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網上對“晉商在明末通敵賣國,甚至明亡都有晉商的責任”這種說法有幾分真實性?

臥家人


誠邀,如題。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商人才能決定的。對於商人來說,追逐利益是其本性,所以晉商在明末與滿清進行交易也是無可厚非的,不能以此就說晉商賣國。

有人說大明的亡國和人參有關。

人參,味甘補氣,乃草藥之上品,中原王公很早就有以人參食補的傳統,當時的人參並不來自東北,而是韓國的上黨地區。事過境遷,幾百年的時間過去了,到了明末,上黨和太行地區由於植被破壞,百姓過度採挖,人參已經絕跡了。於是王公貴族門又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東北的長白山,就是當時的大清龍興之地。

於是商人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為了滿足中原的人參需求,商人在後金大量收購人參,於是中原大量的白銀,鐵器甚至糧食和火器流入後金,成為了後金打擊中原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商人的確有一定責任。但是崇禎年間滿洲——明藉助察哈爾部和晉商進行間接貿易是宣大地區督撫認可和中央默許的,難道朝廷也是賣國賊嗎?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你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算不上明史清史的專家,說說自己的觀點。

客觀上說,晉商為了錢和政治利益,同敵人滿清勾結是存在的歷史事實。

不過,這也不算稀奇,這是晉商特點決定的。

在明代,大明在邊塞駐紮大量軍隊以防衛北方的敵人。

當時除了國家的軍糧和物資以外,還存在巨大的物資缺口。

尤其是圍繞著邊塞,形成了很多小的市鎮,居住了一些老百姓,這些人也需要基本的生活物資。

然而,依靠國家的補給制度,是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的。古代又沒有火車,大量的物資運輸主要靠水運船隻。但邊塞和內地又不通水路,只能依靠馬車之內運輸,運輸成本非常高。尤其是運輸一些生活必需品,根本就不賺錢,商品價值還不及運費。

沒有商人會去做這種賠錢的買賣。

大明是比較開通的朝代,就轉而利用商人。

於是,大明出臺一項制度,鼓勵商人將大量物資運到邊塞去。當然,這不是白運,國家會給商人食鹽的特許政策。

也就是,你如果將大量物資運到邊塞出售,無論你賺錢還是賠錢,國家就給你一定數額的食鹽販賣的指標。

大家都知道,古代食鹽都是國家壟斷的,是暴利行業。很多朝代食鹽收入佔到國家財政收入的很大比例甚至一半。

由此,一些商人就動心了,尤其是晉商。

晉商那時候規模還不大,主要是通過國家特許政策,將一些比如茶葉、瓷器之內的東西運到邊境,同蒙古人交易,換取毛皮、牲畜之內。

但這種貿易受各種因素影響太大,一旦蒙古部落和大明關係搞僵,商業銷售就中斷。

即便如此,晉商相比其他商人,對於邊塞貿易還是很熟悉的,具有優勢。

此次大明政策出臺後,晉商立即響應。他們將大量物資賣到邊塞,換取特許政策去食鹽價格低廉的地方購買,然後運到全國缺少食鹽的地方以比較高的價格銷售。

自然,這是極為辛苦的經商手段,不過利潤豐厚,由此晉商迅速壯大,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商業集團。

但大家注意,晉商的崛起和發展,有明顯的國家背景。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支持,晉商是做不了生意的。

所以晉商始終和國家以及官員保持良好關係,說通俗點就是官商勾結。

然而,明末國家一片混亂,財政崩潰,晉商的生意做不了啦,勾結什麼官員也沒用。

眼見坐吃山空,晉商突然發現一個門道可以賺到暴利。

這就是:將物資銷售給敵國滿清。

滿清雖武力強大,國內經濟極為落後,對於大明的貿易有著極高的要求。

但開戰以後,大明就中斷了和滿清的貿易,滿清國內立即陷入嚴重的物資短缺。

不要說滿清後方,前線士兵(滿清戰士必須自備衣物)嚴重缺乏衣物,很多士兵衣不蔽體。一旦有滿清士兵戰死,立即就會有人上去扒衣服,明軍對此頗有譏諷。

於是,努爾哈赤等人懸賞巨資要求晉商和他們做生意。

根據當時法律,私通敵人是重罪,可以處決。

但晉商一是因為暴利,二是判斷大明就要垮臺,試圖勾結滿清以獲得政治資本,還是走私給滿清大量積蓄的物資。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登庫等八大晉商財閥。

自然,晉商也沒有這麼蠢,敢於直接和滿清交易,搞到自己滿門抄斬。

在清朝入關前,晉商同滿清的物資貿易,都是藉助蒙古土默特的作為中間人。晉商只在大同和張家口賣物資,利用的是當年隆慶和議後開邊塞馬市的有利條件。

當然,這一切前提是晉商必須收買當地的明軍官員和軍人,不然分秒也是要穿幫的。

當時已經是大明末年,官府軍隊都很腐敗,收買是沒有問題的。

《萬全縣志》寫的很清楚

“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曰: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本朝龍興遼左,遣人來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後,承召人都,宴便殿,蒙賜上方服饌。”

果然,滿清入關稱霸中原以後,對於晉商的合作非常滿意,繼續將邊塞的貿易特權交給他們。滿清皇帝還親自召見八大晉商,封他們為皇商。

由此,晉商在滿清時代也是迅速發展,實力更為雄厚。

其實,晉商在滿清時代還有很多表現,甚至勾結洋人。

其實,晉商說通俗點相比其他商人,並沒有太多的才能,只是很懂政治會勾結官府而已。

一旦官府勾結不上了,國家不給他優惠政策了,晉商立即就完了。大家看看滿清垮臺以後,晉商就一蹶不振,灰飛煙滅了。所謂晉商搞得錢莊票號,被洋人銀行用一個小拇指就推翻了。

其實真正的商人應該不斷將資本投入市場,以求壯大實力。

然而晉商卻把大量資本用來在老家買地,這是違背商人基本原則的短視行為。

大家別怪薩沙說話不好聽,但三個字點評足以:土包子!


薩沙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是山西人,但不護短。明末確實有大量的晉商向後金走私鹽鐵、布料、火藥等戰略物資,這一點無可厚非,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乾的確實是賣國的勾當,錯就是錯了。但是你要是把明朝的滅亡歸罪於晉商,那你可是給晉商腦袋上扣了一頂天大的黑鍋。


晉商對女真貿易那是得到老朱家許可的,而且最先表示支持的不是別人,就是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對蒙古女真等遊牧部落採用“以不戰為上兵,羈糜為奇計的政策。”通過互市貿易向遊牧部落提供生活必須品,從經濟上牽制他們。而晉商因為地理位置的便利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晉商對女真貿易那是歷史悠久,有傳統的。

但是明朝後期,後金成了明朝最大的敵人,明朝也禁止了一切和後金的貿易。可是你越禁止,說明越有利可圖啊,商人一天起早貪黑不就是為了利嗎?所以晉商還是冒著殺頭的風險向後金走私貨物,不過當時不光是晉商,明朝各地商人都在這麼幹,甚至明朝官場裡也有一邊打後金,一邊給他們賣糧食的人。


還是那句話,古代只有家族觀念,沒有國家意識,天下是你老朱家的,又不是我范家的,我有貨,又有人願意出高價買,我能不幹嗎?

但是明朝的滅亡要說是晉商的責任那就太牽強了,首先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李自成為什麼要幹明朝,還不是因為活不下去,老百姓活不下去難道是晉商的鍋?

看看那時候的明朝官場,官員毫無忠義廉恥,一心只顧自家家族和自己黨派的利益,地方上地主豪紳個個肥頭大耳,老百姓骨瘦如柴,明朝國庫窮的叮噹響,地主們連募個捐都不願意,去看看電影《大明劫》你們就知道明朝為什麼亡了。


守仁讀仁


看了幾個回答,感覺都說得不準確,我來簡單說說吧…

首先,晉商賣國,或者說委婉一點叫:發國難財,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明亡於滿清,或者說滿清的崛起,有他們的一份功勞在裡面,這也是毫無疑問的,這從清朝建立後,晉商得到的待遇就可見一斑,也不需要引用什麼史料(況且這種PY交易,能找到正規史料才有鬼叻…)

但這只是個小問題,相對來說肯定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清朝崛起是它天時地利人和,運氣好;明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它自身的機制確實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這裡順便簡單說一說晉商。

其崛起和明代北方的九邊防禦體系有一定的淵源。

九邊的體系框架是朱元璋時代構建的,大體是從現在的甘肅到遼寧一線,設立九個大型軍鎮,配合長城構成明王朝的北方防禦體系。這個最大的戰略方向,自然駐紮了大量軍隊,而且是以戰兵為主。(區別於內地大多數衛所,屯墾比例較高,自給率高,當然戰鬥力就比較廢了,尤其是永樂之後…)

而為了滿足大量的邊軍補給需求,朱元璋時代(洪武、永樂名臣,鬱新)制定了一種軍事補給制度:開中法。

簡單來說就是:商人把軍隊補給運到邊軍手上,邊軍發給商人鹽引(引是明朝一種官方憑證,類似路引),商人憑鹽引去山東、江蘇的鹽場提鹽,販賣獲利。

這個方案相當於是把部分鹽稅直接變成了邊軍補給,極大的方便和簡化了政府的工作,提高了效率。後來,這個制度逐漸發展,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專門給邊軍提供補給的商人,他們得到鹽引之後,再賣給鹽商,進一步細化了分工。

而晉商所處的山西,從地圖上看一下就明白,相當於是在九邊的中間位置,而且是最密集的地方(榆林、太原、大同、宣府,這四鎮都是在這一帶)。再加上和邊軍關係好,因此也就壟斷了和草原的貿易往來,晉商也就逐漸發家,成為北方商業領頭羊。

而自古以來,官商那啥,對吧?

晉商有錢了,自然就大力支持本身的家族子弟讀書,打造了一個關係網。至少在嘉靖時期,朝堂上的晉系勢力就很大了。(嘉靖時期著名的大臣楊博,連嚴嵩父子當權的時候都要給六分面子,他背後的支持者就主要是晉商)

而晉商的主要目的,也是唯一的追求就是掙錢。正如馬克思說的:資本家為了利益可以出賣絞死自己的絞索…其實更準確的來說,自古以來的商人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的…

晉商本來就一直跟蒙古人不清不楚,後來女真崛起,繼續跟女真人做生意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都說明朝末年是小冰河時期,這個天氣的問題是全球性的,也不只是中原北方才受災,女真所在的東北地區一樣天氣很糟糕。在女真崛起之後,一樣嚴重缺乏糧食等各種物資。晉商可以說是北方最大的商業集團,為了掙錢,賣點糧食給女真人也就很正常了…

人家朝中勢力很大,中央政府也自然管不了…

這種行為自然就是資敵,而且還在客觀上進一步催化了中原北方地區的災情(一定區域內的糧食本來就短缺,再被賣走了一些,自然導致了糧食短缺加劇,糧價進一步上升,加重了災情,中央政府的賑災成本也升高了…)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晉商,商人逐利嘛!現在美帝的軍火商還不是一樣賣軍火給反美武裝?只要他們掙錢了,前線的大兵死不死管他們鳥事?

而且這本質上還是明王朝自己的問題。明朝的商業政策,從一開始就是完全錯誤的,連方向都是錯的。但是這不是一般意義上,大多數人理解的,重農抑商,而且完全的放任自流…

明朝雖然表面上抑商,但實際上這個抑,只流於表面,比如說不準商人穿絲綢,某些時間內實行海禁等…

但明朝的商稅幾乎是歷史上最低的!終明一朝,一直是三十稅一,也就是3.3%的稅率!!

不僅是重商的大宋商人知道了會淚流滿面,現代的生意人相比之下也會哭暈在廁所…

相關的管理也非常松,尤其是中後期,商人財力不斷變強,並且和文官集團沆瀣一氣之後,更是肆無忌憚到了一定的程度。海禁淪為一紙空談,除了讓政府收不到那一點點稅之外,啥作用都沒有,“走私”成了明目張膽的活動。所以官員們才會那麼積極地反對“開海”…

從這個角度來看,魏忠賢之所以被“吹捧”,也確實是有原因的…人全國派礦監、稅監,收上去的錢,總還是有一部分到了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手上。而受到這個“剝削”的,其實就是和文官集團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大商人,畢竟現在他的立場,從大商人身上吸血肯定比搜刮窮光蛋來得快呀!

而崇禎上臺,文官徹底放飛自我,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一切向大商人、大地主收稅的行為,導致沉重的國防開支不得不壓在小老百姓的身上,也直接導致了民變加劇…所以崇禎臨死說:滿朝文官都該殺,一點兒都沒錯…不止滿朝文官,天下商人也都該殺!失去了合理控制和引導的資本主義萌芽中的商人,因為自身的貪婪,毀滅了自己的未來…


不知道叫啥子3


網上說明亡源於晉商的,是典型找替罪羊的心態。就好比“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沒有哪個朝代是因為女人亡國,是男人陷入溫柔鄉難以自拔。

明末清初,影響中國發展最關鍵一戰,是大同姜瓖和大清多爾袞決戰。姜瓖麾下雁北軍是南明僅存戰力,除了士兵驍勇善戰,還有大將王輔臣,清軍非常棘手。姜瓖的部隊不是隻在大同,實際上山西境內全面支持,而且實力過了河南。配合姜瓖的金聲桓在江西,李成棟在廣州,鄭彩在福建,勢力龐大。史稱第一次抗清高潮。此外,大西軍在雲南,大順軍在四川,都配合明軍。吳三桂也按兵不動。因為此時天津有明軍配合,若是鄭彩北上,和姜瓖會師北京,天下是另一番境界。

當時破壞這個大好形勢的,首先是俄羅斯,俄羅斯攻擊漠西蒙古,原本姜瓖的援軍,衛拉特蒙古首領巴圖爾琿臺吉被迫按兵不動。其次鄭成功偷襲鄭彩,北京會師計劃無疾而終。還有一個重要計劃,曾經平定南方的大清名將博洛,在太原大破姜瓖部下姜建勳,此時太原局勢逆轉,晉商必須面對選擇。

所以晉商選擇了大清,坑了姜瓖軍,保了大清二百年江山。

但是晉商若是抵抗清軍,不但自身難保,而且會喪失自身發展機會。畢竟晉商投降的是順治,不是多爾袞。晉商開啟了大清輝煌時期。

此戰之後,吳三桂平定中國,洪承疇一統天下。順治不是多爾袞,沒有圈地,算不得暴政。

在晉商之前,有陝西孟喬芳大殺漢人,許定國暗殺高傑,鄭成功偷襲鄭彩,這些都不算壞人,單單算晉商,這話說出來都讓人笑話。

但是晉商與晉軍合流確實威力巨大。這個這裡就不展開了。


夢香寒冰


一夥山西商人都能把大明朝給折騰亡國了,那大明朝還是早點下臺得了。如果明朝的山西商人可以折騰亡大明,那宋朝被折騰亡了,是不是也得找一夥商人當替罪羊。唐朝是不是也得如此。把軍事戰爭和政治博弈轉化成商業問題,甚至走私問題,還是一夥商人在大明封關禁令下的走私,這不是結果論的問題,而簡直就是跌到了智商谷底。

01.大明滅亡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問題

直接因素是跟滿清的軍事戰爭,明朝幾乎就沒打贏過,而且每戰必敗、敗必慘敗。大明朝那怕勝一次,把滿清打疼一次,遼東的形勢也不會如此慘淡。

一次打不贏,可以說是運氣問題,兩次、三次打不贏,還能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自薩爾滸之戰以來,連續六次主要作戰,大明皆是逢戰必敗。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所以,原因不在戰場、也不在遼東,而是在大明朝堂和整個大明帝國。

除了對遼東的軍事戰爭,明朝主要面臨三個死活也買不過去的檻,最後生生把自己給困死了。

一個是經濟危機。

1567年,大明隆慶皇帝開放海禁,國外白銀瘋狂湧入中國,主要是美洲白銀和日本白銀。在17世紀的前30年,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銀總量,約計25萬到26.5萬公斤。然後,大明的經濟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立馬繁榮起來。但是,卻埋下了隱憂。這個隱憂就是:白銀成為通行貨幣,但這個通行貨幣卻受制於國際大市場。

1618年歐洲開始了三十年戰爭,17世紀初德川幕府施行鎖國令,所以大明朝的主要貨幣來源,美洲和日本,就全被封死了。於是,國內立即出現通貨緊縮,這是比通貨膨脹更可怕的事情,大明朝的經濟也就玩不轉了,經濟危機爆發。但是,以當時人的認知水平,真得無法理解、更無法解決這個經濟危機。

再一個就是小冰河期。

自1615年到1675年之間,全球氣溫下降了2~3度。這個影響就是大明朝水旱災害頻發、瘟疫橫行。就看《大明劫》孫傳芳的潼關之戰吧,劇情了安排了瘟疫這個情節,真假不論,但卻是當時實際,氣候變化導致瘟疫橫行。至於李自成進北京、吳三桂開關迎滿清,都是亡明終曲。孫傳芳潼關之戰,葬送了大明全部精銳,才是明亡的終極決戰。

第三個就是朝堂黨爭。

崇禎朝總共17年,而入閣的大臣就多達50人,其中有4個還被直接乾死了。內閣都是高官,你這麼每年換一撥的玩,國家行政還怎麼開展。而崇禎之所以不斷換內閣,就是因為大明黨爭不斷。皇帝根本就信不過大臣,大臣也沒空理會皇帝,大家都在搞鬥爭。兩個大決策,一個是跟滿清議和不議和;一個是國家遷都不遷都。結果全是有始無終,明朝政治,徹底被黨爭綁架,啥決策也做不出來,大家只能一起等死。

經濟危機加小冰河期,再加上黨爭腐敗,這是大明對滿清作戰屢戰屢敗的系統性原因。系統性問題不解決,大明不被李自成和滿清弄死,也得被自己玩死。

02.山西商人能給滿清提供多少支持

網傳上的說法,主要有這樣兩個所謂的史料根據:

一個是努爾哈赤攻佔撫順後,厚賞了當地晉商16人。同時,為了籌集軍費,努爾哈赤還向晉商借款,並開出高額利息。好像撫順晉商,就算加上跟遼東聯繫的山西商人,就能解決努爾哈赤的軍費一樣。這還是在努爾哈赤時期。

另一個是滿清入關後,順治皇帝親自接見八大晉商。

而且,在道光年間的《萬全縣志》還有指名點姓的史料記載:

八大家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曰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自本朝龍興遼左,遣人來口市易,皆八家主之。

小編可能廣聞不夠,但查了半天也就查了這兩段看似鐵證的史料根據。論證晉商賣國的文章很多,但史料出處基本就這兩個,還有就是對八大晉商的首腦人物範永鬥進行過度解讀。

史料真假不論,專門分析一下他們能給滿清入關提供多少支持:

薩爾滸之戰後,大明基本上就對北方實施封關鎖國了,就是經濟制裁。而且,經濟制裁很管用,不僅滿清難受,蒙古也難受。所以,皇太極,滿清的皇帝,都要御駕親征、翻過古北口進來搶劫。這絕不是大舉侵略,就是過來搶劫,以解決大明經濟封鎖造成的經濟問題。如果晉商真有這本是,皇太極真是腦袋被擠了,翻山越嶺來搶劫,萬一被封死,滿清直接就亡國了。

還有就是與蒙古一些小部落也有通商,但大明的管制極嚴,侷限在山西和張家口一帶。就算滿清跟蒙古的小部落們達成了默契,經由他們通商,又能收益多少,能裝備一支軍隊嗎?

再有就是通過關防走私,這個真可能有,但是得問一下從哪個關防走私。主要通道就是山海關,晉商買通了山海關的明朝守軍,然後從那裡走私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是晉商的問題,而是山海關守軍的問題。

要直接從大明王朝這部國家機器的眼皮底下實施大規模走私,這晉商得有多大的後臺,而大明又得腐敗到何種程度。甚至,不止走私鐵器,還要走私火藥、傳遞情報。晉商哪來的通天本事,能大量拿到火藥這種高級貨,還要偷到大明關防這種高級情報。

滿清的火器和火藥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孔有德登萊叛變,不僅帶走了大量火器,而且還帶走了大量的工匠。

至於大明的軍事情報,有祖大壽和洪承疇這些投降滿清的大明高級官吏就夠了,用不著山西商人冒死去畫地圖。

03.滿清為什麼要重用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之所以能發家致富,主要是大明王朝在北方廣建軍鎮。明朝初年,大明九鎮光戰馬就有36萬匹,陳兵八九十萬,目的是防禦蒙古。

而為了養活這夥人,就得想辦法,不僅要全國徵集物資,還要考慮轉運物資的問題。於是,轉運物資,甚至買辦物資,就交到了山西商人手中,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當然商人得賺錢,但大明朝給不了那麼多錢,於是就變相的給政策。

洪武三年就推行了“開中法”,規定:凡提供軍糧的商人,都發給倉鈔。所謂倉鈔就是為施行食鹽專營而印製的一種鈔票,憑倉鈔可以換“鹽引”(購買食鹽的憑證)。這就是以國家專營為酬勞,讓商人給國家幹活,說白了就是不給錢但給政策。有好多事情是國家機器幹不好的,因為效率低,而商人卻可以。

所以,山西商人能發家,主要是因為大明的“不給錢但給政策”。於是,大明朝就可以把這個物資後勤的工作統統交給了山西商人。

既然明朝能這麼玩,清朝為什麼不能這麼玩?清朝不僅學著玩,而且玩得特別好。不僅清朝初年這麼玩,終清一朝,大清一直這麼玩。但凡舉國大戰,必須帶一批商人,要麼出錢、要麼出力,國家以信用和稅收進行擔保,有時候給錢,但沒錢的時候就給政策,實在拿不出錢,也好辦,就給給紅頂子,所以清朝的紅頂商人特別多。

滿清入關之後,為了應付連年戰爭,就得找一批商人幫忙,解決錢糧物資和輜重轉運的問題。大明是為了效率,而滿清既因為效率也因為確實沒人能幹得了這事。把東北的人參馬匹和中原的財富稅收結合在一起玩,就只能是商人。而山西商人搞這種事情簡直就是駕輕就熟,因為個個家學淵源。所以,滿清初年重視山西商人,是有這方面考慮的。

崇禎吊死煤山的時候,滿清還沒入關,大明實際就已經亡了。滿清入關之初,中國北方就是李自成的地盤。所以,即便這個時候山西商人跟滿清合作,也不能說是賣國。他們就是想報效大明,也找不到大明瞭。

還是因為黨爭不斷,大明朝連一個南明割據政權都建立不起來。所以,崇禎之後大明官員們要麼繼續內鬥、要麼投降滿清。所以,亂世之中的山西商人,就算情懷滿滿、要忠君報國,也是忠君無路、報國無門。

所以,真得沒必要抹黑山西商人。

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能量為滿清入關開國做貢獻。而且,他們也沒有能力把大明給折騰亡國。大明滅亡的直接劊子手是李自成,也不是滿清。如果可以跟滿清合作,他們為什麼不跟李自成合作,還不算當漢奸。


減水書生


晉商資敵這種言論,我查閱了很多資料,都沒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能夠證明有晉商資敵賣國行為發生。

晉商與清軍的聯繫,其實是在1632年也就是崇禎五年以後才開始的事情。彼時,大清的勢力範圍逐漸朝土默特蒙古方向擴展,大同和張家口的明軍守將為了避免和清軍衝突,私下裡縱容了當地商人與清軍進行馬市貿易,而當地的商人和百姓,主要以晉商為主。

冒用它部名義,與明朝展開馬市貿易和封貢往來,叫做“挾貢”、“挾賞”,在當時蒙古、女真各部裡其實是一個習以為常的現象。比如察哈爾當年跟明朝關係緊張的時候,明朝關閉了互市,但察哈爾長期冒用爾喀巴林、烏齊葉特兩部的名義,到廣寧挾貢,到開原馬市挾賞。

這其實當時的一個潛規則,,清軍入關之前,藉助土默特的名義,到大同和張家口和晉商開展貿易,其實是利用了當年隆慶和議後開邊塞馬市的有利條件。而晉商與清軍之間的貿易往來,一定程度上是得到了當地軍政官員的許可的。

畢竟冒用土默特之名開展貿易,政府難道是瞎子麼?

商人在有明一代地位相當低下,如果不是依附在官員的保護傘之下,他們無論如何也是幹不出這種事情來的。畢竟大明的商人不像歐洲那種重商主義盛行下的商人,可以肆無忌憚,無視皇權。

而且張家口所屬的宣府,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清軍要在張家口展開大規模商品交易,怎麼可能十幾年來一點風聲都漏不出來呢?如果真是晉商膽大包天搞走私貿易,販賣重要物資給清軍,以大明軍政官員的尿性,早就把晉商按在地上摩擦了,畢竟當時晉商挖礦起家,相當富裕,能夠名正言順宰大戶,難道他們會放棄這種好機會?

難道晉商手眼通天,能夠把宣大總兵巡撫全部收買了?這也太誇張了吧,有這能力又何必還偷偷摸摸跟清軍展開貿易呢,早就壟斷了整個漠北的所有貿易發大財了。

晉商或許在同清軍的貿易過程中有走私違禁品的行為,但想來規模不會太大,如果規模很大的話,宣府大同的軍政官員一定是知情,如果沒有這些地方官員的默許,晉商業不敢這麼做。

何況,其實以當時的形式來看,清軍雖然在遼東已經尾大不掉,但要說清軍能夠入關征服大明,這個可能性其實在當時人的眼中,可能性是相當低的。

晉商的商業行為或許有賣國的可能,可是當時的大明,賣國的可就多了,按道理講宣大地方政府默許這種互市的行為就是最大的賣國行徑,晉商沒有他們的默許,估計也很難展開跟清軍的貿易,畢竟官方渠道沒有疏通好,貨物的調集和運輸,成本相當之高,風險也是相當之大的,狡詐的清軍不可能為了超過商品價值的多餘成本買單的,而晉商也不可能做虧本買賣吧。

我從來不為任何人任何勢力任何團體洗白,洗白他們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只是希望看書瞭解歷史的時候多帶點腦子,晉商可能存在販賣情報於清軍的可能,但作用一定不是很大,從薩爾滸之後幾次明清之戰就能看出問題來,開鐵,廣寧、松錦,松山,這幾次殲滅明軍主力的重要戰役中,情報工作主要做什麼?大部分時候還是依靠斥候偵查來完成戰略部署,遠在山西的晉商能傳什麼情報?而且除了薩爾滸以外,其他幾次都是清軍主動進攻,你要說晉商獲取了廣寧、鐵嶺、錦州的軍事部署,那麼未免也太憑想象力了吧。

清崇德三年以後在歸化城的貿易,也不止晉商一家。在我看來,晉商之於清的作用大抵就是起到穩定蒙古諸部的作用,畢竟蒙古諸部需要貿易胡市,對大明經濟的依賴性要不遠遠大於清。

如果商人的政治地位在明代真的那麼高的話,那麼為什麼沒有純粹意義的商人能夠獲取政治權力呢?商業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屬於從屬位置,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才站主導地位。如果商人真的能夠把控大明王朝的權力中樞,按道理來講,他們應該為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掃清所有障礙啊,也不至於讓後世的史學家們總在說明代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這個萌芽都萌芽了多久了……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對於晉商賣國這種事情,大多都出於臆測,或許有又或許沒有,或許只是扮演了一個兩面下注中立商人集團的角色,誰又知道呢?但在我看來,晉商在滿清崛起的過程中並沒有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而關於有的論點即晉商在清建立後為其八大皇商,或許有的人會認為皇商很牛逼,搞壟斷經營,但其實性質跟廣東十三行又有什麼區別。明初時,晉商就是為明朝在北方邊鎮籌集軍餉而崛起的,到了清代以後,獲得了一定的商業特權,其中以清政府代墊和匯兌軍協餉而聞名,一言以蔽之,明清商山西商人始終靠接託封建政府、為封建政府服務而興盛,但當封建政府走向衰亡時,山西商人也必然禍及自身。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說晉商是明朝的掘墓人,純粹是在黑晉商。

朝廷就是一個大公司,公司倒閉了當然是公司領導的責任,但人們習慣了找背鍋俠,推卸責任。有些人治國無方,找替罪羊的本事一套一套的。

比如說唐朝衰敗了,不是李家皇帝的錯,而是武才人、楊玉環的錯,因為他們睡了公爹,亂了朝綱,紅顏禍水。

再比如宋朝滅亡了,不是趙氏集團的錯,而是童貫、蔡京的錯,因為他們巧言令色,矇蔽聖聰,宦官專權。

更有人把元朝的滅亡歸咎於一個劇本《竇娥冤》,說如果不是關漢卿喜歡寫作,元朝還好好的。

一個參天大樹倒下了,肯定是跟蛀蟲有關,但園丁的責任最大,他們的責任就是施藥治蟲的。女人、宦官、外戚、商人和作家,不是哪一朝的專利,歷朝歷代都有,怎麼能把亡國的責任歸咎於他們呢?

客觀地講,商人的本性是追逐利潤的,但商人也是國家經濟的支柱,是國家建設的骨幹,社會進步的動力,哪個國家不是靠商人來繁榮、富強的?這就像一把刀,可以衛國保家,也可以殺人越貨,就看掌握在誰的手裡。

而商人如果到了法制健全的國家,就會成為國家前進的助力者。如果到了一個人治社會,他就會腐蝕國家官員,敗壞社會風氣,嚴重的就會像晉商那樣見利忘義、認賊作父、引狼入室。

歸根結底還是皇帝的錯,制度的錯。

如果晉商真的見利忘義、發國難財,那也是制度的缺失,鑽了國家制度的漏洞,朝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只要認真去求證,晉商通敵的事根本不合邏輯。

網上晉商被指責的主要罪名,就是不顧明朝的貿易禁令向後金走私鐵器等違禁品,而事實上,晉商確實沒有向東北走私戰略物資。

首先後金的冶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兵器製造水平很先進。

因為在契丹遼國的全盛時期,他們的已經掌握了冶煉技術,被金人稱為“鑌鐵”之國。具體地說,那就是冶金技術中的坩堝法,當時世界上很著名的產品波斯鋼,是製造武器的上乘材料,而製造波斯鋼的技術通過絲綢之路進入大草原,被遊牧民族逐漸掌握。

中原地區的政權並不太重視軍工技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用於製造傳統武器上,並沒有在提高鐵的精度和武器性能上下功夫。

金人則不同,他們立國之初就注重武器研發,不惜投入精力打造器械犀利的精兵部隊。

金人的這個指導思想貫穿始終,有大量的考古文物可以佐證。後金人從契丹人那裡手裡學到冶煉技術,毫不猶豫惜製造先進兵器武裝軍隊。

上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金源地區,發現了不止一處金代冶鐵遺址,在黑龍江阿城地區也發現了多處冶鐵遺址。現場還發掘出大量的遼金時期的鐵器和兵器(刀劍、箭鏃)。由此可見,在女真人崛起的地方,大規模的鐵器製造工業已經非常發達,鐵器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也已經十分廣泛。

此外,走私貨物需要車輛,單槍匹馬肯定不行,而運輸貨物肯定只能走大道,羊腸小道無法前進,比軍隊穿插的難度要大得多。如果晉商的運輸車隊,可以從容地從明朝邊防軍眼皮底下往復走私,那麼明朝的邊防豈不是形同虛設?

如果晉商可以躲過邊防軍或者說繞道能走私貨物,那麼後金的軍隊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覺,越過邊境到達中原腹地偷襲任何戰略要地,何必費事去走私呢?直接突襲多省事?

說晉商向東北走私鐵器和軍火不靠譜,說他們向東北走私食鹽更是捕風捉影。

早在17世紀初,1619年薩爾滸之戰前,後金已經開始東海煮鹽,食鹽實現自給自足,女真瓦爾喀部負責食鹽供應,具體位置在罕奇。

所以說,晉商通敵賣國、引狼入室是不靠譜的,說晉商向東北走私軍火和食鹽更是沒有根據。

相反,晉商為朱元璋打天下,為邊境經濟繁榮做出了絕大貢獻。即使存在鑽政策空子,或者搞權錢交易也不是普通的違法違紀行為,跟“賣國”無關。


小約翰


首先自己不是什麼專家,只是說一下自己的見解。


說晉商亡國,並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但提到晉商,還應該提到一個商人群體,那就是徽商。

我們經常聽說官商勾結,其實明朝的徽商和晉商對政治的影響很大,這些商人通過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甚至可以左右政策的制定。我們就看商人是如何通達天聽的。


明太祖制定的開中法,其實就要商人去運糧到邊境部隊那裡,把糧食給軍隊,然後獲得 鹽引,也就是領取食鹽的憑證, 拿著鹽引去國營鹽場換取相應份額的食鹽,再售賣獲利,那時候食鹽是國家專營的。當時的邊境主要是指的北部邊境;而晉商距離邊境近,運糧成本低,而徽商遠離北部邊境,雖然距離食鹽產區很近,但運糧成本高,導致多數鹽引落入晉商手中。

徽商守著金山,好處都被晉商撈去,肯定不甘心。然後徽商就通過葉淇的關係,遊說朝廷,廢除“納糧開中”,改為“納銀開中”。沒想到徽商還真把政策改成有利於自己的了。而這個葉淇出身江蘇淮安,徽商就在附近,還跟徽商有姻親關係;納糧開中改為納銀開中,這十分有利於徽商而不利於晉商,但納銀開中危害很大,把銀子交到戶部就可以獲得鹽引,誰還會費時費力去運糧食到邊境,這導致邊境糧食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使得問題更加嚴重,邊境糧價飛漲,經濟蕭條;這個葉琪變法怎麼看都都不是解決邊境糧食問題,反而是極為有利於徽商。

很快徽商發展速度超過晉商,成為鹽商主力;葉淇家族通過與徽商廣泛聯姻、利益輸送,變得愈加強大。《明史》中記載葉淇是個清官,就算是葉淇本人沒受賄,但是徽商通過葉淇改變了朝廷的政策是事實。

徽商、和晉商都是通過政治代言人來影響朝廷決策的,只管有利於自己,哪管國家亡不亡。


過去即歷史


我可以在這裡負責任的說,沒有任何真實性。


所謂道光《萬全縣志》裡的張家口“八大家”,說的是在皇太極時期,清朝以武力為後盾,“來口貿易”,逼迫明朝在張家口與其進行合法的貿易。當然,為了朝廷的面子,名義上是明朝和察哈爾、土默特等蒙古部族進行貿易。這八大家就是為明朝方面供貨的商人,進行的都是合法貿易,主要交易的是絲綢,為了滿足清朝貴族的慾望。


以下是崇禎皇帝的批示:


據報既系東奴, 則開市何名? 如插部舊夷能與奴攜貳, 或殺奴自效, 準照舊例市賞。著該督設法密行,仍一面集兵嚴備,不許蒙徇,致傷國體。爾部即行馳飭。(《兵部奏為密奏夷情事》,崇禎十一年三月十一日,《明朝檔案總彙》第 29 冊,第二一九二件。轉引自達力扎布《17 世紀上半葉喀爾喀與明朝的短暫貿易》)


實際上,這個時候末代林丹汗已死,整個察哈爾部(明朝所謂插部)都被清廷控制了。明廷雖謂不許“致傷國體”,實際也不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換取宣大地區的和平而已。


此後清廷每年派人到張家口與明方貿易,直到多爾袞入關。


這就是歷史的弔詭之處,兩個國家一邊在薊鎮(河北東北部)、遼西交戰,一邊卻在宣府進行著大宗貿易。不過面對歷史的真實,還是想想如何理解它為好,而不是毫無史料根據,一味按照自己的臆想去“質疑”,那除了發洩自己的情緒以外,一點兒意義也沒有。


有些人拿出一些談遼東地方和女真人走私的史料做“證據”,問題是那是成化年間明朝和女真關係緊張那一段的史料,和金國(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後金)崛起差了一個半世紀了,根本不能拿來說17世紀的事,再說跟晉商也沒關係。


至於有人說什麼金國的鹽鐵都不能自給,要晉商來進口的……建州女真本身是從事旱地農業的族群,二百年來又不斷與遼東、朝鮮等農業社會進行人員和技術的交流,其生產力雖然相對落後,但並無代差,不是什麼徹頭徹尾的野蠻人。即使在努爾哈赤未起兵時期,已經開始自行挖掘鐵礦、熔鍊礦石了。而起兵之後,為了解決食鹽問題,他又派人去朝鮮東北面的東海(日本海)海岸熬鹽。不過明朝的封鎖只從1618年維持到1621年,之後努爾哈赤就攻佔了遼河以東的大片地區,而眾所周知,遼東地區海岸漫長,鐵礦眾多,產鹽產鐵都不成問題。而在1618-1621年間,清朝根本沒有搞定從建州舊地到張家口之間眾多的漠南蒙古部族,怎麼輸送大宗商品呢?那不是要白送給蒙古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