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化論壇」漫話“農曆”精神

【文化論壇】

漫話“農曆”精神

「文化论坛」漫话“农历”精神

郭文斌

在我看來,“農曆”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底氣、基因、暖床。昔日,列強可以摧毀中華大地上所有的建築,但無法摧毀“農曆”;時間可以讓岩石風化,但無法風化“農曆”。“農曆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凝聚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和先祖相比,現代人的“營養”很不平衡,“體質”很寒,動不動就“感冒”就“生病”,究其原因,就是接不上“天氣”和“地氣”了,久而久之,“元氣”大傷。而一個人要想恢復“元氣”,就得首先接上“天氣”“地氣”,“農曆”正是向人間運送“天氣”和“地氣”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才能接上“天氣”和“地氣”的。

我不反對外來文化,但現在的問題是,中華文明本有的一些文化精華被湮沒,被輕視,主體營養在沉睡。正如我不反對西方節日,但我也不贊成忽視自己的節日,國家近年來倡導“過好我們的節日”,倡導“經典誦讀”,真是英明至極。想想看,一個人把自家的地荒著,卻去種別人家的地,這個人是不是有問題?

依我見,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經典傳統,一部分是民間傳統。經典傳統固然重要,但民間傳統更重要。因為經典只有化在民間,成為氣候,成為地力,才能成為營養,也才能葆有生命力,否則就只是一些華美的句段,也不牢靠。民間是大地,是土壤,經典是大地上的植物。只要大地在,就會有根在,只要有根在,就會春來草自青。

經典傳統是可以斷裂的,但是民間傳統不會斷裂。焚書坑儒時代,經典傳統斷裂了,但是民間傳統沒有斷裂。民間傳統就像水,再鋒利的刀,也是無法斬斷河流的。如果說“農曆”是一個民族的命脈,那麼“農曆精神”就是一個人的血脈。一個民族,如果有強大的民間傳統,就會永遠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人,如果有強大的“農曆精神”,就會隨處結祥雲。

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曆”才是真正的中國符號。

誠然,我們可能無法回到“農曆時代”,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找回“農曆精神”。只要每一個人心中還有“農曆”,還有“農曆精神”,那麼這個人就擁有了健康之根、快樂之本、幸福之源。國家和民族也同樣,因為“農曆”本質上是生命力的“統覺”,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個“合”,在我看來它就是“順”,而“順”,就是“利”,所謂“順利”。

“農曆”是另一個大自然,在這個大自然裡,有天然的世界,天然的歲月,天然的大地,天然的哲學,天然的美學,天然的文學,天然的教育,天然的傳承,天然的祝福。這個“天然”,也許就是“天意”。而“天意”,在我看來,就是“如意”,“吉祥如意”就是從此而來。

“農曆”的品質是無私,是奉獻,是感恩,是敬畏,是養成,是化育。其中的十五個節日,每個都有一個主題,它是古人為我們開發的十五種生命必不可少的營養素,也是古人為後人精心設計的十五種“化育”課,古人早就知道,“化育”比“灌輸”更有用,“養成”比“治療”更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