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光尊寺:“三教合一”的古建築群

光尊寺:“三教合一”的古建築群

光尊寺鳥瞰圖 李枝彩/攝

光尊寺:“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

光尊寺一角 李枝彩/攝

光尊寺:“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

光尊寺遠征中學歷史照片 李枝彩/攝

始建於唐代的光尊寺,是保山市乃至滇西地區目前所知歷史最長、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宗教古建築群,千餘年來聞名遐邇。以其地理位置之優越,建築規模之宏大,歷史承續之悠久,建築工藝特色之明顯,“三教合一”社會影響度之深廣,文物古蹟保存之完好,與重大歷史事件及歷代政治、軍事、文化名人之聯結等方面而言,光尊寺堪稱滇西地區古建築之一大傑作。2019年10月16日,光尊寺被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尊寺位於保山市隆陽區板橋古鎮北側世科村後的五鳳山上,坐落在保山壩北部,滇緬公路中段今大保高速公路東側,緊挨西南絲綢古道名街青龍街,分佈在它周圍的有板橋、金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臥佛寺、龍王塘、北廟湖等風景名勝。

據地方史志記載,光尊寺始建於唐代天寶二年(公元743),至今已1277年。唐開元中後期,南詔王皮邏閣統一了洱海周圍各詔,繼而向西開拓,以保山為基地統一西部,至天寶二年,為了強化對西部的軍事、政治和思想統治,於同年建造永昌節度(後為府)城和光尊寺。光尊寺的名字含義宏厚深邃,皮邏閣初建時取“光大西方尊聖佛法”之意。

明代中期,永昌名宦邵維中、鄒光祚等擴修光尊寺,引進儒、道並撰立了《光尊寺三教序》碑以記其事。自此,光尊寺儒佛道“三教合一”,共同弘揚光大,在其後的四五百年間,“三教合一”觀念對保山宗教關係和社會和諧產生著積極作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對保山民眾產生了巨大影響。嘉靖年間到明末清初,文壇鉅子楊慎、張含和“永半朝”王宏祚在光尊寺留下了他們的作品和宦跡。

清朝咸豐年間,光尊寺大部毀於戰火。光緒至宣統年間,經官民多方長期努力方得以大規模重建。清末實行廟產興學,至民國中期,光尊寺一度被用作板橋小學校和鄉紳聚會活動場所。

滇西抗戰期間,學校停課,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的部分機關和十一集團軍第87師師部入駐光尊寺,衛立煌、李根源等在這裡主持召開了部署大反攻等決策會議,為滇西抗戰勝利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5年抗戰勝利後,為紀念遠征軍功績,在光尊寺開辦了“遠征中學”,並由李根源先生題寫校名。該校迅速發展成了中共保山地下黨的革命搖籃和基地,為解放保山和建立人民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該寺被長期用作糧食倉庫,得以較好保存下來。

光尊寺古建築群現存建築23幢,佔地總面積9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四周有圍牆環護。建築佈局依山就勢呈東西縱向交錯排列,為七進五院臺階式院落,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殿宇恢宏,大氣磅礴。寺內整個建築群,以體型較大的三官殿為中心,在中軸線上由低向高佈設為山門、呂祖殿、玉皇閣、瑤池樓、藥王宮、文昌宮(含翠微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殿、鬥姆閣(藏經樓)及左側的戲樓、五瘟殿、子孫殿和右後側的齋廚等13個單元共23幢各式建築。

光尊寺建築群,無論群落整體還是單體建築,保存狀況基本完整,其類型都保持了中國傳統寺廟的建設規制,主要文物建築在形制、材料和工藝特點等方面,保留了清末至民國初年重修的歷史原狀,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鬥姆閣、玉皇閣等主體建築,形制較為獨特。儘管光尊寺建築群有著諸多特點並三教合一,其藝術風貌卻是渾然一體,故光尊寺被視為“本地化的中原類型建築”。其所呈現出的包容各家宗教建築特點的宏大建築風格,則成為時代的縮影和歷史見證。

光尊寺是保山歷代古建築佈局和造型藝術的集中體現,是滇西現存古建築群的重要標本。它保存著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信息,內涵豐富,不僅是展現保山社會信仰、宗教發展歷史的窗口,而且見證著保山的政治、軍事、文化歷史。它的存在,對研究瞭解保山乃至滇西地區古代宗教的發展演變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