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乾隆朝權臣間關係真如影視劇中那樣,和珅被劉墉和紀曉嵐欺負嗎?有何史實依據?

清風醉史


乾隆朝權臣之間的真實關係絕非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不但劉墉和紀曉嵐官沒有和珅的大,而且他們在皇帝面前也不像影視劇中那樣受寵,想要欺負和珅更是不可能了。

他們的官職情況

  • 劉墉,其父劉統勳官至宰相,曾任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他算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公元1751年,劉墉參加科舉考試獲進士及第進入仕途,他最高的官職是正一品體仁閣大學士,在文官裡面也算是頂峰的存在了,相當於宰相(跟他父親比,相當於假宰相)。

  • 紀曉嵐,其父紀容舒是清中央部署的屬官,相當於中層領導,他的家世就不如劉墉顯赫了。公元1754年,紀曉嵐科舉考了二甲第四,從此入朝為官,最高的職務是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相當於從一品的文官。

  • 和珅,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是典型的世襲將領家庭出身,公元1769年科舉落榜,做了一名普通侍衛,後來被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是絕對的實權派,除了乾隆皇帝,大清國恐怕沒有第二個人使喚得動他。
  • 表面上看,他們三人都是大學士,可是清朝的大學士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和珅的文華殿大學士屬於二等,而劉墉的體仁閣大學士是五等,紀曉嵐的協辦大學士不過是最後一等罷了,這裡面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大概意思就跟今天的名牌大學、國家重點大學、省級重點大學、普通大學差不多。

他們的年齡情況

  • 三人之中,劉墉(1719年-1804年),最為年長,他做官時的年齡是32歲;紀曉嵐(1724年-1805年),他入仕的年齡是30歲;而劉墉和紀曉嵐同朝為官的時候,和珅(1750年-1799年)才是個4歲的孩子,一直等到1769年,和珅才做上一名普通的侍衛,這時候劉墉已經50歲了,紀曉嵐45歲,和珅19歲。

  • 和珅真正擁有實權的時候是1776年,先後被任命為戶部右侍郎、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而這一年劉墉是內閣學士,在南書房任職,也是《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其先後任江蘇學政、吏部右侍郎、湖南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特別是在1782年,劉墉在京任左都御史、任職南書房行走,面對炙手可熱的和珅,劉墉是敢怒不敢言,史說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在面對乾隆帝對和珅的專寵,劉墉只是靜默自守,偶爾陪著笑臉,說幾句俏皮話取悅皇帝罷了。
  • 而也是在1776年,紀曉嵐的官職是侍讀學士,文淵閣直閣事,那就是一個芝麻大的小官,想要和和珅鬥智鬥勇是不可能的,每每皇帝與和珅議事時,紀曉嵐只能待在門外,充其量是個看門的差事。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彼時的紀曉嵐巴結和珅還來不及呢,哪裡敢鬥嘴,想都不要想。

跟和珅鬥爭的真實情況

  • 歷史上,紀曉嵐官小言輕肯定是沒有膽量跟和珅叫板的,敢於跟和珅爭鬥也最有資格跟和珅鬥爭的人,按理說也就宰相劉墉了,第一他家世比較顯赫,父親是雍正、乾隆王朝的肱股之臣,並且擔任軍機處要職,是真正掌握清政府實權派的人物;第二劉墉的輩分也比和珅高,其家族畢竟是效忠前朝的大臣,和珅家族的地位遠不及此,故劉墉有著一定的心理優勢。即便如此,實際上的劉墉是怎麼跟和珅打交道的呢?據《清史》記載,劉墉入京任職後,因為經常在官場混,所以為人也十分圓滑,從來不正面跟和珅做任何對抗,儘管他私下裡會偷偷對和珅的所作所為不滿,但是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表露出來。而最為現實的一點,劉墉官職沒有和珅的高,權利不及和珅的大,也沒有被封侯賜爵,更不是軍機大臣,嚴格意義上劉墉連參與清朝最高政治決策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在乾隆統治時期,劉墉一直都隱忍不發從不招惹和珅。直到乾隆帝駕崩之後,劉墉才積極的參於到對和珅的鬥爭中去,跑前忙後為嘉慶帝分憂,入大內當值,以供皇帝隨時諮詢。後來嘉慶帝也是聽從了劉墉的建議,才沒有對和珅實行凌遲處死,而是賜和珅自盡。

  • 而紀曉嵐與和珅的真實關係可以說沒什麼交集。一來他們之間的年齡差距比較大,差了有26歲;二來紀曉嵐歷經官場沉浮性格上收斂了很多,也學會了明哲保身,面對和珅時不攀附不得罪,除了基本的工作交流,都與其保持距離;其三紀曉嵐在文化部門任職,和珅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和珅壓根都沒把紀曉嵐當會事。要說和珅和紀曉嵐之間的“爭鬥”,只能算有一次,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和珅新建了一處宅院,就邀請在文學領域德高望重的紀曉嵐題匾,紀曉嵐參觀了院子後便題寫“竹苞”二字,和珅得匾非常高興,後來乾隆帝一語道破,“竹苞”二字拆開就是“個個草包”,意思紀曉嵐罵和珅府上的人個個都是草包,從此和珅在心裡便怨恨紀曉嵐。這種杜撰野史的真偽在現在看來也是值得商榷的,想必彼時的紀曉嵐還沒有膽量跟和珅玩文字遊戲。

他們之間的真實關係

  • 實際上,和珅和劉墉、紀曉嵐的之間,就是普通的同事關係,也或者說是上下級關係,和珅的官大、權重、位高、人貪,這些都非劉墉和紀曉嵐莫屬。據清·汪詩儂編著的《所聞錄》記載:“清乾隆時,和珅當國,權傾一世”,“結黨營私,道路側目,朝士莫敢攖其鋒者。”和珅出行,都到了“道路側目”的地步了,可想而知權力到了怎樣登峰造極的地步了,這時候誰敢惹他啊?在官場上除了皇帝他就是絕對的存在!所以縱使劉墉和紀曉嵐這樣的有志之士,也是不敢輕易得罪和珅的。史書上說,朝鮮使臣徐有聞回憶他在清廷時的見聞情況是,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投靠,只有劉墉、紀曉嵐、朱珪等人始終不依附。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紀曉嵐、劉墉最大的極限就是不與和珅同流合汙,能夠自始至終保持清者自清的為官品質就不錯了,像電視劇演的那樣跟和珅鬥智鬥勇,只能是現在作家的主觀臆斷和想象罷了。

  • 而歷史上劉墉和紀曉嵐的關係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紀曉嵐是劉墉其父劉統勳的門生,所以作為劉墉的同門師弟,他們之間可以說是志同道合友誼深厚。據大學士英和《恩福堂筆記》記載:紀昀與劉墉關係極好,紀昀才思敏捷,劉墉字寫的很好,故紀昀常請劉墉為自己寫對聯。劉墉死後,紀曉嵐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寫下來作為輓聯贈予,以表依依相惜之情。

作為電視劇,劉墉和紀曉嵐智鬥權臣和珅,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作為真歷史,劉墉和紀曉嵐隱忍遠離和珅,符合當時的朝廷秩序。電視娛樂娛樂就好,不必當真,現實中還是要好好做人,找準自己的位置。


陽光初起時


清宮劇中不乏內鬥,有的實力碾壓,有的則是鬥了一輩子,但事實很少發生這麼大內鬥,小小的內鬥是經常有的。

劉墉、紀曉嵐、和珅都曾在清乾隆朝為官,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曾經做過同事。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劉統勳長子。

劉統勳是中國歷史上被諡號“文正”的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之一,曾任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官至宰相,可見劉墉是正兒八經的官二代。

劉墉在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進入仕途,開始了官場生涯,最高官至正一品體仁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地位了。

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嵐,其父紀容舒大部分時間是清中央部署的屬官,雖然也是官二代,但是家世就不如劉墉顯赫了。

紀昀在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考了二甲第四,開始了仕途生涯,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

和珅(1750年-1799年),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滿洲正紅旗人,這可是根正苗紅的滿族八大姓之一的旗人。

和珅出身於世襲將領家庭,參加了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科舉名落孫山,只能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從一名普通侍衛做起,開始了叱吒風雲的仕途生涯。和珅被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看看這一串的名頭,除了乾隆,就屬他和珅最大了。

首先來看看,和珅都做過什麼官,從參加科舉的時候,和珅就中了探花郎,而之後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曾將擔任過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刑部尚書,還有內閣大學士,還有內務府總管等等,而這些官職在朝廷中也算是比較重要的了,而且之後和珅作為乾隆的寵臣權勢也是十分大的。

然後在來看看紀曉嵐,在電視劇中紀曉嵐是和珅的死對頭,但是在歷史上,兩人的年齡相差比較大,但卻是非常好的朋友,而他所擔任的官職有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及最有名的《四庫全書》總編。根據清朝的官職制度,紀曉嵐所擔任的這些官職與和珅比起來,算是芝麻綠豆了。

清朝和珅 紀昀 劉墉三人同朝為官真實的關係 紀昀並沒有那麼好運清朝和珅 紀昀 劉墉三人同朝為官真實的關係 紀昀並沒有那麼好運

然後劉墉,劉羅鍋。他的父親是劉統勳,而劉墉也因為自己的才華得到了乾隆的賞識,曾經擔任的官職有,太原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看起來這些官職並沒有比和珅高的,但是在那時候,劉墉還有著另外的一重身份,那就是“御兒幹殿下”,而這個身份給他帶來的就是“見官大一級”。

而就剛才給大家分析的,很多人一定以為劉墉肯定就是身份最高的了,但要是拋開他的特殊身份,地位最高的是和珅。而剛才大家也看到了,三個人同為大學士,但是大學士和大學士也是分等級的。當時的和珅屬於文華殿大學士,屬於是第二等級的,而劉墉是體仁閣大學士位於第五等,最後紀曉嵐的協辦大學士,不過是大學士中的最後一等罷了。

電視劇中紀昀鐵齒銅牙的設置也是不符合歷史的,因為他曾經被髮配到邊疆就是因為給貪汙的官員報信。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並沒有那麼正直,就算他沒有做過太多的壞事,但也是壞人的同夥,所以他的人品並不像劇中描寫的那麼好。劉墉在和珅受寵的那段時間也不會和他發生正面衝突,因為他從小就知道為官之道,對於和珅他一直都是以圓滑的態度應對。這種情況一直到嘉慶繼位才被改變,當時嘉慶命令劉墉查辦和珅貪汙一案,此時他才展現了不畏懼和珅的一面,所以他的正職也是摻假水分的。

關於劉墉,紀曉嵐,和珅的關係,《宰相劉羅鍋》和《及齒銅牙紀曉嵐》中將其描述為:劉墉和和珅鬥智鬥勇,紀曉嵐也和和珅鬥了一輩子,實際上,歷史上他們之間並沒有出現過真正大的針鋒相對。


小林讀史


要說起乾隆朝最有名的大臣非和珅、劉墉和紀曉嵐三人莫屬,有關此內容的影視作品曾紅遍大江南北,尤其是和珅在世界史上也留下名號的極品大貪,永遠是話題的熱點,古今總被拿來消遣和惡搞。

紀曉嵐、劉墉鬥和珅的精彩故事比比皆是,如《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深受觀眾喜愛!但歷史記載的真相是這二位仁兄在和珅面前,那叫一個低調,一個毫無資格同等相對;另一個資格有了,但只會裝傻充愣,電視劇中的睿智、英勇表現,全是瞎編!

劉墉出生於1719年,而紀曉嵐出生於1724年,這兩位年齡差不多,而和珅出生於1750年,比之小了30歲,明顯屬於兩代人。

在乾隆朝後期,三人同殿為臣,相互之間是有交集的,我們先來了解下三人的仕途和地位:

1、劉墉

劉墉,大學士劉統勳長子,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對於官場政治耳濡目染,經驗頗豐。

劉墉31歲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正直幹練、雷厲風行。

在乾隆朝晚期劉墉出任左都御史(言官首腦)、協理大學士後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漸漸地失去了皇帝的寵信。

清史記載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圓滑的一面。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裝傻充愣。只能和另一個協理大學士董誥兩個抱團取暖,不至於被和珅欺壓太過,卻從不敢正面與和珅死鬥!

到了嘉慶四年,劉墉終於揚眉吐氣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結黨營私、收受賄賂一案。

劉墉領會聖意,嚴查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只有在此時才從和珅身上,出了一口惡氣。

2、紀昀

紀昀,字曉嵐,父親紀容舒做過雲南姚安知府,也算是一個官二代。

紀昀30歲中進士,乾隆年間為太子詹事,後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到嘉慶年間才被升任左都御史,又遷任吏部尚書,加協辦大學士銜。

乾隆朝紀曉嵐一直都是“編書匠”,他的官路歷程就是一部編書史,先後任英武殿纂修、功臣館、國史館、方略館總纂、《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等。

紀昀在乾隆朝一直是學術文化工作的負責人,也沒有資格參與朝堂上的政治鬥爭,哪敢去跟權傾朝野的乾隆帝第一寵臣和珅鬥,那不是“茅房裡打燈籠”找死呢。

3、和珅

和珅姓鈕祜祿氏,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父親常保做到福建副都統,但在和珅9歲時病逝。

和珅雖有文采,但科舉不順,但娶了個好夫人馮氏是直隸總督馮英廉之孫女。因此,承襲三等輕車都尉,出仕是從乾隆侍衛做起。

因才學出眾,又善於逢迎諂媚,一路升遷,曾先後擔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

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這一連串耀眼的官職,相當於政事、軍事、財政、人事、文化、公檢法、衛戍司令、皇帝管家一把抓了,而且都是一把手,皇帝之下可謂第一人。

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

乾隆帝進入垂暮之年上朝時,恩旨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的身邊,因為只有和珅才明白乾隆的心思。所以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攝政。

滿朝文武官員上呈奏章後,他就“揣測”乾隆的聖意,自己判斷後再下旨,藉此把持朝政,因此不少人私下裡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只是擺設沒有實權,真正掌控大權的是乾隆和明白“聖意”的和珅。

這也導致了乾隆死後,嘉慶皇帝對和珅的清算,其實不光是為了和珅的家財,也是為了這段時間默默承受的“羞辱”。

看了上文,大家心裡都有了一杆秤,在乾隆朝,三人地位天壤之別,紀曉嵐地位最低,是沒資格與其他兩位叫板的;而劉墉最高做到過副相,是有資格跟和珅鬥一鬥的,但他選擇了明哲保身,原因只有一個,只要有乾隆皇帝在,和珅誰也扳不倒,誰也不會是他的對手,官場沉浮幾十年,政治經驗豐富的劉墉終於等到了新皇掌權,行雷霆一擊,出了一口忍了幾十年的惡氣。


70後大叔講歷史


歷史和影視劇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紀昀,字曉嵐。清代的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十九年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有較深的文學素養,曾經編纂過多部傳世經典,為中華文學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總體來講,紀曉嵐在整個為官期間是一個純文官。

而和珅呢,鈕祜祿氏,出身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雖然參加過乾隆三十四年的乙丑年科舉,但是名落孫山。再怎麼說和珅也是滿洲正紅旗人,以文生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開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先從侍衛開始,一路青雲直上,成為了乾隆眼中的大紅人,位極人臣。

從兩人的出身與身份來看,兩人的交集不會很多,即便是有交集,也只是官場上的政治交集罷了。從另一方面看,紀曉嵐比和珅大二十多歲,在和珅受寵時紀曉嵐也已經是花甲之人,身上的書生意氣與蓬勃的野心早已褪去,也無心再與和珅爭鬥。

而在一些史記中記載,紀曉嵐與和珅還是關係不錯的好朋友,一方面紀曉嵐能在和珅的身上看到年輕時候的自己,另一方面,和珅也能的到紀曉嵐的作為長者的關心。

劉墉,世代官宦,也是一代大儒,以清廉剛正著稱,當然也是不會依附巴結和珅的,他們之間的交情可能也就是在官場上有所交集,但是交集不會太大,另一方面,劉墉和紀曉嵐和和珅還是政治上的好朋友,在年齡上,相差也是很大的,沒有什麼爭鬥的心了。


阿強要奮鬥


我是史曼羅,我來回答【乾隆朝權臣間關係真如影視劇中那樣,和珅被劉墉和紀曉嵐欺負嗎?】

影視劇中,演員張國立、王剛、張鐵林三人因《鐵齒銅牙紀曉嵐》而成為“鐵三角”。而影視劇中,三人扮演的紀曉嵐、和珅、乾隆更是讓人感到非常有意思,鐵齒銅牙紀曉嵐智鬥“鉅貪”和珅的橋段讓人記憶深刻。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與和珅的故事,難道這對“歡喜冤家”真的就是這麼一種關係嗎?

1、年紀相差很多的二人

真實情況是,紀曉嵐的年紀要比和珅大很多,大多少呢?足足二十五歲之多。也就是說,當和珅叱吒朝廷的時候,紀曉嵐都已經是“年過中年”了,試想一下,哪有人會跟自己的晚輩整天“勾心鬥嘴”,閒的嗎?

2、少有交集的二人

與熒幕上不同的是,紀曉嵐其實和和珅平時的交集並不多,除去年齡的關係,二人的工作也並無交集,加上一個是漢臣,一個是滿臣,平日的關係倒也不是不好,而是也會可以保持距離。

3、地位相差懸殊的二人

雖然,乾隆讓紀曉嵐修《四庫全書》,但也僅僅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罷了,作為滿清皇帝,對於漢文化的重視,自然要找一些文學功底深厚的文人圍在身邊。而又一次,紀曉嵐因多說話,被乾隆劈頭訓斥:“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這也看出,紀曉嵐並不是乾隆的寵臣,而僅僅是乾隆手下的一介消遣之臣罷了。但是,和珅就不一樣了,身為滿臣,23歲就擔當管庫大臣,26歲就已經上位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這樣的地位,根本就不會把紀曉嵐放在眼裡。

4、“劉羅鍋”不羅鍋

劉墉與紀曉嵐、和珅並稱乾隆朝的三大中堂,但其實,劉墉並非羅鍋,而羅鍋的出處是源於嘉慶皇帝對劉墉的稱呼,但當時劉墉已經八十來歲了,在沒有“鈣片”的清朝,如此高壽之人彎腰駝背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而且,劉墉出生豪門,曾祖、祖父皆是朝中大臣,父親劉統勳更是名聲赫赫。而相傳劉墉聰明絕頂,當年殿試,乾隆為了提拔一位平民,生生將劉墉的狀元降格。

而劉墉比紀曉嵐都年紀大,到了與和珅同朝的時候,已經年過中旬,與乾隆身邊“紅人”和珅的關係其實開始圓滑,史料記載,乾隆四十七年的時候,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面對和珅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實在是“伴君如伴虎”為官者的無奈啊。


史曼羅


恰巧剛剛聽(喜馬拉雅山)了一部《和珅傳奇》。姑且把此作為聽後感吧。

和珅,出生在忠烈後代,父親早亡,後媽對他不好,唯一給他留下的就是世襲的保鏢之職。

和珅高大英俊,聰敏好學。憑自己的能力考上當時最好的學堂,期間吃不飽,穿不暖,飽受鄙夷。看盡了白眼之後,看明瞭只有權利和金錢才能不再遭受白眼,才能站立在這太平盛世(混世)間。(童年真的很重要!)

學習時間,和珅憑自己的優秀被英廉(乾隆的老部下)看中,成為了英廉唯一的孫女的丈夫。

才華就像懷孕,日子久了才能看出來。和珅日夜勤奮,背四書五經,摹乾隆書法。終於被乾隆發掘。

自此,憑著和珅對領導的研究和了解,一路平步青雲,總攬六部。紀曉嵐想要巴結他,劉墉不敢得罪他。是名副其實的二皇帝。

權利越大,越看不清自己。嘉慶稱帝之後,他卻仍然抓住太上皇這隻粗腿不放,處處給嘉慶難看(此時我看的一臉懵逼,聰明如他竟然不能夠在乾隆還活著的時候扳倒嘉慶另立傀儡??)。結果乾隆一死,他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便被嘉慶一擼到底。

和珅妖孽的49年就這麼過完了。

其中一段和珅的結髮妻子病逝,我替她感到莫名的慶幸。慶幸她心中還是那個英俊瀟灑的丈夫,而不是用白綾自盡的貪官。


軍武決戰


和珅是正一品,紀曉嵐最多也就算從一品,中間還差一品(劉墉),所以在級別上差2級,我們在看看和珅都是什麼職位而紀曉嵐都是什麼職位?他何德何能能與和珅為敵,
也不夠分量!再加上和珅是乾隆的寵臣他敢嗎?再說長相,和珅是乾隆年間有名的帥哥靚仔,而紀曉嵐,此人相貌醜陋,而且很胖,還有點口吃和近視眼,此人為人也不是那麼剛正不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汙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髮配烏魯木齊。


冰冰90217


如果和珅樂意,可以在乾隆年間吊著打這兩位,而不是挨欺負。

我們可以從官職、血統和與乾隆皇帝的關係來說。

首先,咱們來看官職。

和珅是什麼官呢?

領班軍機大臣、首席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步軍統領、領侍衛內大臣、《四庫全書》正總裁官,此外,他還掌管吏部、戶部、刑部,也是內務府總管,而且,這些都還是一部分,他還有一堆雜七雜八的官職,這些官相當於什麼呢?

社會科學院院長、最高法大法官、檢察院院長、軍隊總司令,還有國家總理,皇帝人身安全全權負責人、國家最大綜合性百科全書總編輯……

那紀曉嵐呢?

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嘉慶皇帝給的,跟和珅那個差得多)、太子少保、國子監事、《四庫全書》總編纂,實際上的主持人。這些官相當於什麼呢?

大概其是個教育部長、文化部長之類的,還有教太子讀書的工作。

最後是劉墉,他是什麼官呢?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內閣大學士的屬官)、體仁閣大學士等。

封疆大吏最後到副總理的樣子,目測比紀曉嵐好點,畢竟是實權。

您覺得,從這三個人官職來說,能鬥到一起嗎?

再說血統,這個咱們都清楚,和珅是滿人,正經八百的八旗子弟,紀曉嵐和劉墉是漢人。如果滿族人沒有犯了特別大的事兒,皇帝是天生向著八旗子弟的。為啥?因為那可是陪著自己的祖宗一起打天下的人的後代,能不向著嗎?

最後,再說說乾隆皇帝與這三位的關係。

乾隆皇帝對和珅,是發自肺腑的喜歡;對劉墉,是對劉統勳後代的照顧和正常君臣關係;對紀曉嵐……是有那麼點不喜歡。

先說乾隆對和珅有多喜歡吧。

乾隆對和珅是怎麼看怎麼愛,因為這個和珅第一次見到皇帝,就發現這個和珅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辦事兒特別細緻,幹啥啥行,乾隆非常高興,於是連升九級,和珅的官就跟火箭似的躥升,用時三個月就到了一品侍衛的位置。而且,乾隆爺還發現,這就是個大管家的料子,自己沒錢,和珅能找,自己交代和珅辦的事兒,和珅準給你辦的妥妥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珅與乾隆皇帝初次見面,乾隆六十多,和珅二十五六歲,這麼一個年富力強能幹的小夥子,上哪兒找去啊!

另外一方面,和珅有點像乾隆的親孫子一樣(你說親奴才也行。)沒事兒就給乾隆皇帝捏捏肩啊,捶捶腿啊,沒事兒兩個人還吟詩作對一下。

這在古代,叫做知己。

並且,乾隆皇帝還把自己的十公主嫁給了和珅的兒子,你說,知己加親家,得有多好?

再說劉墉。

這個就是比較正常的君臣關係,劉墉的爹是一代名臣劉統勳,所以,乾隆多少都照顧點,根據紀連海的講述,和珅是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免初考)的身份參加考試的,之後開始了仕途,乾隆任用劉墉,是因為劉墉清廉剛正,做事兒公允,但劉墉做錯了事兒,也是該罰就罰,不過,因為乾隆還算惜才,再加上劉統勳的關係,對劉墉的處罰都會偏輕。但劉墉晚年可能是有點老糊塗了,也可能是因為和珅的關係心涼了,老是做錯事兒,所以就越來越不受待見了。當然了,等乾隆皇帝死了,嘉慶皇帝讓劉墉辦理和珅案的時候,劉墉又精神抖擻了,不過,乾隆爺在的時候,劉墉可是壓根不敢說和珅的不是。

PS,他也不是什麼御兒幹殿下。

至於紀曉嵐,乾隆是真有點不喜歡。

具體怎麼說呢?紀曉嵐一輩子都沒當過什麼大官,都是些修書啊,禮儀之類的,沒有什麼實權。而且,據傳言,紀曉嵐是個愛吃肉好色的大胖子,壓根沒有張國立演的那麼好看。而下面我說的,就可以明顯看出來乾隆皇帝不喜歡紀曉嵐,紀曉嵐有一次給自己的朋友求情,乾隆皇帝立刻怒了,我記不清具體說的是啥了,大概說的是“我是看你的才華才讓你編纂四庫全書的,你給我好好編書,少擱我這談國家大事!”

你看,連國家大事兒都不讓參與,就為朋友求個情,就被痛罵了一頓,這不就是典型的不待見。

並且,紀曉嵐還因為犯事兒被髮配過新疆,別說和珅了,劉墉的地位他都沒有。

所以啊,劉墉與和珅的關係,大概是劉墉看和珅不順眼,但不敢說話。

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嘛,據傳,紀曉嵐沒少巴結過和珅,我也沒查過,不知道真假,但讓紀曉嵐去扳倒和珅,給他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

PS,最後補充一下,真正跟和珅斗的那幾個,是實力跟和珅差不多的阿桂、福康安、王傑這些忠臣。特別是福康安,日常吃飯睡覺懟和珅。

我是伏生說歷史,歡迎你的點贊和關注~


伏生說歷史


現如今,關於清朝的影視劇頻繁出現,為了各種原因,劇中大多對歷史實情有所改編,導致很多人對那段歷史,以及歷史中的人物關係有所誤解。

當今大多人是通過《鐵齒銅牙紀曉嵐1-4》、《宰相劉羅鍋》等多部熱門影視劇,才逐漸瞭解到了和珅、紀曉嵐、劉庸之間的關係,王剛老師也逐漸成為“和珅專業戶”。在影視劇情中,他們三人“關係密切”,每日嬉笑怒罵,甚至有勢同水火之勢,劉墉和紀曉嵐二人,若是捉住和珅的把柄,便會不依不饒,但是,那只是電視劇的戲化而已。

清史乾隆年間,和珅、劉墉、紀曉嵐三人的確同朝為官,但是,電視劇對他們的關係、年齡、官職等都有所改動,與真實歷史並不相符,實際上,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樣劍拔弩張,和珅也不可能被劉墉和紀曉嵐欺負。

劉墉與紀曉嵐私交甚好

歷史上,劉墉與紀曉嵐的淵源頗深,而且,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也一直十分和睦。

首先,劉墉與紀曉嵐兩人年齡相仿,劉墉只比紀曉嵐大了5歲,另外,紀曉嵐還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並且蒙受了劉墉父親很多恩惠。

在紀曉嵐還未發跡之時,劉統勳欣賞其才能,並且一直大力推薦紀曉嵐,這對紀曉嵐的仕途助力頗大。另外,劉墉與紀曉嵐兩人,興趣愛好相同,兩人都喜歡研習佛法和收集硯臺。

一方面,他們時常會互相寫詩,贈送對方硯臺,另一方面,他們又反而會鬧脾氣,互相爭奪心愛硯臺,可以說算是一對好損友了。

和珅與紀曉嵐有些私交

現如今,大多數人是通過4部《鐵齒銅牙紀曉嵐》,才得以逐漸認識到了紀曉嵐和和珅,所以想當然認為兩人是一對死對頭,只因在影視劇中,二人整日嬉笑怒罵,而且,紀曉嵐時時想抓王剛老師所扮演的和珅入獄。

事實上,和珅後來官至群臣首輔,在朝中,他與紀曉嵐的工作交集並不多,而且,他們私交還算不錯。

在正史之中,和珅的確深受乾隆帝寵愛,他曾身兼九門提督、吏部、戶部等多個要職,尤其,在名將阿桂死後,和珅更是軍機處群臣之首,加之平時乾隆帝寵愛信任,和珅在朝堂之上,可以說是如日中天的人物。

相比之下,紀曉嵐只是個讀書人,憑藉科考入仕,在朝廷中擔任文官,主要工作是為乾隆編輯書籍,如劇中所提到的四庫全書就被後世流傳,但是,紀曉嵐並無實權,所以,他是沒有電視劇裡那樣的實力去對抗和珅的。

另外,紀曉嵐經過前半生的坎坷,加之曾被流放,處事自然逐漸圓滑,而且,他深諳為官之道,雖然沒有與和珅同流合汙,但是,他也不會傻到,在明面上與如日中天的和珅,正面對抗,反而會十分忌憚和珅的權利和威勢。

劉墉與和珅關係平淡,兩不得罪,獨善其身

劉墉與紀曉嵐相比,劉墉與和珅的關係更加平淡,一方面,劉墉與紀曉嵐一樣,他與和珅後來的官職相差很大,而且,在朝中,劉墉同樣深諳為官之道,與紀曉嵐一樣是處事圓滑的人,劉墉雖然並沒有依附於和珅,與之同流合汙,但是,他也沒有與和珅有很明顯的正面對抗。

對待和珅,以及和珅的對立面,劉墉基本上採取了兩不相幫,獨善其身的做法,他與和珅的最大關聯也是嘉慶上位之後的和珅案。

乾隆逝去,嘉慶上位,掌握實權,劉墉奉旨查辦和珅結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總之劉墉與和珅並沒有電視劇中關係那麼複雜,雖然,劉墉沒有加入到和珅的陣營,但是,在明面上,劉墉對待和珅也沒有強硬的姿態,兩人關係並不緊張。

總結:紀曉嵐、劉庸、和珅三人,同朝為官,但是,他們真正的交集並不多。一方面,他們三人年齡相差很大,劉墉整整比和珅大了30多歲,另一方面,在後期,他們三人的官職級別,相差甚大。雖然,三人之中,和珅年齡最小,但是,和珅是乾隆帝的寵臣,因蒙受皇恩,加之能力卓著,得以步步高昇,一路扶搖直上,最終官職竟然是三人之中最大的一個。

相比之下,紀曉嵐和劉墉雖然年紀比和珅大上許多,但是,無論職能還是職位,與和珅都是差距懸殊,他們二人自然是很難扳倒和珅的,而且,二人後期深諳為官之道,與和珅這種權臣雖不親密,但關係也不會特別緊張。


娜娜聊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