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國人大多覺得奧迪比不上寶馬和奔馳?

_記憶中窺見


我覺得,豪華品牌的車,很多東西是配置單上體現不出來的,比如奔馳車的大件質量(國產的不評論),其實奔馳的發動機,底盤,都挺耐用的,在國外奔馳的老車很多的。比如寶馬的行駛質感,你可以噴寶馬不好看,內飾簡陋,配置低,但是行駛質感確實挑不出毛病,好開,變速箱和發動機的匹配好於另外兩家。奧迪的優勢在於誇綽,可是隻有高配四驅才有,而且新一代奧迪又自廢武功,很多車變成了適時四驅,其實沒什麼人能真正感受到差別,但就是被噴。


塔哈酋長


應該是14年底的時候,想換車,換個小車開開,就跑去bmw和大眾的4s店裡,試駕了118i和尚酷。雖然尚酷不是奧迪的,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性吧。

因為兩個車試駕相差了半個小時,還是有記憶可以比較。

118是1.6t,但是操控性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尚酷試駕了2.0t,只記得傻快傻快。和操控沒啥關係。

所以。只為直線的話就選大眾。


二毛遂自薦


以前我玩大話西遊的時候,覺得冰雪魔比黃金獸和泥巴高一個級別。而且在價格上也能體現出來。後來花了1000塊錢買了一個冰塊,後來發現,自己他媽一點用沒有。雙抗不滿。任務也用不上。又賣掉了。選擇合適自己的很重要。我選擇泥巴。他皮實耐操,保有量大,維護成本低。好久沒有玩過大話西遊了。。


考試我第一


為啥國人總覺得奧迪不如奔馳寶馬

奧迪不如奔馳寶馬的說法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倒退10年,誰會冒險放棄奧迪,而且買奔馳寶馬呢。那麼奧迪和奔馳寶馬相比,到底哪裡不如?

遠的香近的臭

人們都有這樣的心理,距離自己越近的越覺得不值錢,奧迪就是因為買的人太多了,也就不顯得尊貴了。而奔馳、寶馬進入中國的時間比奧迪至少晚10年,市場保有量就相對較低,人們自然覺得這兩個品牌更加珍貴。

奔馳寶馬歷史悠久

雖然奧迪也歷史悠久,但經過二戰洗禮以及集團內部重組的問題後,今天的奧迪品牌其實是從上世紀70年代才重新崛起的,也就是被大眾集團收購之後,才有了今天的奧迪。奧迪各大品系的起步也就不如奔馳寶馬早。在中國消費者對汽車文化不斷了解的情況下,奧迪品牌積澱似乎就不如奔馳寶馬那麼有底蘊了。

奔馳寶馬新車不斷

由於是後來者,奔馳寶馬在近10年來在中國投放的新車連綿不絕,讓人總有新鮮感,尤其是寶馬,1系、2系、3系、4系、5系、6系、7系一個不差,奔馳表面上只有A級C級E級S級,但每個級別都有不同花樣的衍生車型,更新迭代速度也很快,這讓中國人眼花繚亂。反觀奧迪,其實產品線並不缺少,但因為投放的早,讓國人失去的新鮮感。


白希文總結

從2018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開始參加“消費電子產品展”,而遠離汽車展會,這說明汽車行業正在轉變,越來越多的新興汽車品牌的關注度甚至超過了老牌勁旅。奧迪全新的A6、A7、A8在科技感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這些車是上市,能夠轉變中國人對它的印象。


白希文


確實時不時會聽到奧迪不如奔馳、寶馬的言論,說這話的,大多是對汽車有半桶水認知的人,即一知半解,又喜歡汪汪作響。在道聽途說下,這類人口中能冒出一些關於汽車的“見解”,但他們對此其實是不知當中所以然。以奧迪不如奔馳、寶馬為例,當我追問一句:何以見得?對方大多接不上話,場面一度陷入尷尬。或時隔許久,勉強冒出一句,奧迪歷史沒有奔馳、寶馬悠久啊!

奧迪歷史真沒奔馳、寶馬悠久?情況還真不是,代表汽車聯盟的四環徽標在1932年已經有。如果再往前追溯汽車聯盟成員的歷史,例如說汽車聯盟中中占主導地位的霍希(Horch),奧迪歷史還能前移到1899年。要知道,寶馬在1924年才開始涉足汽車領域,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寶馬還是去“撿”奧斯汀等公司的車型,並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奧迪歷史不如奔馳長,這點沒錯,但歷史說奧迪歷史比寶馬短,那就有點冤枉了。

奧迪發展中斷過幾次,在二戰時被近乎摧毀,往後被大眾收購又重新起步。奧迪發展史相對零碎,沒有奔馳、寶馬那麼連貫,但這個不是關鍵,畢竟沒幾個人會研究得如此深。大家經常拿奧迪來說事,我覺得還是跟奧迪旗艦轎車推出時間較晚有關。奧迪一直到1988年,才推出D級車——奧迪V8,即A8的前身。在此之前,奧迪最高級的轎車是奧迪100,即A6前身。可以說,奧迪在推出V8後,談資方面才完全跟奔馳、寶馬看齊。與其說奧迪歷史不長,倒不如說奧迪造D級車歷史比較短。

作為後來者,奧迪需要作出更大努力才能證明自己,這使得奧迪在技術運用上比奔馳寶馬激進。在V8試水後,奧迪推出第一代A8,便已用上全鋁合金車身,使得它在同級中有著身輕如燕的操控反應。奧迪其它車型,也能看到奧迪試圖用科技流跟奔馳、寶馬競爭,最典型莫過於quattro四驅,以及經常被大家調侃的車燈。再者,奧迪設了RS系列,不讓自己在性能領域缺席。精神圖騰方面,奧迪也有超跑R8。反觀寶馬,在M1之後,超跑缺席多年,現在的i8算不算超跑,也是件有爭議的事情。

作為車評人,不說太多務虛的東西,迴歸到車本身去評價。以大家認為最體現造車功底的D級車來看,其實奧迪A8真的不會比奔馳S級、寶馬7系差,至少人家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是坐奧迪A8,這可是以國家形象出現。以現款奧迪A8L為例,駕駛前看著如此長的車身,多少覺得這臺車在城市裡要處處小心。可是真正開起來,卻發現比很多B級車還容易駕馭,輕量化讓A8L變線和轉彎姿態很矯健。其實在沒開車前,A8L很通透的駕駛視野已經讓緊張感減半。當然啦,我說的是中國目前在售那款A8L,最新一代還沒試過,但可以想象,有四輪轉向技術幫助下,新款靈活性估計能再上一層。

不僅是A8L,A6L也有類似特性,可以說是同級中開起來最有親和感,轉向調得非常輕巧。甚至去到RS5 Coupe這類性能車,奧迪也是同類車中最容易上手那個。由於有quattro四驅護航,在極限狀態下,RS5 Coupe也比較容易被救回來。車迷或許會覺得沒挑戰難度,但這更多時候是站著說話不腰痛,實際買這類車的人,還是很重視日用性。可以說,車圈裡分兩類人,一類是車迷,在網上發言積極,佔據了汽車的輿論主導權,可是他們數量有限,且不大會轉化成實際購買力;另一類是實際用戶,他們在網上甚少發聲,卻會花真金白銀做選擇。

奧迪顯然更照顧後者需求,而非前者。不光是上文提到的輕巧轉向,奧迪是最早在中國造加長版的豪華品牌。加長被車迷嗤之以鼻,可是寬敞的後排空間,才是買家的切實需要,如今ABB裡無一不進行加長。對於車迷而言,一切以市場為導向的行為,他們都會很清高地表達反對意見。奧迪恰是ABB中,做得最多市場導向行為的一個,尤其是在中國。這個或許讓部分人覺得奧迪太世故,但其實最終三個品牌都是殊途同歸,君不見新一代寶馬5系也丟掉駕駛主題,舒服得一塌糊塗。

奧迪品牌特性有時確實不如奔馳、寶馬鮮明,但畢竟豪華舒適的話語權被奔馳佔據,操控又是寶馬地盤,奧迪只能在中間找自己位置。可是論產品的綜合表現,奧迪其實真不會輸給奔馳、寶馬,某些方面甚至是業界標杆。除前文提到的科技,以及駕駛親和感外,奧迪內飾精緻感在同級也是很突出。現在很多自主品牌做高端產品時,車廂按鍵會刻意模仿奧迪,做出機械的手感,以及“滴滴”的反饋音。奧迪還有個難能可貴的地方,從A1到A8,Q3到Q7,各款產品不一定都能做到驚豔,但均衡度都很高,均不會有太大的短板。反觀奔馳、寶馬,部分產品難免會讓你覺得有嚴重“失手”的感覺,例如說奔馳E級的底盤很生硬,A、B級的雙離合很難開。寶馬在2繫上,行駛質感不怎麼像豪華品牌等。


薦車


我是車無定論,歡迎加關注一起聊車!

作為目前國內主流的一線豪華品牌奔馳、寶馬和奧迪雖然品牌定位、同級別車型售價以及國內銷量等都基本上處於同一水平線,但是在很多國人眼中還是覺得奧迪相比較奔馳、寶馬來說,要稍稍弱一點。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在我看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奧迪屬於大眾集團,而奔馳、寶馬則是獨立品牌。

一個豪華品牌被一個普通品牌收購,這多少也會影響這個豪華品牌的影響力。最明顯的就是自從印度塔塔收購捷豹路虎之後,捷豹路虎在中國很多人的眼中品牌力一落千丈。同樣的自從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後,很多人也覺得沃爾沃的品牌力下降了。所以相比較奔馳和寶馬是獨立的品牌,奧迪屬於大眾集團這個身份,在很多國人眼中就是要弱一點。

其次,早期的奧迪銷量大,大街上能見度高,自然就覺得不夠高檔。

所謂物以稀為貴,如果大街上經常能看到,不覺的稀奇,自然也就不覺得檔次高了。就像很多人覺得瑪莎拉蒂比保時捷的品牌更有檔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瑪莎拉蒂很少見,而保時捷在國內的能見度還是相對比較高的。

最後,奧迪入門車型的售價相對較低,導致品牌的門檻相比較奔馳、寶馬更低。

最後還是要說到品牌車型的售價方面,這也是衡量一個品牌是不是更有影響力的最直觀因素。目前奧迪入門車型A3優惠後的落地價格已經跌破20萬。說實話,花十幾萬就能買一輛奧迪,這自然會使得奧迪在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定位大打折扣。相比較之下,奔馳和寶馬的入門車型售價相對更高一點。

綜上所述,奧迪的整體實力是不是真的不如奔馳、寶馬這不好妄下結論,但是在國內的市場來看,奧迪的品牌力的確是要稍弱於奔馳和寶馬。


車無定論


奧迪啟用四個環的標誌,始於1932年,寶馬公司創建於1916年,奔馳成立於1883年。這是奧迪無法逾越的坎!

奧迪還有個苦命而坎坷的人生,先是合併一家(四個環的由來),後來委身奔馳(其實寶馬也被奔馳接管過),輾轉至大眾,知道1977年才全部使用奧迪品牌。

做過飛機的寶馬,開拓汽車一開始就走的高端豪華的路線,人家不差錢有野心,一系列的傳奇經典的車型鑄造了一個BMW!

奔馳一開始就知道營銷,先是傍上了奧地利貴族,啟用了貴族女兒的名字“梅賽德斯”作為奔馳名字--梅賽德斯-奔馳。之後還玩起了文化,對美學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給大家看一張圖,就可以明白!

還有,贊助時裝秀,搞選美.......當你還不知道在哪裡的時候,我就造了汽車,你造汽車搞技術,我已經在玩文化了。

哈哈,這是小編的一點看法。車和人一樣,都需要一個載體,來承託自己的某一面,就好像你買了一件得體的衣服,凸顯你成熟的氣質一樣,但是你得不斷的提高自我修養(讀書看報,多參加團體活動),才能由內而外的給人展現你獨特的迷人的氣質!


女生看車


奧迪定位比較低,售價比較低,因為合資早,國人要賺錢,德國製造精神被削弱一大半。

寶馬03年合資車第一胎落地,奔馳05年。

目前來看,由於中國人沒有德國製造精神所

以說,初期階段都是盈利為主到了中後期張

做質感錢不夠了!只能被動的被奔馳寶馬追

著吊打,去4s同時看看主流的A4L C200L

320Li ,A4L體驗最差,打開門嚴重的塑料

異味撲鼻而來,320Li第二差,看到手剎基

本不會有人想著買回去漂移,這個設計就

輸在中控臺了,奔馳其實算好的了,不過看

了懷擋還是心裡不自在,非主流設計…

奧迪的品牌其實不錯的,就是中國人好騙

用料太差了,老款A4L後排門板比比新款

的,自己去體驗吧,更噁心是連個後排出風

口都不給,不過A6 525 E200L 也就只有A6

玩前驅…低端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zRIVER


樓上有很多人從歷史啊,技術層面剖析了奧迪不如寶馬的原因。本人從用車角度來分析一下吧。

奧迪A6,2003款養過一臺,一汽生產,寶馬520哦(進口)養過一臺。養車成本一開始都在4S店保養,價格也就十層差一層的差別,但是奧迪的服務態度真的是有待提高。後來兩個車都在外面保養維修,成本差不多。



(懷念家裡第一臺轎車,今年賣二手賣掉了)

寶馬開長途短途都不容易犯困,不開壓縮機(A/C)的狀況下,開auto,前擋風窗不會起霧。

奧迪會犯困,家人用此出了事故。奧迪沒有auto除霧功能,這點跟日本車一樣。

開久了奧迪的內飾比寶馬老化的更快。

當然,進口的寶馬跟奧迪沒有可比性,但是寶馬國產後質量也還過得去,但是奧迪確實改變太多,必須承認一汽奧迪跟德國奧迪根本不是一回事。寶馬則是差的不太多,我記得有一代3系國產剛剛開始產能不足,裡面夾雜著進口在賣。

只能說一汽吧奧迪玩壞了。

奔馳的品質當然不用說,之前之所以奔馳出名,是因為W140如果正常在4S店保養維修,如果壞路上了是有獎金拿的,牛逼不牛逼,但是奔馳國產初始持續出現發動機問題,持續玩下去吃虧的是他自己。


亦蓉家居用品


說起奔馳、寶馬和奧迪,大家都不陌生,這三個德國汽車品牌在國內都是有口皆碑,不僅質量出眾,而且讓人覺得很高端很洋氣。但是相比於奔馳寶馬,似乎奧迪在一般大眾心目中地位還略低一些,但是近年來我們又能看到生活中奧迪汽車的數量不在少數,應該是遠在奔馳寶馬之上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看到底是不是奧迪賣得比奔馳寶馬好。

2016年的市場調查顯示,梅賽德斯·奔馳重新回到全球豪華品牌銷量冠軍的寶座,在全球的銷量為兩百萬輛出頭,寶馬汽車緊跟其後,也完成了200萬的銷量成果,奧迪汽車就是穩步求進,全球銷量一百八十多萬。梅賽德斯·奔馳的同比增長最多,高達11.3%,寶馬為5.2%,奧迪只有3.8%。

在國內,梅賽德斯·奔馳銷售量高達四十七萬多輛,寶馬在華更是突破了五十萬大關,銷售量高達516355輛,最後奧迪更是累計銷量五十九萬多輛,接近六十萬輛,無疑是三者中銷量最高的品牌。這其中我們還要看到,奔馳的銷售量增長比遠高於在全球增長,為26.6%,寶馬增長了11.3%,奧迪也是最穩,3.6%。

在對比全球銷量和在華銷量的時候不難發現,奔馳寶馬的國內銷量大概只是他們在全球的五分之一出頭,而奧迪的國內銷量卻接近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奧迪在中國的吸引力確實很有一套,而確實也是賣得最好。

但是同時我們又都有感覺,大眾從小到大都知道奧迪很不錯,但是卻稍遜於奔馳寶馬,這和它賣得最好是否矛盾呢?

從歷史上看,奧迪本身在市場上起步晚於奔馳寶馬毋庸置疑,但是這麼多年的緊追也讓全球的市場消費者認同了這三者的並列,在國內也有不少人把他們三者並稱為“BBA”。在國內,奧迪的轎車也樹立起了豪華汽車以及商務用車不二之選的形象。

雖然奧迪汽車在豪華汽車的形象上和奔馳寶馬似乎差那麼一丟,讓人覺得奔馳寶馬是一線豪華,奧迪只是二線豪華的樣子,但是奧迪在中國市場上投入很大,十分用心,現在奧迪汽車的主要車型比如A6、A4等依然對消費者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並且在優惠力度和形象塑造上更是讓消費者對奧迪汽車有所青睞。

因此,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奔馳寶馬還是一個相當高冷的形象,而寶馬針對年輕人的喜好給出的定位價格不低,而低端汽車吸引力也不過和奧迪持平,況且奧迪最便宜的車型是十七萬,寶馬最便宜的也要二十萬,無疑奧迪汽車在市場上有著相當不錯的投入佔據了很大的版面。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奔馳寶馬的豪車形象優於奧迪,但是奧迪有著很厲害的營銷手段並且在華投入很大,贏得了中國消費者的喜愛,獲得銷量冠軍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