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認為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是什麼心理疾病?為什麼?

用戶99205062310


1、祥林嫂的悲慘人生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短篇小說《祝福》裡的主人公,這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塑造的"祥林嫂",也是最為讀者熟知的女性形象之一,魯迅先生以辛辣的筆觸刻畫出這一人物的悲劇人生,以及造成她悲劇命運的黑暗社會根源。

然而,當我們把視角聚焦到"祥林嫂"這一人物身上時,從她對降臨到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所做的反應中,也能找到造成她悲慘結局的個人原因,如同本題所問的"心理疾病",不妨說是"心靈創傷"。祥林嫂的心靈在多重的不幸中遭受的創傷,令她一步一步喪失健康的心靈,並最終走入萬劫不復的死亡。這是對不幸的另一重解讀,《祝福》的文本層次豐富,不僅揭示了當時黑暗社會的橫切面,而且也對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的心靈做了真實又不失同情的呈現,揭示了悲劇的必然性,從而使得文本具有更為普世性的警醒之力,令不同時代的讀者獲得相同的啟示。

想必讀者對祥林嫂的經歷不會感到陌生,她在小自己很多的丈夫去世後逃到魯鎮,但在擁有短暫的自由人生後,還是被婆婆帶回,並且打工的所有收入也被婆婆私吞;為了小叔子的彩禮錢,婆婆把她賣到深山裡給人做老婆,後來男人因傷寒死去了,僅有的一個兒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經歷了一連串不幸的她最後回到魯鎮,最終在人們歡天喜地的"祝福之日"中悲慘死去。

祥林嫂經歷的,是希望的一次又一次幻滅;而最終壓死她的,是她孱弱的心靈所無力抵抗的周圍人的惡意。

2祥林嫂的心靈創傷

《祝福》中,祥林嫂在死前遇見了敘述者"我",那時已經彷彿行屍走肉般"木刻似的"的她,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當"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她說"也許有吧,我想"的時候,她又進一步追問:"那麼,也就有地獄了?"她之所以這樣問,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更確切地說,是出於對地獄的恐懼,對於死後要遭受的種種"懲罰"的恐懼:如果死後的人會相見,那麼她一個嫁了兩個男人的女人,會被兩個死鬼男人爭奪,"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這是和她一起做工的柳媽親口告訴她的,也正是這樣一句現在看起來的無稽之談,成了祥林嫂的心病和難解的心結,直至人生的最後時刻還難以釋懷,且因此一點一點走入死亡的陰影中。

而在這之前,所有的傷害就已經在不斷地累積著了,祥林嫂的心靈是在他人看起來不經意的話語中不斷走向"畸變"的,一個經歷了多重死亡陰影的心靈,會通過向周圍的人訴說來化解自己的不幸,祥林嫂也是如此,於是有了那番著名的自我剖白,"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來……"而人們的反應,想必最初也是有同情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為滿足自己的"看客心理":"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但是後來,當祥林嫂反覆多次向周圍的人講述同樣的事情時,甚至到了全鎮的人都能背誦的程度,悲劇情感已不再,"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鑑賞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厭煩和唾棄。"

多重打擊下的祥林嫂,用現代心理學的說法來說,呈現的是"災難症候群",是一種在重大變故後個體的心理反應,其中會包括向人訴說來疏解心靈的痛苦,但是這樣一種過於大而化之的說法其實並不足以說明祥林嫂的"心理疾病",她或許並沒有什麼顯性的心理疾病,但是不斷拿著同樣的事情向周圍人訴說的祥林嫂,顯然是被困在自己的悲劇中了,如果說有什麼"心理疾病"是她具有的,那麼就是缺少一種超越的力量,一種從悲劇中超脫出來的重新面對人身的力量,而周圍人的厭棄,也讓敏感的她感到痛苦。

她一生最大的不幸,是她從未真正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為自己的人生做過什麼決定,她一生都被裹挾,如一顆棋子一般任人捉弄,而她孱弱的心靈自是無力抵抗周圍人向她施加的種種不善之舉,最終亦難逃淒涼結局。

當柳媽告訴她一女嫁二夫的後果是會在地獄被兩個男人爭搶時,她感到害怕,如抓到救命稻草般去捐門檻,"給千人踏,萬人踏,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這是柳媽給她的建議,荒唐的做法卻又成了她救贖自己的唯一行動;在因為被視為"不潔"而被魯家人拒絕侍奉貢品後,她的世界坍塌,最終失卻了活下去的勇氣。她的"心理疾病",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喪失,一種過於自我否定的"討好型人格",最終因為無法給自己反抗的力量,只能走向自身的消亡。

這不能不讓我們思索良多,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苦難是必然,而心靈的力量是我們對抗的最強大力量之源,哀莫大於心死,面對貧苦人民的不幸,魯迅先生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想,這可能是《祝福》這篇小說在批判不良世道的同時,想向世人道明的吧。


一往文學


說到祥林嫂,我沒看過電視劇,書!但是略有耳聞,我媽說祥林嫂是因為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受不了打擊,逢人就說她自己的遭遇。而現在的我有點像祥林嫂,說實話,在網上我真的就是有點絮絮叨叨的說他出軌這事,傷的我太深,不說難受!也有種誰來替我罵罵他/她的心態在裡面!真的是恨死了!怎麼會遇到這麼恬不知恥的渣。他婚外勾搭的那個雜種,很會利用所謂的資源(不就是男人嘛!)真賤!不要臉的女人有錢(開個禮品店好像了不起啊!)她可以無視他所謂的“婚姻給不了,想短暫擁有!”這種話,作為我是他老婆,直接了當說他倆勾搭,他這個有婦之夫渣,她怎麼跟著賤!這種話說的這女的怎麼接受不了了?就準她向男人賣騷,不許別人說麼?


大喵的喵喵


我不是什麼心理學家,也說不出專業的病名,她是走不出過去的陰影,又被迷信算計,被當時的老爺所不容,不認可她捐檻贖罪,人生的希望就此破滅,只剩下一些悲慘的往事,想要守寡,卻被婆婆賣了,再嫁拜堂尋死,卻沒死成,好日子過了沒幾年,第二任丈夫和親生兒子都先後幾乎同時死去,她記憶的烙印定格在兒子死狀上,內肚被狼扒空了,手裡還拎著一隻鞋,她不斷地向人們訴說悲劇發生的經過,讓阿毛坐在門口剝毛豆,孩子很乖的,不會走遠,當聽到村裡有人喊,狼吃孩子的消息,她出來一看,毛豆撒了一地,孩子不見了,一路找了過去,發現了孩子的屍體,當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時,丈夫卻己經離世了,她不敢相信丈夫己離她而去,丈夫是得過傷寒,可己經好了呀,所以,那天早上吃了半碗冷飯,就去打獵了,因為感到身體不適,打了一隻狼就回家了,心裡還在盤算,剝了狼皮,買個好價,外債就還得差不多了。她只離開了一會兒,就與丈夫天人永隔,丈夫死後,大伯來收房子,她走投無路,尋著老主顧就來了,二度守寡,待遇難比以前,老爺囑咐太太,這種人看起來可憐,實際罪nie深重,做的東西不乾不淨,祖宗是不會吃的,凡是祭祀的東西,不必讓她插手,一翻話,就把她打入十八層地獄,以前,她最忙的是祝福,現在卻閒下來了,只有劈柴的份,神婆子柳氏因為忌口忌殺,這時也閒下來了,還不用劈柴,她與祥林嫂的一番談話,增加了一種對於死後種種的恐懼,聽從了捐門檻的建議,她的精神又活了過來,把捐門檻的好消息告訴了太太,準備祝福時大顯身手,在千盼萬盼中,又一次祝福到了,她大大方方地端著一盤祭品上桌,遭到老爺呵斥,她說她已經捐過門檻了,得不到老爺的認可,在搶奪祭品中,盤子掉在地上碎了,祭品也弄髒了,祥林嫂被解僱了,結帳得的工錢在不知不覺中灑了一路,從此,她悲哀地活在這個世上,一面是死後可以見到親人的希望,一面是死後兩難爭一女的恐怖,多年後的又一個祝福日,作者回到魯鎮,與己經淪為乞丐的祥林嫂不期而遇,於是,我便準備她來討錢,只見她兩眼放光,問我關於靈魂時有無,我說有,她驚喜之餘,露出恐懼,我忙說沒有,便飛也似地逃了,第二天,聽見老爺在高聲嚷嚷,我問,老爺在和誰生氣,答說祥林嫂,我又問,祥林嫂怎了,答說老了,我大吃一驚,祥林嫂死了?恰巧老爺說,不遲不早,偏偏在這個時候,可見是個不祥之人,在我聽來,似乎在說我不遲不早,偏偏在這個時候回來,我忙告辭,將有關祥林嫂的片段整理了一下,警示世人,啟迪後代。作者這一辭別,將是對封建大家族的宣戰,成為一名反封建的鬥士,面對黑暗殘酷的社會現實,作者別抱情懷,反抗封建的包辦賣買婚姻,對婆婆一流無情鞭韃,強烈遣責,這裡,我要說的是對婆婆的遣責不能再繼續了,她們己經跪著了,難道讓她們爬下不成?


春回芳去一玫到


祥林嫂沒有什麼心理疾病,她只是被接二連三的悲慘遭遇給擊垮了。

大家都知道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筆下《祝福》中的主人公,她在年節,本該被祝福的日子裡卻因為遭受的創傷而悲慘的死去了。造成祥林嫂命運悲劇的不是她的惡婆婆,魯四爺,柳嫂們,而是祥林嫂根深固堤的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筆下最不幸的人了,她沒有阿Q的“精神勝利法”護身,也不像孔乙己一樣一人吃飽,全家無憂,祥林嫂作為封建思想的犧牲品,她悲慘的一生,從出生就已經寫好結局了。嫁個好人家是她唯一的出路,可惜的是祥林嫂並沒有嫁給好人家,第一個丈夫比她小了10歲,卻早早就就去世了,等待她的是被婆家賣掉的命運。

祥林嫂第一次向命運反抗是逃離被婆家人賣掉的時候,好不容易在魯四老爺家安穩下來,卻又被叔伯們給抓走了。這次,祥林嫂的命運又成了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婆家人把她賣了。好在,她遇上了一個老實巴交的丈夫,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如果魯迅先生就此停筆的話,這也算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局了吧!

可惜的是命運就是這樣愛捉弄人,祥林嫂的丈夫又一次死了,兒子也被狼叼走了。如果命運可以慈悲一些的話,那至少也會給她留下兒子,讓她的人生有所牽掛和期待。但就連兒子也離她而去,這樣的悲劇她壓在心裡無法想象有多難受又有多殘忍。

當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四老爺家做工的時候,她因為命運對她的不公和失了丈夫兒子而漸漸不見了人的性氣了。眼轉的時候不見了黑眼仁,空洞的嚇人。她把自己一生的不幸歸結於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她逢人就說兒子阿毛的死,一開始人們還同情她,後來人們卻又都變麻木了,她的不幸到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了。就連祥林嫂想捐個門檻都成了奢侈品。這個命運對她而言是何其不公呢!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們無法向封建思想抗爭,而那些旁觀者們看完熱鬧後依然安然自在的活著,依然遵守著那些不成文的規矩“出嫁隨夫,夫死從子”,只有失去了一切的祥林嫂無法苟活,她到死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她嫁的丈夫死了,兒子也死了,捐個門檻也不行……

祥林嫂並沒有什麼心理疾病,她只是通過自己的絮叨來抗爭命運。即便沒有人會在意,她也在說,即便沒有人會同情,她也在說,即便被人厭惡,她也要說。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有了。”祥林嫂的絮叨不僅是在訴說她悲慘的命運,更是在向人們傳達一種反抗精神。如果祥林嫂第一次出逃遠一些的話,或許她就能安然無恙的過一輩子了。

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麥小弋


和本博士覺得是習得性無助。


之前和本博士寫過一篇文章,關於祥林嫂遭遇的看法,

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回答。


和博士聽過一個人打電話,

聽語氣是在和女朋友打電話,

突然間就生氣了,對著電話喊:

“你不要像祥林嫂一樣,

每天都散發著一股負能量。”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

活生生一個人物,

祥林嫂就變成了一個形容詞,

用來形容那些可憐但是可恨的人。


確實,一個人如果每天散發負能量,

縫人就說“我真傻,真的”,

覺得她天天在賣慘,是個人都受不了,

但是她也是真的慘啊!


她命運不是受她左右了,

首先了她死了第一個丈夫,

婆婆想把她給賣掉,

但是她反抗了,跑到魯鎮打工。


原文如下:

【日子很快的過去了,

她的做工卻絲毫沒有懈,

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

人們都說魯四老爺家裡僱著了女工,

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

可是很快她婆婆就來抓她了。


她也不是沒有反抗過

【拉出轎來,

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

使勁的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

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阿呀,阿彌陀佛,

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

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

用了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不住血呢。】


在這段話,已經出現了3個男人,

祥林嫂就一個女人,

她又怎麼能反抗呢?


而且這只是原文中的一個片段,

天知道她到底反抗了多少次,

又失敗了多少次?


才發現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這種絕望的感覺,就是習得性無助。

1967年,

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用A和B兩組狗做實驗,

生動地演示了“習得性無助”形成的過程。

先把A組的狗放進一個籠子裡,

這個籠子是狗無法逃脫的,

裡面還有電擊裝置。

給狗施加電擊,引起狗足夠的疼痛。

開始時,狗拼命掙扎,想逃脫籠子,

但經過再三努力,仍然發覺無法逃脫後,

逐漸停止掙扎,

並臥倒在--地,無奈地接受痛苦。

隨後。把A組的狗放進另一個籠子,

這個籠子由兩部分構成。

中間用隔板隔開,

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輕易跳過去的。

隔板的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

當狗受到電擊後,除了驚恐一陣子外,

就一直臥倒在地接受電擊的痛苦。

那麼容易逃脫的環境,它們竟然連試也不試。

而B組的狗,直接放進第二個籠子裡,

卻發現他們全部能逃脫電擊的痛苦,

輕而易舉地從有電擊的一邊跳到沒有電擊的一邊。

塞裡格曼認為,

人對控制能力的知覺,

是從自己已有的經驗中習得的。

一個人試圖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

遭到多次失敗後,

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

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後,

就會停止這種嘗試,

並感到無能為力,變得無助和絕望,

塞裡格曼將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1975年塞裡格曼(Seligman)用人當受試者,

結果使人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他們把大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

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

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

即令受試者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

和本博士積極智慧


魯迅先生用他的如椽之筆,將專制制度下的人生百態,描寫的栩栩如生,他是要借這些人的命運規跡來控訴專制社會的黑暗,他要用這些人的遭遇來喚醒沉睡的國人。

商鞅建立的專制制度,徹底顛覆了國家的性質,國家不再是為民服務的公僕,它已經完全背離了國家成立的初衷,它異化為皇帝和利益集團的私有財產,它變成了專制者奴役和壓榨民眾的工具,民眾則成了為專制者服務的奴隸。

商鞅認為要想讓君權穩定,就必削弱民眾的力量,就必須剝奪他們的一切自由和權利,就必須把民眾改造為貧窮,懦弱,愚昧和毫無尊嚴的奴隸。

經過數千年的改造,民眾統統被改造為諸如:祥林嫂,阿Q,閏土,吳媽和孔乙己這樣的奴隸,魯迅是要告訴讀者,這些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專制者改造而成的。

雖然民國已經成立,皇帝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魯迅先生髮現國人仍然無法站立,他們仍然喜歡給官員下跪,因此,先生意識到如果不改變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去喚醒他們的公民意識,那麼,國人就不會由奴隸轉變成人,這就是新文運動的時代背景。


沉醉的文人


如果真要說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是什麼心理疾病,我只能說是窮病。心病還有心藥醫,一窮毀一生,何況一個人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丈夫死了,唯一的兒子又被狼吃掉了,至此人生已無希望。至此處境她還不得不回去逃出來的地方繼續被人盤剝,反而因為境遇太過悽慘被人歧視。她除了能和別人說是真的傻之外還能說什麼?即便如此,對人多次說自己是真的傻,不知道狼冬天會出來,悲慘的故事聽了一次又一次,又有何人能給予這個可憐的人一點幫助呢,反而最後這句話未說完就遭到別人的嘲笑。不是祥林嫂病了,是她那個時候的社會人心病了。這就像一個人疼的只哼哼,結果周邊所有人一聽那聲音便要罵她一般。

祥林嫂即便按照當時封建社會的倫理來說也是個正派人,從小應該是個童養媳,所以丈夫比她小十多歲,然而不幸的是丈夫早死,那時候的中國一直有提倡烈女的封建思想,但是即便就是對女性如此苛刻的條件,祥林嫂也是打算去遵守的。但是她的婆婆不讓,要把她給賣掉。為此她才逃出去。封建社會欺壓女性,給她們培養烈女的觀念,讓她們不敢爭取婚姻自由。這錯的是當時那個社會,病的是那個社會上的人,絕對不是祥林嫂,反而這是個非常正派的人,勤勞善良,一生何曾害過誰呢?何況她還有逃出去而不是遵從婆婆把她賣掉的勇氣。

後來雖然不從她自己之意,還是和人成了親,而後又有了阿毛。生活似乎有了盼頭。結果丈夫因為買她花錢太多,為還債累病而死。只剩下相依為命的兒子,結果兒子又被狼吃了,不說那個時候,就算現在又有幾個女人能夠承受這樣的打擊。雖然祥林嫂經常給人說了無數遍孩子被狼叼走的事,難道說的多她的苦痛就不存在嗎?但是她身邊的人反而因此嘲笑她,麻木不仁罷了。我們讀者怎能被這些看客的目光所引,也覺得這個女人病了呢。按我說,她這樣說實在是人之常情,那是她在這個世界唯一一點點生活的希望。

最後祥林嫂的死是因為她本來想攢著積蓄給自己去廟裡捐門檻,讓自己的悲慘命運求得一個心靈的解脫,可是花光了所有積蓄換來的,還是別人異樣的眼光,這對她鼓足所有勇氣勇敢的活下去的信心來了個大打擊。無依無靠,生無可戀還遭受歧視,還能去哪呢。那個時候女人的工作機會本來就少得可憐。所以導致祥林嫂在絕望中被人趕走,死在風雪交加中。從頭到尾,這都是一個正常的女人,希望能過上一點點受尊重的生活,只是遇到的總是不公和白眼,麻木不仁的看客。

魯迅很多作品直指社會的麻木,看客的不仁,希望的是喚起民眾。我們這些在新時代生活的人是很難體會當時那些下層民眾的生活之艱難的,不過可以做的是不要把祥林嫂這樣生活艱難的人的一些不同於正常生活人的舉動看作病症,而去歧視。逮著那個社會可勁罵,然後幫助,或者即便沒有能力幫助那就為這些可憐人吶喊就好了嘛。


斌比冰水冰


你問的這個問題,魯迅先生早就回答過了。我今天再回答一下。

魯迅先生說:生在階級社會里,要想做一個超階級的人,這樣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恰如一個人要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一樣。 生在封建社會中的祥林嫂是不可能跳出封建社會的園囿的,她正是被封建社會的四大繩索——政權、族權、夫權、神權扼殺致死的。----《論第三種人》

禮教這個東西是很害人的,因為它腐蝕的是人的精神,並且讓你接受和認同它,形成一種社會標準以及相對應的輿論氛圍。如果你想反抗這些,那麼你就會被社會拋棄,不被接受。這嚇退了那些抗爭者,祥林嫂只是一個典型而已。


觀察祥林嫂的一生,她其實是一個堅韌的人,她沒有自己的名字,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先是被迫嫁給了一個小她十幾歲的丈夫,這由不得她做主,於是她選擇了接受命運的安排,可是很不幸,這小丈夫死了。接著祥林嫂又接受了成為一個寡婦,守節的命運。可是就連這也不行,她還是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因為婆婆要把她賣到深山野墺裡,這一次祥林嫂跑掉了。


這是她第一次真的對抗命運,她到了魯四老爺家做工,仍然是默默忍受,就算是再苦再累,吃的也不好,但是怕什麼呢,她總算暫時做了自己的“主人”,“口角邊慢慢有了笑影,臉也白胖了。”祥林嫂的要求原來是這樣少的,這樣的可憐的生活就足矣讓她滿足了。


然後這個夢很快破滅了,因為在哪個社會里,祥林嫂不是她自己的主人,她是屬於她的婆家的,她的婆婆和族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強搶走,然後像個牲口一樣的賣給了別人,在婆家人眼裡,她不過是個商品而已,她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祥林嫂被賣給了賀老六,因為這個男人“男人有力氣幹活, 房子是自 家的”,祥林嫂似乎交了好運,還有了個兒子。然而天哪裡肯定放過她呢?賀老六得傷寒死了,兒子又被狼吃掉。祥林嫂又一無所有了,不光是這樣,接踵的打擊又來了,她因為兒子也死了,又被賀老六的族人趕了出來。


從這一刻,她成了一個病人,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病人,她總是和人喋喋不休說起兒子阿毛的死,說她“不知道冬天村子裡會有狼”。因為二次嫁人,二次丈夫死,這還可以理解成是天意。但是她覺得兒子的死,是因為自己的疏忽,她反覆的說起兒子的死,一個是說明對她打擊巨大,另外她想從外界得到安慰和同情。


如果按照現代心理精神疾病來分類的,祥林嫂這個時候已經患上了----強迫性神經症。表現很明顯---就是強迫回憶。

如果按照心理學來說---她此時已經有了嚴重的抑鬱症,表現就是衰老遲鈍,幹起活來也不如從前。而最為典型的是“自我譴責。”


這個時候,正是最應該得到同情,安慰和疏導的時候,可是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因為她死過兩個丈夫,被認為是“剋夫”,又因為死了兒子,不但沒了指望,更因此成了罪人,不光活著時候受苦,就算死了也要被分成二半,也仍然要受苦。這個讓祥林嫂更加的恐懼,她是相信有地獄的。

不過就算到了這個時候,祥林嫂仍然保持著她的堅韌。還沒有放棄最後的希望,她把歷來積存、用血汗換來的錢捐了門檻---讓千人踏、萬人跨。以此來換取希望和精神的解脫,她以為這樣就贖了罪。


可是,當她捐了門檻,心情坦然的去擺放筷子和酒杯,四嬸慌忙的大聲說:“祥林嫂你放著吧”這一句話徹底的擊垮了祥林嫂,原來捐門檻什麼的只是她又一次的被欺騙,又一次的一廂情願罷了。

“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 臉色變作灰黑”“失神地站著”祥林嫂徹底的侉了。

如魯迅先生說的,在政權、族權、夫權、神權的連番壓迫下,祥林嫂只有死了。


吳公子燎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部分社會人物的縮影,也是魯迅先生代替民眾的一種無聲的呼喊。

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女人,是一個渴望簡單平實生活的女人,一個不甘命運努力奮鬥的女人,可卻註定是時代的犧牲品。她不只是失去了她的孩子,還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夢想,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

她的心死了,她的靈魂死了,活著的只是她的肉體。因為在那個時代,她的靈魂和心是不可能活下去的,整個文章是一部血淚史。控訴了當時的社會對人性的盤剝,以及最底層人民水深火熱的現狀。

魯迅先生的諷刺手法運用的非常好,就像我們很多年前學習了這篇文章,一直記憶猶新到現在一樣。那必然是因為這篇文章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柔軟,或者契合了我們內心的某種現狀。

我是星期五心理,歡迎一起討論!


星期五心理


祥林嫂是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作為一個生活在最低層的婦女,成為一個被踐踏的可憐人物是舊社會貧苦百姓的命運歸宿。

祥林嫂:“我真的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當人們聽習慣了她那訴說之後,她所傾訴的個人痛苦已經引不起別人的同情和理解。多數的說法是這婆子已經不理智了,神志不清了。

老話說:“哀莫大於心死”。是什麼讓一個堅強能幹的婦女一步一步地在失望中掙扎,而又在掙扎中絕望?是吃人的舊社會,是封建禮教和低層老百姓的貧窮。

祥林嫂並不知道壓在自己身上的是什麼,自己辛辛苦苦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她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只知道有人說這就是命,她有過掙扎,但最終認命了,消逝了。

苦難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從來都是一樣。

今天我們生活在新社會,成長在陽光下,這讓我們覺得有些事不可思議地存在,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不懈努力,建立新中國,消除貧窮,做共同富裕的新時代歷史大文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