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趙勇:玉溪窯青花瓷的守護者

家住中心城區的趙勇熱衷於玉溪窯青花瓷的收藏。據專家考證,玉溪窯是明代景德鎮窯以外生產青花瓷的重要窯口,主要燒製地方日用瓷器,盤、碗居多。在數百年的歲月輪轉中,玉溪窯青花瓷以其鮮明的地域特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同時也讓喜好收藏之人為之青睞。

對於土生土長的玉溪本地人趙勇來說,他的收藏除了對玉溪窯青花瓷的喜愛之外,更重要的則是源於一種故土的鄉愁,而他的收藏故事也正是從鄉愁開始說起。

趙勇:玉溪窯青花瓷的守護者

閒暇時,趙勇會仔細端詳一番自己的藏品。


藏源於長輩的影響

冬季的清晨,北市區花鳥市場少了很多嘈雜之聲,十分安靜。趙勇在這裡有間不大的收藏館,走進館內,在顯得有些狹小的空間裡,井然有序地陳列著形制各樣的瓷器、石雕、木雕等藏品。其中,以玉溪窯青花瓷為主的壺、罐、盤等物件,被小心翼翼地單獨陳放在展櫃中。趙勇現年38歲,年紀雖不大,但他進入收藏這個行當已有20多年時間。在這20多年裡,他一直熱衷於收藏不同種類且能展現玉溪地方文化內涵的物件。經過多年的積累,如今在收藏館內,他已收藏了1000多件大大小小的器物,其中玉溪窯青花瓷就有300多件。

健談,是趙勇給人的第一印象。聊起他的收藏,趙勇說:“我的藏品以玉溪窯青花瓷為主,因為它不僅是我們本地的一張文化名片,同時它還寄託著一種故土的鄉愁。”

在趙勇的講述中,時間回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個生活匱乏的年代裡,趙勇的外公為了解決生計問題,曾用“以物易物”的獨特交易方式來解決一家人的生活所需。趙勇說:“在我小的時候,我的母親經常向我提起,過去外公為了討生活,總會將家中多餘的紅糖、鹽巴等物品裝在揹簍裡,到其他村寨換取生活用品。而外公每出去一次,都要三四天才能回來,以至於當時年幼的母親常常會站在家門口,盼望著外公回家。而外公每次從鄉下回來,揹簍裡或多或少都會有花花綠綠的瓷瓶、瓷罐。途中,他還會給母親買一點糖,並用菜葉包著捏在手裡。看到回家的外公,便是母親最高興的事了。”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趙勇的母親,並沒有什麼玩具。無聊之時,她總喜歡對著那些換回來的瓷器發呆。至於趙勇的外公,其實在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中,也會換到一些玉溪窯青花瓷,但他並不懂這些瓷器的意義和價值,只是覺得到村寨裡用鹽巴或紅糖換來的瓷器,拿到城裡賣,或許可以換點生活費,以貼補家用。

隨著時間的流逝,1979年,趙勇的外公過世了。而從趙勇記事起,他的母親便常常去買瓷器,常常提起他的外公。“我的母親也不懂瓷器,但每次買回來,都要好好地包起來,藏在床底,再三強調不能動,並且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會取出一些瓷器盛菜。小時候,我並不理解母親這麼做的原因,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漸漸明白,這是母親對外公思念的一種寄託。而我之所以收藏玉溪窯青花瓷,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母親的影響和對外公的思念,由此我心裡有了一種故土的鄉愁。這是對故鄉的記憶,也是對玉溪的熱愛。”趙勇說。

趙勇:玉溪窯青花瓷的守護者

玉溪窯青花瓷古樸雅緻

由收藏愛好演變為責任

趙勇珍藏了一個玉溪窯青花瓷瓶,瓶高10釐米左右,外形質樸而古拙,這個瓷瓶便是當時趙勇的外公在“以物易物”的交易中所得。趙勇的外公雖不懂這個瓷瓶的真正價值,卻明白它是老物件,並將它留給了趙勇的母親,後又傳到了趙勇手中。而這個瓷瓶也正式開啟了趙勇的收藏生涯。

趙勇說:“以前外公曾在換回來的瓷器中挑了一個玉溪窯青花瓷瓶留給了我的母親,並告訴她,這是老物件,是玉溪本地人燒製的瓷器,很有意義,要好好珍藏。後來,母親在我懂事時又將與瓷瓶有關的事講給我聽。漸漸地,我對它產生了好奇,想進一步去了解玉溪窯青花瓷。”

20世紀90年代,年僅17歲且正在上學的趙勇以外公留下的玉溪窯青花瓷瓶為參照,到書店買了一些與之相關的書籍來看,漸漸地加深了對玉溪窯青花瓷的認知。從那時起,趙勇便開始從不多的生活費或壓歲錢中拿出一部分,用來收藏玉溪窯青花瓷的碎瓷片,18歲時他擁有了第一件玉溪窯青花瓷藏品。回憶中,趙勇笑道:“我收藏的第一件玉溪窯青花瓷是一個瓷瓶。記得當時這個瓷瓶是以800元的價格購得的,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天價。但如果真想要一樣東西,總會有辦法從生活費等日常開銷中節省出來。”

參加工作後的趙勇並沒有放棄對玉溪窯青花瓷的喜愛,而是將更多的積蓄投入到了玉溪窯青花瓷的收藏中,藏品也越來越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玉溪窯青花瓷也從最初的好奇和喜歡,漸漸演變成了一種責任。他說:“很多年前,玉溪窯青花瓷大量流落到全國各地,很多精品一直漂泊在外。而作為一個玉溪人來說,我有責任將玉溪窯青花瓷留在它的故土,保護和傳承祖輩們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

尋回流落在外的青花瓷

在責任感的驅使下,趙勇將目光投向了那些流落他鄉的玉溪窯青花瓷,並走上了他的尋找之路。

尋回流落在外的玉溪窯青花瓷並非易事。好在趙勇在多年的收藏過程中,也建立起來了一些人脈。依靠知情人提供的線索和古玩前輩幾十年前的回憶,趙勇隻身輾轉上海、廣東、北京等城市,只為尋回那些漂泊在外的玉溪窯青花瓷。

2014年,趙勇來到了廣州。他此行的目的便是依據線索,尋回一個在外漂泊已久的玉溪窯青花瓷蓋罐。踏入廣州後的趙勇,依靠隨身攜帶的與所尋物件類似的照片和當地人的指引,幾乎走遍了整個廣州的古玩市場。唐突的詢問,經常會引起古玩市場藏家的警覺,為了打消對方的顧慮,趙勇常以玉溪特產或現今製作的玉溪窯青花瓷為禮物贈予他們,並告知來意和尋找的緣由。一番說辭後,趙勇的誠意最終打動了對方。趙勇這樣描述:“經過當地人的幫忙,我找到了所尋物件的持有人,但對方開價很高。經過反覆溝通後,我以比開價低的價格買到了這個玉溪窯青花瓷蓋罐。當時,我心裡很高興。在回玉溪的路上,由於乘坐的是航班,我只能把它抱在懷裡。而空姐也特意為我找來了一條毛毯,包在蓋罐上,以免被磕碰。”

在趙勇收藏館進門的地方有一口大缸。據說,這是目前雲南最大的一口明代玉溪窯青花瓷大缸。殊不知,這口大缸其實也是趙勇歷時4年時間從外地尋回的。而在這之前,它“隱身”雲南一個私人博物館中。

2013年,當趙勇偶然獲悉,雲南一個私人博物館內有一口玉溪窯青花瓷大缸時,他便萌生了讓大缸迴歸故土的想法。幾經找尋後,趙勇聯繫上了青花瓷大缸的持有人。但作為一件私人博物館中的藏品,持有人並不願意讓它離開博物館。趙勇想要將他帶回的想法落空了,但他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親自或委託他人多次前往進行商談。不久後,青花瓷大缸的持有人開始轉變了想法,開出了一個高昂價格,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其後,又歷經多次商談,趙勇最終以一個合適的價格將這口青花瓷大缸帶回了玉溪。“為了把它帶回玉溪,我花費了很多精力,從第一次商談開始,到把它運回玉溪,花了4年時間,雖然坎坷,但我覺得很值。大缸運回玉溪後,我還特意做了一個單獨的展櫃盛放它。而我所做的這一切,只是想把它留在玉溪,不願讓它再離開故土。”趙勇說。

其實,在趙勇的收藏生涯中還有很多故事,它們累積在一起,最終累積成了如今收藏館內一件件精美的藏品。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藏品,國家、省、市的有關專家經常光顧他的收藏館,瞭解和感悟玉溪窯青花瓷之美。趙勇說:“下一步,我想建一個私人博物館,讓更多人瞭解玉溪窯青花瓷,讓我們的後代能真切地看到它們,不要讓玉溪窯青花瓷再流落他鄉。”採訪結束,記者祝願他心想事成,做一名玉溪窯青花瓷的守護者,並使之綻放異彩,成為玉溪的一張文化名片。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或推薦給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