會客觀因素影響,也與人的主觀因素分不開。

樹枝越長,樹枝與樹枝之間、樹枝與樹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客觀規律。人也要開枝散葉,後代之間距離越來越遠不可避免。“一輩親,二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其實也就客觀反映了這種關係疏遠的變化。我爸和我姑是親兄妹,他們之間關係是比較親關係,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成家之後還能經常來往,有事沒事還會打個電話聊聊天。

我和我姑的家孩子是老表,我們從小到大隻是每年逢年過節能在一起聚一聚,平時也沒什麼聯繫,現在都是各自忙各自的,連見面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可以預想,以後我的孩子和我老表的孩子可能都不會認識。而且隨著我奶奶的去世,我爸和我姑之間的聯繫也少了,他們之間缺少一個維繫他們感情的“中介”,這也就像一棵樹一樣,樹幹沒有了,樹枝會四分五裂,眾多樹枝缺少一個共同的依附。

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大,適當的距離產生美,過遠的距離可能產生“冷淡”。以前,我的七大姑八大姨居住地離我家不會超過二十里,現在他們理我的距離超過200公里。以前都在家裡務農,或是做點小生意,後來隨著外出務工熱潮的興起,他們一家一家的都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常年不回來。

常年在外,基本上和老家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一開始還會時不時的電話聯繫,一個月一次,後來變成一年一次,再到後來變成幾年一次。我記得我奶奶去世時,我三表叔當時就沒有回來,其實也不是怪他,因為一開始我爸也不準備通知他,因為畢竟十幾年沒有回來過,後來覺得不通知也不對勁,索性就通知了他,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回來。

人以群分,人與人之間缺少共性,沒有交集,會使人之間變得冷漠、有警惕心。其實親戚之間“斷交”現象的出現,人是主觀因素。即使沒有以上兩種因素,親戚與親戚之間斷交也是很常見的。我的同事與他小孩姨夫下棋,一不小心下出了矛盾,兩家人不說話有二十年,而且再過二十年也不可能再說話。

親戚之所以能夠交往,一方面是因為血緣關係,另一方面則是正常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如果沒有交集,親戚之間見面沒有話說,日常生活也不需要來往,時間一長,必然要減少交往,最後就會不來往。

總之,農村親戚之間“斷交”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其客觀性和主觀性。

總體來說這是個社會現象,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可能是社會的一些原因造成,問題也不是一天行成的,個人愚見僅供參考,歡迎交流。











山本達叔


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親戚不再走動了,我想對於作為一個農村人,作為一個80後對於這樣的現象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我以前有三個舅,4個姑,6個姨,還有老姑,舅爺,總之很多的親戚,這還不包括自家人,以前每到過年的時候,我們初二開始出門,一直到正月13號親戚才走完,那時候的過年也特別有意思。


而現在農村的親戚明顯變淡了,一是相互之間缺少走動,二是現在的生育觀念都在改變,現在的年輕人都是要一兩個孩子,比如我外公那一輩要了9個孩子,我爺有6個孩子,更別說我爺爺還有弟兄好幾個,親戚多的連自己都分不清。

而現在我老姑,舅爺這一輩親戚已經沒有了,已經也不走動了,就是現在碰到,有些還不認識,有一次我從老姑家門口經過,我給朋友說這是我以前的老姑家,然後從裡面出來了一個小孩子,看了半天不認識我,旁邊的朋友就笑我,你說這是你老姑家,你看別人都不認識你,也不請你喝一杯水,逗得人哈哈大笑,是啊!親情慢慢的就變淡了,甚至沒有了。


我有4個姑,現在只剩下了一個,雖然說現在過年也在走動,但是也就是走走過程,老表的關係畢竟差遠了,6個姨的親戚也不是每年都要走動,都上了歲數了腿腳不靈活了,於是做了一個規定,一年只出一家門戶,比如說今年在我大姨媽家去,明年到我二姨媽家去,不像過去年年都要走動。

在農村斷親的現象比較嚴重,當然這也是一種趨勢,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愛走親戚,過年的時候都喜歡到外面旅遊,親戚是越來越淡了,很多老親戚都斷了。

我還算差不多,最起碼自己還有這麼多親戚,到我孩子這一代,親戚就是我們兄弟姐妹和他的舅舅,現在的農村都是一兩個孩子,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看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都是些念舊的人,不過也說明真的已經落伍了,或者說早已被時代拋在了後面,親戚是越來越少了,人口也越來越少,出生率也越來越少,還有很多的光棍娶不到媳婦兒,以後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也不用多想了,過好現在的生活吧!


鄉村小二哥


老人常說,親戚就是越走越親。記憶中,走親戚的確是長輩們一年之中的大事,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無論是囊中羞澀還是工作繁忙,他們都不會耽誤走親戚。而關於走親戚的一些情節,則佈滿了很多80後兒時的記憶。

可是,最近這些年,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親戚之間的走動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了,甚至出現了“斷交”的情況。不要說平日裡的小節日,就算是過春節也有一些親戚不再走動了。對於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個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隨著空間距離的增長,人和之間的生活圈子變了。

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經濟增長,都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而常言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農村的孩子長大後都想走出大山到大城市裡闖蕩一番,漸漸地,在大城市有了工作,有了謀生之所,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或許前些年還會回老家看看,漸漸地,那些曾經熟悉的面孔也漸漸生疏了,那些曾經的愛好也淡忘了,他還在講著田裡的收成,你卻在想著手頭的工作。他不能理解你還房貸的壓力,你也不想知道他口中的鄉村秘事。長大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我們也發生了變化,人生的重心發生了改變,自然容易捨棄一些自認為不太重要的東西。



二,隨著老一輩人的逝去,親戚之間的紐帶少了。

親戚和親戚之間,往往都有一個紐帶鏈接。通常情況下,三代以內還有可能互相走動聯繫,如果這個紐帶本就不太牢固,三代以內都有可能不再走動了。例如我有一個大姨(年齡比我母親大20來歲),她和我母親的感情很好,兩家也一直走動,後來這個大姨死了,我們繼續和大姨家的子女走動,不過,雙方好像都感到有些不一樣了。雖然目前我們逢年過節還有走動,但和之前的感覺已經不同了。由於所居住的地方距離較遠,而且後輩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在學習工作等事情上基本沒有交集,這種走親戚已經慢慢變成了負擔。最終,大家約定只在幾個大的節日聚一聚,走動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回老家走親戚往往是因為那裡還有一個讓你無比牽掛的老人,一旦這個老人逝去,基本上就失去了動力。

三,忙是藉口也是事實,有時候真的太忙了。

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無論是在農村生活還是在大城市生活,當下年輕一輩的生活節奏都比之前快了很多。

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一呆就是一整年,平日裡親戚之間的走動自然也就沒有了。過年好不容易回來了,只能挑幾個關係很近的親戚走動一下,如果還像以前把所有親戚都走遍,不但經濟上不允許,時間上也夠嗆。農村走親戚還很講究日子,年節時期,打工在外一年了,真心不想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事情上面。於是,有些關係不太近的,互相之間也達成了默契,不再走動了。



拿我一個在北京工作的朋友來講,過年那幾天,他只有十多天假期,路上就得浪費兩天。回家後馬不停蹄,父母、親戚、朋友、同學,都得照顧到。還有老婆那邊的父母、親戚、朋友、同學,一樣也不能少。講真,我作為旁觀者都替他感到很累,他自己甚至都有些害怕回來過節了。後來,他只能減少了和一些關係不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的走動了。

四,在追求物質上我們走得太遠,往往忽略了一些情感。

這個因素很客觀,也很無奈。物慾橫流中,我們想要守住初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即便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記得去找尋曾經的情感,到頭來卻發現對方早已忘記了你的存在。

就算是在同一個村子裡,親戚之間經濟差距大了也會自動選擇剝離,畢竟,人心很難保持絕對的平衡。最終,也不知道是金錢至上造就了感情淡漠,還是感情淡漠造就了金錢至上。細想之下,我們在生活面前獲得了很多,也丟掉了很多,有些是我們主動選擇的,有些則是身不由己。



話說回來了,這是農村,即便是在大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走動更多的也不再是靠感情維繫了。那冰冷的鋼筋水泥和封閉空間在給予我們安全感的同時,也剝奪了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信任。

雖然不願意看到,但這種親戚之間“斷交”的事情恐怕還會繼續上演。


夜雨如書


我想起了我家大姑。

大姑是我三爺爺家的女兒。由於三爺爺去世早,隨後三奶奶又改嫁,家中當時便只剩下尚未成年的大姑一個人,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爺爺奶奶見大姑可憐,便將她收養過來,養大成年,又給她說了門親事,這才又成了家,回到三爺爺給她留下的宅子裡,夫妻倆過起了小日子。

雖說大姑結婚後就回到了老宅,但因為離我們家也就兩三百米距離,再加上大姑父是從外鄉入贅而來的女婿,在我們當地也沒什麼親戚,所以和我們家來往依然密切。平時弄了什麼好吃的,都會叫爺爺奶奶和我們這些小輩過去嚐嚐,逢年過節的上門問候和各種孝敬也沒少。當然,我們家對她們家也是一樣。

兩家人就這樣很親密的過了很多年,直到後來大姑父帶著姑媽回去了老家。

大姑父的老家離我們那大概四十來裡,這個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不近。起初幾年,大姑家還時常來往,逢年過節都會過來看看我爺爺奶奶,後來他們年紀大了,走不動了,就是我那堂兄堂姐過來。再到堂兄堂姐他們結婚生子後,漸漸就沒人再過來了,甚至我奶奶去世時,他們家都沒安排人來祭奠。於是這門親戚,就這樣給斷了。

為什麼原本來往很親密的兩家人會慢慢的把親給斷了呢?我後來尋思了很久。

1、距離的原因

當初大姑父沒有帶著全家回老家時,兩家捱得近,平時有什麼事情總是會互相幫忙,逢年過節又都會團聚在一起,來往密切,再加上大姑又是爺爺奶奶他們帶大的,和我爸我叔都是一起長大,能夠玩得來,因此兩家之間就會很親熱。

後來他們全家搬走,離我們家四十來裡的路程,在那個沒車又沒水泥路的年代算是比較遠了,因此往來就不再那麼方便,相互之間的來往就少了。這來往一少,人情慢慢地也就淡了。

2、時間的原因

這個時間,我指的是一年又一年過去,爺爺奶奶,大姑大姑父他們都老了,走不動了。大姑家搬走後,奶奶在五十來歲的時候還會帶著我去大姑父家玩,而大姑大姑父也時常會自己回我們這邊看看。十幾二十年過去後,爺爺奶奶他們走不動了,大姑身體不好,大姑父要照顧她又走不開,因此和爺爺奶奶最親熱的大姑大姑父基本上就沒有再來過了。

後面雖說換堂兄堂姐來我們家走了幾年親,但是他們對我們家的感情肯定沒有上一輩那麼親,等成家後又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要照顧,因此可能就顧不上我們這邊親戚了,這來往也就慢慢斷了。


就像我們小時候,鄰里之間的父母長輩都很熟,沒事會經常串個門,而我們在吃飯時也可以經常端著碗從東家串到西家,就像在自家似的。後來大家都不在村裡了,很多在外打工多年,掙了錢在城裡安了家,從此天各一方,難得見面,見面了也無非打個招呼問候一下,然後又得忙各自的事情。再後來,到了下一輩,在各自的城市長大,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再遇到,就算遇到了也不認識,那麼這祖上那些曾經很親密的關係自然也就沒有了。


湘俚伢子


我是70後,我也來說說我家的親戚現狀。從我爸那裡得知,爺爺輩就有弟兄五個,但因為當時社會和家庭的因素,成婚的只有二爺爺和我爺爺,大爺爺和五爺爺早逝,四爺爺出家做了和尚,死的時候是坐在罈子裡被安葬的。

我爺爺生了三女二兒,依次是大姑媽、大伯、二姑媽、小姑媽、我爸。這裡還有一層特殊的關係,因為大姑媽生我表姐的時候難產死了,恰好我大伯和大媽離了婚,我爺爺就做主,把這個大媽又嫁給了我那位大姑父。

我爸和我大伯相差21歲,也就是說我爸還沒出生,我大伯就已經成家了。所以我堂哥是和我爸同年生的,都說同齡叔侄當弟兄,我爸和我堂哥真就像兄弟一樣,一同上班一同喝酒,可就在2001年,年僅57歲的堂哥就出車禍離開我們了。

因為六、七十年代是生育高峰,所以我們這個大家庭也不例外:大伯家三兒二女,大姑媽家一個女兒,二姑媽家二兒一女,三姑媽家三兒一女,我家三女一兒。中國那時的人口真是井噴式增長,據此我常對同齡人說,我們這代老了中國人口就老了一大半,我們這代人不在了,中國人口就降下來了。

按我們這邊禮節上來說,一般父輩的親戚是必認的,堂輩可認不可認,表兄妹一般都不認。但現在社會不一樣了,只要家裡辦事,認識沒幾天的朋友和同事都會上個人情,更不要說那些一有時間就聚在一起吃喝玩樂旅遊的同學朋友了。所以說現在親戚已經不是傳通意義上的親戚,更多的象是朋友一樣,玩得好就多玩,玩得不好就少玩。很多親戚也不是說是有意疏遠的,就是時間、空間上的種種原因,導致很難見上面,但真要是見上面了,心裡還是會不亦樂乎的。

說到現在人情冷淡,多半還是因為生活節奏的問題,是個普通家庭,都會面臨著上班掙錢、回家教育孩子的事。根本有的連父母都顧不上,更別說親戚了。

拿我們家來說,我們姐弟四個,下面共有六個孩子。現在讀書的讀書,工作的工作,還不在一個地方,一個月能見到一個孩子就不錯了,全部聚在一起一般也就是過年才會有。但我還是相信她們以後無論相距多遠,都不會失去聯繫,因為我們真的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就像我們姐弟四個一樣,沒有多餘的客套,但一個眼神一句話就能知道對方想要幹什麼。

所以我總結一句,無論是友情還是親情都是需要經營的。你心中有我,我心中自然有你,無論時間,無論地點。


藍雲之南


從表象上看,農村親戚關係越來越疏遠,甚至每年都有些親戚彼此不再走動,是因為大夥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忙生意,忙賺錢,忙外出,無暇顧及。

但從實質上分析,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則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社會經濟飛躍發展和家庭結構劇變,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親情”的深刻影響。

之一,社會的快速發展進步,讓越來越多家庭的走向經濟獨立、處事獨立,對往日較為在意的互相幫襯之親戚關係失去了更多的依賴基礎。

經濟獨立、處事獨立,意味著不需要更多的親戚來互相調劑幫忙,如今孩子當公務員需要考試,子女就業需要公開擇優錄取,這些社會文明進步、也讓昔日求親戚拖關係的做法沒有了用武之地。

之二,既省時間又省精力的手機發紅包和網絡拜年等互聯網+生活方式出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親戚間的走動。

對農村新一代年輕人而言,來個時髦的網上拜年,網上發壓歲錢,網絡視頻問候,很多昔日需要來回走動的親戚關係,就在彈指間輕易被替代了,親戚間的人情走動怎能不越來越少?

之三,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對農村家庭結構改變也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隨著獨生子女(夫妻)各自哥哥、姐姐、弟弟數量的相對減少,讓千百年來由此形成的、數量可觀的龐大親戚體系,開始大踏步走向解體。

彼此之間的親戚數量的客觀減少,加上各自間經濟獨立、生活方式獨立,綜合因素的疊加效應,是造成農村親戚“斷交”現象越來越多、隨處可見的重要原因。

你說是不是呢?


霍小姐的八卦爐


大概都是因為經濟的問題吧,說說發生在我家的事,前年年底我姥爺得了食道癌因年紀太大不能手術,就做的放療一個月出院了身體都挺好,當時我媽姐妹四個一人拿三千塊錢(以為四姨和大舅關係比較好她沒拿),我媽給錢的時候大舅在三交代我媽不要和姥爺跟二舅說幾個閨女拿錢,我媽還不知所以,後來從姥爺口中說就醫全部費用是在廣州做生意的二舅出的。

從去醫院到出院用了多少費用只有大舅和四姨兩個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錢全部是二舅轉過來的,那麼也就是說我媽姐妹三個的九千塊錢被大舅四姨私吞了,還有出院後的醫保報銷也被私吞了,還有就是有沒有管二舅多要錢就不得而知了。

雖然錢不多但是性質惡劣,大舅貪汙姥爺看病錢這個事情過後一直沒提是怕我姥爺和二舅知道了生氣,我媽說幾千塊錢的事情把姥爺氣病不值得。

你們說這樣的親戚還有必要走動麼?


就叫鐵蛋吧


農村親戚斷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親人彼此不再走動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裡的親戚也特別多,我這一代是獨生子女,在往上我爸我媽他們都是有多個兄弟姐妹。

我爸爸是兄弟三個姊妹兩個,我爸排行老二。我媽是兄弟三個姊妹三個,也是排行老二。這還只是親兄弟姐妹,還有叔輩的兄弟姐妹那就更多啦。


根據我自己家的情況,我覺得農村親戚斷交,現在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老一輩的親戚,時間一長不走動了。

我的奶奶是前年去世的,她活到91歲的高齡,在以前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我爸他們兄弟三個都要去我奶奶的孃家走親戚,我大爺都快70了,還要去他的姥姥家走親戚。他們家每年也要派人來看望我奶奶。

這樣的老親戚實際上就是由我奶奶維繫著,當我奶奶不在的時候,這樣的親戚也就不走動了。

還有一種是有些親戚原先走的比較近,後來由於某些事情慢慢疏遠了。

我家和大姑家原先關係特別好,經常走動。很多年前我老家房子拆掉重新蓋,大家都知道蓋房子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我爸媽忙不過來,我姑就每天過來幫忙,連著幹了有一個月左右。


我爸媽也很感激,從此以後不管我大姑家有什麼事情,不管是收玉米,收小麥還是幹別的活,只要是他們說一聲,我爸媽就放下自己的事情去幫忙。

有一年大姑家種西瓜,然後在地裡蓋一個小房子看瓜,讓我爸去幫忙,當時我爸剛答應一個朋友幹個活,需要兩天時間。然後就和姑父說幹完這個活就去幫忙。

結果兩天之後去大姑家的時候,發現姑父沉著個臉不說話。我爸也沒有多說什麼,就忙著幹活了。

一直把那個小房子蓋完,姑父一直沉著臉愛搭不理的,我爸心大還是沒當回事,到那一年過年的時候走親戚,我爸發現姑父家送的東西給我家和大爺家的不一樣,同樣送的酒,但是有貴賤之分,還給我大爺家多了一箱奶和水果。他是偷偷摸摸給我大爺的,但是被我爸發現了。


我爸是老實人呀,還是沒說什麼,但是過完年後就慢慢的不走動了。

既然都是親戚,確實不應該分誰對誰錯,但是我覺得親戚間也是要互相尊重的,沒人是傻子,時間久了誰好誰壞心裡都清楚。


農村養殖新鮮事


來說說我家的親戚吧,我爸爸在我還不到14就過世了,過世的原因是那天中午我奶奶家裡請吃豆花,把我們住的近的叔佰和姑父都請了,就沒叫我的爸爸,當時我奶奶是和我的麼爸他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我奶奶還是很想叫我的爸爸去的,但是她當不了家,在自家裡吃過午飯,我爸爸就生氣去睡午覺,他每天都有睡午覺的習慣,可怎麼也睡不著,就出去挖紅署,那天的氣侯很冷,我爸爸站在水田,又氣又冷,沒過多久就有人在叫我們說你爸爸暈倒了,我們趕緊送他去醫院,可還是沒搶救過來,短短的2個多小時,爸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醫生說是心肌梗塞,是心情鬱悶造成的,我們是5姐弟,當時我爸爸過世的時候我大姐才17歲,最小的弟弟才9歲,感覺天都踏了,後來我們幾個就相依為命,做農活的時候,有些親人還處處刁難我們。現在也是看見誰有錢,不要尊嚴的去巴結。我不知道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我爸爸已經離開我們差不多40年了,真的好想他!


笙QAQ


用我的感受來談談農村親戚“斷交”現象吧!可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我有一個叔叔,因為父親死得早,只剩母親和我們三兄弟相依為命,父親不在時,我正在上高中,二弟上技校,三弟在讀初中,正是家裡用錢的時候,因為父親在時欠了叔叔2000元錢,死後就天天來逼債,當時的情況應該是他應該幫我家一把,共渡難關,他倒反來逼債。母親當時也很堅強,到我們那裡的信用社貸款後賠了他,母親賠完錢後告訴我們,讓我們三兄弟以後不要認這個叔叔了,我們非常讚賞母親的觀點,和叔叔老死不相往來,後來叔叔生病過逝了,我們全家也沒有去。


我還有兩個舅舅,大舅在外當老師,處人處事還算可以,但他做不了主,家裡舅媽說了算,有一次我弟弟的小孩生病了,到省城醫院看病,因為錢帶少了,打電話給舅舅,讓他帶點過來,舅舅滿口答應了,等到了下午舅舅匆匆忙忙的跑到了醫院,編了好多借口說自己不方便,說白了是舅媽不同意,那件事後,我們也很少來往了。我還有個勢利小舅,當初他窮困潦倒,天天來我家蹭飯,我們對他也很好,後來他做生意發家了就把我們忘得一乾二淨,現在很少聽到他的消息。


古話有靠親靠戚,不如拿條凳子來靠牆靠壁,打鐵還得砧墩硬,靠誰還不如靠自己,親戚又何妨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