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到阜南旅遊,有幾樣美食會讓你口齒留香、 回味無窮。真是吃了要還想來,來了不想走。今天就帶你去品嚐一下來自阜南縣會龍鎮的三樣美食-----板雞、手擀麵、油圈饃。

板雞:家鄉的味道連著鄉愁

說到雞的做法,老少爺們、大嬸大媽並不陌生。松花雞、白斬雞、栗子雞……千姿百態,不勝枚舉!但是,會龍人做出的一道名為‘板雞’的美食,可是名聲遠播,折服了眾多食客。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雞為“六畜”之一,甘平偏溫, 蛋白質含量較多,營養價值高。史料記載中國以雞入餚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有“無雞不成宴”之稱,迄今許多名菜都離不開雞。所以吃有特色、有風味的雞對於食客們來講是一件幸福和快樂的事。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會龍板雞就承載了這樣的期待。它不負眾望,帶來的是與眾不同的形、味、色、香的體驗。大塊盛盤,微光下呈青白之色,晶瑩剔透,入口清爽,皮脆,奇香沁人。你不得不被它所征服,然後就是暢快淋漓的大快朵頤!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會龍板雞最大的特點就是脆!而確保這一特色的精妙之處在於第一道工序:水煮。取2公斤左右的公雞,退毛清膛,不放任何佐料置於水中清煮,然後取出風乾。數小時後,切塊加入秘製的調料浸泡。煮時不可將雞煮爛,不然就切不了片,成不了形,入不了味。至於煮的時間長短、火旺火小,全憑廚師的經驗來把握了。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會龍板雞唯有用當地的井水清煮方可得味,唯有在會龍才能品嚐到正宗的板雞,可謂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今,奔波在外打拼的會龍人離家時總會捎上一點板雞,行囊裡裝著家鄉的味道,那是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愁。

手擀麵:心中常憶媽媽做的味道

朋友到了會龍鎮,好客的主人會熱情地讓你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手擀麵。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講到手擀麵,還顧慮90後、00後的孩子們不知是啥意思。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用純手工擀的麵條。如果自己動手做,還要配置兩個東西,缺一不可:一個是案桌子,一個是擀麵杖(俗稱大擀當)。只是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手工擀麵條費時費工,大部分家庭都購買機器壓製的麵條或者是超市裡成品的掛麵。這樣雖然做飯節省了時間,但是味道卻是千篇一律,毫無懸念。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要實現追求極致美味的理想,破解之道就是擼起袖子自己幹!

會龍人的手擀麵就是我們的榜樣。首先是和麵,在麵粉中放入適量鹽、鹼,反覆搓揉,第二天經過醒面、團面後,用力擀壓,薄厚均勻,刀切如絲。開水煮後,要用涼水一激,這一“激”可是大有講究,不這樣做就沒有口感的筋道,再配上秘製的湯料,這時的手擀麵湯鮮濃郁,越嚼越香,真是既好吃又耐飽呀。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小小一碗麵,承載大學問。中國人吃麵條的歷史,是從東漢開始的,元朝忽思慧的《飲膳正要》第一次出現掛麵的記載。對於麵條的起源,好幾個國家爭的臉紅脖子粗,意大利人、阿拉伯人都說是他們發明的。幾年前,考古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碗米粉做的麵條。這碗麵條直到4000年後才重見天日,這說明中國人才是麵條的真正發明者。陝西、山西等省的老百姓喜愛麵食,把麵條做的轟轟烈烈,名滿天下。諸如臊子面、油潑面、擺湯麵等等多達60餘種,可以說是世界之最了。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小時候,在外瘋玩回到家,最盼的是媽媽做的手擀麵。如今,母親年邁做不動了,但媽媽做的手擀麵的味道留在了心靈深處,現在時時的回味著也是一種幸福。

油圈饃:文化醇香穿越千年

每到逢集或是廟會的日子,會龍鎮集市兩邊就會聚起三三兩兩的小吃攤。攤主支好大鐵鍋,點燃柴火灶,油圈饃的買賣就要閃亮登場了(當地也有叫油旋饃的)。熙熙攘攘的人流深處,嫋娜的升起縷縷炊煙,空氣中瀰漫著油圈饃的香味,這成了鄉村集市上一道別致的風景,看著、聞著也讓人醉了。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其實,無論是路邊的小吃攤,還是有門面的大飯店,會龍人做油圈饃世代相傳,方法爛熟於心。油圈饃的關鍵詞在於一個“圈”字!將麵糰滾成長條形,撒上芝麻、花椒等自家配製的香料,團成一圈,手壓成圓形,“圈”的目的就是讓配料分佈均勻。放入地鍋,中間一次翻轉,不到10分鐘,金燦燦、黃澄澄,外酥內香的油圈饃就可上桌了。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會龍鎮的老百姓講,這油圈饃的歷史可有年頭了。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一心想當霸主,於是聯絡齊、楚等國來鹿上(今阜南縣公橋鄉阮城村)召開會議,希望各國支持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鹿上會盟”。齊、楚大軍駐紮會龍時,由於油圈饃酥脆可口、便於攜帶,深得將士喜愛,所以宋襄公就下令當地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做油圈饃,供給各路人馬,油圈饃當時成了名符其實的速食軍糧。

板雞+手擀麵+油圈饃,記憶裡的家鄉味!媽媽的味道

來一個剛出鍋的油圈饃,在街上邊走邊吃,那穿越千年的文化醇香就在唇齒間溢了出來。

阜南歡迎您來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