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時為何稱朝不稱國?

藍貝勒爺


多圖預警。

這是個錯誤的說法。古代人也會稱呼自己是“某國”!只有到歷史研究範疇,才會有“朝”這個說法。

以清朝為例,清朝對外稱呼自己為“大清國”。

例如,在《辛丑條約》《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也使用的是“大清國”。

還有清朝的界碑,寫的也是“大清國”。這才是清朝的正式國名。

再往前看。

明朝人,會稱呼自己國家為“大明”或者“大明國”。對外發詔書,都是“大明皇帝”如何如何。

(明朝時,捐贈寺廟所題的字。寫的就是“大明國”。)

蒙古人稱呼自己為“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簡稱"大蒙古國"或"大元國"。這個“大元國”僅存在於忽必烈以漢族“基礎”建立的"元朝"。很多元朝的文字記載,都是以“大元”稱呼當時的國家。

(山東棲霞郭落莊衣氏族譜記載的《大元國奉訓大夫般陽路總管府判衣公孝思之碑》文)

往上,再說宋朝。宋朝人也會自稱是“宋國”或者“大宋國”。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高宗寵妃劉貴妃為大宋國祈福)

唐朝時,用“大唐”或者“唐國”兩字代指國名。

(唐朝時,給日本僧人的通關文牒。)

《西遊記》是明代吳承恩所寫。書中唐僧的《通關文牒》開頭寫的是“南贍部州大唐國奉天承運唐天子牒行”。主意,明朝人也認為唐朝的國名是“大唐國”。

漢時也一樣,叫自己“大漢”或“大漢國”。

而秦朝呢,就有意思了,應該就是叫秦國。別看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但是,在六國遺老和秦人眼裡,秦始皇管的國家就是“秦國”。也是因此,秦始皇死後,六國遺老馬上重新打起之前的“國號”,踴躍的出來推翻秦國統治。

趙高殺秦二世時,曾說:“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史記-秦始皇本紀》)

所以,在當時人眼裡,滅的是秦國,不是秦朝。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2100多年,各個朝代不斷更替。那麼為什麼從秦朝到清朝都稱“朝”,而不稱“國”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這個話題。

在古代,“朝”和“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古代“朝”就類似現在我們所說的“國家”,但是“國”在古代有時指“諸侯國”,或者“周邊小國”;“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一個“朝”(國家),而是由三國、晉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國家)為劃分標準。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準,所以往往會有“朝代”的時間與“朝(國家)”的國祚重疊的情形,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還有南朝中的宋齊梁陳、北朝中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疊,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沒有稱“朝”的,秦始皇在沒有統一中國之前也只是稱秦國,劉邦在沒有統一之前也只是稱漢王。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朝”的國祚相重疊,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上面說過的魏晉南北朝與春秋戰國都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國的時代,為了方便而全部納為一個朝代而已,“朝代”是後人作的歷史劃分,“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國家。





新農村小華


我們看古裝劇,裡面的人物常常說“本朝如何如何,前朝如何如何”,如果編劇的歷史常識缺乏,就會鬧笑話。大家都知道,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2100多年,各個朝代不斷更替。那麼為什麼從秦朝到清朝都稱“朝”,而不稱“國”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這個話題。

1、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了“天下共主者”才敢稱朝,否則只能稱國。按照這個標準,秦朝統一後就可以稱“朝”,而秦還未稱朝前就是秦國。春秋和戰國的諸國也不能稱“朝”,因為當時唯一的朝是周王室。

2、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時代,因此不管是否統一天下都敢稱朝了。東晉十六國,個個都敢稱朝(稱東晉十六“國”,是我們後人劃分的)

3、自從隋朝之後到清朝,除五代十國外,其餘都稱朝。(五代十國,稱“國”也是後人劃分的,他們自己還是稱朝的!)

朝不是朝代!上面已經說了,朝是古人自己就有的稱呼,而朝代則是一個現代詞,是我們後人為了方便劃分歷史而創造出來的稱呼,比如“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就是典型的人為區分。

最後說一下,西周的“國”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完全是兩碼事:

在西周,國就是城邦,國人居住在城邑的人,與國人相對的是“野人”(不是野蠻的人哦,是住在郊外的人,其實就是農民)。在更早的堯舜時期,大大小小的城邑很多,是“萬國萬邦”的情形,只是後來發展了,城邑變大而已,這就是“邦國制”。而從春秋到戰國的諸國,已經由邦國變成了王國,是“王國制”。秦統一後,王國則變為帝國,是“帝國制”。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就是國家的概念,而我們劃分歷史時所使用的“三國”、“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則是王國的意思。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熟悉和了解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長達2000多年的國人的世界觀。古人是沒有現在“國家”這個概念的。

自西周開始,“國”的概念便產生,但是但是“國”的意思並非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國家”的概念,從西周到晚清,”國“的概念是指區域或者封邑,繁體字“國”更能體現出其本意,即國的初文是或,後形成了“域”字。如圖:

下面重點說一下自西周開始,中國人對於國的理解,準確的說辛亥革命之前的國人並沒有國家的概念,自西周開始,國人心中大概念只有“天下”,也就是說普天之下的領土均為天子所有,天之子為天子,天之下的地為天所有,而天子是天在人間的管理者。但是天下太大,天子只有一個人,不便於管理,那麼,天子有分封天下的權力,即分封諸侯國。這裡的諸侯國的“國”的意思是當時人們普遍意義理解的國,即指一個區域或者天子所分封的一個疆域,有天子制定的諸侯代管,而所有權是天子的。所以我們把辛亥革命以前的社會形態簡單的成為“封建”社會。

再來看一下“朝”字的意思,朝(zhao)本意是指早上,即日出之時,而朝(chao)字之義的由來為百官朝(zhao)日於廷議事,即上朝。後經過演變亦有“朝廷”的意思。朝廷中的朝字是當時人們普遍理解的核心機構,即以天子為首的管理組織---朝是負責管理天下的。

由以上的解釋我們可以試圖穿越一下,以古人的眼光去理解國和朝的意思。“國”是指一個疆域,由天子封畫。朝是指以天子為首的管理及統治天下的組織。朝可以管理天下任何事,包括國。而天子除了先天的血脈繼承,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天子可以禪讓,即所謂的有德者居之。唐代以後,這種思想逐漸弱化,五代十國之後主動推翻一個朝廷,建立一個新的朝廷成為天子更替的主要手段。天子更換,以天子為首的統治機構也需改名,即改朝換代。由此看,朝是時間概念,而國是空間概念。而天下屬於天子,所以國亦屬於天子。

那麼,現代的國家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概念相對來說形成較晚,現代民族與國家的概念基本上是同時形成的,即19世紀中後期,這種概念的提出最先是在歐洲。緊接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現代國家及民族概念的傳播,在明治維新時期,全盤西化的日本接受了這一概念,與此同時我國的洋務運動與百日維新等一系列的變法運動,使中國最早一批的進步知識分子接受並傳播這一概念。最早提出確切的“中華民族”的叫法的是梁啟超。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雲:

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隨後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不過,梁啟超在具體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時卻比較混亂,直到1903年其發表的《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才清晰地賦予了較為科學的內涵。其稱:

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

縱觀歷史,清晚期以前的國人並沒有國家的概念,民族觀念亦不是很強。而朝是時間概念,是天子及其血脈統治的某一段時間,即時代。國在晚清以前僅僅指一個小疆域,只是天子授權諸侯管理而已,天子變即朝變,朝變則國不存。宋開始中央集權加重,異性諸侯王甚少,分封制基本名存實亡,“國”的概念更是罕有提出。直到近現代受歐洲及日本影響,中華民族與中國之概念才正式提出,並被國人所接受。


大盜賊


“朝”指的是“面朝、面向”,意欲為朝見,特指一個正統國家政權。

其實“國”與“朝”的稱呼與古人的思想有關,《周禮》中記載“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西周分封制下,“國”的最早本意,指的是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土地,為諸侯國。

而周天子的地位至高無上,諸侯國的存在是為了擁護周天子的地位,諸侯國應被稱作“屬國”,後來簡化為“國”,領導人稱為“王”,所以“國”的概念,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遠遠低於“朝”。

而秦朝以後,分封制會分散中央權力,而中央集權制度的實行,使分封制度越來越少,但還是存在了很長時間。如漢朝皇子們都有自己的封國,漢獻帝被曹丕給廢了之後被封為山陽國的往,他的後代一直繼承著王位,直到晉朝五胡亂華時才滅亡。

而晉朝之後的南北朝以及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讓朝代出現短暫的斷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多個政權同時並存的現象,彼此征伐不斷,南北分裂。在南方先後出現有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的更迭,北方先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政權出現。

這時期雖被稱為南北朝,但全國地域範圍內並未出現大一統的情況,只在各政權所在領土內實現了統一,“國”未統一,而出身於北周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奉南朝為正統。

“國”內的“朝”沒能統一,互不承認為正統,而後世史學家為了便於記載,將此時期的各個政權統稱為南北朝。

而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封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意思高度自助的王國。而唐朝滅亡後,地處華北地區實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了中原,形成了五代,這五個依次更替的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由此可見,“朝”在歷史中橫跨的只是一個時間段,而“國”是出現於歷史中某一塊政權疆域,並不是一家之天下。“朝”的地位在封建社會的兩千多年裡,要遠遠高於“國”,所以為了稱呼這些政權,才會用“朝”而不用“國”。



熙鴻歷史


古時的國與現在的國含義並不相同

現在的國指的是一個國家,而在古時,國代表的卻是另一種含義。《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國的本意是指分封的諸侯國。我國自西周開始周天子為了維護統治而實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支配地位,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而其他的庶子則被分封為各地諸侯,這些諸侯王所在的封地,便被稱為國,國的規模雖然小於朝,但仍舊有君主,子民,國土邊界和軍隊等。

如何才能稱為朝

朝,一般指的是以中原為核心地區並且建立統一政權的,想要稱為朝,那要先成為天下的主人。也就是說,能夠稱得上朝的,無疑是疆土遼闊,政權統一的。

在秦到清各代之間也有國的存在。就如東漢末年的三國,曹丕篡漢建立的魏國,劉備建立的蜀國和孫權建立的吳國,此時已經沒有了天下共主,但他們仍舊只能稱之為國,因為他們所管轄的統治範圍並不具有“天下之大”,只是割據一方,就算擁有自己的政權,沒有朝的存在,它們依舊還是隻能稱為國。

朝代一詞用於劃分歷史不同時期

“朝”類似現在所說的“國家統治政權”,而並非等同於現代定義的“國家”,古時的國家組成是很複雜的,有朝,附屬國,周邊小國等組成。朝指的並不是朝代,朝代是指一姓的帝王將帝位世代相傳的統治時代,也可以是某一個皇帝的統治時期,朝代一詞是後人為了方便劃分歷史而創造的,不同於朝。


二弟聊歷史


古今來看,國的概念大不相同


古時的國如其字,一個巨大的城牆圍起,裡面的人拿著戈防禦,所以最早的國就猶如一個碉堡,是一個防禦工事。

以西周的國野製為例,國在中心,四周為野,以“交”(郊)為界,只有國人才可以住在國中,而奴隸和外族只能住在野,並且負責戍守都城,如”野戍荒煙斷, 深山古木平“。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統治者慢慢發現,這些所謂的國民遇敵只戍守自己的家園,心中也無國的概念,慢慢的把國和家,融合在一起,近代就有了國家的概念。如今的國就包括了很多要素——領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

而封建社會一姓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期才稱之為一個朝代,中文所謂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義。在政治上用來引用當政者政權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權治天下 ” 的觀念。

所以秦朝統一後稱”朝”了,而秦還未稱朝前就是秦國,僅是一個地方政權。


溫子哩


這是個誤區,不同時期,朝代和國家的代稱其實是在變化的

朝,轉義是“早晨”,由於覲見君主也是在早晨,所以後來又引申出“覲見君主”的動作,朝廷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所以用“朝”來指代國家權力機構如“國朝”,而國,即是一個國家的意思,與皇權無涉。簡而言之,同時期可以兩國共存,且只能有一個朝代

不妨舉個例子

夏朝和商朝時期,由於缺乏文獻記載,所以無重查起,而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朝代這樣的說法是沒有的,諸侯都自稱國,比如齊國;而朝代則有秦漢隋唐,唐朝之後中國分裂,五代時期也出現了很多的小國家,比如南平國,後蜀國,這就是朝代和國家的區別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古代”是一個泛泛的時期範圍,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過華夏之稱。當然還有過許多其他名稱,如中華、中原、華夏,等等。《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三國時期,南蠻也稱中國為“中原”。   關於“華夏”的由來,還有其他說法。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  

 另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也有一種說法中國又以“華夏”、“中華”、“神州”、“中土”等的代稱出現,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後逐漸帶有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 “中國”

商朝殷墟甲骨文(20張) 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黃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


桃花初九


“朝”指的是具有正統性的能夠承前啟後的朝代,“國”指的是地方割據政權。

一般來講,夏商周這三個因年代太過久遠,而且春秋戰國期間經歷了幾百年的亂世,然後到秦一統六國形成秦朝之後,經過二千餘年的發展 ,中華大地上上演了無數的朝代更迭。

為什麼區分朝和國呢?

在秦朝沒有統一的時候也叫做秦國,當時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國林立,在古人的劃分中,朝要比國大,有這樣一句話,大曰邦,小曰國。所以在當時只有諸侯的領地或者是一些小國才稱之為國。

在秦一統六國後,則成為了秦朝,也就意味著在統一之後才可以稱之為朝,當然在歷史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朝,這個時期其實是有二個政權的,一南一北。朝代表的是朝廷,朝廷則是皇帝的地盤,也就是屬於中央的位置,而國呢,只是地方割據政權,或者是由中央分封的諸侯國,比如漢朝時期的諸侯王,他們的就是候國,所以朝比國要大。

其實在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也是往往由朝代劃分,而不是以國劃分,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的小國,他們都是稱之為國,而在秦沒有統一之前也只是國,統一之後才稱之為朝,是因為考慮到多政權並立的時候,時間線不夠明朗,如果以王朝來劃分的話,研究歷史就有很好的時間概念。 當時的秦朝時期,還有一個小小的諸侯國衛國並沒有別滅掉,如果衛國也稱朝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明顯不是一個重量級,而出來朝的稱呼之外,還有這帝國的說法,比如大秦帝國,證明這個國家的強大,而一些小國是不允許這樣稱呼的。

三國時期,可以說天下三分,但是也僅僅是成為國,如果要仔細劃分的話,那麼魏國可以稱朝,蜀吳則不可以,雖然曹丕是篡漢,但是也屬於正統性的接替,蜀漢和東吳則屬於突然冒出來的,所以就只能以國的形式存在。

縱觀歷史,能夠稱為朝的,無一不是具有傳承性的,而且也是對中原地區完成了大一統的,比如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等,等這些朝代覆滅之後,就會進入戰亂年代,這個時期是多政權並立,所以這些政權就稱之為國,直到再次完成大一統,隨後演變為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