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村老話“天裂陽不足,地響陰有餘”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張談三農


按陰陽學說,過去的人們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只有天地相合,也就是天地陰陽相合,才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如果天的陽氣過盛而地的陰氣不足,就會形電閃雷鳴,暴雨交加。反之,當天的陽氣虧而地的陰氣過盛,就會形成大地震動,造成地震。

“天裂陽不足,地響陰有餘”。這句話說的“天裂”指的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指電閃雷鳴時,天好象裂開一樣,而這裡的“地響”,是指發生地震時,大地發出的震響。在過去,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不能科學地認識一些自然現象,把電閃雷鳴歸結為是由於天之陽氣不足的緣故,而將地震造成的地動山搖歸結為是由於地之陰氣過盛的緣故。

過去的人們認為,天地之間陰陽不合,就會形成災難,甚至將一些社會問題,也歸納為陰陽不合。

舊時還以為男是陽,女是陰,認為如果一個家庭,夫妻不能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不能陰陽相合,那麼家庭的日子是很難過好的,是很難家庭幸福,家族興旺的。

(圖片來自於網絡)





春日之虎


天裂陽不足,地響陰有餘。這按照陰陰哲學學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依易學陰陽理論,天屬陽屬剛,地屬陰屬柔,按陰陽哲學理論,不足及有餘都是不好的,在天陽不足會裂,在地陰有餘會響,這裂與響都不是好現象,是有天災地難了。過去科學不發達,把電閃雷鳴,風雨大作這一自然現象叫天裂,把地震山搖地動,山崩洪災等叫地響,這都是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按照儒家中庸思想,凡事不及與不過都不好,中庸適可最佳。

自《易》以來,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影響人們,陰陽學說發展越來越完備。陰陽有對立統一,有生剋制化,有消長轉化,自然就有不及,適中,太過之現象產生了。陰陽學說,陰陽理論,陰陽的思想,一直在影響著人們,左右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表現在方方面面,無不有陰陽思想的影子。真正認識領悟了陰陽哲學思想,對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是大有幫助的。

在《黃帝內經/素問》裡就有《陰陰應象大論》《陰陽離合論》《陰陽別論》,也即在中醫理論裡也離不陰陽理論,處處以陰陽理論為準繩來分析判斷辨證的。人的生活中也處處離不開陰陽,陰陽就是一物二面,誰能離開分開?陰陽就是天地男女,誰能離開天地男女?無數已證明,一切以適可中庸為最佳,不及不足太過有餘都是不好不妥了的。

天地陰陽之道是萬物之綱,變化之本,好壞吉凶,無不與陰陽對立統一有關,與其消長變化,不足,適中,太過有關。





樹德漢碩


天裂陽不足,地響陰有餘。

此語的概念一是指天象,陰陽,物侯學。二是比喻(形容)朝庭變道(禍害動亂)之詞。

天有風雨雷電的變化,必是禍起陰陽,此時陰盛陽衰,冷空氣,氣旋窩,強對流橫空出世,而形成烏雲遮天,日月無光,甚或飛砂走石,繼而傾盆大雨或大雪紛飛,天地倒置,萬物屏息,劫難也。

地響陰有餘者,和天象陽不足有關聯也,五行生化,陽有餘而天地平,萬物喜。陽有缺必斷生,純陰為禍,地必獻災象:大雨,山洪,冰雹,狂風,萬物變相,生物顯異,天象餘陽不能生髮保護,必地動山搖之象:地震禍民矣。此皆陰盛陽衰之象,陰陽不和,天地不通,氣流怪止,必陰懲陽之疾也。

若擱人間,勢比朝庭。政通則人和,君明天下平。

陽不足者必君昏之象,小人得志,奸臣當道,必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有一手遮天之奸人,恐有更迭君臣之意,禍及皇家,人人自危,天道遇阻之象,恐會有國年號再出矣。

如此陰人做崇,必天下不安,天象不佑而盜必起,匪必昌,淫禍天下而神人荒也。

略簡。


福自福地來wjf


另類君開講^_^

所謂“天裂陽不足,地響陰有餘”其實就是四個字:物極必反。

古人對自然界瞭解有限,每逢颳風下月,電閃雷鳴,就認為是天裂(天開了個口子),將天上的水、雷電、狂風、暴雨從裂縫中傾倒至人間。

天為啥會裂個口子呢?按古人的想象,那就是天陽氣不足,無法維持完整穩定的形態,這才導致出現裂縫,給人間帶來不安寧;

而“地響”就是地震、山洪爆發等等地理性質的災害。

古代講究天人感應,乾為天,屬陽,坤為地,屬陰,儒家那幫孫子就解釋說龍顏震怒是“陽氣不足”,如果民間出現天災,那就是“陰有餘”,意思是“你們造孽太多”,是自個兒找的。

學問不是裝的,孫子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