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漳州萬鬆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湯毓賢在《南國殘陽——太平軍南方餘部烽煙紀實》一書中,以大量篇幅描寫了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在萬松關俘獲清朝將領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並給予點天燈處罰。然而,筆者一查《清史稿》及一切可以查到的資料中顯示:湯毓賢所寫極不嚴謹,與歷史記載截然相反,編造演義嫌疑十分明顯。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一、查《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卷429, 12290頁)《林文察傳》:“ 粵匪李世賢、汪海洋合陷漳州,文察倉猝率二百人內渡,遇賊萬松關,歿於陣,贈太子少保,予騎都尉世職,諡剛愍。本籍及漳州建專祠。”此記載相當清楚,是“歿於陣”。歿即死,說的是林文察戰死陣中。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二、查羅璽綱《太平天國史卷五十九》:“十月,在漳州萬松關大敗清朝署福建陸路提督福寧鎮總兵林文察軍隊,斬林文察。”三、查《百度百科》:“林文察(1828-1864),字密卿,彰化縣阿罩霧莊(今臺中縣霧峰鄉)人,霧峰林家第五代,清代著名臺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戴潮春事件,並於福建、浙江與江西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戰死於漳州萬松關。”戰死毫無歧義,就是戰鬥到最後一息!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四、查《今日頭條》歷史通:“林文察是霧峰林家第五代,曾經擔任清軍將領,受左宗棠重用,官至福建提督。後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漳州萬松關,戰死,時年36歲。”此說明確瞭然,戰死即陣亡,亡之於陣中。與被俘相距十萬八千里,死於亂軍之中是一種死法,拼殺到最後一口氣也是一種死法。總之,人在陣地在,人死陣地亡!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其實,史書記載及學者考證,已經足夠充分。湯毓賢不顧一切的另類寫法於何居心?那隻能問他自已了。清代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絕對是個閩臺傳奇人物。以其性格使然,除非戰死才是歸宿。分析林文察的發展成長史,一切足可說明。湯毓賢的寫法,無非是想將李世賢魔鬼化。可惜歷史是客觀存在,紀實不能以小說筆法。作者明知故犯,如此這般寫,此書只能歸於野史一類。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林文察的祖父叫林石,原是漳州平和縣的農民,林石帶著族人飄洋過海到臺灣,輾轉到臺中的大里杙開荒定居。當時大里杙一帶高山族非常彪悍,視林石為入侵者常來爭鬥。林石是習武之人膽大心細,他帶領族人亦農亦武舉族皆兵,按叢林原則跟高山族人作生存之爭。最後大獲全勝,在大里杙定居下來。開拓臺灣之先民,居功至偉!是他們以血汗當紙苦累作筆,書寫了一部鮮血淋漓的唐山過臺灣史!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開拓了三十多年後,大里杙成了漢人勢力和高山族勢力之間的楚河漢界。久而久之,這裡成了河港小鎮,形成墟集市場。林石及其族人憑著開荒種地、經營小生意並組織後生操拳練武習攻防,成為遠近聞名之強悍林姓宗族。天地會臺灣分支,看上了這支力量。以林家子弟林爽文為首,也確實帶人參與了天地會活動。當然,這些活動受到當局鎮壓。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因此,不少林姓子弟被清兵捕獲下獄。林爽文一不作二不休,他乾脆帶族人攻破彰化縣城救人、結果震驚朝野。清兵血洗了林姓宗族,老族長林石死於獄中。大量林姓宗親子弟被殺、林族元氣大傷。但是,林石的小孫子林甲寅帶領殘存的族人逃離,遷於現今臺中的霧峰避難。林甲寅重整旗鼓,新一輪開荒種地和經營生意中,林家漸漸恢復元氣。而且,林甲寅有了孫子,叫林文察。林文察從小聰明精明,喜歡練武,興趣火器,成了年青一代領頭人。二十二歲那年,林父與當地另一個宗族吳姓引發衝突被殺。林文察不動聲色葬父後,獨自一人將兇手擒獲,押至墓前剖心祭父。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為了不連累族人,林文察自行到臺灣府城投案。清知府審後以“一命抵一命”扯平了,宣佈當庭釋放。林文察因此名氣遠播,成了十鄉八里有仇必報之優秀青年,鄉里英雄。1853年,上海小刀會一部登陸臺灣,攻破基隆。臺灣總兵無奈之中,急請林文察領林族鄉勇北上助戰。兩百多名林家鄉勇,個個都是好身手,他們跟著林文察奮鬥作戰。不但收復基隆,而且,持火槍鄉勇還焚燬對方船艦,使之無路可逃被全殲。閩浙總督因此封了林文察遊擊一職,讓並讓轉正的林文察帶著其弟林文明到福建。林文察率部身先士卒大破太平軍,解了南平之圍,被清廷晉升為參將、加封固勇巴圖魯及花翎。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隨後,林文察以小勝多,成功討平江西太平軍勢力。林文察被清廷加封為副將、烏納思齊巴圖魯。後任閩浙總督左宗棠開始倚重林文察,調之林文察進入浙南戰場。林文察多次擊敗太平軍李秀成部,並重創侍王李世賢部,雙方結下樑子。林文察也升為四川建昌鎮總兵及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部隊火器裝備齊全,兵員強悍,成了左宗棠之勁旅。不久,臺灣天地會戴潮春起事,左宗棠命令林文察、林文明回臺灣鎮壓。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起事鎮壓後,傳來漳州已經為侍王李世賢部佔領。上峰命令林文察馬不停蹄馳援,部隊疲於奔命沒有休整又渡海趕到漳州。應該說,萬松關這一仗,太平軍以逸待勞出奇不意,棋高一著,林文察是勞師遠征奔襲而來局勢不利。思想上,林文察可能認為李世賢曾是手下敗將,認為太平軍殘部不堪一擊。其實,進漳州的李世賢購置了火器、訓練了部隊,實力已經大提升。這樣一比,林文察已經處處落後,步步進入死穴。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結果,李世賢親率兩千多人火器營精銳預伏歧山高地,半夜出擊居高下衝。把林文察營地團團圍住,林文察死戰不退力竭而亡。由於左宗棠的保舉,清廷追贈林文察為太子少保、振威將軍、諡剛敏,並賜騎都尉世襲。其後人在漳州觀橋頂,建立宮保第紀念。

漳州萬松關之仗,清軍提督林文察是戰死?還是被俘?(原創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