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古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的必然:經濟方面(二)

農業

羅馬的城邦制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當羅馬擴張成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後,奴隸數量的增加促進了奴隸制的發展,土地逐漸集中,出現了莊園,導致小農經濟解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小農經濟不再,那麼共和國也必然隨之滅亡。羅馬在與漢尼拔作戰後,自營的小農場,那種全家共同勤勞耕作、自給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小農莊如秋風掃落葉似的被戰爭摧毀了。漢尼拔入侵使意大利南部荒無入煙,中部雖好些,也遭到沉重的打擊。長期戰爭,使土地荒蕪,無人耕種。家中的父親和長子往往離開家鄉,長年征戰在外。

古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的必然:經濟方面(二)


這些既要經營 農莊又要長年服兵役的農民的出路只有三條,

  • 一是過慣了軍旅生活,回到故里後,對農莊的單調生活極不習慣,感到厭煩乏味,往往又回到軍團,追隨自己崇拜的將領,四處征戰掠奪,猶如職業兵。家中的小農莊則由於沒有勞力面荒蕪破敗;
  • 二是不少士兵返鄉後,發現自己已經無家可歸,原來自家的農場已被賣出抵債,成了城裡富人的大莊園的一部分,他的親朋和鄰居也不見蹤影。他們如不願再回到軍團去,只好流浪到羅馬城,成為羅馬的無產者,靠政府的救濟生活。這樣的生活也 還可以,不僅有飯吃,還時常有角鬥和馬戲可者。羅馬的無產者,由於擁有公民權,有選舉權,因而是那些想登上高位者爭取的對象。馬克思在分析羅馬無產者和近代無產階級的區別時說:“羅馬的無產階級是靠社會過活,現代社會則靠無產階級過活。”
  • 三是有些士兵的小農場仍然維持著,他們回鄉後也願意和家人一起留在農莊,像父輩那樣春耕秋收,經營農場。然而,時間不長,他就會發現,他無法靠自已的辛勤勞動來養家餬口。他的農場無法與由奴隸耕種的附近的大莊園競爭, 而源源不斷從非洲行省、埃及等地輸人的穀物,又使種糧無利可圖。他們只能不斷借債,直至最終不得不賣掉農場,流落到羅馬城,加入成千上萬的靠政府救濟為生的無產者行列。當然,在連續的無休止的對外戰爭中,還有大量的意大利、羅馬士兵戰死疆場,僥倖生還的還有一些人帶回瘧疾,使一些地區成了無人居住的不毛之地。小農的萎縮,自由民的減少,是對外戰爭所引起的羅馬社會的一個影響深遠的變化,它實際上摧毀了羅馬共和制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羅馬在征服地中海時,也在消滅羅馬的共和制。

然而,戰爭卻使貴族、富人愈來愈富了。

古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的必然:經濟方面(二)

古羅馬貴族


  • 一是他們從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例如,公元前168年, 皮納德一役獲勝後,羅馬指揮官在3天中就掠取了250 車掠奪物和300頂金制王冠。掠奪物外,還有大量賠款。這些新的財富大都落人元老院元老貴族手中。
  • 二是侵佔公有地和購買或強佔農民土地。侵略戰爭侵佔了大量土地,除一部分安置事性農業移民外,其餘的都成了公有地。這部分公有地大都落在了富人手中。大地產的出現是和小農莊衰落同步的。大地產需要大量的奴隸來充當勞力,而對外戰爭則保證了源源不斷的奴隸來源。早在公元前396年,羅馬攻陷伊特拉斯坎人的維愛城,就曾把全城居民都賣為奴隸。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佔領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曾把2.5萬名俘虜賣為奴隸。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公元前204年,羅馬攻陷塔林敦,把居民3萬人賣為奴隸,公元前167年,羅馬摧毀伊庇魯斷地區各城市,把15萬居民賣為奴隸。公元前146 年,迦太基的5萬居民全被賣為奴隸,同年,希臘城市科林斯全部居民也被賣為奴隸。羅馬對外戰爭,除掠奪土地和財富,就是為羅馬提供奴隸來源,把戰俘和侵佔地居民賣為奴隸,成為羅馬的傳統或慣例,羅馬人將其征服的迦太基、西班牙、高盧、馬其頓、希臘、小亞細亞等地的大批戰俘帶回羅馬,賣為奴隸。這不僅滿足了大莊園主對勞力的需要,也滿足了羅馬富豪過奢侈生活的需要。

這些奴隸不管他們過去是幹什麼的,都被作為牲口對待,要被烙被烙上 永久性記號。

  • 三是時間,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46年,共有108位執政官,其中100位都是出身於羅馬的豪門世族的。“新人” 只有8個。元老院權力的加強還由於羅馬人已習慣了由他們來控制而進一步強化了,對於一個擁有整個地中海的共和國來說,這個統治集團太狹隘了,而要實行帝制則人數又太多了。

工商業

羅馬成了地中海的霸主,羅馬城成了地中海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工商業中心之一。羅馬稱霸地中海,羅馬在海上的霸權地位的確立和新的海外行省的設置、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的產生和流行是和工商業的發展分不開的。戰爭使窮人更窮了,農民大量死亡、破產或流落到城裡成了靠政府教濟的無產者。共和國的基礎動搖了,被破壞了。富人更富了,貴族靠奴隸勞動經營大莊園、大地產,騎士靠經營工而業、包稅和放高利貸大發橫財,貧富的急劇分化,使社會瀰漫著緊張和不滿。山雨欲來風滿樓,共和國的表面繁榮並不能掩整其基礎已在腐爛。

古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的必然:經濟方面(二)

古羅馬“商業之神”墨丘利


騎士階級興起

共和國建立初期,貴族派維護以元老院為核心的共和體制的既得利益。騎士階層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出現,他們聯合平民對抗貴族,國內矛盾複雜化。

古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的必然:經濟方面(二)

古羅馬騎士


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

地主們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考量,用大量的奴隸取代平民,平民的土地也被大地主吞併,加上稅負的壓迫,平民大量破產。因此在大部分人失去土地的情況下,公有地應該如何劃分的爭議自然愈演愈烈,變成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主要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