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誤殺》:女兒,你為什麼不肯說?

電影《誤殺》中,主角李維傑的女兒,平平,在參加夏令營時,被男同學素察下藥強姦並拍攝了視頻,事後平平回到家中,並未和父母提及此事,她選擇了沉默。

《誤殺》:女兒,你為什麼不肯說?

平平在面對素察以視頻要挾,企圖再次騷擾她時,她才向母親袒露實話,然而,事態的發展超出了母女的預期,她們無法搶回手機,刪除視頻,爭執中誤殺了素察,釀成了兩個家庭的悲劇。

《誤殺》:女兒,你為什麼不肯說?

電影結尾時,當李維傑投案被警車帶走,平平哭喊著拼命追趕著警車。李維傑眼眶紅溼,心裡對女兒說:"平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習慣一回家就關上房門,把愛關在門外,不願跟父母多待一會兒,多說一句話。我們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和女兒溝通,我多麼想你像小時候那樣信任我,信賴我……沒想到我們之間竟是以這樣的方式、付出這樣的代價才能重新建立信任。"

孩子們並不想"被溝通"

在孩子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時,我們一直是孩子最親密的夥伴,一直到孩子幾歲時,他們依然原意把所有的想法分享給我們,或許我們聽起來,並沒那麼有趣,甚至有點無聊,有時敷衍幾句,有時說:"爸爸要工作了啊,寶寶乖,你自己玩哦。"

《誤殺》:女兒,你為什麼不肯說?

其實,孩子是最敏感的,他聽得懂你的敷衍,看得到你的心不在焉,可是在他小的時候,他的世界就那麼小,他依然圍繞在你的身邊,向你傾訴。

等孩子上學後,他的世界開始變得更大,他有了朋友,有了秘密,父母不在是他的唯一傾聽對象。而這時,糟糕的是,父母希望跟孩子溝通的,往往不是孩子想和父母溝通的。父母關心孩子的學業,常常詢問,事事督促。而孩子想跟父母分享的是,一個遊戲的樂趣或者和同學的一點小趣事,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兒子,爸爸看了你的數學成績,為什麼這次考的差?"你的雙眼緊緊盯著孩子的臉龐,試圖不放過一絲一毫答案的端倪,孩子左右而言他。

《誤殺》:女兒,你為什麼不肯說?

"爸爸,你知道嗎,同桌帶了一個新款的機器人,超級好玩,那個機器人能聽得懂…"兒子興致勃勃說著,他喜愛的事物。你無意深究,打斷他:"啊,行啊,爸爸也給你買一個。"你根本對機器人哪裡好玩,豪不感興趣,其實孩子只是想告訴你,它有多好玩。

我們"居高臨下"的,試圖和孩子溝通我們關注的問題。小時候溝通成績,大一點溝通工作,再後來溝通婚姻,甚至生不生孫子,我們也很想溝通。然而,我們從不仔細聽一聽,孩子想對我們說什麼,慢慢的,孩子所有的心事,和小秘密再也不願意和我們分享。

2害怕責罰,孩子的'自我保護'

《誤殺》:女兒,你為什麼不肯說?

7月13日,寧夏永寧一6歲女孩失蹤了。7月14日,女孩被找到,可是已經死亡。死者李玉萌(化名)與表哥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導致昏迷,12歲的表哥因害怕妹妹甦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然後用木板擊把妹妹擊打至死。

李玉萌的父親說:"平時看不出來,都挺乖的。"他告訴記者,女兒和外甥是從小玩到大的玩伴,平時關係很好。

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小男孩只因為怕受到責罰,而能下手把妹妹打死。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質疑小男孩的家庭教育。

其實,原因很簡單,小男孩他還不太明白死亡的含義,卻已經深深體會到責罰的恐怖。

中國家長對待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領導式",從未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甚至還有一些人,遵循著一些舊觀念講:"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孩子對於是非對錯,還懵懵懂懂,我們作為家長,正確的引導,和犯錯後一定得責罰是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然而,這個懲罰的方式,和力度卻要拿捏好。丟了一塊橡皮、弄髒了一件衣服,一次成績不好我們都以非常嚴厲的方式,打罵孩子。不僅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創傷,還會讓孩子在"自我保護"的意識下繼續撒謊、或者做出其他錯事,這絕對不是任何一位家長想要的結果。

避'性'不談

柴靜曾經公開談過:"在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無知當作純潔,把愚昧當作德行,把偏見當作原則。"

《誤殺》:女兒,你為什麼不肯說?


中國式的家庭在性教育上是尤其保守的,很多家長採取順其自然的方式,避'性'不談,但是,神奇的是,我們每一個成人,都自己學會了。是的,家長不教我們,我們帶著好奇心,總能從其它方式窺見一二。

如今,在幾次性侵兒童事件曝光後,現在的家長們,已經有意識的對孩子普及這方面知識了。但是,面對青春期的少女,她們已經有一定的性知識,卻又非常害羞,家長們尤其是父親,常常就不會再提及了。

其實,除了教育孩子性知識,在發生性騷擾、或者性侵後的應對辦法,和父母的態度,我們作為家長,是必須要向孩子傳達清楚的。

  • 如果發生了性侵事件,不要覺得羞恥,不是你的錯,立刻告訴爸爸、媽媽
  • 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你,相信你,絕對不會責怪你
  • 如果懷孕,絕對不能私下解決

女兒害羞也好,不耐煩也好,我們也一定要表達清楚。她們除了要學會如何自我保護,也要學會如何面對傷害。而我們就是她們強大的後盾,永不缺席。

影片中,平平為什麼沒選擇在第一時間和父母在說出她的遭遇?

也許因為他和父親早已有的隔閡,已經太久沒有好好溝通了;也許是因為,少女的羞恥心,讓她難以啟齒;也許她只怕說了後,爸爸媽媽會不會覺得她的不檢點,才會有此遭遇;也許哪一條都不確切,卻又都是平平選擇沉默的原因。

父母教育的失敗,所造成的悲劇,結局在當下,而原因卻在過去。

我們總是任由變化發展,甚至不以為意,等最後只剩下無力改變的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