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漢字,是中國人創造並使用的表意文字。


以下引用該文件原文,對示例部分有疑問的例字進行探討——


教育部、語文委2009年1月12日發佈的,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裡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

一.從漢字的左、上、外位置取部首。如果左和右、上和下、外和內都是部首,則只取左、上、外位置的部首。

示例:

彬(木);木+杉,專家解釋一下為啥讀bin呢,是形聲字嗎,形部聲部分別是?

——我怎麼覺得是(林+彡)的形聲字呢?

裹(亠);亠下面是個啥呀?專家讀得出來嗎?反正字典上是沒有的。

——我怎麼覺得是衣+果的形聲字呢?

暮(艹);草下面是個啥呀?專家讀得出來嗎?反正字典上是沒有的。

——我怎麼覺得是莫+日的形聲字呢?

聞(門);

——我怎麼覺得應該是聞歸耳部,音從門呢?比如悶、閔、閩,分別歸心、文、虫部,音都從門取。如果都歸入門部,有什麼理由呢?因為讀音相近?專家解釋一下。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漢字作為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文字,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獨具一格


二.如果漢字的左、上不是部首,右、下是部首,則取右、下位置的部首;半包圍結構的字,如果外不是部首,內是部首,則取內。
示例:

穎(頁);左邊那是啥,專家能讀出來嗎?

——我怎麼覺得是禾+頃的形聲字呢?不信請看同類結構的字潁、頴、㯋等等。

荊(刂);刂左邊那是啥,專家能讀出來嗎?

我怎麼覺得是艹+刑的形聲字呢?沒錯,這個字形寫得有點怪,按理說艹應該寫大一點,完全蓋住下面的刑,但古人就是寫成這樣子了,這是約定俗成。但是我們不能被它的外表迷惑,把它的結構搞錯。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早期的荊還是艹上刑下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後來艹變小偏左,刂就成了右半邊


同樣,茫,乍看都以為是艹部的,但是艹下面的是個啥呀?關鍵是茫是表示水霧朦朧看不清楚,所以是氵+芒的形聲字。也是古人約定俗成地寫成這個樣子了,我們要把它的真正結構搞清楚。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唐朝虞世南還寫的是對的,左水右芒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元朝的趙孟頫就寫錯了,艹跑到氵上面去了。有人說好看,可是對錯比好看更重要吧?


三. 如果漢字的左和右、上和下都不是部首,則按照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從偏旁的位置取部首。

示例:

嬲(田);男、女都是部首裡有的字,為什麼要分出一個田?

我怎麼覺得這字的結構是從女的,應歸入女部吧?專家以為呢?

嫠(攵);歸入攵部後,剩餘的部分是個什麼字,專家認識嗎?

其實,嫠是寡婦的意思。是女部的形聲字,另外那個部分表音。不信請看同類結構的其他字,裡部的釐、刀部的剺、子部的孷、毛部的氂,等等。

贏(月);歸入月部之後,剩餘的部分是個什麼字,專家認識嗎?

其實,贏是貝部的形聲字,另外那個部分表音。不信請看同類結構的其他字,嬴、羸、蠃等等。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現在經常有人這樣解釋漢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四. 如果由上述位置取不到部首的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的字或其它字,則從起筆的位置取單筆部首。

示例:

尹(乛);歸入乛部之後,剩餘的部分是個什麼字,專家認識嗎?

其實,尹是從彐+丿的會意字,應歸入彐部。

承(乛);歸入乛部之後,剩餘的部分是個什麼字,專家認識嗎?

其實承是手+丞的會意兼形聲字,應歸入手部。

果(丨);歸入丨部之後,剩餘的部分是個什麼字,專家認識嗎?

誰都知道果是樹上結的,是從木+田的象形兼會意字,田這裡並非田地,是象果實累累之形的,只是楷書形同田字而已。果,無論如何都是應歸入木部的,木作為部首就是樹的意思,果子不是樹上又是哪裡的?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果,象形兼會意字,象樹上枝頭果實累累之形


五. 如果在取部位置上少筆與多筆幾個部首出現疊合時,則取多筆部首,不取少筆部首。

示例:

威(戈)。威取戈部,剩下的部分是女字上面多一橫,專家能解釋一下這是啥麼?

我怎麼覺得是女+戌的會意字呢?戌是象徵權力的戰斧,就是像婦好、穆桂英那樣的女將,不是威風八面嗎?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威不威風?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不外是,這個規範根本不合漢字的構造原理,對於漢字進行了頗為不講道理的“強拆”,因而造成認識與歸部的錯誤。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漢字被強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將變成一片廢墟


《莊子 養生主》“庖丁解牛”一節說“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是遵循客觀規律科學地從關節處切割分離,族庖是出於主觀臆斷硬砍骨頭肢解,結果經常把刀砍壞。好廚師遵循的客觀規律是牛的身體結構,好的字書編纂者遵循的客觀規律就是漢字本身的結構規律。

現在這個標準顯然是根據“族庖”的主觀臆斷和認識水平制訂的,通俗地說就是不講道理進行“蠻幹”,上則愧對倉頡、許慎,下則誤人子弟貽患後學,外則受譏於異邦他國,實屬很不應該。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其實牛已經被屠牛的人殺了,庖丁只是分解牛肉,不是面對活牛


在這個規範的要求和指導下,包括《新華字典》、《通用規範漢字字典》在內的很多現當代華文漢字字典,都開始在歸部這個關鍵環節疑似敷衍了事。

具體的做法就是庸俗化和無原則的“多屬”化,表現為對會意字不考察其部首與偏旁的主次關係,一味圖省事,一刀切簡單化地歸入“首部”而不是探究其真正的“部首”;對形聲字很多時候用聲符做部首而將意符當做偏旁;前面已經將該字歸了甲部,後面自己也覺得於理不甚通,便又來了個“多屬”的辦法再歸入乙部甚至丙部,就是一個字歸入了兩個甚至更多的部。這顯然是“一子多母”的糊塗賬。所以筆者的著作裡堅持一字只歸一部,嚴格單字和部首的親子關係。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字覺》封面


可見漢字基礎教育、工具書等方面是問題多多。而本號作者的漢字研究專著《字覺:漢字樹圖梳理與無理字初探》就是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的。左手字典,右手字覺,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中國人都看不懂的“漢字部首歸部規則”,求專家解答

《字覺》封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