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錯字”嗎?

驚龍軒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康熙皇帝真的寫錯了字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說清朝的皇帝,漢語水平都不錯,不至於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康熙硃批奏摺

並且,就算手誤寫錯了,難道再寫一張不可以嗎,一定非要用一個寫錯的裝裱起來,遺笑於天下人嗎?

避暑山莊的“避”字,相比現在的簡體字,多了一橫,因此也有人說,這是天下第一錯字。

先來看看“避”字的寫法,古代真正的寫法是什麼樣的。

上面的寫法中,不乏有多一橫的寫法。

而唐代的大書法家歐陽詢,也是這樣寫的,難道說歐陽詢也寫錯字了嗎?

可能你會說,歐陽詢是不是也是寫錯了呢?

好的,那就看看其他歷史上的大書法家是怎麼寫的吧。

王羲之的字

顏真卿的字

這是趙孟頫寫的

現在你相信了吧,康熙皇帝真的沒寫錯,以前的避字,大部分都是這樣寫的。

這種字在簡化字流行之前,歷史上通行了很長時間。

在簡化字推廣後,把這種字稱為異體字。

簡化字

並不是錯字。

在很多知名楹聯上,會看到多一筆或者少一筆的情況,都不是寫錯了。有兩種情況,首先就應該想到是不是異體字,就是這個字的古代寫法和現在不一樣。第二就是古人有很多避諱的字,為君避諱,為父避諱,為聖人避諱等等……為解決避諱的問題,就將字多寫一筆或者少寫一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成為天下第一錯字,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書法避諱

康熙題字時,寫到“避”字的時候,認為不吉利,難道到這裡來避暑就是為了逃避?於是大手一揮,在“辛”字下加了一橫,這在古代書法上稱著是“添筆”或是“缺筆”,主要是為了避諱某種寓意或者其他因素,全憑書寫者個人觀念而為。

其二:故意寫錯

在“辛”字下加一橫,主要是康熙認為皇帝之路非常艱辛,清朝能走到自己手裡確實不易,加上自己8歲登基,14歲親政,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穩定西南、驅逐沙俄等一系列壯舉,實屬辛苦,如今到這裡來享受,這一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加了一橫。

其三:造字

據說康熙題字時氣勢恢宏,一頓操作寫完之後發現“避”字寫錯了,於是就將錯就錯,反正自己寫的大臣也不敢多言,正好可以看看自己的威望。

其實這些都是後世文人揣測的。康熙臨摹過很多書法,這種加一橫的“避”字,康熙並不是第一個寫的,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

唐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書寫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其中銘文中避暑的“避”字便多了一橫。

李白詩《古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兩個“避”字均多一橫。

元代趙子昂的《三希堂法帖》

這些在《中國書法大詞典》中都是有記錄的,康熙本就酷愛書法臨摹,不可能不知道,雖說比不上他的孫子乾隆那樣喜歡到處題字,但是也留有不少題字直到如今。比如杭州西湖裡的“花港觀魚”,繁體“魚”字就和其他人寫的不一樣,別人的都是四點,康熙的卻是三點,這中三點“魚”字的寫法也並非康熙獨創,之前就有過這種寫法。其中唐代張衡、褚遂良就這樣寫過。

以上可以看出,這種多一筆的“避”字,其實是一種書法異體字,康熙作為書法功底頗深的書法家,並不會犯這種錯誤,如果真的寫錯了重新題過便是,為何還會流傳至今。


貓眼觀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去過承德避暑山莊的遊客都會發現,景區牌匾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多寫了一橫,導遊可能還會告訴你,這是“天下第一錯字”,出自康熙皇帝之手。康熙到底是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民間演繹出不同的說法。那麼,這個“避”是真的寫錯了嗎?

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消夏行宮。康熙四十一年,北巡塞外的玄燁駐蹕熱河上營,發覺此地“西北山川多雄奇,東南多幽曲”,氣候宜人,草肥林茂,可堪利用。而且,這個地方除了有絕佳的生態環境,還兼具地利之便,“去京師至近,章奏朝發夕至,綜理萬機,與宮中無異”。玄燁就有了在此建行宮的打算。

是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頒佈詔諭:“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柔遠撫民,朕所惟念……尚無從容駐蹕之所。今從臣工之請,宜於熱河肇建行宮,俾得北疆之安綏。”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動工營建,至康熙四十七年初具規模。期間,康熙皇帝在選址、設計等方面傾注了許多心血,不但命工部和內務府“參酌南北名園供奉畫稿,構設燙樣,以呈御覽”,竣工後還御筆題寫牌匾——“避暑山莊”。

(康熙)

可是,有些人認為“避”字寫錯了,右邊的“辛”下多寫了一橫。皇帝寫錯字了,身邊的臣僚即使看出來了也不敢指出來呀,於是就被戲稱為“天下第一錯字”。

還有人認為這是康熙有意為之。因“避暑”“避難”共用一字,很不吉利,故增添一劃,以趨吉避凶。不過,這所舉世聞名的避暑行宮後來還真的成為了“避難行宮”。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圓明園被焚,咸豐皇帝被迫逃到熱河避難。

其實,無論是筆誤之說,還是有意為之的說法,均是民間的臆測。筆者甚至懷疑這種以訛傳訛的說法是不是避暑山莊景區為了進一步擴大知名度的刻意炒作。

大家知道,中國漢字字形有個演變的過程,在未出臺規範漢字之前,有些字有好幾種寫法,現在看來是“錯字”的在歷史上可能是一種異體字。“避”字就屬於這種情況。

這是南北朝時魏碑的寫法,多了一橫:

這是唐代楷書大家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避”字,學歐體的書法愛好者繞不過的字帖。

同是唐代大書家的顏真卿在《東方畫贊碑》中的“避”也是多了一橫的。

那麼,康熙皇帝這麼寫“避”字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清朝皇帝自順治帝開始,對中原文化就情有獨鍾。康熙帝尤其酷愛書法,臨摹名家數十年。他曾說:“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

前人書家寫“避”字多一橫,可見是被世人認可的一種寫法。康熙帝心摹手追,沿襲這種寫法,自然不能視為錯字。豈能因為帝王之尊和名勝古蹟的緣故而隨意演繹所謂的“歷史典故”?



聽三哥說歷史


之所以有人將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中“避”字作為“天下第一錯字”,我認為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認識,一是從字面上來看,是以當代簡化之後的漢字作為參照標準來評判的,二是因為書寫這是千古一帝康熙大帝,自然就會對其所寫之字關注的多,吹毛求疵的也多。



在我認為,康熙將“避暑山莊”中“避”字中將“辛”字下放多寫了一橫,並沒有錯誤,而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學識豐厚。他的學識、閱歷、知識可謂十分的豐富,再說,作為皇子他們很小就開始讀書識字,並且開始練習書法,對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掌握非常精通,字面字裡瞭解的是相當的透徹。同時,作為漢字的“避”字,不是一個生僻字,是一個經常用的字,作為滿腹經綸的康熙大帝不會寫錯的。



【2】避字中“辛”字下面兩橫古代早就有這種寫法。通過查詢《中國書法大詞典》,發現在康熙帝之前,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書法大家在寫“避”字的時候都是寫成辛字多加一橫的避字,如北魏鄭道昭、鄭文公碑,唐朝歐陽詢記錄發現醴泉之事的銘文,還有宋代米芾的三希堂法帖,以及元代趙子昂的三希堂法帖等。




【3】今人的過渡演義。中國文字自古以來就博大精深,一字多解,單字有單字的意思,組成詞語後在固定的語境中又有其他的意思,況且再聯繫一下寫字者的身份,以及當時的國家社會情況等等綜合因素等後,那個字就不是它本身了,它包含了包羅萬象的意義。就如康熙帝寫的“避暑山莊”的避字,本來避暑山莊聽起來就是供皇帝休息娛樂,就像現在休假功能的場所,也就是現在的娛樂會所,而且這還是皇帝專供的,這避免不了民間百姓對皇帝,以及朝廷的認識,認為大清王朝,以及皇帝就知道吃喝玩樂,不理政事,天下那麼多的事情需要處理,那麼多吃不飽穿不暖的貧民百姓,他們卻躲在承德避暑山莊裡吃喝玩樂,不顧民間百姓的疾苦與死活。所以,康熙帝為了避免民間對其有所誤解,將普通大眾寫的避字,寫成了辛字下有兩橫的避字,以避開逃避、躲避的意思。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非常的小,純屬後來文人墨客的私自擴大化杜撰,即便在辛字下面再加一橫,人們對於這個字還是讀bi,老百姓聽到這個音後,想到的第一個字還是躲避的避,這豈不是掩耳盜鈴。



首先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裡的“避”字並非錯字,也不是所謂的天下第一錯字,在古代,這個字就是這樣寫的,這樣寫是正確的,這個字也可以說是“避”的異體字,是另外一種寫法。

從魏晉時期就有書法家這麼寫了,如圖這是一幅魏晉時期的碑刻,到了唐代歐陽詢也曾經這麼寫過,當時的很多大書法家都這樣寫,包括後來的顏真卿、趙孟頫、黃庭堅等等。

我們現在的規範字裡面,“避”字右邊是兩橫,所以很多人認為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裡的“避”是一個錯字,但是如果你以現在的規範字為標準,古代的很多字都是錯字。

你不能以現在人為的標準去評價古人。

其實,像這種類型的題字還有很多,比如蘭州火車站的牌匾,就讓很多人大跌眼睛,因為它和國家規定的規範字不一樣。很多書法家是不寫規範字的,寫了規範字就會少了藝術性。

規範字就是固定一個寫法,包括哪一橫長一點,哪一橫短一點,都有固定的寫法。而書法裡則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去變化,只要能從古代碑帖了找到出處,都可以去寫。

甚至為了需要,還可以去掉一部分,比如北京故宮裡的“門”字,所有帶“門”字的牌匾都沒有鉤,據說是因為皇上認為門字帶鉤不吉利,這個鉤是火鉤,容易引發火災。

古代的消防設備不是很好,那麼大的建築群落,其實最害怕的就是失火,這也是皇上最忌諱的,所以從明朝開始,故宮的牌匾上,凡是有門字的,一律沒有鉤。

這個你說他是錯字嗎?

我覺得也不是,在當時這個字就是正確的,還是最合適的一個字,沒有別的寫法可以取代它。

但是你要是拿現在的標準來說它就是錯的。所以是不是錯字還要看當時的標準,用當時的標準來評價才行。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承德避暑山莊有一塊著名的牌匾,就是避暑山莊的題字,為康熙皇帝所寫。但是避暑山莊的"避"字比我們常寫的多了一個橫,所以有人說它是天下第一大錯字。

這個字是不是錯字,還有待商榷。

後世有一種說法,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筆,是他認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難之避”。皇上是忌諱“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筆一揮加上一橫,這樣就沒有“逃避”之意了。可結果並非如此,從下面古代留存下的字畫中我們可得到答案!

宋徽宗寫過千字文,其中有幾句,“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這個壁字,如果拋開下面的土字,其上半部分,也就是“闢”字,它與避暑山莊的“避”字,應當是相同的結構,因此,趙佶的"漆書壁經"可以作為參考的。很顯然,“壁”字的右半部分,出現了與康熙相同的表達方式,辛字多了一橫。


唐代有一個大家,就是薛稷,薛字和避字除了草字頭和坐車偏旁不同,造字的主體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只要重點觀察其中的“闢”字的寫法似乎就足夠了。在這幅書畫的後跋當中,北宋的文同用隸書給出了最為清晰地表述,“唐薛稷傳世真跡,丁丑春,文同與可鑑定”。同樣,薛稷之薛一樣在“辛”字上多了那麼一橫。

如果這是個錯字,康熙不會讓它堂而皇之地掛在門上,最不濟也應該晚上悄悄把正確的牌匾換上去,怎麼會讓所有人看到這個奇怪的呢。慈禧當年寫"福"字,因為多了一點,李蓮英立馬提醒,慈禧趕緊又寫了一幅。

康熙是個皇帝,受過正統教育,他的書法老師都是大家,怎麼會寫出這樣的字。事實上,這個“避”字有好多種寫法,多了一筆也是可以的,很多名家如米芾、趙子昂,他們的書法作品裡,都有兩橫的“避”字。乾隆還寫了一幅“花港觀魚”,"魚"字下面也只有三點。

康熙可能是用這個錯字來考考臣子們的忠心。

趙高把持朝政,想測試群臣們是否願意支持他,於是把一匹鹿牽到秦二世面前,說這是馬,秦二世哈哈大笑,說這明明是鹿。大臣們有的說這是馬,有的說這是鹿。趙高暗暗記下大臣們的回答,之後想方設法殺了那些說這是鹿的人。康熙可能也想用這種方法考驗屬下,屬下知道關竅,自然不會指出。

還有人說康熙認為“避”字有避世、逃避之意,因此為了避諱,特意把“避”字多寫一橫,就像古人為避名諱,把父母名字寫錯一樣。


江水趣談


關於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中是否有錯字,爭論由來已久。大多數人認為,康熙本人並未意識到有錯,一眾大臣雖然看出有錯,卻無人敢提。這麼說也有道理,就算康熙筆下有誤,又有誰敢觸怒龍顏?但是也有人認為,康熙題寫的“避”字並未寫錯,只不過是個異體字而已。孰是孰非?我們來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避暑山莊乃是清朝從事外事接待的重要場所,康熙御筆題匾,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從康熙流傳下來的諸多書法作品來看,他的書法具備相當的功力,端莊厚重而力道十足,頗有王者之氣。康熙書法中流露出來的沉雄和霸氣與其帝王身份十分吻合。既然“避暑山莊”如此重要,康熙又接受過極為嚴格的漢文化訓練,怎會輕易犯下寫錯別字這麼低級的錯誤?


事實上,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並沒有錯字。“避”字的寫法不過是個異體字,早在一些魏碑當中便出現過這樣的寫法。最為人熟知的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裡也有著同樣的寫法。另外,米芾和趙孟頫等書法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寫法。由此可見,康熙寫出“錯”字,並非一時筆誤,而是有著充分依據的。

類似的情況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花港觀魚”、“風流宛在”等等,因為能夠找到合理的解釋,大多傳為佳話。我們在欣賞古人的書法作品時,應該多加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免得鬧出笑話來。


驚龍軒


在曲阜孔府門前有副對聯,上面有兩個很著名的錯字:章和富,如下圖

此二字是故意寫錯的,是在玩文字遊戲,寓意文章通天貫日,富無盡頭,富不出頭。


而在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惠風和暢”的“和”字,右邊的“口”寫成了“日”。

這種增減筆畫的情況在古人書法中比較常見,這是為了書法藝術的需要,尋求變化,古人認為這是正常的,不是錯別字。

還有一類字,古人刻碑時,因很多工匠文化水平不高,筆畫出現錯誤,但出現的頻率多了,古人也認可了,這類字稱“碑別字”,前人還曾出版碑別字專著。





乾隆的這個“避”字,就是一個碑別字。王羲之在《東方朔畫像贊》中就這樣寫過:



歐陽詢、顏真卿、黃庭堅等都曾這樣寫過:


古人寫碑別字多少有賣弄的意味,就如孔乙己敲著桌子說,回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麼?

這個“避”字,其實只要你臨過《九成宮》,就明白它是有出處的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康熙為承德避暑山莊提的匾額上的“避”字,被稱作“天下第一錯字”,是康熙皇帝文化功底有限造成的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首先說明,“避”字中的“辛”字旁多一橫的寫法,並非康熙皇帝首創,大書法家歐陽詢,就是如此寫“避”。

事實上,我國漢字存在著諸多異體寫法,並非康熙皇帝寫錯,抑或是造字,雖然,在封建王朝,皇帝有造字的權力。

其實,如此寫“避暑山莊”匾額在史料中可以找到原因,因為我們常使用的“避”字,多用於“避難”、“避禍”等,康熙覺得非常不吉利,所以提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難之避”,思索片刻,便想到了“避”的異體寫法,用來告訴大家,此處並非“避禍”之所。

可康熙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幾百年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咸豐皇帝扔下臣民不顧,倉皇北逃承德,這個“避暑山莊”還真的成了避難之所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始大力推廣普通話和簡體字,所以現代人和古人在說話寫字方面一定是有很大不同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在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學過文言文,而文言文中也有很多通假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學時候所學的古文其實只是皮毛而已,所以看到一些有爭議的古代漢字的時候,千萬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就認定古人所寫的是錯別字。關於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中錯別字,確實引發了很多爭議,還有人將這稱之為天下第一錯字。

康熙皇帝並非漢人,可是他在出生之後就一直學習漢語,因為這是清朝皇子們的必修課。而且皇家所用的老師都非常專業,康熙做接受的自然是頂級的教育,所以他不僅精通漢語,對漢語的熟悉程度甚至要高於滿語。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非常擅長書法,他的漢語水平很高,所以寫錯別字的可能性極低,在題字的時候更不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

引發爭議的字就是“避暑山莊”中的“避”字,按照康熙當年題寫的字,這個字多了一橫,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康熙皇帝寫了錯別字。其實康熙皇帝所寫的這個字不是錯別字,而是一種書法體,所以他所題寫的“避”字和我們所認識的字不同,這是一種藝術形式,不能將其歸為錯別字的範疇。後來也有人對這種現象提出了個人意見,例如有的人認為,康熙當時認為“避暑山莊”中的“避”這個字有逃避的意思,不是很吉利,所以就故意加上一橫,這樣雖然發音相同,但是卻起到了避諱的作用。

另外也有人認為,康熙皇帝當時題字的時候確實筆誤了,但是皇帝已經寫好的字不能反悔,否則就是承認自己寫了錯字,這多沒有面子。康熙後來就將錯就錯,直接就用了這個字。現在關於錯字原因的說法很多,但是這些都沒有任何根據和道理,其實對於康熙皇帝來說,他是不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的,而且就算他不小心寫錯了字,也會人及時提醒他,畢竟他身邊有很多大學士,所以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不是錯別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在題寫匾額的時候,一般都會用書法體字來寫,這樣既莊重,也很獨特,所以康熙的題字不僅沒有錯,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