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國際銳評」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豈能異化成“政治鬧劇”?

 “我們正處於決定性的時刻。這是你們的機會之窗,如果迅速行動,就能夠控制這個病毒,防止人們生病,挽救生命。”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之勢,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近日發出這樣急迫的呼籲。

  數據顯示,截至3月2日中午,全球有超過60個國家出現疫情。世衛組織已將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提至最高級“非常高”,並提供檢測工具、防護設備、在線培訓等幫助有需要的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抗擊疫情有經驗的國家,在本國疫情防控取得明顯進展的同時,正盡力給其他國家提供幫助:

  3月2日,中國上海市捐贈給韓國大邱市、慶尚北道等地區的50萬隻口罩運抵韓國。稍早前,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緊急籌集2.5萬個醫用口罩發往大邱,貨車上懸掛著用中韓雙語書寫的“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的橫幅;

  繼向日本捐贈核酸檢測試劑盒後,中國政府近期又分批次向日本捐贈防護服和口罩;

  中國紅十字會志願專家團隊一行5人已於2月底飛抵德黑蘭,他們同時攜帶了部分中方援助的醫療物資。

  ……

  中國正以實際行動積極投入到全球抗疫合作中去。這不僅是對那些在疫情初期給予中國幫助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投桃報李”,也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與多國領導人通話、會見外賓或給外國朋友回信中所強調的,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中國堅決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努力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貢獻。

  有些分析人士認為,這不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競賽的“戰疫”,而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這也正是近日發佈的《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中,建議世界其他地方學習“中國專業的應對機制”的原因。

  從專業角度看,疫情發生以後,中方公開透明發布信息,在創紀錄的短時間內甄別出病原體,及時主動同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分享包括病毒基因序列在內的疫情信息,為世界各國疫情防控提供了儘可能多的專業支持。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多次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專家,就新冠肺炎疫情診斷和治療方案展開視頻討論。

  與此同時,中國果斷採取的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也獲得了國際專家的普遍認可。世衛組織全球傳染病危害及預備司司長布里安德說,模型顯示,限制人員流動的措施使得中國以外地區的疫情傳播延緩了兩至三週。近來,這樣的措施正在被更多國家借鑑。比如,意大利政府已經對北部十餘座城鎮的人員流動採取了臨時限制。

  然而,就在當前的緊要關頭,西方一些政客受政治利益驅動,仍在不斷地製造謠言、汙名化中國。比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不斷詆譭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甚至攻擊中國政治制度;參議員盧比奧汙衊中國沒有披露新冠肺炎的必要信息,“將全球置於風險之中”。

  這些西方政客滿腦子都是排華主張,張口就數落中國的“不好”,完全不顧客觀事實與國際共識。他們正成為全球抗疫合作的破壞性力量,最終損害的是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人類福祉。

  就像《華盛頓郵報》近日報道的,本屆美國政府上臺後,中美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停滯,也給美國造成巨大損失。文章指出,世界越來越擁擠,新型傳染病必會再現,中美需要在科學、衛生領域加強合作。

  確實,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理應成為強化國際合作的契機,而不能異化成“政治鬧劇”。

  “底線是團結、團結、團結”,這不僅是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對一些人基於理性的要求,更是一種基於道德的勸誡。

  病毒沒有國界。在當前全球抗擊疫情的決定性時刻,如何把握“機會之窗”?摒棄偏見、打破隔閡、科學借鑑、團結合作,顯然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國際銳評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