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最近幾年突然流行了一股研學風,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都有,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用戶92192858508


巧了,今晚接孩子路上因為今天晚上有編程課,所以跟孩子聊到了寒暑假有機會可以去國外著名大學(細節隱去,避免廣告嫌疑)參加編程遊學(研學)。並藉此“敲打”一下孩子,希望他在英語口語的學習上再努努力。

只不過結果令人遺憾——他對這種事情一如既往的沒興趣。

對於研學這種事情我個人看法比較簡單——自己的選擇!

我不認為這事兒有什麼“值不值得”“劃不划算”,也不覺得這是一件有多麼值得“炫耀”的事情,跟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樣,比如假期裡你是帶孩子出國遊還是國內遊,你是周邊遊還是走親訪友……比如買衣服、買包包、買生活用品甚至就連買個牙籤壺每個人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你說誰會更高級?誰是為了炫耀?

很多人生活條件好了,所以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家人的生活品質我認為沒有問題。

就好比我可以花幾萬塊錢送孩子去國外參加個有約夏令營,我也可以花幾千送孩子在國內參加個夏令營(冬令營),我甚至也可以一分額外的錢不用花,我自己帶他去玩。

而且我還跟幾位來自全國的家長為了孩子們搞過一個“學習集訓夏令營”……

方式不重要,花錢多少不重要,哪怕就是為了炫富也不重要!別人怎麼做、怎麼選是別人的是,自己怎麼做、怎麼選才是最關鍵的——我們永遠無法做到因為自己不想做、不願做就能讓所有人都不去做。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錢包裝得下,送孩子也去看看。

每個人有自己的負擔能力,有自己的規劃,有自己的安排,尊重別人的選擇,堅持自己的選擇就行了!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神奇的頭條!

昨天我上一年級的小孩子才收到通知,下週去附近縣城人造景點和一農家樂呆2天研學,交費420元。之前4月已組織了一次到新區參觀的春遊,交費多少我就不說了。

這次家長不許去,還要籤責任書,說是自願,但家長會老師還是強調集體觀念,說白了就是非去不可!我不想吐槽什麼,自願書上面寫著教育部的規定,畢竟2個教師帶著50多個且生活還不能完全自理的6歲多小孩子出去2天,責任也是很大的。

今年房價,藥品,蔬菜水果什麼什麼都漲價了,大人們不敢怎麼消費啦。除了節假日附近的人造景區也是門可羅雀,那麼組織幾次研學也是可以拉動景區消費的,畢竟再窮不能窮孩子!

外出研學不是問題,費用明顯高於市場也不是問題,我只是期望安全出去安全回家。


R半稱心R


因為所在學院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以每年來到學院研學參觀的中小學生比較多,對此我講講自己的看法。

因為是教學場所,學院對外開放的是一個專門的展廳,裡面的展出的主要是學院發展的歷史,優秀校友介紹,教育教學理念,各界關懷,各種寄語,現在的教師團隊等等,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學院的一個小型院史館,裡面有很多人物和故事非常勵志,某整程度上來說對中小學生是有一定教育意義的。

離家不遠就是市裡的科技館和博物館,特別是科技館,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組織的學生參觀,按理說這兩個地方也有非常強的教育意義。

上大學的時候,利用暑假,作為兼職輔導老師參加了一次類似的夏令營活動,帶的主要是8—10歲的中小學生。同行的還有一位歷史系,一位生物系的同學,我們既幫忙組織小學生,也給他們講一些相關的知識。

5天的行程,一天在當地某大學,一天在博物館,一天在景點,剩下兩天在海邊。因為是暑假,算是一邊學,一邊玩。

結合自己的經歷和見識,談一談類似研學的意義:一是能幫助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二是能離開父母,獨立跟隨老師和同學出來參觀學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他們的自立能力,增強他們的組織和紀律觀念;第三,部分孩子能從中受到激勵和啟發,樹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比如想要考某所大學,像某個同學一樣達到某種成就等。

但是,現在這種遊學有變味的意思,最為典型的是商業機構,旅行社的加入。他們安排的地點和場所確實非常有教育意義,就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等,但是行程的安排和組織活動的目的卻非常有問題,簡單說,更像是景點打卡,走馬觀花的意味太濃。

學院的展廳大約100平米,一次一個小學生團隊一次來了700多人,因為人多擁擠,整個參觀過程不足15分鐘,大部分學生嫌擁擠,乾脆直接沒進門,這樣的參觀毫無實際意義。

而且商業機構組織的這類研學活動,收費並不低,以我當時參加的夏令營為例,5天每人5800元,組織方主要負責交通,食宿,部分景區門票,保險等,而真正去的地方基本是免費的地點。但是他們可能會鼓吹大學的門難進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研學的性價比實際上是比較低的。

這樣的商業行為,形勢大於內容,看上去有一套較為完備的流程,有較為嚴密的組織,但是更多是從旅遊的角度出發,而非學習的角度,帶隊的老師也缺乏相應學識和背景,他們得主要的作用是組織,保證孩子不走散,不走丟。所以每到一個地方,要麼依靠現場講解,要麼就完全讓學生自己感受,缺乏引導性。

從接待方來說,也倍受商業機構的干擾,他們往往以中小學的名義開出介紹信,找大學裡的某單位接待,剛開始學院也並不清楚這樣的商業行為,所以基本上是放開的。到時間長了逐漸發現,商業機構又以學院的名義去打廣告招學員,並且找學校的學生當志願者,無形中讓外界誤以為學院也參與了這樣的商業行為,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所以現在只要是商業機構來對接申請參觀,一般都不會被同意。但對中小學仍然是開放的。

雖然很能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希望孩子增加見識,收穫閱歷,也不差那點報名費。但還是希望在報名的時候瞭解更深入一些,並非所有的研學都能給孩們帶來收穫。


象牙塔裡講故事


什麼研學??只不過是春遊或者秋遊改個名字罷了~我們小時候那會兒只不過去趟香山或者紫竹院,要不然陶然亭之類的地方~現在的春秋遊升級了,可以去異地遊了,我們家寶貝五年級10月份剛去的上海5日秋遊~感覺挺不錯的~出去玩自己打理自己的一切,也不過就是一種美好的體驗~雖然花點錢,但是群體活動的體驗是你花錢買不來的呦~


貝葉棕的種籽


我是機構老師,學生來自不同學校,比較有發言權。

某中學,公立,暑期去山東研學,費用是2700元。某中學,民辦,暑期去德國研學,費用是3萬。都是自願。

好的方面不提。壞的方面會產生如下情況:

1、攀比。

我明顯能看出來,不去參與研學的孩子有自卑情緒。參加研學的孩子圍在一起討論怎麼玩怎麼吃,好不熱鬧,不參與的孩子就不好意思說話,沉默不語。

2、安全。

老師帶領大量孩子出遠門,甚至出國門,是一件很操心的事情。孩子太小,這樣的集體活動必須規劃周密,小心再小心。

3、家長經濟負擔。

現在的孩子,暑假報班,文化課特長班齊上,輕輕鬆鬆就是幾萬塊。再加上研學,特別是出國,費用都不低,給部分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失落,節衣縮食報名,很不理性。

但研學是潮流,現在大部分學校都會在暑期進行研學。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研學會更為普遍,家長們和未來的家長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長安供銷社


題主所說的“研學風”,可能各地的叫法不太一樣,針對的人群也不一樣,沒法一概而論。

我是北京的,根據我所瞭解的情況,小學、初中、高中組織開展的活動比較豐富,對於開闊學生視野、增加社會知識具有很大幫助。但各階段側重點不同,具體如下:

一、小學階段

這一時期的“研學”,對應的說法是“社會實踐”,實際上是春遊、秋遊,每學期一次,由學校組織進行,學生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要求必須參加。免費。

孩子們對於這種活動是非常期待的,小夥伴歡天喜地進行集體活動,遊玩、擁抱大自然,放飛自我,在活動中加深友誼。這種活動有百利而無一害,深受家長和學生歡迎。

二、初中階段

這一階段的外出活動,也稱為“社會實踐”,基本上也是在本地進行,但相比小學階段,範圍更廣,頻次增加。

我孩子所在的學校,每月組織一次外出活動,以參觀、考察本地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文化教育場所、紅色景點為主要對象。相比小學階段的純遊玩,初中生的外出活動是帶著目的和任務的,每次回來都要寫“調研報告”。也是免費。

這種活動,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提升,有利於學生了解社會,實地感受與書本上不一樣的歷史、地理和其他學科知識,進一步拓寬視野和胸懷。應該說,這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活動。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每次寫“調研報告”,孩子們不免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

三、高中階段

嚴格來說,高中階段的活動才叫“研學”,北京一般叫“修學遊”。

“修學遊”一般分國內遊和國外遊。

國內遊,有的是由學校統一組織的,學校老師帶隊,分幾條線路開赴不同的地方,如:蘇杭遊、成都遊、山西遊、青島遊等等。這種旅遊跟個人的自由行不一樣的是,每條線路基本上都有一個“修學+遊覽”的主題,比如:去青島,學校會與青島的海洋研究機構聯繫,帶領學生去考察海洋研究的現狀和前景發展。這也是“修學遊”最大的特點,能瞭解到一些比較深入的學科知識。

顯然,這種活動是不可能免費的,學生需要自掏腰包。而且,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會參加。

國外遊,一般學校會引入幾家旅遊公司,承包幾條線路,學生自行選擇線路,自願參加,學校並不干預。學生根據家庭經濟情況和時間安排,自主決定是否參與。一般來說,高一參加的學生較多,高二、高三因時間關係,參加的人寥寥。

很顯然,高中階段的“修學遊”更貼近研究和學習的目的,有助於學生進一步拓展視野和知識。

總之,研學活動整體而言是有利的,小學、初中階段的活動,更接近“規定動作”,必修科目,是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高中階段的活動,才是“自選科目”,學生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謹慎選擇,切不可盲目隨大流。


飛飛飛飛的魚兒


研學風,來自何處?研學和遊學有區別嗎?什麼是好的研學,什麼是差的研學?參加研學值得嗎?今天繆老師這篇文章就來回答上述問題。

一、研學風,來自何處?

國內近些年的研學,是從2013年開始的,從教育部到地方對於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由此,作為素質教育一個板塊的研學教育走上了風口浪尖。

從2016年下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到2017年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再到2019年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可以說,研學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歐美的營地教育就非常像我們現在在推廣的研學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已經存在了150多年。孩子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營地,去接受書本之外的實踐教育,鍛鍊技能和本領。

在亞洲,從明治維新時,日本就開始鼓勵研學旅行,日本的學生們從學前到大學,都有固定的外出研學時間,已經成為了學校的必修課之一。

如果回溯到中國古代,孔子就曾經帶著門人弟子周遊列國,不僅僅宣傳推廣自己的學說,也讓弟子們接受最貼近自然和社會的教育。

二、研學和遊學有什麼區別?

遊學和研學,名稱非常相似,也都是走出校園,走向自然,走向社會,但是他們的目的訴求不同、活動內容不同、組織方式不同。

從目的訴求來看,遊學的目的中,拓展視野、增長見識所佔的比例極大,而研學呢,在整個過程中,體現最重要的是“研”,也就是說,他與學業之間的關聯較前者更強。

從活動內容來看,遊學的內容,多以興趣為導向,比如對於某地文化、思想、社會的廣泛瞭解,而研學呢,多與課堂內容有所關聯,更像是一種校內課堂的校外延伸,內容多指向某個研究方向。

從組織方式來看,遊學多由非教育性質的專業組織和機構來主導,行程一般比較遠,花費不菲,研學呢,有的學校自己就能獨立完成,有的研學在本地或者臨近的省市就可以完成。

三、什麼是好的研學?什麼是差的研學?

研學是為了什麼呢?讓孩子們多在一起進行課外的活動,鍛鍊社交能力,體驗集體生活,這是其一;脫離課堂教學,讓知識不再平面化,而是更加的立體,更加的鮮活,這是其二;讓孩子多體驗與日常生活不同的日子,多接觸未知的世界,建立與社會的關聯,這是其三。

既然明確了以上三點是研學的目的,那自然是組織嚴密、能夠充分保證安全、又能達到以上目的的研學,就是好研學。反之,如果既不是學校組織,也不是專業機構組織,而是一些“草臺班子”組織的研學,就很難達到上述目的,自然就是不好的研學。

由於有些地方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後,從教育管理部門,到一般教師和家長,對於素質教育都嗤之以鼻。這樣的大環境下,是註定辦不出什麼好的研學的。多數都是應付了事,草草收場。

四、參加研學,值得嗎?

有的研學,學校會統一組織參加,還有附加一些相關的作業或者文章撰寫任務,孩子們如無特殊情況,是不允許請假缺席的。有些研學,家長和孩子是可以選擇性參與的,這時候,你就該考慮一下參加這個活動是否值得。

咱們得從孩子狀態、活動性質、家長想法三個角度出來,才能準確進行判斷。

從孩子狀態來說,如果是真心想增長見識、學習本領,那參加活動就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本身對活動就不感興趣,或者心智還不夠成熟,沒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只是隨波逐流,那就沒什麼意義。

從活動性質來說,如果是正規機構或者學校組織的活動,相對來說比較靠譜。你需要再看看活動的日程和帶隊人員,相對來說,日程比較科學,符合孩子年齡,能夠學有所得,帶隊人員比較專業且有教育背景,就靠譜一些。

從家長想法來說,如果你認為增長見識、多與社會和自然產生鏈接,讓孩子多一些生活體驗是有意義的,那麼參加活動就有了理由。如果你認為學生就是學習的,別整那些沒用的,那我硬拉你參加,估計你也不情願,對吧?

你對研學有什麼看法?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我是繆登峰,歷盡十年考察千所大學的“大學活地圖”,期待你的關注、點贊和評論哦~!


繆老師妙筆生花


“研學”算是一個新名詞,是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研學全程是研究性學習,國際上統稱探究式學習,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也是素質教育的新內容與新方式。

隨著最近幾年研學風的流行,涉及年齡小到幼兒園孩子,大到高中生大學生,其實都已經有些氾濫了。研學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市場一氾濫,水平參差不齊,研學本身的意味就變了。

研學的好處:

1、走出校園與家庭,增長孩子的見識。

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有機會參加研學營,見識一下不同的環境,接觸一些校園與家庭接觸不到的東西,必然可以增加孩子的見識,激發孩子的某些興趣。

2、參加特定主題研學營,提升孩子的知識與技能。

現在很多研學營都是有主題的,參加的孩子都是來提升對應的技能與知識的,通過集中學習與訓練,能夠在短期內提升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技能。

3、做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已經讀的夠多了,通過參加研學活動可以做到“行萬里路”,真正做到從做中學。

4、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現在的很多研學營都是離開父母的,這對於很多從小一直待在父母身邊的也是一種鍛鍊,技能提升孩子的適應能力,也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研學出現的弊病:

1、門檻低,市場氾濫。

隨著研學風的流行,各種人都開始湧入這個市場,剛開始是夏令營,然後是親子游,現在是研學。其實都只是換了名字,很多內容沒有實際的差別。只要能聯繫到場地,做幾個策劃方案,招一批學員就可以開始做研學了,但是這樣的研學活動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收穫呢?

2、水平參差不齊,安全保障度低。

正規的研學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的,從開始準備,到學員入營,到營中活動,再到結營回家,這其中的環節都是緊密銜接的。現在做這塊的水平是參差不齊,很多研學活動學員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3、價格差別大,很多研學營價格偏高。

現在的研學活動從幾百塊到幾萬塊都有,雖然能滿足不同階層人的需求,但是那些高價的研學營對於低收入的來說是不可期的。所以,對於價格的問題也是研學流行風中的重要弊病。

4、過度宣傳研學活動的內容。

現在很多研學的組織方,為了招收學員,過度誇張研學活動的內容與效果,以吸引家長和學員的注意。這樣就會造成學員的觀感與體驗感的差異,欺騙消費者。


所以,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如何選擇研學活動尤為重要。在選擇的時候,要選擇正規、大型的活動組織公司;儘量不選擇比較偏門的研學活動或路線;簽訂相關責任書與合同,以保證自身權益。研學只是助力孩子成長途徑之一,對於研學的效果是很難量化的,但是隻要選擇合適的研學活動,對於孩子的成長還是有很大助力的。請家長慎重仔細選擇!


學趣樂園


研學風的興起,是對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不允許組織學生外出活動的一種糾正,按道理來說,我作為教師是應該贊成的,確實學生參與的校外活動太少。但我卻並不喜歡這種研學活動,但並不反對適當的校外研學,沒必要每個學期都要搞一次。

一、增加了家長的開銷。

由於出現過部分安全問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逐漸不再允許學校組織學生去進行課外活動,學生每天的活動僅限於課堂、教室,有些學校甚至連體育課的稍微劇烈一點的運動都取消了。因此,學生的活動量比之以前大量減少,學生體質也較之以前的學生有些下降。這應該是很無奈的一種現象。研學之風的興起,讓孩子走出校園,走進更廣闊的校外世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孩子的知識,活動的組織也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學校在安全責任上不再負責。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最典型的就是家長在此項上增加了一筆額外的花銷,少則三五百,多則上千甚至幾千塊,對於某些家庭而言,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二、增加了教師負擔。

其實安全事故的出現並非是由誰組織這次活動的問題,更多的取決於組織活動的周密程度。由專門的機構組織並不能杜絕安全事故的出現,因為事故的出現有很大的偶然性。專門機構組織活動出現了安全事故,學校同樣無法逃脫被追責的命運。組織外出研學,也增加了教師負擔,讓教師厭倦這類活動的舉辦。

三、提倡組織嚴密的校內活動或其他適當的校外活動。

在校園內開展組織嚴密的活動,不勞民傷財。到校外適當組織一些春遊秋遊活動也是以前長期組織的傳統活動。所以,還是特別回憶以前的那些做法,不僅僅學生高興,教師也同樣得到享受。一些無良媒體故意炒作校園安全事故,無限放大校園安全事故,加上獨生子女的金貴,造就了現在的這種局面。

以上是歷史學習之窗的回答,請支持點贊!


歷史學習之窗


如果條件允許,請記得讓你孩子和同學一起參加研學

網上對研學旅行作如上定義。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研學旅行的產生也是教育者在實行素質教育前進道路上摸索出來的一條途徑。

研學旅行很高大上嗎?不是的,七八十年代的學習裡,其實也有研學旅行,就是春遊、秋遊等之類的。現在,因為交通的高速發展,學生可以把研學的地點選定在比較遠的知名景點或基地。

研學旅行能夠鍛鍊學生哪些能力?

  1. 鍛鍊孩子自理的能力。當學生和同學離開學校、離開家庭後,到外面去自理能力必將得到鍛鍊。比如,孩子在外面必須要學會洗臉刷牙、整理衣物、整理並帶好自己的物品,自己吃飯睡覺。安全方面,有隨行老師照顧,一場研學旅行,會讓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有效地鍛鍊。

  2. 鍛鍊孩子合作的能力。在外面研學旅行,學生不可避短會產生一些需要共同完成的一些任務,這樣,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合作的能力必然得到鍛鍊。

  3. 開拓學生的視野。九十年代初,看到彩色的教材都覺得很珍貴,許多名勝古蹟、偉人故里都只是在課本里插一個小小的圖片,通過研學實地走入到研學基地裡,實地感受會極大地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產生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舉個例子,趵突泉在山東濟南,課本里把趵突泉描寫的非常神奇,我做夢都想看一看,水到底是怎麼從水底噴出來的呢?多年後,我實地看了,聽導遊們解說,就把這個問題給弄清楚了,而且記憶非常深刻。

  4. 鍛鍊孩子溝通能力。在家裡,孩子被家長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在學校裡,學生的大部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出於研學旅行,可以讓孩子放鬆身心,與同學們及研學基地工作人員的交流不可缺少,這樣,既能培養孩子樂觀的生活態度,又能鍛鍊孩子交流溝通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研學可以鍛鍊孩子許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一定儘可能的讓孩子參加研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