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當今中國,大師倍出,為何還總有人問民國時期為什麼出那麼多大師?

直心1


所謂民國大師,很多人也就是現在本科生的水平,還嚴重偏科。翻譯一點外國作品就敢稱大師,主要是介紹西方的東西,沒有自己的原創,而且多數眼高手低,理工科思維和動手能力基本沒有。拿著高薪,活的滋潤,優越感多了更容易獲得大眾敬仰。等到二戰後各地建設飛速發展,文科大師們都不見了蹤影,大陸如此,跑到臺灣的也是如此。現在大師少了,是因為夠以前大師水平的人太多了,遍地都是,就在你身邊。這就像吃肉一樣,以前一年只吃幾次肉,記憶深刻回味無窮,現在頓頓吃肉都吃夠了,有人說以前肉好純天然,你到內蒙古去,那裡現在也是純天然牛羊肉,和其它地方沒多大區別。以前會寫個買賣文書全村人供著你,現在算個啥?民智已開,沒有必要膜拜誰。


automated


在此前的回答裡,一些朋友的回答不認同民國大師多,有的說難以想象一個國家如此貧困孱弱的時代可以出現這樣多的大師,有的說,民國的大師都是文科的,理工農醫不行,還有的說,不過是矮子裡面拔將軍,這都是民國粉吹出來的。我不是民國粉,但不能苟同這些觀點。

幾年前去昆明,特意去了一趟雲南師範大學校園。雲師大校園是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舊址,不過,現在我們看到雲師大里面的西南聯大舊址是後來按照原樣重建的,此外還有一個西南聯大紀念館,收藏了很多西南聯大的物品,比如照片、教材、筆記本和各種各樣的用品。

其中最令我震驚的是那些舊教材。很多厚厚的原版英文教材,一本接著一本,而且理工科的特別多。現在國內少數頂尖院校或許可以做到用原版教材,但大多數高校應該還是做不到的。而這中間有幾十年的時間,應該說是基本與西方發達國家是相互隔絕的,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普遍與最先進的理論、知識隔絕。

另外讓人震驚的是,西南聯大相當一部分師生是抗戰開始後,從北平和天津一路徒步到昆明的,到了昆明,條件也是相當艱苦,這些學者和學生卻樂在其中,研究很純粹的學術。而且很多學科都不侷限於把自己的教學和研究放在校園裡,而是講求學以致用。有很多照片,都是各個學科的老師帶著學生前往不同的地方實地調查研究。

最後,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得知在印度的駝峰航線的美國空軍急需翻譯,當時就有800個西南聯大的高材生不顧學業,沒有畢業就參軍做翻譯。

有一年還去過四川宜賓的李莊,那是長江邊上一個古香古色的小鎮。那個小鎮冬天溼冷之極,可是,那裡聚集著中國頂尖的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林徽因就是在那裡肺病加重,可依然與同事一起做出了傲人的科學成果。

以上僅僅是個人觀察到的一些不完全的細節,約略可以看到民國學術何以成就卓著的理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曾經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說過一句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那個時代的中國學者可以與西方學者同步研究並與之對話交流。經過鴉片戰爭後將近百年的時間,本民族文化當時沒有出現後來巨大的斷裂,又能與西方順暢交流,形成了學者內外都很廣闊的視野。我想,這是最主要的。

當然,還有許多原因可以分析,其他的朋友已經有了很好的分析,就不多囉嗦。當然,說民國出了不少大師,並不是要厚古薄今,恰恰相反,我相信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是與西方交流既深又廣的時代,傳統也漸漸迴歸,在主要領域,未來其實現在已然在學術的深度廣度上超越民國的學術。


考貳拉


民國大師倍出,貴在學術自由。

那時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有了文章,做出了成果,也不愁發表。現在寫文章,可跟研究能力研究興趣都沒關係,得琢磨那些核心期刊需要什麼,投其所好,好容易找好了方向,文章也寫成了,動輒數萬的版面費又讓人望而卻步,徒嘆奈何。

文章裡沒有真性情,沒下到真功夫,又豈能傳世?

民國大師倍出,更貴在學術使命。

那時想研究什麼,心裡先裝的是國家興亡。讀書是為中華之崛起,研究亦為中華之崛起。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嘔心瀝血,埋首著書,思存亡之道,通古今之變,懷救世之情,方成一家之言。

現在的研究者,研究的時候心裡裝的是什麼?職稱評定,獎金髮放,項目申報,論文發表,一言以蔽之,名利而已。

為名而研究,為利而研究,於理工尚可,文史則絕不可。

研究沒有真識見,失卻真精神,又豈值名世?

既不可傳世,又不值名世,今之研究者自然距大師遠甚。


心理諮詢源之汲


我看到的大師都是美國替我國培養出來,錢偉強,錢三強,牛滿江,楊振寧………。我還看到了數不清的被迫害致死的大師


用戶5372197432480


現在大師沒見出幾個,禍國殃民的專家到不少。真不知你用頭想事,還是用腳丫子


濼源7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目前中國的學術界也可以算是大師輩出,而且論成果、論理論的深入、論人才絲毫不遜色於民國時期而且要遠遠超過。然而為什麼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說民國時期為什麼那麼多大師啊,現在不出大師呢?我個人認為原因是以下這樣。

一、大家抱著一種聽段子的心理去了解大師

說實話,現在很多人瞭解大師,都是通過聽段子的方式去了解大師,例如大家都在說的陳寅恪,大家都在嘖嘖稱奇說陳寅恪先生的語言天賦,說他懂多少多少語言,其中又有多少會讀,多少會寫。然後感嘆自己若是也有著這樣的天賦就好了

然而陳寅恪先生最重要的幾樣貢獻之一就是對於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卻很少有人關注,若有有人能瞭解“關中本位制度”,“關隴集團”這些已經是很不錯了。然而陳先生的研究並非是完美無缺的,後世的很多學者如韓昇、仇鹿鳴等人已經指出了陳先生研究中的部分疏漏並且予以糾正。由此看來,韓昇、仇鹿鳴先生也是當得起大師這一稱謂的。但是說實話,真正從學術角度去看待大師的,又有幾人呢?

因此單純地拋開學術或者憑藉道聽途說而得到的某大師的學術成就就說此人為大師,而不進行細緻的研究,僅僅憑藉一些似真似假的段子就去了解大師,這是我們碎片化時代的悲哀。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

一方面與我們這些聽眾有關,一方面也與大眾傳媒有關。

說實話,在現在這個年代,你是不是大師需要的不是能力而是炒作。例如說那些讓人貽笑大方的書法大師等,這些人僅僅是一些欺世盜名之輩,憑藉著各種各樣的短視頻APP迅速爆紅,然後就可以變成大師了。

說實在的,在校園中的教授們除了個別人,大部分人每天光是讀書搞科研的時間都不夠,更不要提去挖空心思去炒作自己之類的事情了。

而且在目前這個時代,我們去炒作民國大師,如陳寅恪、錢穆等人,恰恰也迎合了現在人民物質生活上來了但是精神世界依然乾癟的事實,大家不知道該挑選什麼書讀,既然有了民國大師的名號,那麼自然就可以帶動一波閱讀風氣。君不見多少偽書冠以明史學者吳晗大名出版,然後內容烏七八糟引人反感。

三、打破民國為黃金年代的思想

說實話,我們現在對於民國的包裝也是過於美化,對於民國的想象也是過於美化了。例如說我之前看過一個廣告叫做價格一夜回到民國(1948年),我當時都驚呆了。話說大家都不瞭解金圓券和銀圓券嗎?因此我們需要打破的一種觀念就是,民國時代為黃金時代的觀念。

似乎在我們看來,那時候的大師都是非常正直、學術水平高超、不畏強權、一身傲骨的。誠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當時並非是黃金年代,每個人也各有各的缺點,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完人。。

例如說劉文典本人愛吸鴉片,後面為了吸鴉片乾脆留在了雲南;例如說陳寅恪曾經對於抗日戰爭抱有極度悲觀的態度……

因此我們應該打破民國為黃金時代的這種思想。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因為他們睜眼說瞎話,帶路黨,美分黨,拿錢說話,民國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稍有幾個會讀點書都是大師,請問民國大師會造飛機,輪船,還是會造車,還是會電焊,還是會修電腦,在一般人眼裡會叫幾句口號,會寫兩篇文章的都是大師,在我眼裡勞動人民都是大師



一花一木一世畀123


冰火兩重大的民國教育,給了我們特別多的困惑。推崇的說,那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期,待遇高,地位高,環境自由,整個社會兼容幷包。當時文人們的風骨也使他們獨立於那個時代,為今人所崇拜。為此,許多熟識民國文界的人被稱之為“民國粉“。對民國文人的推崇無可厚非,因為他們確實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應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帶有色眼鏡。

民國大師群像

一、民國大師輩出的原因

民國時期才子才女大師遍佈全國,在那個時期出了一大批的大師,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比如:魯迅、林語堂、茅盾、曹禺、梁實秋、謝冰心、田漢、巴金、夏衍、柳亞子、齊白石、徐悲鴻等等。民國時期那麼窮,國破家亡,積弱多年,為什麼還能出這麼多的大師?

亂世無約束

民國時期前是晚清,晚清因為被西方帝國主義打得自顧不暇,朝廷每天忙著收拾亂攤子進而放鬆了對百姓的看管,而此時受到西方文化差異衝擊的中國大地也慢慢燃燒起各種學術學派,民間有天賦有背景的學子都紛紛出國留學深造,在回國後清政府統治不嚴,學子可以大顯身手。

胡適

大師門檻低

民國時期和現在比,群眾的平均知識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在一個文盲率80%以上的時代,任何一個讀書人都會擁有比現在大的話語權和知名度的。而現在,一方面群眾們有了更高的文化水平,不再會像文盲一樣事事仰賴學者,另一方面學術走向了精細化和小眾化,學者不為人們所知。

文化衝擊強

那時候,中國幾千年的儒家體系全面崩潰,面對著那麼多的外來文化的衝擊,大家都知道會產生個新體系,但誰也不知道最終會產生個什麼體系出來。被悶了幾千年的中國人終於一朝奔放,思緒滾滾而來,大師因此隆重誕生。

思想共鳴多

民國時期,內憂外患,中華大地一片狼籍,文人們活的不安生,不得不開始思考救國救民之大徑。一個人是一種思想,很多人就是很多種思想,再加上亂世本身夠亂,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綱領來作為文化的主心骨,所以文人墨客們往往就自成一派,進而彼此說服,彼此吸收,結果是出現了一堆大家。

教育不普及

當時教育不太普及,上大學的學生多是財富中上,重視教育家庭出身。本人多經歷舊式傳統教育和新式教育的結合,如胡適、郁達夫、豐子愷、李叔同等,兩種教育在他們身上既鬥爭又融合,紮實的國學功底和對現代知識的渴求使他們學有所成。

魯迅

無思想束縛

高等教育非常自由,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政府和學校都沒有嚴格的限制。這種他們能充分發揮個性和特長,比如聞一多,最初是學習美術的,但他熱覺文學,就轉行了;魯迅也是從醫學轉為文學的;郁達夫也是從醫學轉到文學的,這樣的例子很多。思想獨立,學術自由,才導致那個時代人才輩出,優秀者愈優秀。

二、古今教育之比較

現今的教育,雖飽受時人指責,但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教育的普及是中國幾千年來未有的,不僅是九年義務教育,就是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及比例在當今世界也是屈指可數的。大多數人接受教育,使國民素質不斷提高,國家整體實力也不斷上升。各學科體系的完善,使我們的工業、信息技術產業等由於大量人才儲備而實力不斷上升。這些都是民國教育所不能及的。

縱向比較來看,民國學者大多一人涉及多個領域,而現代學者往往一人只做一個課題,但研究得很深。這樣整體學術就進步了,但很少有跨界的,因為學術進步後沒有人有那個精力。

譬如說陳寅恪的魏晉研究就被當代學者閻步克,田餘慶完敗之;甲骨文就更別提了,民國學者加起來認出的甲骨文都不如當代古文字學家裘錫圭一人;在清史方面,曾在網上引起巨大爭議的閻崇年的學術成果也超過民國的孟森、蕭一山—這二人不會滿語,閻崇年可是能讀得懂老滿文檔的人……

時代不同,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任何“民國之後無大師”或者“民國學者就是群渣”的說法都是偏激的。

橫向比較來看,“民國大師”在世界範圍內也很少能拿得出手。世界著名漢學家伯希和曾說過中國只有三個世界級學者:陳垣、馮友蘭、楊樹達——這三個人裡如果不是馮友蘭出現在了高中課本上,相信那些個一口一個“民國大師”的“文史小清新”一個也不認識。而在當代,李學勤、秦暉、裘錫圭、閻步克他們都稱得上是世界級文科學者。

閻崇年

裘錫圭

三、“民國風”盛行的原因

資本運作是影響人們注意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炒作許多民國大師的,不過是當代書商那隻看不見的手。

譬如紅極一時的電影《黃金時代》,當初蕭紅、蕭軍取這兩個筆名,本意是合起來就是“小小紅軍”,因為他二人本是革命青年,然而,今天的商業需要他們是文藝青年。他們本想顛覆的“黑暗時代”,卻成了商業資本與市場要求他們必須生活在那裡的“黃金時代”。

李學勤

很多人張口“民國風骨”,閉口“再無大師”,其實他們的水平完全無法理解大師們的學術成就。他們根本讀不懂聞一多的《楚辭集註》、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傅斯年的《性命古訓辨證》等名著,連最入門的《人間詞話》《國史大綱》等書都未必讀過。

只是看了點兒“品三國”“雞湯論語”、關注了點兒微博上帶“歷史”兩個字的賬號、收羅了點兒地攤史料,就以為自己站在中國文化品味的巔峰了,就開始45°角仰望天空,一半憂鬱一半哀傷地感慨。若他們能理解或有淺顯的研究,便根本不會忽視1949年之後取得的種種進步。他們所要的,只是一種自我標榜,只是通過這一種無病呻吟與感慨嘆世,來達到標榜自己的目的。

蕭紅

現階段,網絡上“民國粉”的泛濫可算是一種大環境。許多“文史小清新”看到了社會的一些負面信息,便不負責任地把一種自由、民主、公平、繁榮、富強和大師眾多的“理想社會”嫁接到了曾經的民國,完全罔顧史實,拋棄了理性思考,從而生活在“完美民國”的童話世界裡。


文創極客


民國時期盛產大師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造就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筆者以為對此要積極吸收這一時代優秀的學術成果,學習其精神,但也不必過分吹捧。

彼時由於中國內外交困,尤其是西方的入侵讓我們在感嘆對方船堅炮利、科技昌明的同時,也時刻有一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因此很多有著深刻家國情懷的學者奮發圖強,希望能夠從不同的路徑去尋找國家的方向,也希望能通過對過去的研究來探明中國現狀的原因。在這種激勵下,很多人文學者才能做出了領先世界的學術研究。

另一方面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現代化的中國古代歷史、思想等研究都才起步。很多領域都是一片空白,稍微用心做點研究都能在一些大的方向上做出開創性研究。因為國外對中國比較深入的研究也是才起步不久,所以有著文化背景優勢的中國人所做出的很多研究成果說是領先世界也不為過。事實上,即使現在很多西方社會流行的中國史研究理論還就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學者首先提出的。只不過因為現在還有很多中國學者有著某些學術自卑情結,導致這些理論在中國不怎麼流行,國外學者稍加闡述再傳回中國就很受熱捧(關於這種學術理論的“出口轉內銷”可以參看楊念群《“理論旅行”狀態下的中國史研究下的》)。

再者所謂“時代的亂世學者的盛世”,想想中國古代思想最為燦爛、可謂百花齊放,各種思潮競相湧動的時代正是紛亂不已的戰國和南北朝時期。因為這種時期各統治群體都忙於戰爭,無暇控制思想界,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因此文人學者的思想自由度自然就好很多,而只有思想自由而不僵化才能做出流傳於後世的學術來。

同時也應承認,我們現在所提到的大師主要是對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學者。這部分學者脫胎於舊式學堂教育,古文功底和學術積澱比現代一學十幾門學科的學生要好很多。這是他們能夠做出先進學術的重要基礎。

現代則不一樣,各學科的研究群體被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學術的進步也使各學科的研究向著更加深入和瑣碎的方向前進,就像歷史學的碎片化,史料的豐富造成了一個小問題就夠你研究一生的局面,宏觀研究自然就減少了。而且經過了無數學者這麼對年的研究,哪裡還有真麼多的學術空白給你填補。所謂學術研究越深入就越難更進一步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對民國的讚賞並不是說我們現在的研究比那個時代差,也不是說我們不如那個時代。畢竟你再怎麼讚美那個時代,如果讓你回到那個時代生活,我想應該沒人會願意。

另外可以再推薦兩本民國學者研究的書,希望能幫助你瞭解那個時代。一是嶽南的《南渡北歸》,二是汪兆騫的《民國清流》系列。


孔夫劍


這樣的問題,先看看發問的是什麼人,僅僅文學文化藝術領域的?的確有些有造詣有影響的一撥人,真要說他們是大師,大師級的,依鄙人之見好像也沒幾個能比擬勝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而毛澤東主席的一首巜沁園春,雪》打倒卻是整個重慶城,否則,老蔣能那麼氣急敗壞暴粗口?一個百分之七八十的文盲國度,今天的一個普通初中生再有那麼一部二部作品,在哪年代都可能視為大師級的。再想想,什麼才是大師?實在要說民國出那麼多大師級的人才,而真正的大師是毛澤東是朱德是周恩來那一大批憂國家所憂,急民眾所急,拯救大多數窮人而翻身作家作主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新中國七十年,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也存在缺陷。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也該看到自己的缺陷。而新中國的錢學森鄧稼先,王進喜和陳永貴王國富,焦裕祿,鍾南山和李蘭娟,甚至包括韓紅在內,他們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師,真正的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