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過年最讓你難忘的一道菜是什麼菜?

西貝益真女亭


小時候我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我家祖籍是江蘇常州,江南人愛吃甜食,所以時至今日我還是愛吃甜食,常州鄉下人過年會燒一道小菜,全都是素菜,美其名曰“年小菜“,因為奶奶平日裡是會拜拜的,所以初一就是這個素菜,她不吃長素,是在初一十五吃兩天,我把食材和做法分享給大家,現在節日裡油膩的菜餚吃多了,吃一下這樣的素菜清清口也是蠻不錯的。

食材:獨角蟹(發芽豆,上海人也叫粉芽豆)一斤,雪裡蕻鹹菜半斤(清水浸泡後切一寸長短備用),黃豆芽半斤(去根鬚備用),小香蔥5根切蔥花備用,黃豆、花生仁各半斤(煮熟備用)。油鍋下二兩豆油,油溫7成熱時,將獨角蟹以及其他食材(除雪裡蕻外)通通倒入油鍋翻炒,再下入雪裡蕻後放少許鹽和50克糖,再次翻炒,加入200克水蓋鍋蓋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燒至湯水收至半乾即可。

年小菜的特色:鹹香帶甜,清爽利口,下飯喝粥還是挺好的,希望大家會喜歡。


愛美食的老木匠


這個問題太有深度了,吃了好幾十年飯,有一段時見還以吃貨自居。但猛的一想還真想不起來了。使勁想,再使勁想。應該是老爸做過的一道魚,我和老爸稱那道菜叫父子魚。

九十年代初,我和父親從西北迴到了山東,母親因工作原因暫時沒能回來。當時我住校,每天吃住都在學校,一個星期天,父親告訴我下週二是我生日。讓我中午一定要回家,他要大展身手給我做一頓生日大餐。

週二的中午一放學,我借了輛同學的二八加重自行車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家,看著一直在廚房裡忙乎的老爸,內心充滿了最大餐的渴望。平時不下廚房的老爸那天忙了好長時間,終於端上來了兩道菜,一道是炒羊肉,另一道就是父子魚了。那條魚被老爸做的完全沒了魚的模樣,看著老爸一臉無可奈何的表情,我樂壞了。老爸告訴我,他煎錢的時候把魚完全煎碎了,只能湊合著吃了。其實那天我吃的特別香。我們爺倆把所有的菜都吃光了。後來還給了那條魚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父子魚。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自己的孩子都比我當時大了。我現在每天都給他們做飯,我做的魚很好吃,但我仍然常常想起,我老爸給我做的那道父子魚。

願老爸老媽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也願天下所有的父母身體健康。


我想看電影


過年最難忘的菜,是媽媽做的咯吱盒和小排叉。

那是我小時候過年,最盼著吃的萊。其實說它是菜也不是菜,說不是菜,只有過年的時候,媽媽才會做出來把它們端上餐桌,而且末必年年都能吃到。

我們那時的年,如果用現在平常的生活標準衡量,都顯得有些寒酸。過年時,吃的最好的東西無非是魚肉一類,即便是這些東西,都有定量,分到每個人身上,並沒有多少。

母親是北京人,這兩樣都是北京特色食品,都需要用油炸。在油供應少的年份,就吃不到。在我的記憶中,只吃過有限幾次。而且還不能隨便吃,吃的時候,母親會給我們分份,一個人吃不上幾個。

那時真的感覺香啊!小時候嘴也饞,每到母親炸制的時候,我就開始盯著,愛聞炸制過程中的香味。吃到嘴裡那種酥脆的感覺,尤其咯吱盒裡那種淡淡的豆香,更是令人回味。

後來,母親不在了。我已無法吃到母親親手做的這兩樣食品。雖然外面有賣的,但裡面必竟少了媽媽的味道,感覺還是一樣。

直到現在,每到吃年吃夜飯的時候,我還會時常想起媽媽做的這兩道菜。


津河六郎


看到這個話題,瞬間覺得自己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吃了年夜飯就算是真正過新年,過了年長一歲,又變老了一點,真的覺得歲月無情啊。以前過年聽長輩們唸叨的事情,如今自己也要慢慢給孩子唸叨了。我家在農村,小時候過年,家家戶戶殺雞宰羊,小村落裡炊煙裊裊,全村上下飄著“年味”。村裡的孩子三五成群,有的玩過家家,有的捉迷藏,口袋裡裝著花生、瓜子、米花糖等好吃的,年齡稍大的男孩子就是玩鞭炮。


茉莉liwj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按照以前說法,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歲這晚的年夜飯更是年味中最濃郁的,各地都有各地的拿手年菜,如東北的殺豬菜、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山東的蔥烤海參、大燴過年菜、糖醋鯉魚,上海江蘇的冰糖元蹄、什錦石榴包、燴雜素、炒蝦仁,福建的佛跳牆、燒破蹄,湖南的炒臘肉、燻雞燻鴨,四川的乾燒魚、大盆菜、爆腰花,廣東的盤滿缽滿、順德魚生等美食,點心更是數不勝數,最有名的過年點心是年糕和餃子,年糕的種類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等等,餃子就不用多說了,還有鬆糕、八寶飯、春捲、桂花糕、紅棗糕等,我最喜歡的印象深刻的年味菜是下圖在廣東吃的盤滿缽滿,各位也來曬曬你們那裡的年味!



於菟戲黃耳


記憶中,過年時候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應該是“炸酥肉”。

在南方人的生活中,炸酥肉是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新鮮的肉條裹上調味好的麵糊漿,在溫熱的油鍋中小火慢炸,大火復酥,一條條金黃酥脆的“酥肉”便呈現在了闔家團圓的餐桌。

炸酥肉也需要掌握幾個製作要點:

一是肉的選擇,首先是新鮮,當天宰殺的豬肉最好,喜歡瘦一點的可以用裡脊肉,肥瘦兼宜的則可用五花肉。肉切成二粗條,用少許鹽抓勻靜置兩三分鐘。

二是麵糊漿的調製,小麥麵粉加適量澱粉,放入鹽、花椒麵(根據喜好放或不放),打一個土雞蛋在裡面,加入適量清水,朝一個方向用筷子攪拌調勻,最後放入靜置好的肉條。

再就是對火候的把握,火力太小,炸制過程中肉條會吃油太深而變得油膩,不夠香脆;火力太大,剛下鍋的肉條因油溫過高而熟透不夠均勻,甚至會肉條未熟透,表面麵糊漿已有糊味。有經驗的製作人,一般會把鍋中下多一點油,色拉油可以保持酥肉原滋原味,且金黃色更自然;菜籽油或其他油,炸製出來的風味更趨於鄉野味道,金黃色會更厚重一些。無論選擇哪種油,掌握好油溫是關鍵,七成熱開始炸制,且保持該油溫直到肉條反覆炸至金黃酥脆,不再吐油,這時候,用漏勺撈起滴油後放在敞開的容器裡,稍稍冷卻,一道傳統飲食文化中老少男女都喜歡的“炸酥肉”即大功告成。

在“炸酥肉”的製作過程中,一邊炸,一邊吃,是這道菜最富有家庭氛圍,情感依賴,節日喜慶的最大亮點。





發現多彩貴州


它就是我們老家的菏澤名吃炒“皮雜”。

“皮雜”是流行於曹縣、定陶一帶的一種特色炒菜,在色、香、味等方面均有濃重的鄉土氣息。

炒“皮雜”的主要食材有:粉皮、去皮花生米和肉末(肉絲),輔以高湯、香油等炒制而成。因食材均呈白色,且炒制過程中不加醬料、醬油,所有成品顏色比較單一。但肉香和油香融合使菜餚香味四溢,粉皮和花生米的勁道口感也被完美的激發出來。正是這口感和香味,使炒“皮雜”備受歡迎,成為過年餐桌必備菜餚之一。


有吃有喝西遊記


年過四十,對好多事情都看淡了,過年越過越乏味,唯獨印象深的是母親每年過年三十都要做的一道菜——雞蛋餃子,做起來非常麻煩,把雞蛋攪勻,把炒菜的勺子加熱倒上雞蛋液,作成雞蛋薄皮兒,裡邊放上三鮮餡兒包成水餃狀,之後用油慢火炸一遍,這樣做上二三十個雞蛋餃子,從剁餡兒到裝盤上桌,大概需要兩個小時,看著媽媽兩鬢的白髮,心裡有些發酸,就說太麻煩別做了,但媽媽總說,過年了,三十了一定要吃上我做的雞蛋餃子。別人做好不好,會不會我不知道?但這是她是用愛包的餃子,特別好吃,有濃濃的家的味道!!



村東頭大樹下的老狠


最讓我難以忘記的就是媽媽自己養的大公雞做的涼拌大公雞肉。

我不知道是不是外人叫的口水雞。我是四川人農村的。在我們那裡過年團圓飯要有魚,代表年年有餘。還有涼拌的大公雞肉,代表來年像大公雞一樣雄赳赳氣昂昂紅紅火火。


大公雞是自己家養的,吃著特別的麻辣鮮香而有嚼勁,這也是我們那裡的習俗過年必須要殺一隻大公雞,然後把整隻大公雞放在大鍋裡煮熟,然後撈起來放好,。就拿去堂屋裡神位前,然後點上香蠟燭祭拜我們自己家族裡的祖先,也是讓他們過年。(我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沒這個習俗)在我們那裡都有這個習俗。然後就把大公雞剁成小塊,放上蔥薑蒜辣椒油花椒麵生抽醋芝麻一起攪拌,涼拌大公雞肉就做好了。

在小的時候,家裡沒有錢幾乎都會養10多隻大公雞到過年全部拿去賣掉。捨不得殺大公雞,所以那會兒誰家能過年殺只大公雞這個年就過的特別的好了。所以我一直都懷念那個味道,包括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平時也可以吃到,但是那種農村人自己養的大公雞不容易買到。媽媽每年都會養上幾隻留著過年我們回去殺著吃。

記得去年過年在家的時候鄰居家有一個朋友因為自己沒有錢大公雞。一大早上就到我家,讓我媽媽把大公雞賣給給他,媽媽卻說這是留給我家么妹兒吃的不賣,鄰居家朋友說了很久媽媽就是不賣,我想這是媽媽給我們的愛吧,即使大公雞過年賣的再貴也不會賣,都會就給自己家的孩子吃。天下所有的媽媽都是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孩子的。


四川么妹在洛陽


我的家鄉過年不流行做雞鴨魚肉一桌子菜,流行的是隻有每年大年三十才做的大鍋菜,特別好吃。裡邊有白菜,粉條,海帶,木耳,蘑菇,肉丸子,煎豆腐,排骨,瘦肉等。白菜粉條單獨一鍋,其他肉菜一鍋,吃的時候自己摻著盛,口淡的多盛點白菜。每年過年如果不做這個菜就感覺和平時沒什麼區別,因為那些雞鴨魚肉什麼的菜平時吃飯店也可以吃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