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惠民(李朝平)抗戰記

1937年10月14日,日軍侵佔禹城。

1937年11月,中共禹城縣委在李屯鄉新高村成立後,縣委決定聯合各界人士共同抗日,第一個聯合的對象就是李惠民。

(一)聯合抗日

李惠民,原名李朝平,禹城市李屯鄉李屯村人。抗戰爆發後,他以抗日的名義,拉起了100多人的隊伍。後接受 抗日愛國將領範築先的領導,改編為茌平王子範四支隊第七營,駐紮在李屯、連五高莊。

李惠民 曾走南闖北,略通文墨,也能審時度勢,廣納人才。 於曼青和 李惠民 是同村鄰居,在於曼青的聯絡下, 中共禹城縣委派王克寇、楊瑞亭、張祝華、侯福元等同志進入李營,組織設立政訓處,做抗日統戰工作,王克寇任政訓處主任。

(二)南鎮阻擊戰

1937年12月26日,日軍企圖經南鎮到東阿縣滑口偷渡黃河,鉗制濟南。範築先將軍馬上命令齊子修的三支隊和王子範的四支隊帶手榴彈、炸藥、地雷前去南鎮阻擊。王子範接到命令後,立即 調李惠民的第七營參加南鎮阻擊戰。

李惠民接到命令後,在於曼青、王克寇等幫助下,隨即率領武器裝備低劣但報國心切的第七營趕赴南鎮,參加阻擊。

南鎮自古以來就是高唐南部重鎮,徒駭河從西南向東北流經該地。李惠民率部趕到後,立即和博平、茌平的民團隊伍一起搶佔徒駭河河堤南岸, 構築工事 ,佈置兵力。

1937年12月27日, 侵華日軍步騎炮混合部隊500多人 到達 徒駭河北岸後,隨即 以機槍、步槍和擲彈筒向徒駭河南岸攻擊前進。茌平公安局長丁鐵山親自指揮民團軍,英勇殺敵,打退日軍數次進攻。

在激烈的戰鬥中,丁鐵山光榮犧牲。民團軍因丁鐵山犧牲,一時陷入混亂,日軍趁機 衝 過徒駭河干涸的河底,衝到了南岸河堤根部。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我民團軍立刻反撲,用手榴彈和炸藥包投向堤壩下的日軍,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最後, 民團軍用大刀和紅纓槍與日軍 展開了白刃戰,殺死日軍四十餘人,日軍被擊潰。後日軍重新組織反撲,來搶屍體,又被民團軍擊退。

12月27日上午, 範築先親自率領保安一營、齊子修的第三營和政工隊、手槍隊等數百人馳援南鎮。到達南鎮後,範築先親自督戰,和日軍從下午一時打到了下午六時。

12月28日黎明,敵人集中兵力,以輕重機槍、平射炮、和三八式野炮向我徐家河口陣地瘋狂進攻。戰鬥激烈之時,敵我僅一堤之隔,不足百米。危急時刻,齊子修的第三營飛奔趕到,迅疾搶佔河堤,以八挺機槍和所有步槍一齊向敵人掃射,打死打傷數十名日軍,挽救了危局。敵我雙方相持到下午四點。當晚日軍敗退回高唐城。

南鎮阻擊戰,是日軍進入山東境內,中國百姓參加對日作戰的第一次。在中國軍民的誓死抵抗下,日軍遭到沉重打擊,其偷渡黃河鉗制濟南的計劃流產。

南鎮阻擊戰勝利後,李惠民所部受到範築先將軍的通令表彰。

(三)分裂

南鎮阻擊戰後,李惠民威震禹城南部,常常以抗日功臣自居。在王克寇、於曼青等幫助下,李惠民 營迅速擴編為四個連隊,共計400多人。

1 938年6月,在反動 勢力搖唇鼓舌挑唆下, 李惠民對我黨領導下的政訓處由提防、限制、摩擦發展到迫害。政訓處幹部相繼撤出李惠民部,侯福元未及撤走被殺害。

1938年11月15日,日軍攻陷聊城,範築先將軍自殺殉國。李惠民趁機脫離王子範四支隊,自稱李團,佔據李屯、連五高一帶。

(四)斃命連五高村

1939年1月,李聚奎司令員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先遣縱隊並指揮津浦支隊、青縱三團、冀魯邊支隊在茌平、高唐、禹城一帶活動。

於曼青和王克寇先後作為魯西北特委代表,向李惠民提出聯合抗日,建立統一戰線的建議。李惠民拒絕聯合,並公開表示:已派人與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聯繫,接受委編。

1939年2月8日夜,冀魯邊支隊和 青縱三團包圍李惠民部駐地——連五高村。戰鬥打響後,連五高村槍聲大作,衝鋒號一陣緊似一陣。坐鎮團部的李惠民一聽,頓時明白來的是八路軍主力,自己大勢已去。他無心堅守,慌忙率手槍班向外突圍。 當他奔突到東寨門外,中彈斃命(一說:李惠民斃命於連五高村西寨門和小馮村的交界處) 。

李惠民部被消滅後,禹城南部第一屆抗日民主政府在李屯鄉大馮村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齊禹縣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

本文部分資料借鑑參考《禹城文史資料》和《烽火春秋》,特此表示感謝。

張劍遲:山東省禹城市水寺村人,教師。工作之餘喜好家鄉人文軼事的蒐集整理加工。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