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怎麼看待“捨得”二字,能具體說說嗎?

講給我聽的故事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捨得”,有舍才有得,我一直這麼認為。“得失”的領域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範疇。有些人做事,計較個人得失,只想得到,害怕失去,那他將會失去的更多。在人情交往方便,大家都願意和通情達理,正義感的人交往,斤斤計較的人是孤立的,他將會失去很多朋友。在利益面前,大家是互動的,禮尚往來,關係才會持久。總想佔便宜的人,也就是一兩次得利的機會,誰都不傻。所以捨得有舍有得。

希望我的回答給你帶來幫助。謝謝。


過家娘們


捨得是正反比例,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捨棄才能得到,這是人生哲學。

我很小時,父親總是說幫助別人會讓人快樂,捨得放棄自己的東西幫助別人會獲得更多的東西。

父親不僅這樣說還這樣做了,他經常無償幫助別人。把我喜歡吃還沒有吃完的東西送給乞丐,來我們家借宿的人免費借宿免費吃飯(那時經濟不發達,沒有這麼多的服務),那些過路的客人不好意思,送我們東西,父親不讓我們拿(貨郎和小販賣),我和姐姐問為什麼呢?父親說在路上討生活的人不容易。

父親還經常幫助鄰居和村民,給人家免費辦理紅白喜事 ,給家畜看病,指導年輕人學習釀酒做豆腐打繩索等手工活,父親做事不計報酬不辭辛苦,我還沒有上學跟著他四處走動,老爸為啥不要錢呢!

後來實行生產責任制,我們家孩子多還小,幹活不及時,趕不上種植收割的時節,村裡的年輕人都會主動幫忙,很快就完成,後來我發現連我上學都佔便宜,沒有人欺負我還有人照顧我,我出去辦事十里八村的人,提起父親都知道,辦事都很友好。我想父親的威望咋這麼高呢!我能像他一樣就好好了。

父親一直無償的幫助別人,有人來給學生借學費,只要有,他從來不吝惜,我記得有人借過八十元一直沒有還過,父親也沒有要過,他說那家人生活不容易,不讓我們要,我說我們上學也要錢,還要買課本 ,他讓我用姐姐的舊課本,我氣地不想吃飯。

後來我們都長大離家工作,父親和母親還是在老家,可是他們從來不寂寞還是朋友多,經常有人來我家吃酒吃飯,父親說好東西要分享才快樂,那菸酒都是我們孝敬他的,他拿出和別人一起享用,有時我說那酒很貴的你留著慢慢喝,自己好好享用,他說哪有啥意思? 再好的東西要捨得分享才快樂,你給我的東西就是我的,我想給誰喝你管不著,我想也是,只要你開心就好。

後來母親告訴我,父親還拿我們的東西出去給別人辦事,如小孩上學補助孤寡老人的補貼等,有時名額不好要,父親拿著我們家的東西給他們去爭取。

父親開心地活到84歲,生病住院一個月,十里八村的人都來看望父親,有些在城市工作的人也抽空來看望,這時我徹底明白了捨得的人生哲學,父親捨棄的在人生終點都回報了。

父親的葬禮我們沒有發訃告,只想把父親好好安葬就行,因為人都忙,怕耽誤人家的工作,可是父親的葬禮來了很多人,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本想辦一個簡單的葬禮,但因為人太多而成了特大葬禮,轟動了十里八村,父親最後一次又刷新我的認知,捨得才能受人愛戴和尊敬,他完美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我總是想,父親的人生咋能做地那麼完美呢,他咋做到的?後來才發現,我們的家譜祖訓是:捨得才能獲得。





橫笛斜吹未解憂


捨得”一詞,最早出自《了凡四訓》。“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故《金剛經》雲:應無所著而生其心。在傳人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標峰理評論


古人云:相由心生,煩惱皆自添,若為捨不得,又怎尋快樂。

文學大師賈平凹曾說:“會活得人,或者說會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得不讚嘆,說得甚是絕妙。鳳凰捨棄生命,才得以涅槃重生;壁虎臨危棄尾,才得以保全生命;雄鷹捨棄襁褓,才得以翱翔藍天;人捨得微笑,才能得到友誼,捨得放下面子,才能得到真實。

可見,漫漫人生路上,我們必須要學會舍與得,只有懂得了捨得的人生大智慧,你的生活才會愈發美好,你的工作才會愈發順利;你的人生才會愈發精彩。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其實,在那個時代,孟子就為我們很好的詮釋了捨得的智慧——“有舍才有得”。捨得小,也許你能得到更大的,捨得某種物質、也許你能得到寶貴的精神價值。

其實,人生也是一個舍與得的過程。在漫漫的人生長河之中,也不過是許許多多“舍”與“得”的小浪花組成。萬事萬物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既是相生的也是相剋的。

捨得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古陶淵明,捨棄繁華的生活,寧願歸耕田野,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仙生活;織女本是天上的仙女,集榮華富貴於一生,然而甘願捨棄仙骨,與牛郎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男耕女織生活。文天祥為了祖國的統一,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捨得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司馬光砸水缸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一個小孩掉入水中(存在被淹死的可能性),其他的孩子驚慌失措,而司馬光卻尤其的鎮定,拿起石頭砸向水缸,結果小孩得救了。正是因為司馬光懂的舍,才換回了一條人命。

捨得是一種健康的人生心態。俗話說:你把多餘的東西分給其他夥伴,那麼接下來你將得到更多的東西。是的,你把一種口味的蛋糕分享給你朋友,也許下一次你將得到10種不同味道的蛋糕。

懂得捨得,也就懂得人生。

有一句話很經典:當你緊握雙手時,什麼都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陳大聖


捨得,放下,表達之蘊意,主要來源於佛學。所謂的有舍必有得,在其他知識、語言、生活中也多有運用。舍,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福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該舍的時候一定要捨得去舍,如果舍掉了該舍的就有可能得到的更多,有時候只有把磚拋出去才有可能引出玉,否則你得到的只是一塊磚。

學會舍,是一種生存的魄力

中國是一個充滿著哲學意味的國家,日常有很多哲理,“捨得”就是。懂得的會處理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自己就贏得了生活,贏得了人生。不懂的也不會懂,把一把很好的牌打輸了,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還在想,我到底輸在哪裡呢?我是多麼的聰明,是多麼的精於算計,該考慮的地方我都考慮了,怎麼會失敗了呢?也許上帝會告訴他答案。

小舍則小得,大舍則大得,部舍就不得,這是哲學家的回答,也是哲學的辯證法。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也包含了“吃虧是福”的為人處事、自身修為的大智慧。


雲端光芒


我是如何看侍“捨得”二字的,對"捨得"二字的理解,現在回答這個問題與朋友們說說。

捨得,這個名詞,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應該有很多的感觸。對每個人都是一個大功課,我有一方印章就是捨得,每蓋這方印章,我都要提醒自己所要做到的事情,其實有時候很難做到,在我們每個人講到捨得的時候,其實都是捨不得。大家通常所說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意思為付出,“得"意為得到,收穫!

舍與得這兩個漢字本身就很有趣,我們每個人都如此眷戀,就是放不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的捨不得,原來這些你都必須捨得,終究到最後只是妄想而已。其實你所捨不得都沒有用,所以你該捨得的都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無論你甘心或者不甘心,無論多麼的捨不得,種種一切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捨得才能放下,放下才得自在。所以捨得這個詞貫穿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待人接物的人生藝術。

這就是我看待的“捨得"二字對它的理解,不知你們怎麼看待,歡迎交流!




劉老師書畫學堂


捨得

俗話說的好,有舍才有得。古人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世界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

在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片面地抓住某些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把偶然的巧合當做必然的聯繫,從而犯了偷換概念、混淆是非的邏輯錯誤。要擺脫這種狀況,就應該努力朝著與它相反的方向前進。既然鑽牛角尖的人想問題、辦事情只是從一個角度出發,那麼,克服的方法就是進行多角度思維,注意培養自己思考問題的多元化。考慮周全就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只有我們對事物的背景資料瞭解多了,才有可能找到一條解決它的最佳途徑。


終於笑醒36


佛教教義裡有一條關於捨得的解釋:“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 “捨得”二字,在我國的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佛學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看來,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現代人眼裡,“舍”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所以,“捨得”,就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項選擇。

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捨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麼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後才能得。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捨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昇華。捨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伕勸他丟掉金子,可他捨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捨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捨去很多了。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裡,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後卻又什麼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後連自由、性命都舍了。“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胖姐愛生活啊


享受,一生一定有無福消受的那一天,只要你足夠長壽。哪怕是你健康報酬不成問題,也未必有享受的能力,抑或保有財富生活的能力。積累財富給後代本質上是什麼呢?舍與得之間如何取捨?普世觀念卻往往事與願違,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富不過三代成了規律。如何及早讓自己的享受能力長上隱形的翅膀?這個要從無字句處讀書,細心領悟,讀書,我喜歡關注書中的細節,細節彰顯真情實感,“善惡若不報,乾坤必有私”,星雲大師的這句教誨頗有深意,體會書中實踐情節,有助於理解捨得的概念是廣泛的,認識自我“千古長夜一明燈”,須修行在個人,不得不感慨,冠軍是每個人羨慕的,但桂冠的背後呢?“鐘錶上的分針和時針走起來都有一定的規律的。——《荒漠甘泉3:22》[微笑]



祥瑞成記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單從字面來看,舍字在前面,得字在後面,那一定是要先捨出去,然後才會得到你想要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有些東西你捨出去了,但是卻沒有得到回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忘恩負義。怎麼辦?涼拌。請大家理解舍的含義,舍是自己心甘情願奉獻出去的,得是別人感恩回饋給我們的。所以舍了沒得到就沒有必要和那種不知感恩的人斤斤計較。因為我們的初衷不是為了得到才舍的,沒得到不必耿耿於懷,得到了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

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是感性動物。別人在我們困難的時候,舍給我們財物,人力,我們得到了他們的幫助,順利度過了難關。就象今日的武漢,全國上下都齊心協力支援武漢,武漢人民堅守自己家園,以封一座千萬人的城來嚴防死守疫情保全國平安,這應該是捨得二字最好的詮釋。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春天己經來了,我們必勝!你捨得關注轉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