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漢宣帝劉病已繼位之後,為何稱自己的爺爺劉據為戾太子?是怨恨嗎?為何不追為帝呢?

歷史漫談君


答:提問問題的網友,估計是給宋朝和明朝的兩場“大禮議事件”帶節奏了。

不妨來看一下這兩件“大禮議事件”的來龍去脈。

1、 宋仁宗有過三個兒子,但都沒有長大就夭折了。為此,仁宗晚年不得不過繼了堂兄濮王趙允讓之子為兒子。這個人就是宋英宗。宋英宗登基的時候,濮王已經死了,他想追封濮王,打算用“皇考”二字。以司馬光和王圭為首的一幫學士和御史,包括侍御史知雜事呂誨、侍御史範純仁、呂大防等人都紛紛上書制止,堅持他必須以“皇伯考”三字。他們依照儒家的宗法觀念,認為英宗是以“小宗”入繼“大宗”,應以大宗為主,對於大宗“法定父親”的堂兄,就要稱為伯父。同知諫院蔡伉覲見英宗時,跪下來號啕痛哭,說如何稱呼濮王,關係到國家興亡。御史中丞賈黯臨死前特地留下遺書,要英宗一定要稱其生父為伯父。不過,當權的宰相韓琦和副宰相歐陽修認為不應該用這樣的虛禮來約束皇上。有了這兩個人的大力支持,宋英宗後來把事兒弄成了。

2、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兒子,由內閣首輔楊廷和主持操作下,選取了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統。朱厚熜是興獻王朱佑杬次子。興獻王死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厚熜登位後,是為明世宗。他下令群臣議定明武宗的諡號及生父的主祀及封號。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漢哀帝生父定陶恭王劉康和宋英宗生父濮王趙允讓的先例,認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以堂兄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為皇考,稱興獻王為“皇叔考興獻大王”。明世宗不幹,與群臣展開了為時三年的“大禮儀”之爭,最終在張熜等人的支持下獲勝,高高興興地給父親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改稱明孝宗敬皇帝為“皇伯考”。

老實說,這兩場大禮議之爭都鬧得很大,給朝廷造成了極大內耗,算是傷筋動骨。

想想看,如果在漢朝,在漢宣帝時期,漢宣帝追自己的爺爺、父親為帝,動靜無疑會鬧得更大。

那麼,很可能,後世出現類似的宋、明朝的“大禮議之爭”就不止這兩件,可能更多。畢竟,有先例在前了嘛。

話又說回來。

宋、明朝出現“大禮議之爭”的主角,宋英宗和明世宗,都是非常任性的主,尤其是明世宗,性格乖戾,特行獨立,和漢宣帝明顯不是同一種類型的人。

漢宣帝是漢武帝的嫡長子劉據之孫,劉據六歲時就被立為了太子,但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構陷,不得不起兵相抗。

顯而易見,劉據的行為,已經構成了謀反大罪。

漢宣帝能當上皇帝,是因為漢昭帝無後,才繼承了漢昭帝的統系的。

他不但不敢劉據為帝,連給劉據上個美諡都不可能。否則,他就是站在了“謀反”的路線上,與自己已有的統治地位形成對立。

不過,漢宣帝給祖父劉據議定諡號“戾”雖屬惡諡,但“戾”字裡也隱含有冤屈待伸之意。由此可見,他並沒有怨恨祖父劉據。


覃仕勇說史


劉病已本是漢武帝嫡系曾孫,如果漢朝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那麼皇位也遲早是他的。只可惜,命運給他開了一個玩笑,他一出生,祖父就深陷巫蠱之禍,滿門盡斬,只剩下他一個人流落民間。不過,兜兜轉轉,皇位最終還是回到了他這裡。

劉病已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曾遭到廣陵王的質疑,他只有用自己是漢武帝嫡系一脈的事實,來強調自己的正統與合法,這樣一來,祖父衛太子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為祖父正名。

“宣帝繼位,胥曰:‘太子孫何以反得立?’”(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但是,漢武帝后期雖然已隱約意識到衛太子是被冤枉的,畢竟最終沒有下詔平反,誰也不敢質疑漢武帝的決定。況且,這麼多年過去了,證據早已丟失,要證明衛太子的清白,十分困難。

其次,按繼承製的規定,後繼者繼承的是前人的基業,劉病已只能被視作是漢昭帝的正統繼承人,繼承的是漢昭帝的基業,朝臣絕不允許他以衛太子為正統。

再次,劉病已得以繼承皇位,是霍光擁立的。霍光的外孫女上官小妹是漢昭帝的皇后,劉病已一上位,就尊上官小妹為太皇太后。如果此時劉病已尊奉衛太子,那正統的太皇太后則應該是劉病已的奶奶史良娣,這種情形不是霍光樂意看到的。

因此,基於以上種種困難,劉病已無法幫衛太子平反,恢復其正統身份,只能儘量弱化衛太子的罪名。由於衛太子的確曾與漢武帝有過兵戎相見,這是怎麼也無法隱瞞的事實,因此最終定名為“戾太子”。戾,意思是知而不改,也有違反的含義。

“不悔前過曰戾”(史記正義-諡法解)

一方面,衛太子沒有完全服從漢武帝,難以幫他開脫;另一方面,衛太子當時的情形,並非主觀,也實屬迫不得已。因此劉病已最終接受了這個諡號,這已經是他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喵喵趣見


漢宣帝這麼追諡,是無奈。

第一,不能追封皇帝。

漢宣帝當皇帝是以昭帝嗣子身份。就是說漢宣帝過繼給漢昭帝當兒子。漢昭帝(叔祖父)是禮法上的爹,劉據(祖父)是伯父,劉進(父親)只是堂兄。所以,漢宣帝沒有追封伯父劉據當皇帝的理由。

第二,劉據是叛逆

不管怎麼說冤屈,劉據巫蠱於前,偽詔斬大臣於中,公開叛亂於後,然後自殺是事實。

就算漢武帝也沒有給劉據平反,作為侄兒的漢宣帝更不能昧著良心說話。畢竟劉據造反令長安百姓死傷數萬人才過去20年時間。

第三,禮法不允許

掌權的霍光等人都是劉據造反的得益者。他們是強大勢力集團。就如漢宣帝一直以漢昭帝嗣子自居,常夜謁昭帝廟至天明,以佔據道德制高點也是有關的。

第四,有諡號比沒有好

戾者,過而不改。這對於巫蠱爆發後沒有悔改行動的劉據來說也是非常貼切的。


四川達州


漢宣帝的身世

漢宣帝劉病已,是中國歷史上經歷較為傳奇的帝王。

事情要從漢武帝晚年說起。晚年的漢武帝較為昏聵,重用酷吏江充等人。在江充等一群小人的挑撥下,漢武帝對太子劉據,產生了猜忌心理。而太子劉據則擔心秦末,趙高在秦始皇死後,偽造詔書逼死長公子扶蘇的歷史在漢朝重演,於是起兵反抗,最終,劉據的反抗歸入失敗,劉據一家,除了劉據的孫子劉病已以外,幾乎全部遭到誅殺或者被逼死。歷史上,將這一動亂,稱之為“巫蠱之禍”。



“巫蠱之禍”後不久,漢武帝也去世了。漢武帝去世前,立劉弗陵為繼承人——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的漢昭帝。漢昭帝在位期間,並沒有兒子。漢昭帝死後,權臣霍光擁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不料,劉賀在位只有二十七天,就因為觸怒霍光而霍光廢黜。

劉賀被廢以後,大漢帝國需要選擇一個新的天子,這時候,霍光想起了劉病已。

因為巫蠱之禍的衝擊,劉病已打小在民間流落。或許是霍光需要一個沒有政治根基的人來做皇帝,於是,霍光以劉病已為漢武帝的嫡長子之孫的名義,擁立劉病已為皇帝。

漢宣帝的帝王心術

漢宣帝繼位後,並沒有尊自己的祖父劉據為皇帝,而是將自己的爺爺上諡號為“戾太子”,那麼,漢宣帝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於古代華夏來說,周禮好比華夏的信仰,而宗法制則是古代華夏的“憲法”。因此,漢宣帝繼位,也需要講究法理依據。

在漢宣帝后的若干年,一個叫劉秀的人復興了已經滅亡的漢王朝,但是,劉秀登基後,將素未謀面的漢元帝尊為自己的父親,從而獲得了做皇帝的法理依據——因為按照宗法制,不將自己過繼給西漢君王,自己是無權繼承帝位的。

漢宣帝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根據漢武帝的意志,漢昭帝是漢朝合法繼承人。漢昭帝沒有後人,新的漢朝天子需要將自己過繼給漢昭帝,才能獲得稱帝合法性。

因此,漢宣帝沒有理由更沒有依據將劉據尊為皇帝。


此外,劉據之死,一定程度上屬於臣子叛亂君王,不論在道義上還是法理上,都是不能平反的。因此,漢宣帝不能為劉據平反,否則,有鼓勵謀反叛亂的嫌疑,甚至給人以口實。故而在諡號上,將劉據諡為“戾”:既不知悔改——當然也有說法認為也有蒙冤受屈的含義。


藤樹先生


都別搶,我來答。

劉據的這個諡號屬於惡諡,《逸周書·諡法解》描述說:不悔前過曰戾。

漢宣帝劉病已為什麼要給自己的爺爺追封這個諡號呢?

細細琢磨確實可能有一絲怨恨爺爺的意思,為什麼說劉據不悔前過呢?

這得從漢武帝晚年發動的“巫蠱之禍”說起,在“巫蠱之禍”沒有爆發之前,一切都很順利平靜。

劉據被冊封為皇太子,不出意外的話會順利的接過漢武帝的權力,但意外卻偏偏出現了。

漢武帝晚年偏信巫蠱,從朱安世誣陷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並且暗中用巫蠱詛咒天子開始,巫蠱之禍就在有心人的推動下愈演愈烈。

江充由於揭發趙王劉彭祖的太子劉丹和自己的姐妹們通姦,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這位江充很快和太子劉據發生了衝突,有一次劉據的使者被派去問候漢武帝,結果這個使者縱馬在御道上前進。

御道是皇帝專用,只有皇帝可以縱馬踩踏,偏偏又被江充看見。

江充就把這個使者抓了起來,劉據去向江充求情,希望他不要彙報給武帝。

但是這個江充為了自己的前途,依然把這件事當成邀功向武帝做了彙報,兩人因此產生間隙。

隨著漢武帝日漸病弱,江充為了自己的前途,便一手炮製了巫蠱之禍,說漢武帝的身體遲遲不見好,是因為有人在詛咒天子。

漢武帝於是讓江充負責追查這件事,巫蠱之禍爆發。

江充藉助這個機會大肆構陷官民,最後江充終於誣陷到太子頭上。

眼見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江充又限制了劉據和漢武帝見面。無奈之下,劉據只好起兵自保,他得到母親衛子夫的支持。

他燒死大量巫師,準備逮捕江充。

這夥人於是去向漢武帝告狀說太子謀反,漢武帝不相信,讓使者去召太子前來。

但是使者不敢進入長安城,就回來撒謊說太子造反了。

兩父子因此反目成仇,各自開始調動軍隊在長安城內廝殺。由於漢武帝親自出面,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局勢。

而劉據無法調動軍隊,只能通過組織囚徒、民眾的方式和漢武帝對抗。

但隨著輿論說劉據造反,他的形勢也越來越不利。

最後兵敗逃出長安城,在民間躲了一段時間。後來消息洩露,被官兵圍捕,劉據不願被辱,因此自殺,他的母親衛子夫之前也因不願受辱而自殺。

劉據的妻子兒女、長子都在長安被害。

此時的劉病已還是一個嬰兒,但很幸運沒有被殺,但同樣也被關進了大牢了。

劉病已早年經歷坎坷,後來劉據被漢武帝平反,劉病已也被送到掖庭裡撫養,恢復了宗藉。

巫蠱之禍中劉據是相當被動的,而且又慘遭誣陷,不能和漢武帝當面對質,起兵也是為了自保。

儘管漢武帝晚年為劉據平反,誅殺了一眾在巫蠱之禍中加害劉據的官員。

但最終還是讓劉據鑄成了大錯,漢宣帝劉病已繼位後,就給劉據追封了“戾”這個惡諡。

關於這個“戾”的含義,董仲舒解釋說:有其功無其意謂之戾,無其功有其意謂之罪。

劉據起兵並不是為了推翻自己的父親漢武帝,他的本意是為了自保。

但是劉據到最後也不願歸順漢武帝,而是選擇自殺,這就是不思悔過,不思順受。

所以儘管劉據是冤枉的,但是基於輿論,漢宣帝劉病已無法給劉據一個美諡,。

再加上他自己因為巫蠱之禍飽受苦難,甚至差點在牢中被殺,也不排除他內心對自己的爺爺還是有一點微詞。

當然,更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劉據畢竟做的事情不符合封建禮制。

《禮記·曲禮》中描述說:

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就是說當孩子的,如果父母有過就要勸諫,如果父母不聽,也只能大哭表示順從;

做臣子的,如果皇帝有過失就要勸諫,如果多次勸諫不聽,那麼只能遠離它。

而劉據起兵雖然是為了自保,但是父子交兵,君臣失禮,這在古代看來就是大不敬,是違背君臣、父子倫理的。

所以,即便漢宣帝想給劉據一個美諡,輿論也不允許他這麼做。

而且這個諡號也不是漢宣帝制定的,而是負責制定諡號的大臣議定的,本始元年六月,漢宣帝下詔命令給衛皇后、劉據以及自己的父母親等人議定諡號。

這些大臣商量了半天,就給了劉據一個“戾”的諡號。

漢宣帝雖然明白這是一個惡諡,但是也只能接受了。

至於為什麼不把劉據追封為皇帝,這就更不符合當時的禮制了,畢竟連個美諡都做不到,就更別提說追封皇帝了。

這是因為在漢代的時候,許多先秦時代的禮制還是大體得到遵循的,漢以後,禮制變得越來越混亂。

像追封皇帝也是胡亂來了。

一來可以顯示政權的合法性;二來也算是光宗耀祖;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文|小河對岸

漢宣帝是漢武帝的嫡長子劉據之孫,劉據是漢武帝時期很有名望的太子,其母親是皇后衛子夫,舅舅又是大將軍衛青,姨兄是驃騎將軍霍去病,另有一位姨父公孫賀(其妻為衛青的長姐)官至丞相。而劉據六歲時就被立為了太子,其成年之後,常代漢武帝處理政事,劉據為政寬厚、深受百姓愛戴。種種跡象表明,劉據將來會成為仁厚之君,並可匡正漢武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之失。

但是,劉據卻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構陷而不能自明,於是,鋌而走險、起兵相抗。最終,劉據兵敗,因不堪被捕受辱而自殺。在很多人看來,在漢宣帝即位之後,為其祖父劉據平反、並追尊為帝是很合理之事。但為何漢宣帝並沒有追尊其祖父為帝,而將其諡為戾太子呢?且“戾”又屬於惡諡,漢宣帝此舉是否又有違孝道?

漢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諡號前都有一個“孝”,如:漢孝惠帝、漢孝文帝、漢孝景帝...乃至漢孝獻帝。漢宣帝此舉當然不是有違孝道,而是為了恪守《儀禮》,也體現漢宣帝的孝道。劉據在其死後多年,都沒有諡號。

據《漢書·武五子傳》:....帝(漢宣帝)初即位,下詔曰:故皇太子在湖(縣),未有號諡,歲時祠,其議諡,置園邑。有司奏請;“《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禮不逾閒(制)...諡法曰‘諡者,行之跡也’...故皇太子諡曰戾,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閿鄉邪裡聚為戾園...

漢宣帝給其祖父議定諡號,其本身就是為了盡孝道。而之所以給出了惡諡,也是嚴格根據《古諡法》:諡者,行之跡(表現)也。根據劉據的生平,無法給出好的諡號,而只能給惡諡。儘管劉據比較冤屈,但其畢竟舉兵對抗了君父(漢武帝)。而在以“孝”治天下的漢朝,劉據的行為是無法被寬恕的。根據《諡法》: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從劉據舉兵對抗漢武帝來說,將其諡號定為“戾”是很公正的。而“戾”雖是惡諡,但從字義上講,又有冤屈(曲)的意思。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戾,曲也。從犬,出戶下身曲戾也。

漢宣帝將劉據的諡號議定為“戾”,既是嚴格根據《古諡法》而給出的公正議定,又可表達其祖父的冤屈之意,可以說是兩全之策。

那漢宣帝又為何沒將劉據追尊為帝呢?一言貫之,就是不符合《儀禮》(也稱《禮經》)。從宗法上講:漢宣帝雖是劉據之孫,但實際上是被過繼到了漢昭帝一系。

據《漢書·宣帝紀》:..秋七月,(霍)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

漢宣帝能當上皇帝,就是因大宗(天子之宗為大宗)毋嗣。漢昭帝無後,漢宣帝才撿到了皇位,其繼承了漢昭帝的統系(嗣孝昭皇帝后)。如果漢宣帝追尊劉據為帝,就亂了漢朝的統系。不光漢宣帝如此,歷史上的藩王承繼大統,在宗法上都是過繼。

劉秀自己打下的天下,可為了表明自己承繼大漢江山的名分,還得該奉漢宣帝為祖、漢元帝為父。據《東漢書》記載:..詔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竇融議: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劉秀)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別為南頓君(劉秀之生父)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親親之恩。帝(劉秀)從之。

這在今人看來有幾分令人啼笑,可這就是過去宗法繼承的必要禮法,而被稱為“大禮儀”。拿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清朝來說,光緒、宣統(溥儀)也都是被過繼到咸豐一脈。那光緒能追尊其生父醇親王奕譞為帝嗎?溥儀能尊其生父載灃為帝嗎?顯然不能。

這跟歷史上的開國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幾代為帝是不一樣的,開國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幾代為帝,那是已經改朝換代了,而另有了皇室譜系。而跟明朝建文帝追尊其父朱標為帝也不一樣,建文帝追尊朱標為帝,那是因為朱標、朱允炆這一支本來就是大宗,而建文帝以皇孫繼承了明朝大統,在宗廟的昭穆次序上,本來就缺了一環。

按先秦禮制,天子七廟,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即: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朱允炆追尊朱標為帝,完全合乎禮法。

當然,也不是所有藩王承繼大統,都願意遵循這套禮法。明朝的嘉靖帝就因此套禮法而與內閣大臣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史稱“大禮儀之爭”(嘉靖以藩王承繼大統,按宗法得尊明孝宗為父)。嘉靖能獲得勝利,從表面上是抓住了明武宗詔書的遺漏之處,而提出了“繼統不繼嗣”這一論點。實際上,這完全是詭辯之詞。詔書只有區區幾十字,又不是合約,哪能每一點都能講得清楚?而繼嗣是繼統的前提,繼統不繼嗣在宗法上也根本站不住腳。

明孝宗的皇后(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等人,也完全沒有料到嘉靖是如此的白眼狼,弄得自己騎虎難下、步步退讓,以致嘉靖獲得勝利。而如果嘉靖要是清末的光緒,慈禧早把他都打瘸了,還繼統不繼嗣?你不當別人的後代,誰能讓你繼承家業?


有知社


我們知道,古代的人,如果從旁支上位當了皇帝,或者從黎民百姓到當皇帝,都會對自己的父親、祖父,乃至於更久遠的祖先進行追諡。

(曹丕劇照)

這種追諡,如果祖上確實積累了戰功,當然需要進行追諡。比如曹丕把對曹魏建國立下大功的父親曹操追諡為武皇帝。司馬炎把對西晉建國立下大功的祖父司馬懿追諡為宣皇帝,同時,還追諡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追諡司馬昭為文皇帝。

就算是那些沒有任何功勞的祖上,也會進行追諡。比如趙匡胤當了皇帝后,就追諡自己的高祖父為宋僖祖文獻皇帝,追諡自己的曾祖父為宋順祖惠元皇帝,追諡自己的祖父為宋翼祖簡恭皇帝,追諡自己的父親為宋宣祖。也就是說,一直追諡到高祖一輩。其他一些開國皇帝,也都是這樣做的。

有一些皇帝,他的家族是皇族,但是他的祖上不是皇帝,他當了皇帝以後,也會對自己的祖上進行追諡。最著名的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祖父朱見深是皇帝,不過,他的父親朱祐杬不是皇帝。他從旁支上位當了皇帝以後,便一定要追諡自己的父親為睿宗獻皇帝。因為這件事,還和大臣們發生了長達數年的關於“大禮議”的爭論。

(趙匡胤劇照)

由此可見,一個人當了皇帝以後,會多麼重視自己父輩祖輩及以上長輩的歷史地位。之所以古人會這麼做,是因為古人有一種重要的觀念,就是任何人皇位的得來,都是上天決定的。而上天是通過什麼方式決定的呢?是以祖上積下陰德的方式決定的。也就是說,因為祖上積下了陰德,你因此可以當皇帝。你既然當了皇帝,就不應該忘記祖上的這一份陰德,所以應該對祖上進行追諡,以確定他們的地位。

但是,作為從旁支中上位當皇帝的漢宣帝劉詢,卻追諡自己的祖父劉據為“戾太子”。這個“戾”字,顯然是一個貶義詞。周朝的古書《逸周書》中,有一章《諡法解》對這個詞曾有解釋:“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諡法解》是古代最早的,也是沿用最久遠的關於“諡法”進行解釋的文獻資料,也就是說,是最權威的解釋。既然在權威解釋中,“戾”是一個貶義詞,因此,很顯然,漢宣帝劉詢給自己的祖父劉據的諡號就是一個“惡諡”。

那麼,劉詢為什麼要給自己的祖父一個“惡諡”呢?

我認為,劉詢在給自己祖父劉據一個“惡諡”的問題上,是極有智慧的一種做法,也體現了劉詢一種高超的政治智慧。

(劉據劇照)

首先我們要明白,不管劉詢給自己祖父的是“惡諡”還是“良諡”,畢竟是一種諡號。有諡號肯定比沒有諡號好。

諡號是一種歷史地位。一個人有諡號,就是確立了他的歷史地位。張廷玉在退休的時候,一定要提醒乾隆皇帝,把他“配享太廟”,就是確立歷史地位的表現。乾隆皇帝時期,還有一個叫尹嘉銓的大臣,為了讓乾隆給他父親一個“諡號”,結果被乾隆皇帝給殺掉。

劉詢要給祖父劉據諡號,但是,又不能給劉據一個好的諡號。不錯,劉據當年確實是被江充冤枉的,但是,他造反也是事實,這是不能迴避的。如果否定了劉據造反的事實,也就是否定漢武帝,同時也是否定一種當時主流的價值觀,顯然是不恰當的。

當然了,劉詢也必須強調劉據是冤枉的。只有說明劉據是冤枉的,劉詢所謂漢家皇室的嫡傳的正宗性,才顯得理由充足。所以,他又選了一個“戾”字。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戾”字還有一個專門的解釋:“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也就是說,其中含有委屈的蒙受冤屈的這樣一些意思。同時,如果加上一個三點水,就是“淚”,包含冤屈的意思更明顯。所以說,劉詢表面上是在給祖父劉據一個“惡諡”,實際上是在為劉據申冤,並因此確定自己皇位得來的正宗性。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沒有巫蠱之禍,衛太子順利繼位,皇位就會在衛太子一脈傳下去。巫蠱之禍後,皇位傳承拐彎了,到了劉弗陵。


一切冥冥中自有天意。漢昭帝早逝無子,經過漢廢帝劉賀這個波折後,皇位重新回到衛太子一脈。劉病已因為是漢武帝的曾孫,因為身單力孤無任何勢力而被霍光選中,成為新君。

權臣霍光的實力讓新君劉病已如芒在背。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他繼位之初就讓大臣商討給漢武帝上諡號。他這是在向天下人表明:他是偉大漢武帝的嫡系長孫。

漢宣帝除了漢武帝嫡曾孫這個身份外,沒有任何政治資本。所以,他以尊崇漢武帝來提高自己的合法性。那麼,畢竟衛太子是起兵的。作為兒子、作為臣子,都是不對的。漢武帝雖然後來也知道衛太子是被冤枉的,建了思子臺,這是他作為父親對於兒子的思念。但作為君主,他也不能無視太子起兵的事實,這件事也只好模糊處理。

到了漢宣帝這裡,他如何評價自己的祖父衛太子必定涉及到如何評價漢武帝。而漢武帝是他唯一的政治資本。要樹立漢武帝的“光榮正確”,也就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祖父。

漢宣帝給自己祖父的諡號為“戾太子”。這“戾”字現在看來不是好字眼,暴戾、乖張。但古代諡法中“戾”的解釋是:“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由此可見,戾倒是對衛太子客觀評價。畢竟他動兵了,沒有“順受”。

漢宣帝不是一般的政治智慧,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對抗權臣,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的策略。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漢宣帝劉詢頂著漢武帝的曾孫的名號繼承大統,但即位以後沒有按照慣例追封自己的祖父漢武帝前太子劉據為皇帝,而是選擇追封其為戾太子。應該承認的是,“戾”在諡法中屬於貶諡,《諡法》對“戾”的解釋是:“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這一舉動意味深長,卻也是無奈之舉。這要從漢宣帝能夠從一個閒散宗室成員一躍成為皇帝的緣由說起。漢宣帝能夠繼承大統是因為漢昭帝劉弗陵英年早逝沒有子嗣。漢昭帝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幼子,得到託孤大臣霍光等人的輔佐,漢昭帝劉弗陵二十出頭就去世,沒有留下子嗣。按照周禮繼承宗法,霍光先是選定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繼承大統,因為劉賀進京繼位時過於高調,並過於重用自己做昌邑王時的下屬,對實際掌握朝政的霍光家族形成威脅,劉賀在位僅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犯下兩千多條大罪的名義昭告太廟廢除帝位,貶回封地繼續做昌邑王。

關於下一任皇帝的人選,霍光不希望迎立一位在朝中根深蒂固,自帶體系人馬的皇帝,希望能選擇自己比較好掌控的偏遠宗室人員,本著這一挑選原則,霍光最終看中毫無根基卻根正苗紅的劉詢,將劉詢推上了皇帝寶座。按照祖制,劉詢承繼漢昭帝劉弗陵的子嗣繼位,如果追封自己的祖父為皇帝,這將置漢昭帝於絕嗣的地步。這樣做雖合乎人情,卻不合乎祖宗宗法,如果執意這麼做必然會引發朝野質疑,也會讓秉承漢武帝遺詔輔佐漢昭帝的權臣霍光深感不滿。

此外,漢宣帝劉詢的祖父劉據死於“巫蠱之禍”事件,這一事件並沒有得到漢武帝公開的平反昭雪。劉據和劉進死於“巫蠱之禍”後,漢武帝這才感覺受到江充等人的矇蔽,認為太子劉據和孫子劉進等人是情緒恐慌自保而非真的造反,並在太子去世的湖縣建造思子宮,寄託自己對兒孫的哀思,但畢竟沒有對這一事件公開昭雪平反,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劉據的遭遇雖然廣受同情,但仍被認為“忤逆之輩”。漢宣帝皇位的合法性來自漢武帝和漢昭帝,如果公開追封劉據為皇帝,與法不合,會損害自身皇位的權威性和合法性。

權衡利弊之下,漢宣帝劉詢並沒有追封祖父劉據和父親劉進為皇帝,而是選擇追封祖父劉據為戾太子。


滄海拾遺錄


公元前91年八月的某一天,這個帶著光環出生,當了31年的太子劉據,在這一天結束了他37歲的生命。 太子一家,除了幾個月大的曾黃孫(太子的孫子)劉病之外,全家不留活口。漢武帝時期浩大巫盅案,最後隨著太子和皇后相聚自殺身亡,慢慢的謝了幕。

而在襁褓中的劉病,被養在收系郡邸獄。其實和監獄差不多。在公元前87年,漢武帝的小兒子劉弗陵被立為太子,這一年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登基為帝。所以大赦天下的時候,虛歲五歲的劉病也得到了赦免,終於出了郡邸獄,被接到了他外祖母史家扶養。

公元前74年,年僅21歲的漢昭帝劉弗陵駕崩。以大將軍為首的霍光擁立18歲的劉病為帝。漢宣帝劉病登記以追封了曾祖母衛子夫“思皇后” ,而衛子夫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自己獨立諡號的皇后。什麼追封他的爺爺為“戾太子”,而不是皇帝呢?

一,因為他的爺爺太子劉據確實謀反

漢宣帝劉病的爺爺劉據,當時因為受人陷害,陷入巫盅案中,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最後憤恨氣怒之下殺被迫反抗。漢武帝本身就是一個疑心比較重的人,尤其是漢武帝,已經到暮年,而太子劉據是正當壯年。雖然早早的立太子劉據為他下一任的繼承人。隨著太子手中權力越來越大,尤其是以衛霍集團的外戚。使得太子劉據的勢力越來越壯大。經威脅到了漢武帝的權利,激起了漢武帝對太子的防備之心。所以在漢武帝的有意和無意之下,默認了大臣對太子的誣陷,其實是想以此來削弱太子的勢力。然而沒想到的是,巫盅案牽連太多,鬧得越來越大,最後一發而不可收拾。

雖然廢太子劉據是被迫反抗,但是已經挑戰了皇權就是謀反。而且當時已經被漢武帝廢除了太子之位。所以即使他的孫子最後劉病當上皇帝以後,也沒辦法更改西漢的制度。已經廢除而且謀反的太子是沒辦法追封為皇帝。

這個追封是符合當時廢太子劉病的情況

東漢著作《說文》:“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故而“戾”字應取蒙冤受屈之意。劉據諡“戾”,死在湖,“戾”字加上“水(氵)”就是“淚”(“淚”的繁體字寫法)。

“戾”也只戾氣,在這裡並不是不好的意思,也是有冤屈蒙冤的意思。因為太子當時陷入巫盅案中被廢,確實是被冤枉的。再後來漢武帝知道錯怪了太子劉據,建立了“思子宮”,用來追憶思念冤屈的兒子劉據。

所以在劉病上臺之後,追封他的祖父“戾太子” 。並不是怨恨,恰恰相反其實是為他的祖父喊冤。

結語:隨著漢武帝建造思子宮,還了太子劉據的清白。作為孫子的劉據,能做的是追封曾祖母和他的祖父。

所以漢宣帝繼位後追封劉據為“戾太子”,是根據劉據的情況追封的,對於劉據來說是一個非常中肯的諡號。畢竟留據曾經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都已經參與謀,而且已經廢除了太子,所以在漢宣帝上臺之後,能夠追封太子已經很不錯,已經被廢又謀反的太子,是不可能追封為皇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