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心理防疫”該怎麼做?心理救援完整手冊在這裡


科普 |“心理防疫”該怎麼做?心理救援完整手冊在這裡

四川省精神衛生中心(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自開通“新冠”疫情防控心理干預熱線和“疫情防控空網上心理諮詢門診”,在疫情期間為全國民眾免費提供專業心理支持服務以來,目前通過熱線或網絡諮詢的大眾表示,自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如焦慮、失眠、強迫甚至抑鬱等。這些變化正常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四川省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金敏指出,結合中心“新冠”疫情防控心理干預熱線、“疫情防控空中網上心理諮詢門診”,以及發熱門診反饋的情況來看,有部分民眾對疫情已經出現了心理過激反應,比如:

1、生理上出現容易疲勞、心慌、胸悶、失眠等。尤其對心血管系統影響尤為顯著。

2、心理上出現恐懼、緊張、焦慮不安、抑鬱、急躁等情緒。

3、認知上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混亂、災難化等。

4、行為上出現靜坐不能、意志活動減退、違反社會規則、對抗性加強等。

金敏表示,在這樣重大的疫情下,產生焦慮、緊張、害怕等情緒很自然合理,適度的應激狀態也有助於我們應對疫情。但當這些不良情緒過度且得不到及時的干預時就會發生嚴重的心理危機,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均會產生重大影響。在當下這場波及面如此之廣的公共衛生事件中,不僅會導致社會混亂,還會給醫護人員的救治增加阻力。長遠來看,更不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秩序的恢復。

那麼面對疫情,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理來應對呢?金敏針對三類人群給出了不同的應對方法——

作為普通民眾:

1、儘量不外出,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外出戴口罩,歸來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有輕微症狀在家隔離觀察,有可疑症狀就近就醫;切莫因為緊張焦慮而手忙腳亂忘記個人防護。

2、保證充分的睡眠休息,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不信謠不傳謠,收聽收看權威機構和媒體的官方信息,避免因此帶來更多的心理負擔。

3、如果自己的認知出現“災難化”,不斷擔心情況會越來越糟糕,這個時候停下這樣的想法。思考如何能夠改變當前的狀況,目前自己做了哪些措施。正確認識目前疫情的發展,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我們能做些什麼?如何去做?永遠要懷有希望。

4、目前春節假期得到了延長,受疫情的影響,我們會長時間待在家中,可能會產生無聊的情緒。這個時候需要改變我們的自動思維,不要只往壞處看。換個方向,這不僅減少了感染和被傳染的幾率,同時也是難得的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更為疫情的防治都貢獻出了我們的一份力。

5、如果你的情緒極度的焦慮不安,嘗試著做一些正念冥想。調整我們的呼吸,一步一步加深吸氣,緩慢呼出。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將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感受你腦海中出現的思維,情緒等。感受它們的產生和消失、不評判、不排斥、接受它們的存在。當你不用刻意去在意情緒的時候,情緒也會悄然溜走。

6、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導致我們產生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原因並非在於應激事件本身,而在於我們對此產生的認知偏差和非理性信念。每天的新聞中,總體來說正面的信息多於負面信息,不要因為看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率、治癒率等就將自己陷入恐慌之中,擔心自己被感染,害怕疫情難以控制,因此不斷產生焦慮情緒。要識別其中有效和有用的信息,恐慌和焦慮並不能讓你度過疫情,解決問題。鼓勵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面對這一切。

作為一線醫護人員:

作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每天都要長時間高強度持續工作。物資雖然緊缺,作為醫護人員的同情心卻從不緊缺,但醫務人員也是普通人,在救助過程中因為對患者及其創傷的共情,很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等問題。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該如何去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1、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儘量保證自己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哪怕多一點點休息也是好的,相信你自己,你值得。

2、調整心態。疫情突發、波及範圍廣、影響程度深,但這都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的責任,你已經做的足夠好了。

3、通過蘇格拉底式提問,讓自己接受當下的事實,不要讓自己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4、宣洩自己的情緒。在這樣重大事件中,我們會難過、會傷心、會憤怒、會害怕等等,勇敢地表達出來。不要覺得自己太脆弱,你足夠堅強。

作為支援人員:

即將奔赴一線,形勢嚴峻。會擔心自己不能勝任而愧疚、會害怕自己一去不回讓家人難過、會自責自己能做的太少讓病人痛苦、會想多做一些事而又力不從心。在你的身上有著太多的角色期盼。

1、調整自己的期望值。這是一場硬仗,在其中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盡力去幫助你的病人,做不到完美,但做得到盡心。

2、自我調適。給自己一個臺階,接受現實。不要為了做而去做,做你能做的。

3、安排好自己的家庭,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勇往直前。

目前,四川省精神衛生中心(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設有“新冠”疫情防控心理干預熱線,在疫情期間為全國民眾免費提供專業心理支持服務,在疫情中出現心理恐慌、焦慮、緊張、失眠等心理問題的人群,可撥打0816-2268885進行諮詢。

四川省精神衛生中心(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王家駒 張瀚文

科普 |“心理防疫”該怎麼做?心理救援完整手冊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