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平涼“官莊”漫談

平涼“官莊”漫談

作者;武繼學

平涼有“官莊”,在周邊省縣乃至全國叫“官莊”的地名不計其數,“官莊"作為一一個地名,極為常見。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儒家文化佔統治地位。在嚴格的仕族等級制度下無形中把人分為官、民兩個階層。漢唐乃至明清時期,有官田、私田之分,在封建制度下朝廷將大量的土地分封給藩王、重臣,或租賃給佃戶生產耕作,以作為地方官府賦稅收入,這些村莊亦稱之為“官莊"。據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反映,全國叫“官莊”的鄉鎮共有9個之多。至於叫“官莊的村子,各地隨處可見。在我省靖遠、寧夏海原等縣,都有“官莊”這個村名。在眾多區域內出現眾多的“官莊”,亦非偶然。

平涼“官莊”漫談

在古代,“官”主要有“官吏"和“官府'兩種解釋。作為地名,“官莊”也主要有三種由來: -是因為村裡或族內出了大官,引以為豪,於是改名為“官莊"。二是因為耕種的是官府的田地稱為官田,於是得名“官莊”,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作為官莊" ,即官府管轄的莊田。在明朝洪武年後,為增加朝廷賦稅收入和防止土地兼併設置了大量的“官莊"把官府管理的土地租賃給佃戶耕種。三是封建皇帝對藩王的爵位世襲實行土地分封形成官莊”村落。如在明代就藩平涼的韓藩王其子嗣受封的龍隱寺“官莊”等。

據相關資料:在今天的山東費縣梁邱鎮,有個村子叫仁厚官莊。村東的農田裡,有一幢石碑,是明代費縣知縣楊果萬曆四年( 1576年)所立。該碑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全縣土地荒蕪情況、土地拋荒的原因、官府的墾荒政策,以及莊頭姓名、四至範圍等。從碑文看,這是知縣楊果到任一年後設立的第一批官莊,共有40多處。當時,每個官莊都立有這樣的一-幢石碑。仁厚官莊的這幢石碑,不僅說明了“官莊”地名的由來,而且對於研究明代的土地、流民、賦稅政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平涼“官莊”漫談

另明代“洪武"年間,因元末戰爭不斷,人口大量減少,明朝建立後為發展生產,把大量人口密集地區的人往無人區遷移。移民是分批到達的,先到的往往佔據肥沃便於灌溉的土地,而後到的自然地去貧瘠的溼地或高地去生活。本來這些移民就故土難離,不願遷移,又分到較差的土地,鬧著要回原籍,政府為平息這一事端。 決定讓到較差土地的人不用交租,為了便於徵租人區別,給這些不用交租的村莊名里加一個“官”字。如,寧夏海原縣的“武家官莊傳說是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至海原而形成。

在平涼城周圍至今被稱作為“官莊”的有龍隱寺官莊、鴉兒溝銀洞官莊、八里廟官莊、麻武河官莊、青龍山官莊等。且這些叫做官莊的自然村中,除鴉兒溝銀洞官莊現無朱姓人氏居住外,其餘都有朱姓人氏繁衍居住,這充分說明平涼官莊’是韓藩王就藩平涼後分封土地後繁衍形成村莊所致。另據居住在這些村莊的朱姓,人傳說,其與明代平涼韓王朱氏有淵源關係。曾有崆峒鎮官莊村廟底下社的朱姓人氏說,他們是朱元璋的後代!至於這個傳說是否確切,目前尚未找到充分的史料紀實及宗族家譜人口繁衍歷史記錄。但國人自古以來把姓氏和名諱看的極為重要,有“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秉性傳承。

所以姓氏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系穿在氏族人口繁衍發展中的一條主線,是歷史發展長河中人類遷徙繁衍過程中遺留在古老土地上的圖騰文化脈絡,以姓氏為單元形成的村落則是家族繁衍興旺的體現。史料記載,在明代朱氏韓王就藩平涼二百餘年期間,在所處的農耕經濟時代,其子嗣必長期繁衍聚居生存於平涼土地之上,圍繞“韓王府”及韓王分封便產生了數個“官莊”、“二府莊"、 “三府莊”、“七府莊”、“軍張”、 “民張”等地名及 朱氏後裔在這些村莊繁衍的歷史人文脈絡。

平涼“官莊”漫談

在平涼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宋、元之前,平涼地處邊關要塞,戰事頻繁,殺戮不斷,民眾逃亡遷徙,眾多村落則不復存在,人文歷史屢遭嚴重破壞。而現代存留較為完整仍然能夠察覺觀瞻的依然是明代人文歷史文化跡象。諸如,明《平涼府志》、平涼府城圖、明韓王府、明代國槐、明紫金城、大明寶塔、城隍廟、明城牆、崆峒山隍城及碑刻等等明文化遺蹟予以佐證。而在平涼璀璨的地名歷史文化中,某些明代街名、村落地名包括自然村名甚至在近、現代還被保留沿用。

平涼“官莊"則是明王朝韓藩王在平涼衍演沿襲存在的烙印。明史記載:明王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實行中央集權制,為對全國地方政權進行監視,大肆分封藩王。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明太祖分封第22子朱盈為安王,封國在平涼。永樂6年( 1408年)安王朱盈來到平涼就任十年後死,葬於安國鎮油坊村,其墓冢當地群眾稱“王子墳”。朱盈無有子嗣,藩安王被廢除,撤銷其僚屬及樂戶,僅留典仗校尉百餘人看守安王陵園。

韓王朱松,是明太祖第20子,也是洪武二十四年封為韓王,原封地在遼寧開源,因為開源是邊地經濟落後,長受外族侵擾,韓王以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為由,未到遼寧開源上任,一直 留在京城並於永樂五年薨。永樂七年,其子朱衝或嗣位,是為韓恭王,永樂二十二年( 1424年)韓王改封於平涼。宣德五年(

1430年)韓恭王朱衝或與襄陵王、樂平王來到平涼就藩任韓王,韓王共傳11世,即憲王、恭王、懷王、靖王、惠王、悼王、康王、昭王、定王、端王和末王,直到崇禎十六年( 1643年)末王被李自成起義的隊伍擒殺。在明王朝建立的封建集權專制的276年間,韓王在平涼就藩213年。

藩王是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派往各地監視地方政府的機關,永樂皇帝以靖難之名奪得皇帝位之後,就逐漸削去了藩王的兵權,並規定藩王沒有皇帝的玉璽,是不準離開自己的封地,這實際上就等於剝奪了藩王出入封地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韓藩王在平涼就藩數十代,其眷屬子嗣在平涼繁衍生活的213年間,朱姓人丁家族的興旺龐大。

在封建集權統治的農耕經濟時代,享有爵位的藩王諸侯必享有土地分封。因此,地處平涼的諸多“官莊"是由韓藩王分封而來,有其歷史根據和淵源。地處平涼城西郊西北八里處的龍隱寺官莊,依涇河之水,俯龍首山之脈,這裡在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低的封建農耕社會時代,則是人們首選的宜居村莊,朱氏子嗣受封於此有其歷史必然。距平涼城南門外八里處的八里廟官莊,在原八里廟遺址“廟疙瘩”周圍有大量可耕種土地,該"官莊”地勢背風向陽,土地陰溼寬廣,距城近而不喧鬧。且這兩個“官莊'至今尚有朱姓人口在這裡繁衍生息,傳說和他們自述與明代平涼韓藩王族朱氏有淵源關係並不牽強。( 武繼學)

讀後感;作者與我同鄉,連日來,拜讀了您撰寫的三篇文章;《平涼城南——何家莊》,《二溝名稱的演變及來歷》,《平涼“官莊”漫談》,文章撰寫主題明確,文情並茂。深深的打動人心,引發共鳴。您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美妙的文辭。

近年來,你也發表過好多篇文章,每讀你的美文,使人輕輕的舒展,輕撫上面的美文,讓一個個跳動的音韻把我導向各處的恩許之地,一種難以名狀的舒坦就在我的心中飄散開來。

雖然,時過境遷,歷經風雨和滄桑,何家莊往日的輝煌與風光已然不再,但後輩們依然秉持著傳統的家鄉文化,清俊正氣、心恆志堅、耕讀傳家,至今或文或武、或農或工,也多有才俊。

追本溯源,平涼城南——何家莊先民,也是從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移民而來的。每個家族振興,固然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個人的孜孜以求、勤奮努力也同樣至關重要。

特別是近40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何家莊開啟了一個個家族的奮鬥振興之路,每一個家族成員的成長軌跡,清晰刻印在了時代發展的每個節點,成為萬千家庭和個人奮鬥的縮影,值得咱每個鄉民一讀,更好了解歷史文化、傳承家訓、不忘門風,伴著時代的春風,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前日冬至,我專程回家鄉拍攝了一組作者文中撰寫到家鄉的冬日景點照片,配發在文中併發自各大媒體網站,以饗讀者。(張耀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