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蒲松齡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為何卻考不上一個舉人?

幾乎每一部名著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創作歷程。四大名著如此,《聊齋志異》也是如此。

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的時候,每天早上在路旁支個茶攤,擺設煙茶,以供過往行人,為的就是聽人“道聽途說”,蒐集奇聞異事。這便《聊齋志異》眾多故事的源頭。

蒲松齡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為何卻考不上一個舉人?

蒲松齡奉獻的是茶水、菸絲,拼得卻是一種無奈,甚至些許心酸。

蒲松齡世祖蒲氏讀書立家,雖然談不上名門大戶,但過過日子還是可以的,到了蒲松齡這一代,食指眾多,日子不免窘迫起來。從經濟上看,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的確有比較困難的一面。

從時間上看,普通人更是難以承受。他從22歲動筆寫書,直到40歲才完成手稿,並集結成書。時間跨度長達18年之久。這種辛苦,熬的是歲月,青絲換來了白髮。

蒲松齡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為何卻考不上一個舉人?

過得了清貧,熬得了時間,這是我國傳統讀書人的特質。作為讀書人,唯一無法抗拒的就是功名。蒲松齡雖然能夠寫出不朽經典《聊齋志異》,但在科舉考試上卻是另一番坎坷。

幾乎同所有聰慧的孩子一樣,蒲松齡從小讀書,早年成名,剛成年便已經中得秀才。當時,蒲松齡歷經鄉、縣、道層層選拔,而且都拔得頭籌。這件事很快傳播開去,成為十里八鄉口口相傳的談資,蒲松齡作為“別人家的孩子”,讓人羨慕不已。

這只是開始。然而,對於蒲松齡而言,開始即高峰,在此後的歲月,蒲松齡在科舉道路上崴泥前行,始終邁不開步子。取得秀才後,蒲松齡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

蒲松齡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為何卻考不上一個舉人?

屢屢落第,蒲松齡或許也能動搖過。但作為讀書人,要動搖科舉這個念頭實在是太難了。此後,蒲松齡又多次嘗試考試,但都無一高中。粗略統計,40多年間,蒲松齡參加了至少有十幾次考試。當時,科考每3年一次,他幾乎從未拉下。足見,他內心的渴望。

經年累月的失利讓蒲松齡的人生變得暗淡無光起來。但好在上天最後垂幸與他。72歲時,蒲松齡終於“論資排輩”排上了貢生,離舉人還有半步之遙,並且得到了一個“儒學訓導”的虛銜。蒲松齡的內心或許有一絲安慰。

蒲松齡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為何卻考不上一個舉人?

蒲松齡能夠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證明其確實有才,為何卻考不上一個功名?其實,我們從蒲松齡中秀才的最後一場考試就可以看出端倪。當時,蒲松齡另闢蹊徑,用文學手法來抨擊社會現實,深得主考官施閏章的喜愛。施閏章喜好詩文,自然對蒲松齡的文章極為感冒。某種程度上,蒲松齡中秀才是一次意外。

接下來的各種“意外”,讓他錯失各種機遇。一次,他在考場上突發急症,無法繼續參加考試;還有一次,他得到了官員舉薦,本應勝券在握,但在做題時,他文采飛揚,超越了固定的格式,最後被取消考試資格……

蒲松齡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為何卻考不上一個舉人?

蒲松齡的落地,說是幾個意外,如果多個意外發生,就會有其必然性。古代科舉考試,考生成績如何,全靠考官的評判。這些考官什麼人呢?多半熟讀儒家經典,奉法律規章以及八股文為圭臬,給人以刻板、腐朽的形象。他們所好者如此,科舉得高分的人也多半如此。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有人說,蒲松齡一生做過兩件大事,一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奔赴科舉考場;二是從事文學創作。前者,是他的世俗;後者是他的生命。他一樣都不能放下。一定程度上講,這兩件事是自相矛盾的。比較詭異的是,這兩件事蒲松齡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在艱苦的環境下一邊寫書,一邊繼續準備應試。

蒲松齡寫出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為何卻考不上一個舉人?

蒲松齡雖然仕途不通,但好在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留世。在《聊齋志異》裡,蒲松齡將對科舉愛恨交加的感情借他人之事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更深入洞悉社會的陰暗面,從而對科舉進行無情的嘲諷和批判。

這是蒲松齡個人的不幸,卻是後世文學的大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