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經常旅行的人和很少旅行的人有什麼區別?


經常去旅遊能讓心情變的更好,人總是呆在固定空間會產生麻木厭煩的情緒,容易陷入某種思維模式中拔不出來。就像人活著是需要肌體不斷供應新鮮血液一樣,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不斷注入更多的活力,旅遊正好能滿足這種需求,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見識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沒有出行經驗的人會對未知領域產生恐懼心理,但是隻要你勇敢的走出去一次,就會發現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發達的網絡資訊、現代的交通方式,哪怕完全不瞭解的景區城市也能輕鬆遊走。這何嘗不是對自己有一個更高的認知,從而對自己更有自信心。第一次旅遊結束之後,通常就會計劃第二次、第三次旅遊,我們就是這樣,打算走遍全國各地的景點,旅遊已經上癮,荷包癟的飛快,哈哈。


心情是旅遊帶來的最大改變,隨之而來的是更加開闊的心胸,決定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的,想開了很多事,與其糾結苦悶不如放開懷抱去欣賞世界的美麗壯觀。


大玲子和爸媽去旅行


我來說說我的見解吧,經常旅行和不經常旅行的人,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心態吧,遇事的心態和處理辦法,還有決策一些事情的速度。

我經常一個人自由行,從第一次做攻略一竅不通到後來的輕車熟路,做攻略的過程鍛鍊了我的邏輯性,剛開始做的時候真的是想到什麼做什麼,後來會列一張清單,然後按部就班全部做好。

還有就是遇到棘手事情的心態,有一次我們兩個人租車自由行,因為計劃不周的原因,沒有按照原計劃還車(路程沒有多走,只是晚上回來的很晚,當晚沒有還車),以至於後來還車的時候和老闆扯皮,當時我就覺得很虧,很想吵一架,在我那個朋友的安撫下,跟老闆很客氣的商量,後來沒有多收錢,反而交了個朋友。

有一個是我最不喜歡的一點,那就是婆婆媽媽,我前段時間去賞花,花在山裡,每年的花期捉摸不定,我當時根據今年的天氣和近幾天山裡的氣溫,下午訂的機票,第二天就走了,事實證明,我猜對了,在後來我一個同事,一直問這問那,最後也是沒有去,他很久之前有一次也是說好跟我們出去玩,結果事多,臨時變卦,我性格原本就不屬於婆婆媽媽型的,所以我不知道經常旅行會不會改善優柔寡斷的習慣,不過我想或多或少會有點影響的。

最後應該就是口才和交流能力吧,我有時候坐長途火車,女朋友很好奇,你怎麼跟誰都能聊到一起,上到六七十歲老人,下到十幾歲小娃娃,這個可能就是經歷的多了,然後聽他們講的故事,再把這個故事加工一下,傳達給別人,自然而然就什麼話都能接的上,不懂的多聽聽,懂得嘛,就大家一塊聊一聊,口才和思維能力啊,應該或多或少會有提升,什麼交流恐懼症,更是不會存在了吧。

以上就是我覺得不同點了,碼字不易,如果覺得說的有道理,謝謝認可一下。



東京丶大木杰倫


我是一個旅遊的愛好者,但是由於我自己的條件不允許,限制了我外出遠遊,接下來我就講一下不經常出去旅遊在北戴河被挨宰的經歷吧,


2018年8月下旬我們一家四口從北京出發到北戴河去旅遊路上一切都順利,到了地方找了一家民宿住了下來,租的是兩室一廳一天180元,能做飯能洗澡,就跟自己家差不多,房租也便宜。



關鍵是我們吃飯的時候被飯店的老闆給宰客了,兩個大人和兩個小孩子,吃一頓普通的海鮮那個老闆要了我們600多,明明是到了海邊普通的海鮮應該便宜才對啊,反到是比我在北京吃海鮮還要貴。

總之不經常出去旅遊的人出門之前一定要多借鑑別人的經驗,避免踩到坑


手把手汽車陪練王教練


前不久我坐高鐵出差,不小心坐過站了,就直接出省了。高鐵乘務員讓我跟她們一起先在餐車坐會,下一站再把我送回來。聽她們聊天特別有意思。



兩位乘務員都是年輕的小妹妹。聽她們口氣好像家在浙江吧。

乘務員A問B晚上打算去哪?B說去江西舅舅家呆一晚。A再問,那明晚呢,回家嗎?B說,長沙那裡有個演唱會,想看明星去。不過B有點發愁說這趟出來換洗衣服都沒帶,不過也不理了。

聽兩位小姑娘在那輕描淡寫的聊天。感覺她們坐的不是高鐵而是地鐵。中國也沒有那麼大,就一城市那麼巴掌大,想去哪,坐幾站高鐵就是了。他們對“距離”的的心理認知跟我們常人是不一樣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經常旅行的人和很少旅行的人有什麼區別。我覺得跟高鐵員工和普通人的區別類似,就是對“距離”的心理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心態不一樣。

經常旅行的人,世界地圖上的每一個地方,對他們來說可能都不遙遠。再遠的地方,也是幾張機票、幾趟汽車火車能搞定的事情。有時心情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彷彿,整個世界觸手可及。而且經常旅行的人,在外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種狀況的經歷多了,對很多突發事件的心態就更平和一些,反應和解決的辦法更靈活多樣。



很少旅行的人,如果自己籌劃一次出行,就算是省內遊,都可能是一件巨大工程,有太多需要擔心考慮的事情。而且因為經驗不足,會發現就算準備得再充分,每次出行都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搞得旅程狼狽不已。由此也會表現在個人的行為處世上:對未知的恐懼和擔心,對突發狀況的焦慮和不知所措。

一個人的視野、膽識、心態是由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和事等累積而成的。旅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會,跟你一起分享。


小魚的樂讀時光


經常旅行的人和很少旅行的人的區別

大概是用來形容我和我朋友了吧

因為我本身就是做旅遊和酒店的

我朋友是做互聯網運營的

所以,我倆在旅行問題上,差別真的挺大的

首先是出行準備上

我是常年備三套乾淨的衣物

這裡所說的衣物是包括鞋子的

一套正裝,兩套休閒裝

其他物品雨傘必備,感冒藥必備

平日裡都裝在旅行箱裡,不怎麼動

我朋友很少出門旅行

所以,每次外出

她都會:哎呀,我帶什麼衣服好呢?

哎呀,我穿什麼鞋好呢?高跟鞋要不要帶上?

哎呀,我是帶遮陽傘還是雨傘呢?

所以,我們一起出發的時候

我是一個行李箱就夠了

她的話最少兩個箱子,外加一個揹包

真正到了目的地之後,她箱子裡大多數東西是用不上的!

其次是手機

反正我手機裡面裝的最多的APP

攜程,同程,去哪兒,驢媽媽,藝龍,小豬短租等等

基本上要麼是訂房軟件,要麼是定票軟件

她的話,手機裡裝的一般都是

美圖,美拍,餓了麼,美團,大眾點評……

嗯,基本上是為了拍照而存在的

還有就是旅行心態

因為旅行多了

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飲食習慣都瞭解了

所以,完全能夠做到旅行途中卡著時間不慌不忙的趕路

她的話總是吐槽我

你快看看時間上是不是來得及

咱們去那裡會不會堵車

這個聽起來很好吃咱們去吃吧

……

當然了,不是為了吐槽她

只是,經常出去旅行的人

在一些習慣,方式上面和一些不經常旅行的人

確實有很大區別的




京津冀旅遊熱點


我經常一個人自由行,從第一次做攻略一竅不通到後來的輕車熟路,做攻略的過程鍛鍊了我的邏輯性,剛開始做的時候真的是想到什麼做什麼,後來會列一張清單,然後按部就班全部做好。

還有就是遇到棘手事情的心態,有一次我們兩個人租車自由行,因為計劃不周的原因,沒有按照原計劃還車(路程沒有多走,只是晚上回來的很晚,當晚沒有還車),以至於後來還車的時候和老闆扯皮,當時我就覺得很虧,很想吵一架,在我那個朋友的安撫下,跟老闆很客氣的商量,後來沒有多收錢,反而交了個朋友。

有一個是我最不喜歡的一點,那就是婆婆媽媽,我前段時間去賞花,花在山裡,每年的花期捉摸不定,我當時根據今年的天氣和近幾天山裡的氣溫,下午訂的機票,第二天就走了,事實證明,我猜對了,在後來我一個同事,一直問這問那,最後也是沒有去,他很久之前有一次也是說好跟我們出去玩,結果事多,臨時變卦,我性格原本就不屬於婆婆媽媽型的,所以我不知道經常旅行會不會改善優柔寡斷的習慣,不過我想或多或少會有點影響的。

最後應該就是口才和交流能力吧,我有時候坐長途火車,女朋友很好奇,你怎麼跟誰都能聊到一起,上到六七十歲老人,下到十幾歲小娃娃,這個可能就是經歷的多了,然後聽他們講的故事,再把這個故事加工一下,傳達給別人,自然而然就什麼話都能接的上,不懂的多聽聽,懂得嘛,就大家一塊聊一聊,口才和思維能力啊,應該或多或少會有提升,什麼交流恐懼症,更是不會存在了吧。

我反覆思考,畢業後這幾年因為去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人和事,我的思想放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有這幾點:

1.人變得包容,對不同的東西學會從欣賞的角度去看待。之前我對一些另類的人和事總是抱著排斥和厭惡的心態,但是見的多了後,我發現多元文化是非常棒的。

2.不在執拗,不再固執己見。去的地方多了,你會發現,原來世界很大,我們沒見過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我現在對任何事物都不輕易下結論,就算走了結論,當有不同意見也是可以商量的。

3.更能從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因為在旅行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發現多溝通,多去為對方著想,反而會更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從而解決問題。

4.心態變得更平和,不容易生氣。學會了理解別人,能夠想到別人的難處,這樣遇到事情往往就很容易將事情想通,那麼許多在別人看來是很大的問題,在我看來往往不是什麼問題。



家有四寵


不請自來。首先感謝題主給這樣一個機會來表達個人觀點。個人心態和價值觀輸出會有所不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覺得會旅行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更是增長自己見識和提升自己的一個過程。上大學的時候看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從此對旅行的熱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大概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三毛吧。我去過很多地方拍過很多照片,只是希望當有一天我老了,坐在太陽下拿著照片給的我的孫子孫女們,向他們娓娓道來一段記憶猶新的旅行經歷。我想我會無比自豪。借用三毛說過的一段話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遇見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樂,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況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我看,我聽,我的閱歷就更豐富了。

旅行會使人容光煥發。記得有一次去大理的時候。在路上拼車遇見了一個60多歲的阿姨。她說她是一個人出來的,旅行十幾天了。在路上跟我們講這幾天發生的趣事的時候,是一種很獨特的氣質。從內而外散發的自信。雖然阿姨已經60多,但是一點也不顯老。一個人的容貌,承載著歲月。她的眼睛裡都是她曾經看過的風景。一個人一生經歷的,多半會成為她氣質的一部分。

旅行的人,內心豐盈。就從我身邊的人講起吧。我朋友的男朋友是一個及其不願意出門的人。認為有這個時間,不如在家打遊戲。我朋友內心雖然嚮往著遠方,但是一個人不願意出門,另一個人也就妥協了。每次見到我都會跟我說,以後出門把她帶上。然而當我每次安排好行程的時候叫她,她卻不願意出門了。所以旅行這個東西一定要是內心真正的去熱愛,你才會付諸於行動。懂得取悅自己,生活才會充實,內心才會充盈。

旅行的人,視野開闊。當你旅行的時候,你能見識到許多有趣的生活方式,於是,你的視野也會一下子變得拓寬了。潛移默化中,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的改變。

在旅行的過程中,你會慢慢變得溫柔,對待萬事萬物,都有一顆包容跟理解的心。

對於經常出門旅行的人和不經常出門旅行的人,只是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規劃,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對於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如今一部手機就能看世界。但,那畢竟是別人的經歷,人一定要多出去走走,不然你會以為這就是世界。多去旅行,而非旅遊。


花兒戶外


以我的自己的體驗,經常旅行的後果就是——放棄將“退休後環球旅行”作為自己的人生夢想,而是選擇過好當下某一天。


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不管不顧地扔下工作,開啟了一段近兩年的Gap Year。當時其實我沒什麼錢,家裡也不會給我太多支持。我通過住青旅、做義工、換宿等方式節省開支。先是在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晃盪,又去了尼泊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窮遊,最後在菲律賓學潛水,把錢花得精光後回到北京,想著攢旅費後繼續學潛水教練,卻因遇到了我先生,人生又拐回到結婚、工作的正常路上。


旅行爽嗎?如果有足夠的錢、有對目的地的足夠興趣,那當然是很爽的。這種爽可以持續一週,一個月甚至一年,但或晚或早,你會在某個節點感到疲倦,旅行的弊端開始顯現:居無定所、文化不通、水土不服、飲食不調……


旅行是一種我們所向往的“在別處”的生活,但當這種“在別處”的生活成為主流常態,原先厭倦的生活方式,又會成為新的“別處”。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時間限制,旅行的生活跟我們日常生活沒什麼區別,都有美好和煩惱的部分,要知道,我們人類本身就是一種很難滿足的動物。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你要說有什麼區別,我並不覺得會有什麼區別。人生很難因為旅行而改變什麼,旅行也很難承擔起一個人的人生夢想和意義,只會花光你的積蓄,讓你在現實中更不自由。經常旅行,會幫助你放下對旅行的幻想,回到日常生活本身。


說到底,在任何一種生活方式中,我們都有機會找到類似旅行時遭遇美食美景的愉悅感,而不一定需要藉助旅行這種方式。


簡顏心理


經常旅行的人和不經常旅行的人其實區別蠻大的。就那我自己來說吧,在大學畢業之前我就沒出過我們陝西省。後來畢業後由於工作需要,還有節假日自己出去旅行,我才去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廣州,等等大城市,還有西藏,海南等風景秀麗的地方,也去了一次泰國。

我反覆思考,畢業後這幾年因為去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人和事,我的思想放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有這幾點:

1.人變得包容,對不同的東西學會從欣賞的角度去看待。之前我對一些另類的人和事總是抱著排斥和厭惡的心態,但是見的多了後,我發現多元文化是非常棒的。

2.不在執拗,不再固執己見。去的地方多了,你會發現,原來世界很大,我們沒見過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我現在對任何事物都不輕易下結論,就算走了結論,當有不同意見也是可以商量的。

3.更能從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因為在旅行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發現多溝通,多去為對方著想,反而會更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從而解決問題。

4.心態變得更平和,不容易生氣。學會了理解別人,能夠想到別人的難處,這樣遇到事情往往就很容易將事情想通,那麼許多在別人看來是很大的問題,在我看來往往不是什麼問題。







火eye金睛


經常旅行的人行動力強

大學的時候小學弟特別喜歡旅行,我們學舞蹈專業的,一般舞蹈生下了專業課都不想動,除非迫不得已,恨不得在寢室宅到死,他就不,他喜歡旅行,自己掙錢買了輛摩托車,週末就去旅行,基本上週圍的景點都去遍了,可是我作為一個大四的學長。不是我吹牛,不是學院搞活動,我們學校兩公里外的野狼谷我都不知道具體位置。然後他靠自己的摩托車做兼職,又買了一輛小汽車,全靠自己

經常旅行的人比較獨立

不是特別的依賴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們身上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