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行走徽州(63)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司马狂/文

大脉坞这个地名,很早之前就曾听闻过。但究竟是怎么知晓的,心里一直暗自嘀咕。直到敲下键盘开始书写本文的时候,才蓦然忆起,那是因为在万年桥头那里等回老家的班车,时不时能见到去往大脉坞的班车。之前,只是好奇这个地名,至于其究竟在何方,还真没有认真研究过。直至国庆节,自县城骑车去绵潭,路过此间,这才搞清楚大脉坞的具体位置。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如今的大脉坞,作为一个村民小组,归属到绵潭行政村中。而历史上的大脉坞,在民国时候是与自城一块算作恒大保的。再往前延展,大脉坞的潘姓是明朝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前后来的大脉坞,彼时潘姓先祖潘清随母改嫁而到了漳潭,后娶漳岭山朱氏为妻,夫妇二人迁居大脉坞,为大脉坞李氏打长工。几百年来,潘姓绵延发家,逐渐成为大脉坞的主姓,如今在当地还留存有“老鼠拱仓”的民间传说。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而在潘清到大脉坞之前,这里便已经有人居住,按照目前的资料至少可以断定漳岭山的李氏便在此间有基业。而大脉坞的地名至少源自元朝,那时候的统制者在乡村建立了“乡、都、图”的三级管理机构。再继续往下,蒙古人又设置有“社”。基本以廿五户为一社,不论姓氏,归属一社。社有社屋,以祭祀土地、五谷等神。大脉坞的得名正是源自当时社屋的社额名,至于后来衍化出的“大麦坞”,想来更多是乡人们的讹传。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一座绵福桥,横亘新安江支流上,天堑变通途,往来皆便利。不知,当年此桥不通时,前往绵潭可有渡船来回摆渡?继续往里,则能见到一座颇为神奇的桥。单拱石桥,越溪而建,这边却绵延着有数十个桥墩,依次排列,延续着石拱桥。这不用多猜,也能知晓,定然是汛期涨水,水势滔滔,如今图片中能见到的良田顷刻间化为河道。乡人欲过河,唯有建造此桥。据绵潭村乡贤汪卫东老师说,继续前行百余米,复有一桥,名曰“姚家桥”。只可惜当时去的匆忙,虽至桥上,还同一位老人攀谈了一会,却忘了给桥拍照。姚家桥必然是姚姓所造,大脉坞的姚姓,乃是自九砂迁徙而来。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建国初期,兴修新安江水电站,大脉坞地势正好处于水位线以下。于是,大脉坞人响应政府号召,纷纷外迁。这其中,前些年因为研究《金瓶梅》,并直言西溪南便是西门庆故里的“苟洞”潘志义,便是大脉坞移民去西溪南的。诸多的大脉坞人移民过去后,完全不适应当地以种稻为主业的农业经营模式,思土之情,日渐蔓延开来。到了1961年,这样的情愫再也不能抑制,于是在队长潘观贵的带领下,部分大脉坞人又重返故里,再度把大脉坞的村名延续了下来。1987年出版的《歙县地名录》记载着,大脉坞共计31户,128人。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依山傍水的大脉坞,临江处亦有几户人家,但大多数村民选择将院落盖在避开道路喧嚣的山坳里面。硬化好的水泥路,随着溪水的走势而蜿蜒向前,传统徽派建筑与新式的建筑,和谐相处地伫立在道路一边。你只管自由行走,没有恶犬挡路,没有恪守乡土,突逢闯入者的异样眼神。若不是我赶着上前,特地向老人家询问村子的情况,或许他们压根都不知道,我这个外人曾来此叨扰。这份恬淡,非历经岁月洗涤,不能获得……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徽州如同大脉坞这般的村庄还有很多,大多数的村落都是一个模样,但又绝不是完全的一样。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姓氏,还是村名,或是方言,亦或者是留守着的村民。行走在徽州的乡野间,感受着我最是熟悉不过的乡土气息,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令我着迷的生活。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歙县大脉坞: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水库移民外迁后又返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